《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101249377091456030,6906422160835742728,7314151839287479335,7267090241087867904,7312743623664077835,7326760733440494654,7329735879654673470,7340844709461380158,7312743610770787354,7314151842571619347,7309380401452026942,7320068977068084250,6930888998395186184,7255238555826392118,7316124688327904268,7326760735420206142,6838936292718283790,7340854275637021758,7322279694294862910,7294566451459918884]}],\"2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329733293492931646,7294565342393666596,7012517992130939934,7230714510963641384,7329733293576834110,7316405888963578914,7316431260006485043,7316396706369637430,7340845766870584382,7257455404240604215,7316473082053397544,6890728374843477006,7330846805069925438,7255203659015785531,7267077386200419387,7340562883979267134,7312643202048068660,7316473139557305384,7220653768830880803,7267077385848097832,6838936275928484877,7345693456255175742,7227001020730051595,7316124677569514515,7367280402571987993]}],\"1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4,\"start_container_index\":1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8},\"quote_content\":\"《人民日報》reference_book_ids\":[7305955908259941415]}],\"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6,\"start_container_index\":6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2},\"quote_content\":\"《孫子》reference_book_ids\":[735607070401128351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本篇主要介紹了火攻的種類,共有“火人”、“活積”、“火輜”、“火庫”、“火隊”五種。指出了火攻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是: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
孫子還在本篇提出了對待戰爭的正確態度: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全篇圍繞火攻進行講解作戰方法,提出借助火的力量,可以明顯的增加自己的力量,從而輕易的奪取勝利。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1),二曰火積(2),三曰火輜(3),四曰火庫(4),五曰火隊(5)。行火必有因(6),煙火必素具(7)。發火有時,起火有日(8)。時者,天之燥也(9);日者,月在箕、壁、翼、軫(10)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11)。火發於內(12),則早應之於外(13);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14);極其火力(15),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16)。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17),以時發之(18)。火發上風,無攻下風(19)。晝風久,夜風止(20)。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21)(11)。故以火佐攻者明(22),以水佐攻者強(23)。水可以絕,不可以奪(24)。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25),命曰“費留(26)”。故曰:明主慮之(27),良將修之(28),非利不動,非得不用(29),非危不戰。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30),將不可以慍(31)而致戰(32);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33)。怒可以複喜(34),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1)火人:焚燒敵軍人馬。
火:在這裏做動詞,意為燒。
(2)火積:焚燒敵軍積聚的糧草。
(3)火輜:焚燒敵軍的武器和車輛等。
(4)火庫:焚燒敵軍存放裝備、軍餉的倉庫。
(5)火隊(suì):焚燒敵人運輸設施。
隊:通“隧”,道路。這裏指運輸設施。
(6)行火必有因:實施火攻時,一定要具備一定的天時、敵情等條件。
(7)煙火必素具:起火的工具一定平時就準備好。
(8)發火有時,起火有日:發動火攻要選擇恰當的時候,點火要選擇恰當的日子。
(9)天之燥:氣候幹燥。
(10)箕、壁、翼、軫:多風天氣的時令。這四者皆為二十八星宿之四宿,當月亮經過這4個星宿位置時,一般是多風天氣。
(11)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一定要根據五種火攻所引起的敵情變化而運用兵法。
應:策應。
(2)火發於內:放火在敵人軍營內。
(13)早應之於外:提前從外麵接應。
(14)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放火後敵軍仍保持安靜不動的,要觀望而不要進攻。
(15)極其火力:讓火力燃燒到最旺。
(16)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從,跟隨,這裏是進攻的意思。(火起後)情況允許進攻的時候就進攻,不能進攻就按兵不動。
(17)無待於內:不用等待內應。
(18)以時發之:尋找適當的時機就可以放火。
(19)無攻下風:不要在逆風的地方進攻。
(20)晝風久,夜風止:如果白天的時候刮風時間長,到晚上就會停止。
(21)以數守之:火攻應遵循自然規律,等候條件成熟再攻。
(22)以火佐攻者明:用火攻作為輔助我軍進攻的方法,效果十分明顯。
(23)以水佐攻者強:用水攻的輔助方法,會增強我軍的攻勢。
(24)水可以絕,不可以奪:用水攻可以分割敵人,卻不能摧毀敵人。
絕:斷絕、分割。奪:摧毀。
(25)不修其功者,凶:不獎賞有功的人,不好。這裏指打了勝仗,卻不能及時論功行賞,鞏固勝利成果,是會造成禍患。
凶:禍患。
(26)費留:軍費將如流水般逝去。
(27)明主慮之:英明的君主會考慮這個問題。
慮:考慮。
(28)修:研究。
(29)非得不用:沒有必勝的把握則不出動軍隊作戰。
(30)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君主不能因為一時的憤怒而出兵。
(31)慍:怨憤、惱怒。
(32)致戰:與敵作戰。
(33)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符合國家利益就出兵,不符合國家利益就不出兵。
(34)怒可以複喜:憤怒可以重新變為高興。
孫子說:一般火攻有五種:火燒敵軍的人馬,二是火燒敵軍儲備的糧草,三是火燒敵軍輜重,四是火燒敵軍倉庫,五是火燒敵軍的通道與運輸設施。實施火攻一定要有條件,火攻的器材必須事先準備就緒。發動火攻要選擇恰當的時候,點火要選擇恰當的日子。火攻的天時,是指氣候幹燥;火攻的時間,是月亮經行箕、壁、翼、軫四個星宿的時候。這四個星宿,是起風的日子。
凡是用火攻敵,一定要根據五種火攻所引起的敵情變化而運用兵法。從敵營內部放火,就應該及早派兵從外部接應。敵營已經起火,但敵軍仍然保持鎮靜時,就應該耐心等待,而不可進攻;讓火燒到最旺,可以進攻就發起進攻,不可以進攻就停止進攻。也可以從敵營外部放火,這樣就不必等待有人從內部策應,隻要時機適合就可以放火攻擊。火攻應從上風處發起,不能從下風頭進攻敵人。白天風刮得很久,到夜晚風就會停止。凡是領兵打仗都必須懂得五種火攻形式的變化,並根據天時氣候變化的規律,等待火攻的時機。用火攻輔助軍隊進攻,效果十分明顯;用水攻輔助軍隊進攻,會大大增強攻勢。水攻可以隔斷敵軍,但不能毀滅敵軍。
如果打了勝仗,卻不鞏固勝利成果,是很危險的,這就是讓軍費像流水一樣白白損失而一去不複。所以說,明智的國君應該慎重考慮這一問題,賢良的將帥要認真處理這一問題。沒有好處就不采取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用兵,沒到危急關頭就不開戰。
國君不能因為一時的憤怒而發兵,將帥不能因為一時的怨恨而交戰。符合國家的利益就可以用兵,不符合國家的利益就按兵不動。因為憤怒之後還可以重新歡喜,怨恨之後也可以再有高興,但是,國家滅亡了便不可能複存,人死了就不會再生。所以,明智的國君慎重對待戰爭,優秀的將帥警惕對待戰爭,這是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根本途徑。
曹操曰:以火攻人,當擇時日也。
王皙曰:助兵取勝,戒虛發也。
張預曰:以火攻敵,當使奸細潛行,地裏之遠近,途徑之險易,先熟知之,乃可往。故次《九地》。
火攻是一種重要的作戰方法,孫子就火攻之術專辟一篇,較詳細地講解了如何實施火攻的有關問題,如火攻的種類、作用、條件、方法,以及火攻中應注意的問題等等。一方麵是因當時戰爭的特點決定的,另一方麵也說明了孫子對火攻的重視。在冷兵器時代,武器尚不具備遠距離和大麵積殺傷對手的情況下,火攻作為一種特殊有效的進攻手段,作用十分明顯。
火攻在古代戰爭中被廣泛使用,就是借助自然力量來輔助進攻,以火為手段攻敵製勝,是火器出現前的重要攻擊方法。到了兵器已經高科技化的今天,火攻仍然有著相當有效的價值。現代兵器中的火焰噴射器、汽油彈、燃燒彈一類,說到底仍然是火攻的一種。1991年1月17日淩晨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海灣戰爭中,向伊拉克突然發起大規模空襲,14小時內,作戰飛機和製導武器,連續三次大規模轟炸,共投射了1.8萬噸炸彈。此後,多國部隊又以每天2000架次飛機的出動率,對伊方的戰略目標進行多層次的連續狂轟濫炸。一時間,伊拉克軍事設施、通訊聯係被炸得稀巴爛,建築物被毀,油井起火,伊拉克葬身於一片火海之中,來不及作出反應便陷入了癱瘓。多國部隊得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利用了火的威力,這也是一種火攻,隻是放火的方式手段不同於孫子的兵法。
火攻分為五種,即“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墜”。這裏的火,是火燒的意思。因為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的有生力量,所以孫子將“火人”列於首位,意在強調消滅敵人的兵馬是取勝的首要條件。此外,與他在《作戰篇》、《形篇》中的論述一致的是孫子還比較全麵地列舉了用火攻擊敵軍物資供應的幾個方麵,十分看重物質基礎與後勤保障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於火攻難以直接殺傷敵軍官兵,但可以燒毀敵軍物資、斷其供應造成其後勤供應癱瘓,使作戰部隊人無糧食,馬無草料,這樣就必敗無疑了。
“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孫子認為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氣象條件。是做好火攻的準備,包括發火用的器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天氣幹燥的氣候,便於發火成勢,是火攻的好時機。有風的日子,火可以借風力,越燒越旺。這些都是對他提出的“道、天、地、將、法”“五事”中天時的具體運用,也是將技術手段與戰術手段結合運用的典範。
孫子指出縱火攻敵隻是進攻的一種輔助形式,強調與兵力密切配合才能最後取勝。“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雖然火攻、水攻都有較強的威力,但若不適時投入兵力實施進攻,也很難取得預期的成功。因此他強調指出,“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並具體介紹了在內放火、在外接應;火起而敵靜,則應靜觀其變,相機決定是攻是止;時機適合,便不需內應,可從外放火;火放在上風頭,而我軍不要在下風頭進攻;如果白天風久,夜晚則風停。這些應變的原則方法,事告誡強調必須要遵循客觀規律,用兵者不僅要了解火攻的變化,而且“以數守之”。是否開戰的原則是“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這一切都表明了孫子的態度務實而清醒冷靜的。
孫子還在本篇完整地論述了“慎戰論”的主要觀點。據說,悍然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皇威廉二世,戰敗被廢黜流放期間,讀到了德文版的《孫子兵法》,當讀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一段時,不禁喟然長歎:“倘若早20年讀到這本書,就決不至於遭此亡國之痛了。”
孫子首先強調“非利不動,非得不用”,從國家利益出發,決定是否用兵。不要做沒利的事,無用的工,戰爭更是如此,“非危不戰”,不到國家利益受到威逼、萬不得已的時候,不可輕意言兵動武。因此,“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任何人,哪怕是國君與將帥,都不能因自己一時的情感衝動而貿然興兵打仗。戰爭畢竟是關乎國家興亡、以人的生命做賭注的危事,感情用事而導致國破人亡,是得不償失,而且無法挽回的蠢事。
其次,戰爭是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也是爭奪利益的最強硬、最直接的有效方法。一旦戰爭爆發,就應設法鞏固勝利的成果。為了各自的利益,爭奪不可避免。因此,隻要“合於利”,總會有人在挑起戰爭,“伐謀”、“伐交”不能達到目的時,“伐兵”、“攻城”就在所難免。但是,戰爭隻是手段,而絕非目的,目的是得利。因此,在戰爭獲得了勝利,有所奪取占領之後,就應該認真謹慎地鞏固戰果,並求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擴大,使之成為真正有益於國家的利。明智的國君,優秀的將帥,對此必須仔細思考,認真對待。千萬不要隻知攻取而“不修其功”,否則勞民傷財,動而無利,用而不得,是十分危險的。
“安國全軍”是孫子最後提出了用兵的最高標準。有的論者將“安國全軍”視為孫子軍事謀略的首要組成部分,稱讚其為“對待戰爭、控製戰爭、駕馭戰爭的大智慧、大謀略”。維護國家安定,保全軍隊實力,是國君、將帥對待戰爭、思考決策的基本原則,因此必須非常審慎、十分警覺。類似的思想,孫子在《計篇》、《謀攻篇》、《地形篇》中,都有過論述,這裏又作為一個原則明確提出,足見其對“安國全軍”的重視。
“慎戰論”的思想,表現了孫子對戰爭非常慎重、非常認真、非常嚴肅的態度,是先秦進步軍事思想的典型代表,十分可貴,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火攻篇》相當的縝密的反映了孫子在研究具體作戰方式、作戰手段,並使《孫子》十三篇的體係圓滿完整。
諸葛亮“火攻”戰新野
運用火攻之術作戰,固然可以助兵之力,但在使用前一定要注意火攻時的問題,例如利用風向,放火地形等等,在新野之戰中,諸葛亮十分注意“發火有時,起火有日”,將火攻之術發揮的淋漓盡致,將曹軍殺的片甲不留。
劉備在新野訓練士兵的時候,引起了曹操的注意,曹操發兵十萬,令夏侯惇為都督,於禁、李典、夏侯蘭、韓浩為副將,直抵博望坡,進攻新野。
劉備便與諸葛亮商議退兵之計,諸葛亮說:“打退曹軍沒有問題,隻是恐怕關羽、張飛二人不聽我的號令,主公若要我指揮戰鬥,就得把你的寶劍、印信借給我,以便行令。”原來當時劉備剛拜諸葛亮為軍師,對諸葛亮以師禮相待,關羽、張飛二人對諸葛亮十分不服氣。
劉備一聽覺得有理,便將劍、印交給諸葛亮,諸葛亮便召集眾將部署戰鬥。他從樊城調回趙雲做先鋒,隻準輸、不準贏。然後請劉備則率領一支兵馬作為後援。再令關平、劉封帶五百兵士,預備引火物品,在博望坡後邊兩側等候,到初更時分,曹兵一到,就放起火來。令張飛領兵去博望坡右側的安林背後埋伏,一見到南麵火起,便出山去博望城內原來囤積糧草的地方放火。令關羽領兵去博望坡左側的豫山埋伏,也是等到南麵火起,便率兵焚燒落在後麵的曹軍糧草。
分派完畢,眾人按照軍令準備戰鬥,但對諸葛亮的計謀,都疑惑不解。這時關羽問道:“我們都出戰迎敵,您做些什麼呢?”
諸葛亮說:“我坐守縣城。”
張飛冷笑說:“我們都去廝殺,你卻在家裏閑坐,真是自在啊。”
諸葛亮不再過多解釋,隻是說:“主公劍、印在此,違令者斬!”
關羽、張飛隻得憤憤而去,依令行事。
眾人走後,諸葛亮對劉備說:“主公今日就可帶兵到博望山下駐紮。明天黃昏,敵軍必到,主公便棄營而走;但見火起,立即回軍掩殺。我在縣城讓孫乾、簡雍準備慶功喜筵。”
當時秋月高照,秋風大作,夏侯惇帶兵來到博望坡,讓一半兵力作前隊,剩下一半兵力掩護著糧草隨後而行。夏侯見趙雲領少量士兵從遠處而來,不禁放聲大笑,對眾人說:“徐庶在丞相麵前誇諸葛亮是天人,現在看他用兵,以這樣的軍馬為先鋒,正好像趕著犬羊與虎豹爭鬥。我當日在丞相麵前說,要活捉劉備、諸葛亮,沒想到這麼容易就要兌現了。”於是,率先衝出投入戰鬥。趙雲應戰,沒有幾個回合,便詐敗而逃。夏侯惇從後麵緊追不舍。趙雲走出十裏,回馬又與夏侯惇交戰,不戰幾個回合又再敗走。
韓浩見狀急忙前來阻止:“趙雲是在誘敵深入,前麵恐怕有埋伏。”夏侯惇戰意正濃,根本不聽,放馬直追到博望坡。這時,一聲炮響,劉備帶小股人馬衝出與夏侯惇接戰。夏侯惇笑著對韓浩說:“這就是所謂的伏兵!我今晚不到新野誓不罷兵。”說著催促兵將加速前進。劉備和趙雲邊戰邊退。
曹軍隻顧奮力追趕,沒注意到風越來越大,天色已晚,濃雲密布。於禁、李典突然發現林木叢生,道路兩麵都是蘆葦,是放火攻擊的理想場所,感到事情不妙,急忙上前阻止夏侯惇。夏侯惇猛然醒悟,立即撤軍。但已經來不及了隻聽的背後喊聲震天,霎時間,一片火光閃起,兩邊的蘆葦燃燒起來,大火將四麵八方圍住,火借風勢,風助火力,曹軍被圍困在火海之中,此時,趙雲又回軍殺來,曹軍根本無招架之力,一時間死傷不計其數。
李典急忙退奔博望坡城,火光中被大將關羽攔住。李典奮力死戰,在混戰中奪路而逃。於禁見糧草車輛都被大火燒盡,也從小路逃走。夏侯蘭、韓浩想趕上來救糧草,正遇上張飛。不用幾個回合,張飛一槍刺殺夏侯蘭於馬下。韓浩見狀,顧不上反抗隻有逃的份。混戰一直持續到天明,殺得曹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這一仗打的漂亮,劉備很高興,但諸葛亮對劉備說:“夏侯惇雖然被我們打敗,但是,曹操必定會親自率領大軍來的。”
劉備說:“那該怎麼辦呢?”
諸葛亮說:“主公放心,我自有計謀可以抵擋曹軍。”
卻說曹操得知諸葛亮用火攻大敗曹軍,夏侯惇敗回許昌,十分氣惱。更憂慮劉備實力漸強,日後不好對付,果然決定迅速進擊江南。這次,曹操再發大兵50萬,許褚領三千兵馬為先鋒,令曹仁、曹洪為第一隊,張遼、張郃為第二隊,夏侯淵、夏侯惇為第三隊,於禁、李典為第四隊,自己親領諸將為第五隊,每隊各領兵馬十萬,浩浩蕩蕩揮師南下。
此時,劉備正與劉琦的使者商議如何阻止劉琮獻地給曹操,忽然得到報告,曹軍已經到達博望坡。劉備沒想到曹軍來的這麼快,吃驚不小,急忙與諸葛亮商議退敵之計。諸葛亮說:“主公且放寬心。前次一把火燒了夏侯惇大半人馬,這次保準讓曹軍再中此計。隻是我們在新野住不成了,不如早到樊城去。”於是,諸葛亮一麵調集諸將部署迎擊曹軍,一麵布置從新野撤離。
諸葛亮命令關羽帶一千人去白河上遊埋伏,用布袋裝滿泥土,堵塞河水。等第二天聽見下遊人喊馬嘶,便取起布袋放水淹曹軍,然後順水衝殺,接應大軍。令張飛帶一千人到博陵渡口埋伏。此處水流最慢,曹軍必定從此逃難,可以乘機掩殺。令趙雲帶三千人,分為四隊,分別埋伏在東、西、南、北門。事先在城中人家的房上,預備大量硫磺、芒硝等引火之物,等明日黃昏風起,便命城門伏兵將火箭射入城中。待火勢大作,就在城外呐喊助威,隻留下東門放曹軍逃出。曹軍一出東門,趙雲就率兵追擊。命令糜芳、劉封二人帶二千人,一半紅旗,一半青旗,去新野城外三十裏的鵲尾坡駐紮。見曹軍到來,紅旗軍走在右邊,青旗軍走在左邊,曹軍必須心存疑慮,不敢追趕。一見到城中起火,就追殺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