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篇(2 / 3)

進入敵國境內作戰的一般規律是:深入敵國的腹地作戰,將士們就會心智專一,敵人就不能戰勝我們;在敵國豐饒的土地上掠取糧食,這樣全軍人馬就有足夠的食物;注意休整,使軍隊不過於疲勞,凝聚士氣,積蓄力量;部署兵力,巧用計謀,使敵人無法揣測我軍的動向和意圖。把部隊投入無路可走的絕境,士兵就會寧死不退;士兵既然連死都不怕,還有什麼事情辦不得呢?那樣,全軍將士必然會拚盡全力跟敵人做殊死搏鬥。士兵們深陷絕境,反而會無所畏懼;無路可走了,軍心反而能穩固;所以越是深入敵國境內,部隊的凝聚力也就越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將士們就會殊死戰鬥。正因如此,這樣的軍隊不需要整治就會自覺加強戒備,無需強求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務,無需多加約束便能親密團結,不需要三令五申,就能遵守紀律。禁止迷信和謠言,消除士兵們的疑慮,部屬至死也不會逃跑了。我軍的將士沒有多餘的錢財,並不是他們不愛財物;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並非是討厭長壽。出征命令頒布之日,士兵們坐著的,眼淚流濕了衣襟,躺著的,眼淚流滿了臉頰。把他們投到無路可走的絕境,他們就會像專諸(春秋吳國勇士,用魚腹劍刺死吳王僚)、曹劌(春秋魯國武士,以匕首挾持齊桓公退還魯國失地)一樣的勇敢了。

善於統率軍隊的人,能讓軍隊像靈蛇一樣靈活。打靈蛇的頭,它的尾巴就會來救應;打它的尾巴,頭就會來救應;打它的腰,頭尾都會來救。試問:“可以讓軍隊也像常山靈蛇一樣嗎?”回答是:“可以。吳國人和越國人本來相互仇恨,但當他們同坐一條船渡河,遇到風暴時,他們相互救援也會像一個人的左手和右手一樣。”因此,想用係緊馬韁、深埋車輪來穩定軍心士,是靠不住的。使全軍上下齊心協力、英勇奮戰如同一人,才是治理軍隊應遵循的原則。使剛強的和柔弱的都充分發揮作用,關鍵在於合理利用地形。所以,善於用兵的人,總是能使整個軍隊上下團結得就像一個人一樣,這是由於客觀形勢迫使不得不如此。

主持軍政大事,要做到沉著冷靜、沉著,公正嚴明而有條不紊。要蒙蔽士兵們的耳目,讓他們對軍事行動不了解;變動先前的軍隊部署,改變原定計劃,使別人無法識破機關;經常改換駐地,故意迂回行軍路線,讓別人無從推測自己的意圖。將帥向部下授予作戰任務,要像讓他登上高處就抽掉梯子一樣,斷其退路。將帥與士兵們深入敵國領土作戰,要像扣動弩機射出的箭一樣,一往無前;燒毀來時的船隻,砸破做飯的炊具,以示必死的決心。指揮士兵們要如同驅趕羊群一樣,趕它們去就去,趕它們來就來,就是為了不讓他們知道究竟要到哪裏去。聚合三軍將士,把他們投於險惡的境地,迫使全軍拚死奮戰,這是將帥統率軍隊的重要任務。對於九種地形的變化處置,攻防進退的利害得失,士兵們心理情感的變化規律,將帥們都是必須認真研究考察的。

一般到敵國境內作戰的規律是,越是深入敵國境內,全軍的意誌便越是專心一致,進入敵國境地越淺,軍心就越容易渙散。離開本國到敵境進行作戰的地域,叫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域,叫衢地;深入敵國的地域,叫重地;進入敵境較淺的地域,叫輕地;後有險固前方道路狹隘的地域,叫圍地;無路可退的地區,叫死地。因此,在散地,我們就要統一部隊的意誌;進入輕地,我們就要使陣營緊密相聯;進爭地,要使後續部隊迅速跟進;過交地,要謹慎嚴密防守;臨衢地,要鞏固與鄰國的結盟;在重地,要重視保證糧草供應不斷;經圮地,要加快速度通過;陷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死地,就要表現出與敵死戰到底的決心。因為,將士們的想法是,既然陷入了包圍,就要奮力抵抗;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便會拚死奮爭;深陷絕境,就會聽從指揮。

因此,要是不了解諸侯國的戰略計劃,就不要與他們結交;要是不了解山林、險阻、湖沼等地形,就不能行軍打仗;要是不使用當地人做向導,就看不到到地形之利。這幾個方麵,隻要有一方麵的情況不了解,就不能成為爭王稱霸的軍隊。真正強大的軍隊,進攻大國,能使敵人的軍民來不及動員集中;威力加在敵人頭上,就使它的盟國不敢與其結交。因此,不必爭著與天下諸侯結交,也不用在別的諸侯國培植自己的勢力。隻要進行自己的戰略決策,把兵威加在敵國之上,就可以攻克敵國的城邑,摧毀敵國。頒發破格的獎賞,頒布不同尋常的號令,指揮全軍上下就能像指揮一個人一樣。向部下布置作戰任務,不要向他們說明意圖;隻告訴他們有利的條件,無需指出不利因素。把士兵們帶到最危險的地域,才有可能起死回生;陷士兵們於死地,才能轉危為安;全軍將士陷於危難之中,然後才能贏得勝利。所以,指揮戰爭在於表麵上假裝順從敵人的意圖,暗地裏全麵仔細了解敵人的意圖,然後集中兵力攻擊敵人的要害,就可以長驅直入,擒賊殺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巧妙能成就大事的道理。

所以,當我軍在決定對敵作戰的時候,就要封鎖關口,廢除通行證件,不許敵國使者往來;召集群臣,在朝廷反複商討征伐大計。敵人一旦出現間隙,一定要迅速乘機而入,首先奪取敵人最看重的戰略要地,不要輕易與敵人約期決戰。破除陳規,一切根據敵情變化,靈活決定自己的作戰計劃和行動。因此,在戰爭開始前要像處女那樣嫻靜,不動聲色,讓敵人放鬆戒備,打開門戶;等到戰爭一開始,則要像脫逃的兔子一樣,迅速行動,讓敵人根本沒有抵抗的機會。

曹操曰:欲戰,審地形以立勝也。

李筌曰:軍出之後,必有地形變動。

王皙曰:地利當周知險、隘、支、掛之形也。

張預曰:凡軍有所行,先五十裏內山川形勢,使軍士伺其伏兵,將乃自行視地之勢,因而圖之,知其險易。故行師越境,審地形而立勝。故次《行軍》。

《九地篇》全文大約有1100字左右,僅篇幅來講幾乎占到《孫子兵法》全書的六分之一。較為文簡約、論理嚴謹的其他篇目,《九地篇》內容也最為蕪雜、紛亂,實屬罕見。如篇首羅列的九種地形愛《九變篇》已有關於“圮地、衢地、絕地、圍地、死地”的論述。還有文中關於“三不知”的用兵之忌,在《軍爭篇》中也有論及,此處不過是原文照抄。就在《九地篇》之中,也是兩論“九地”。除此之外,孫子慣用之譬喻、排比、對照等修辭手法,文筆精妙,而《九地篇》文字簡拙,不像孫子曆來的文風。所以有研究者提出“不類《孫子》之文體”。

盡管如此,我們也絕不可因此而懷疑或者否定《九地篇》的獨立價值,更不可猜測其真實性,即使是望文生義,僅從題目出發去理解《九地篇》,是不應該的。《九地篇》之名,與《地形篇》類似,又緊接在其後麵。所以就名而言,應是繼續後者的一個部分。所以即使《九地篇》有可能在傳承過程中發生了竄簡複遝,確實存在某些錯訛難解之處,但它自有其值得特別予以重視的地方。

在《九地篇》中,孫子主張不要在本土上打仗,而將戰場擺在“入人之地”處。主動出擊,進攻敵國。率三軍將士深入敵國腹地,去敵國攻城掠地,爭王稱霸,所謂“霸王之兵,伐大國也”。他提出的“散地無戰”、“衢地交合”、“輕地無止”、“重地則掠”的戰略原則,著重談論“為客之道”,這些都很明顯的表露出孫子積極進攻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孫子也涉及過進攻,但都是對戰爭這一現象做整體把握的前提下,將進攻與防守,進攻與謀略、地形、軍爭形勢結合起來,作為用兵的一個方麵來論述的,但在《九地篇》中孫子卻將進攻作為主要對象和內容,加以專門的討論,詳細論述九種地形的解說和應該采取的戰術措施。就使《孫子兵法》成為一個完整圓滿的體係,從這個角度、這一意義上講我們或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破解《九地篇》在文字上重複迭加的疑惑。這樣讓進攻獨立出來,成為孫子兵法宏大體係中有機的組成部分之一,使得孫子兵法體係更為完整和縝密。

孫子把進攻戰術的集中在兩點上進行討論,即“為客之道”與“政舉之日”。其中“為客之道”的要點是“深入則專”,他認為“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主張大膽深入敵國腹地,“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置死地而後生,利用士兵陷於絕境之中的求生本能欲望,以及由此產生的拚爭力和勇敢精神,來改變困境以達到統帥者實現其既定目標。

與此同時,行軍要快速,要對敵人實行突然襲擊,要製敵於亂或者“先奪其所愛”,這樣敵人才能聽從我們的調遣。還要注意團結內部,“齊勇若一”、“並敵一向,千裏殺將”;“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讓敵國沒有同盟國,使得他們孤軍奮戰;“順詳敵之意”、“始如處女”,用假象迷惑敵人,令其“開闔”“開戶”,然後“乘人之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巧能成事”。這樣的話,“其城可拔,其國可隳”的願望,即可實現。孫子曰:“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在進攻時,假意順從,偽裝沉靜,都是為了掩蓋進攻的真相,迷惑敵人。強調對戰略意圖的掩蔽。即使是對部屬,也應愚其耳目,“使之無知”。在本文中,孫子還提出某些具體的措施:戰前即封鎖消息,“夷關折符,無通其使”;戰中突然襲擊,“先其所愛,微與之期”;一切依據實際情況而不拘於成規定俗,“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這樣“政舉”之後才有勝算的可能。

孫子從人的情感、情緒等心理因素出發,探討如何利用各種地形,充分調動將士們的戰鬥積極性,防止和克服可能出現的種種消極心理,提出種種聚三軍之眾的心理措施。並將此視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認為打仗靠的就是士氣,提出“三軍可奪氣”、“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士氣是情緒、情感的表現,也就是人在不同環境下的複雜心理活動的反映,它的形成有主觀與客觀兩方麵的條件。在一定情況下,客觀條件對人們心理活動的影響,對情緒、情感的調動,有著十分直接的作用。孫子對不同地形中如何用兵的論述,就充分看到了戰場環境對參與戰爭的人的情緒、情感和心理的特殊影響,並相應提出了化解消極心理、激發積極心理的有關措施。這在當時完全不重人權的社會製度下看來是很有見地十分難得的。

不在本土打仗,當然有使本國人力財力免受損失的考慮,但主要的原因是在家門口打仗,士兵們容易產生戀家情緒而鬥誌渙散“散地無戰”,“吾將一其誌”。因此,將帥應注重管理,統一官兵的意誌,鼓舞他們的士氣。

在遠離國境、深入敵國腹地的地區“深入則專”,,後退已無路,前進則多險阻,軍隊上下的意氣便容易統一,力量集中,“並敵一向”。在進入敵國不遠的“輕地”,士兵們離本土不遠,危急時容易產生退歸故國的念頭,針對於此,孫子主張“輕地則無止”,“使之屬”,即在這樣的地區不可停留,繼續深入,而且要注意使部隊保持連接,防止士兵鬆懈鬥誌,甚至離隊逃脫的情況發生。

“死地”、“險地”是孫子論述的重點。經過無數事實和科學理論反複證明,想要使人爆發超常的智慧和力量,常常是因為受到無情擠壓的環境逼迫。孫子總結當時戰爭的經驗,看到了這一現象,其觀點正與心理學的基本規律暗合,是相當高明的。他說:“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過則從。”這是因為,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求生便成為第一位的事情,就會無所畏懼,奮力抗爭,以求得解脫。“兵士甚陷則不懼”,“不得已則鬥”,因而,“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置之死地而後生。

從“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的原則出發,孫子主張,將帥要激發官兵的鬥誌,去爭取勝利,就應設法造成一種無路可走的情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將帥甚至可以“愚士兵們之耳目,使之無知”。“投之無所往”、“登高而去其梯”、“焚舟破釜”、“投之亡地”、“陷之死地”,都應是將帥的主觀願望和主動行為,“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將軍之事也,”是“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的具體運用。

《九地篇》中,對於兵貴神速、隱蔽突擊的論述,對將帥指揮能力的要求,也有許多精彩之處。如“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踐墨隨敵”,等等。而“兵可使如率然”,“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更是絕妙之語,是孫子為文之本分。另外,孫子對“置死地而後生”十分鍾愛,在本文中可見一斑。

但通篇看下來,孫子沒有對其他情況的分析,因而容易給人以凡戰必致死地才可能獲勝的感覺。另外,士氣的鼓舞,鬥誌的激發,完全靠危勢逼迫,甚至愚弄蒙蔽,也欠妥當。這是需要甄別而加以剔除的。

“順詳敵之意”的韓信

楚漢之爭是以劉邦和項羽為首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為了爭奪封建統治權而展開的。前後曆時3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的,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漢戰爭初期,項羽的兵力遠遠勝過劉邦,擁有戰略上的優勢,因此,在重大的戰爭中,劉邦曾多次敗於項羽。但由於項羽政治上的失策和軍事戰略上的錯誤,未能有力地扼製劉邦勢力的繼續發展。

相反,劉邦則注意政治上爭取民心,孤立和打擊項羽;戰略上有一套正確的指導思想,軍事連連取勝,所以牢牢掌握著楚漢戰爭的主動權,一步步消耗項羽的實力,蠶食項羽的勢力範圍,逐漸由戰略上的劣勢轉化為優勢。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大敗劉邦,殲滅了漢軍主力,使得許多諸侯紛紛背漢歸楚,劉邦的處境十分困難。這時,張良向劉邦建議,主張爭取英布,重用韓信和彭越,聯合結成反楚的強大陣營。

劉邦按照張良的建議,在正麵戰場上堅守成皋、滎陽地區,遏製項羽的攻勢;令彭越在梁地開辟敵後戰場,配合正麵漢軍調動和疲困楚軍;在北方戰場,命令大將韓信率領兵力逐個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向楚軍的側背發展;在南方戰場,積極策反九江王英布,讓其進攻楚軍側背,牽製項羽。

公元前204年,韓信率軍擊滅魏王豹,平定了魏地。

當時,黃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它們都投靠項羽,成為楚的羽翼。要滅楚,就必須翦除這些諸侯國。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隻圖據地自保、互不相援的弱點,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辟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斷楚軍糧道,然後與漢王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

劉邦非常讚許韓信的計劃,增調步兵三萬,並派遣熟悉代、趙等國情況的張耳去輔佐韓信。

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率軍擊破了代國,活捉了代國的相國夏說。剛剛平定了代國,項羽就向劉邦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劉邦急忙把韓信的精兵調往滎陽一帶,正麵抗擊項羽的進攻。韓信便在當地緊急招募新兵,又組建了一支有生氣但未加嚴格訓練的新軍。

第二年10月,韓信率領數萬名剛招募來的部隊,翻越太行山,向東挺進,向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和趙軍主帥陳餘集中了號稱二十萬的兵力,在井陘口憑險據守,準備與韓信決戰。

井陘口(今河北獲鹿西的土門關)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關隘以西有一條長約百裏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

趙軍的謀士李左軍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向陳餘獻計:“韓信越過黃河,俘虜了魏王豹、夏說,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正旺,其鋒芒銳不可擋。我們必須避開漢軍的鋒芒。但是,漢軍的糧草必須從千裏以外運送,補給一定相當困難。必經之路井陘口又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漢軍的糧草一定遠遠落在大軍後麵。請允許我帶領三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您自己帶領趙軍主力堅決不出戰。這樣一來,必能使得韓信求戰不能,後退無路,不出十天,漢軍必垮無疑,就能把韓信和張耳的首級拿回來。”

然而,剛愎自用的陳餘卻認為韓信將弱兵少,且疲憊不堪,根本無須躲避,而應該立即還擊,一舉可勝,拒不采納李左軍的意見。

韓信探知李左軍的計策沒有被采納,趙軍主帥陳餘有輕敵情緒,希望速決的情況後,非常高興,立即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裏的地方駐紮下來。

當天夜裏,韓信傳令部隊向前推進。韓信挑選兩千名騎兵,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麵漢軍的紅色旗幟,從偏僻小路迂回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隱蔽起來,等待趙軍離營追擊漢軍時,乘機搶占趙軍營寨,把漢軍的紅旗樹立起來,從後側斷敵歸路。接著,韓信又派遣一萬多人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擺成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

趙軍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竊笑韓信不懂兵法,對漢軍更加輕視,完全喪失了警惕。

第二天清晨,韓信親自率領漢軍主力,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開進。趙軍見韓信進兵,果然出營迎戰。雙方展開大戰,堅持了很久,漢軍才假裝戰敗,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迅速與事先背水列陣的部隊合為一體。

趙王歇與陳餘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於是揮軍全力追擊。漢軍士兵看到前有趙兵,後有大河,無路可退,隻好拚死抵抗。正當前方力戰之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騎兵,乘勢搶占了敵軍營寨,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旗。

趙軍久戰不勝,陳餘隻得到下令收兵。撤退回營的趙軍,猛然發現自己的大營已插滿了漢軍旗幟,已被漢軍占領,於是大驚失色,紛紛逃散。占據趙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乘機從營中殺出,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同時,韓信指揮部隊全線發起反攻,向趙軍掩殺而來。

趙軍腹背受敵,倉皇向泜水(今河北獲鹿南)方向敗退,結果被漢軍追上,全部被殲滅,主將陳餘被殺,趙王歇也被俘虜。

破趙之戰結束後,漢軍的一些將領對背水列陣心存疑慮,便去詢問韓信:“按照兵法,布陣應該是後靠高山,前臨水澤。而將軍卻背水列陣,反而取得了勝利,是何道理?”

韓信回答:“在兵法上也有背水列陣,即所謂‘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漢軍士兵大多是新招募來的,沒有經過嚴格訓練,就像趕著集市上的人群去打仗一樣,沒有什麼戰鬥力。隻有把他們置於後退無路的‘死地’,才能使他們拚死戰鬥,否則隻會導致失敗。”

漢朝大將韓信以不到三萬的劣勢兵力,一舉擊破20萬趙國大軍,滅掉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的態勢。

破趙之戰,韓信充分掌握了陳餘輕敵大意和“兵士甚陷則不懼”的心理,出奇製勝,擊敗數倍於己的敵軍。無論是背水列陣,還是襲占趙軍大營,韓信都善於做到“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裏殺將”,不愧為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家。

項羽置之死地而後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有時候,無路可走了,往往能殺出一條血路來,出其不意取得勝利。“項羽鏖兵解巨鹿之圍”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戰例。公元前208年,秦國和趙國發生戰爭,秦兵將趙國的都城巨鹿包圍起來,趙軍被困,動彈不得,巨鹿危在旦夕。趙王一麵派人向齊、燕、代、楚等求救,一麵命大將陳餘出戰抗敵。哪知齊、燕、代幾國的援兵進到巨鹿附近,懾於秦軍威勢,便不敢再向前,隻在城外拒守。而陳餘看到虎視眈眈的秦兵也不敢輕易出戰。

這時,隻有楚國的項羽挺身而出。項羽驍勇異常,不久前殺死了宋義,楚懷王將他任命為上將軍。項羽接到趙軍的求救,便領兵出戰,率領楚軍投入了救趙戰鬥。渡過黃河後,項羽即下令全軍將士,燒毀營舍,沉掉船隻,砸破釜甑,每人隻帶三天幹糧,誓與秦軍決一死戰。楚軍上下麵臨絕境,又見主帥項羽英勇慷慨,人人奮力前行,懷必死之心,直抵巨鹿城下。

秦將王離看見楚軍攻來,就立刻調遣軍隊迎戰楚軍。兩軍相逢,秦軍還未展開陣勢,楚軍早已一齊衝上,勇不可擋,對著猝不及防的秦軍亂砍亂殺,殺的秦軍根本無招架之力,竟三戰三退。秦將章邯又率大軍前來增援,希望仗著強大的兵力可以反敗為勝。但殊不知,情況並非如此。從表麵上看,秦軍甲仗齊整,隊伍雄壯,兵多將廣,其勢如泰山壓頂;楚軍這邊衣甲簡陋,三五成群,步伐粗疏,各自為戰,全然不成陣勢,似毫無訓練的散兵遊勇,隻知橫衝直闖。兩軍對陣,與秦軍相比,楚軍似乎毫無可對抗性,作壁上觀的燕、代、齊各國將士,都捏了一把汗,以為楚軍必敗無疑。但其實,這其中包含了大學問,正是項羽用兵的精妙之處。

項羽知道秦楚兵力懸殊,如果按照常規兵對兵、將對將的列陣對抗,楚軍一人對付秦軍二人還不夠分配,取勝是不可能的。所以項羽反其道而行之,從戰場情勢出發,靈活處置,自己身先士卒,衝殺在前,命將士不拘陣勢,各自為戰,隻求殺敵取勝,將士們見主帥衝鋒在前,於是士氣大振。項羽還讓士兵們破釜沉舟,無後退之路,唯有奮勇向前才可能有活路。所以士兵們怒氣衝鬥牛,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呼聲震天。秦軍聞聲喪膽,楚軍刀斧過處,秦軍屍橫遍野。

章邯曾在項羽麵前吃過敗仗,今日之陣勢,更令他膽戰心寒,沒經過幾個回合,秦軍傷亡便十有三四,隻得敗退而去。項羽下令宿營休息,讓士兵們飽食幹糧,以便再戰。第二日出戰前,項羽對士兵們說:今日務必盡掃秦兵。我軍糧食已盡,不勝將全軍覆滅。並命將士殺敵後,隻管向前,不必考慮陣形與別人的策應。

將士們得令後,個個爭先。剛進入戰場,便一聲呼嘯,直向秦軍殺去。章邯雖極力催促部下向前,但根本敵不過楚軍英勇猛烈,陷於被動地位,一退再退,五退之後便潰不成軍。章邯倉皇率殘兵逃回了秦軍大營。王離在項羽大戰章邯時,勉強守住了本寨,但絕不敢出戰。項羽便命英布等領兵堵住道路,自己親率軍馬攻打王離,一鼓作氣,直搗王離營門。王離想奪路逃跑,卻被項羽堵住了出路,隻三四個回合,便被楚軍生擒了。就這樣,楚軍取得了勝利,解了趙國的巨鹿之圍。

巨鹿之戰的成功,主要是因為項羽善用兵法,先“破釜沉舟”、自斷退路,再“踐墨隨敵”、各自為戰,將將士們的驍勇善戰發揮到了極致,他自己還身先士卒,為士兵起到了很好的模範帶頭作用,從他率楚軍抵達巨鹿城下,到擊潰勢力強大的秦軍,先後僅用三日之內將,不得不說這是個戰爭史上的奇跡。

平定蔡州之戰

《九地篇》所涉及都得兵法較多,乍看之下,似乎頗顯淩亂,但其實每個兵法之間都有很強的聯係,通常情況下隻懂得一種用兵之道是很難取得勝利,必須要學會同時靈活運用幾種兵法,才能取勝勝利,接下來我們要講李愬平定蔡州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經曆過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由之前的繁榮鼎盛慢慢走向沒落,各地節度獨攬本地的軍、政、財大權,獨霸一方,紛紛要營造獨立王國,有的節度使實力十分雄厚,逐漸形成了敵方割據勢利,並開始抗廷朝廷對,於是唐王朝的被統治進一步削弱了。

唐王朝為了恢複中央集權,維護統一局麵,在邊疆形勢逐漸緩和,國家財力比較豐厚的情況下,機遇開始致力於削平藩鎮割據。公元807年,唐憲宗順利地平定了四川、夏綏、鎮海三鎮的叛亂,隨後便開始討伐淮西、成德割據勢力。公元814年,也就是唐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他的兒子吳元濟繼承了節度使之職。

吳元濟拒絕接納唐朝派來的吊祭吳少陽的使者,並發兵在今河南舞陽、葉縣、魯山一帶燒殺擄掠。看到吳元濟如此囂張的行徑,唐憲宗決定發兵討伐他,朝廷調集軍隊從四麵進攻淮西。雖然南、北兩麵的進攻取得了一點進展,但東、西兩路軍卻被淮西軍擊敗。從公元815年至816年間,朝廷曾多次調整東、西兩路的軍事統帥,但效果一直都不是很理想。

朝廷曾派唐鄧節度使高霞寓接替嚴綬擔任西路軍統帥,高霞寓雖在朗山戰役中擊敗了淮西軍,首戰告捷,但不久在文城柵(今河南遂平西南)慘遭大敗。後來派袁滋接替高霞寓,但仍沒有不能戰勝淮西軍。最後,在四路征討軍屢戰不利的情況下,朝廷派李愬代替了袁滋,擔任了西路軍的統率。

李愬到達蔡州後發現。因為唐軍的接連戰敗,士兵沒有什麼士氣,都十分懼怕作戰。於是李愬針對官兵們懼怕作戰的心理狀態,做了許多安定軍心的工作。他首先對士兵們說:“天子知道我李愬柔懦,能忍受戰敗之恥,所以派我來安撫你們。至於攻城進取,那不是我的事。”士兵們聽到這樣的話,情緒就稍稍安定下來。然後他又親自慰問士兵們,撫恤傷病者,派人安撫當地百姓,並用軍隊保護他們,贏得了當地人民的支持。

另一方麵,李愬不講究長官的威嚴,不強調軍政的嚴整。不但安撫了士兵還給敵人造成了無所作為的假象,成功的麻痹了吳元濟,於是吳元濟就把這位上任前地位不高、名聲不大的西路軍新任將領放在眼裏,逐漸放鬆了對李愬的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