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101249377091456030,6906422160835742728,7314151839287479335,7267090241087867904,7312743623664077835,7326760733440494654,7329735879654673470,7340844709461380158,7312743610770787354,7314151842571619347,7309380401452026942,7320068977068084250,6930888998395186184,7255238555826392118,7316124688327904268,7326760735420206142,6838936292718283790,7340854275637021758,7322279694294862910,7294566451459918884]}],\"1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9,\"start_container_index\":17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3},\"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101249377091456030,6906422160835742728,7314151839287479335,7267090241087867904,7312743623664077835,7326760733440494654,7329735879654673470,7340844709461380158,7312743610770787354,7314151842571619347,7309380401452026942,7320068977068084250,6930888998395186184,7255238555826392118,7316124688327904268,7326760735420206142,6838936292718283790,7340854275637021758,7322279694294862910,7294566451459918884]}],\"1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1,\"start_container_index\":1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7},\"quote_content\":\"《孫子》reference_book_ids\":[73560707040112835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1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101249377091456030,6906422160835742728,7314151839287479335,7267090241087867904,7312743623664077835,7326760733440494654,7329735879654673470,7340844709461380158,7312743610770787354,7314151842571619347,7309380401452026942,7320068977068084250,6930888998395186184,7255238555826392118,7316124688327904268,7326760735420206142,6838936292718283790,7340854275637021758,7322279694294862910,729456645145991888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九地篇》篇幅較長,內容也較為繁複,是繼《地形篇》之後又一針對對地形講述用兵作戰法則的篇章,主要是從人的心理因素和情緒因素的角度論述如何因利乘便,利用地形,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獲得勝利的。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也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利用士兵們抱著必死的心態殺出重圍而獲得勝利。同時造成不可回頭、破釜沉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這樣才能讓士兵們團結一心,奮不顧身的去奪取勝利。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同樣可以利用這樣的思想去達到目的,隻有讓自己無路可退了,才有可能絕境逢生。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1),有輕地(2),有爭地(3),有交地(4),有衢地(5),有重地(6),有圮地(7),有圍地(8),有死地(9)。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10),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11),爭地則無攻(12),交地則無絕(13),衢地則合交(14),重地則掠(15),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16)。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17),眾寡不相恃(18),貴賤不相救(19),上下不相收(20),卒離而不集(21),兵合而不齊(22)。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23),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24),則聽(25)矣。兵之情主速(26),乘人之不及(27),由不虞之道(28),攻其所不戒(29)也。
凡為客之道(30):深入則專,主人不克(31);掠於饒野(32),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33),並氣積力(34);運兵計謀,為不可測(35)。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36);死焉不得,士人盡力(37)。兵士甚陷則不懼(38),無所往則固(39),深入則拘(40),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41),不求而得,不約而親(42),不令而信,禁祥去疑(43),至死無所之(44)。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45);無餘命,非惡壽也(46)。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47),偃臥者涕交頤(48)。投之無所往者,諸、劌(49)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50)。率然者,常山(51)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52),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53);齊勇若一,政之道也(54);剛柔皆得,地之理也(55)。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56),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57),正以治(58)。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59);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60);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61)。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62);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63),焚舟破釜(64),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65),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66)。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67)。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68)。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誌(69);輕地,吾將使之屬(70);爭地,吾將趨其後(71);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72);重地,吾將繼其食(73);圮地,吾將進其途(74);圍地,吾將塞其闕(75);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過則從(76)。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77);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78),非霸王之兵(79)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80);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81)。是故不爭天下之交(82),不養天下之權(83),信己之私(84),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85)。施無法之賞(86),懸無政之令(87),犯三軍之眾(88,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89);犯之以利,勿告以害(90)。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91)。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92)。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93),並敵一向(94),千裏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舉之日(95),夷關折符(96,無通其使(97),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98),敵人開闔,必亟入之(99),先其所愛(100),微與之期(101),踐墨隨敵(102),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103),敵人開戶(104);後如脫兔(105),敵不及拒(106)。
(1)散地:指軍隊在自己的國家與跟敵人作戰的地域。因為士兵們近離家很近,所以危急的時候就很容易四散逃散,所以稱之為“散地”。
(2)輕地:指軍隊進入敵國不深的地域。因為士兵們離本國國土不遠,所以危急的時侯可以輕易撤退,所以稱之為“輕地”。
(3)爭地:敵我雙方都會爭奪的地域。因為有的地域是以誰先占領就對誰有利的軍事要地,雙方必會爭搶,所以稱之為“爭地”。
(4)交地:我軍可以往,敵軍可以來,地勢平坦,四通八達的地域。
(5)衢地:毗鄰幾個諸侯國,與各國結交方便,可以隨時得到援助的地域。
(6)重地:進入敵國很深,穿越很多敵國城邑,回頭路以斷,很難以返還本國的地域。
(7)圮地:難於通行的地域。
(8)圍地:進路狹窄,退路迂遠,敵軍不需要費太大力氣就可以襲擊我軍的地域。
(9)死地:進進不得,退退兩難,唯有決一死戰,殺出重圍才有生存的可能,如果將戰事拖延數日,就必死無疑的地域,所以稱之為“死地”。
(10)三屬(zhǔ):多國交界的地區。
三:是一種泛指,表示眾多國家。屬:連接。
(11)無止:不要停留。
(12)爭地則無攻:如果敵人已經占據了雙方必爭之地,那麼我方就不要強行攻取。
(13)交地則無絕:在交地,隊伍應互相策應,不可斷絕,以防敵人截擊。
(14)衢地則合交:在“衢地”要加強外交活動,結交諸侯,陷敵於孤立。
(15)重地則掠:在重地作戰則掠奪敵國資糧,保障我軍的供給。
(16)死地則戰:在死地,就應激勵士卒血戰到底,死中求生。
(17)前後不相及:讓敵軍的前軍和後軍不能配合,無法互相策應。
及:顧及,策應。
(18)眾寡不相恃:讓(敵軍的)大部隊和小分隊之間不能協同配合。
(19)貴賤不相救:讓(敵軍的)官兵之間不能互相援助、救應。
貴賤:這裏指將官和士卒。
(20)上下不相收:讓(敵軍的)上級和下級不相互聯係,也是就軍隊的建製被打亂,上下之間失去聯係。
(21)卒離而不集:讓(敵軍的)士兵分散,不可集中。
離:分散。
(22)兵合而不齊:士兵就算集合起來,也不能統一行動。
合:集合。齊:整齊。
(23)敵眾整而將來:敵軍人數眾多,隊形嚴整,將要來進攻。
眾,人數眾多。整,嚴整。
(24)奪其所愛:剝奪敵人最重要的東西。
(25)聽:在這裏是使動用法,使敵人聽任我方的擺布。
(26)兵之情主速:運用兵法的情理主要是在速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兵貴神速意思。
(27)乘人之不及:趁敵人來不及的時侯。
乘:同“趁”。不及:措手不及。
(28)由不虞之道:通過敵人料想不到的道路。
虞,預料。
(29)戒:警戒,提防。
(30)為客之道:我軍進入敵國作戰的要注意的作戰規律。
客,進入敵國作戰的軍隊。
(31)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深入敵國的軍隊,往往軍心一致,拚命作戰,敵軍就會抵禦不住。
專:齊心協力。主人:被進攻的國家。克:戰勝。
(32)掠於饒野:要掠奪敵國的富饒原野上的莊稼,(用於軍隊補給)。
(33)謹養而勿勞:部署好軍隊的養練休整,不要讓部隊過於疲勞。
(34)並氣積力:提高士氣,積蓄力量。
並:合並,在這裏是鼓舞的意思。
(35)為不可測:讓自己不可被敵軍揣測。
(36)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把部隊放置在無路可走的境地,就算是死,也不後退。
投,投放、投置。
(37)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士兵們連死都不怕了,必然會拚死作戰。
(38)甚陷則不懼:士兵們深陷於危難之中,反而會變得無所畏懼。
(39)無所往則固:軍隊無路可走時,反而軍心穩固。
固,牢固,這裏指軍心。
(40)深入則拘:軍隊深入敵境,軍心團結,不會散漫。
拘:束縛,這裏指人心專一。
(41)不修而戒:士兵們不用整頓而自發戒備。
修:整頓、告誡。
(42)不約而親:士兵們不待約束而能自發親愛互助。
(43)禁祥去疑:禁止迷信和議論謠言,免除士兵們的疑惑。
祥,妖祥,這裏指占卜等迷信活動。
(44)至死無所之:士兵們就算死也不會逃跑。
(45)無餘財,非惡貨也:士兵們沒有多餘的財物,並因為不喜歡擁有財物。
惡,討厭、厭惡。
(46)無餘命,非惡壽也:並不是士兵們不想活下去,而是身陷死地,不得不舍命以求生。
(47)涕沾襟:眼淚沾濕了衣襟。
涕:眼淚。襟:衣襟。
(48)偃臥者涕交頤:仰臥在地的士兵們則淚流滿麵。
偃:仰倒。頤:麵頰。
(49)諸、劌:這兩個均為人名。
諸指專諸,春秋時吳國的勇士。
劌指曹劌,春秋時魯國的勇士。
(50)率然: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蛇。《神異經·西荒經》:“西方山中有蛇,頭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觸之者,中頭則尾至,中尾則頭至,中腰則頭尾並至,名曰率然。”
(51)常山:恒山。漢簡《孫子兵法》中作“恒山”。西漢時因避諱漢文帝劉恒的“恒”字而改為常山。
(52)吳人與越人相惡:吳國人和越國人相互厭惡。指春秋時期吳越爭霸,引起兩國人民的相互仇恨。
惡,仇恨。
(53)方馬埋輪,未足恃也:用把馬並排地係在一起,把車輪埋起來的方法穩定軍心,是靠不住的。
方:係在一起。輪:車輪。
(54)齊勇若一,政之道也:想要讓士兵們齊心協力,奮勇作戰,主要靠的是軍政的嚴明,也就是要治軍有方。
齊,齊心協力。政,這裏是治理、領導的意思。
(55)剛柔皆得,地之理也:無論強者和弱者都能充分發揮戰鬥力,是因為適當利用地形的緣故。
(56)攜手若使一人:全軍上下團結的就像一個人。形容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英明的將帥能使得他們團結如一人。
(57)靜以幽:沉靜而深邃。
(58)正以治:治理軍隊嚴明公正而有條不紊。
靜,沉靜。幽,深邃。正,公正。治,有條理。
(59)能愚士兵們之耳目,使之無知:蒙蔽士兵們的耳目,不讓他們了解軍情。
愚:蒙蔽。
(60)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變更過去曾經做過的事,變換曾經用過的計謀,使對方無法識破。形容戰法經常變化,讓對方把握不到我軍的節奏。
易:改變,變化。革:變更。
(61)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變換駐防,迂回行軍,使人料想不到。
居:軍隊的駐地。不得慮:料想不到。
(62)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統帥分派部屬戰鬥任務,要像叫人登高後抽去梯子那樣,斷絕其退路,使之勇往直前。
帥:軍隊的統帥。之:代詞,指軍隊。期:部署戰鬥任務。
(63)發其機:抓住戰機,發動攻勢。
機,弩之扳機。
(64)焚舟破釜(fǔ):燒毀來時乘坐的船隻,毀壞煮飯使用的飯鍋。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
(65)九地之變,屈伸之利:靈活運用九地的作戰原則,讓軍隊該前進的時候可以順利前進,該後退的時候可以順利後退。
伸:伸展。屈:不伸展。伸屈在本文中皆指軍隊的前進和後退。
((66)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在敵國境內作戰的原則是,深入那麼軍心就穩固,淺進那麼軍心容易渙散。
(67)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離開本國,跨越鄰國,進入敵國作戰的地區,叫做“絕地”。
(68)背固前隘者,圍地也:背後險固,前路狹隘,這種易被包圍的地域叫“圍地”。
(69)一其誌:士兵們的意誌統一。
(70)使之屬:使軍隊要緊緊連接,避免中斷。
(71)趨其後:催促後續部隊急速跟進。
(72)固其結:鞏固原來與諸侯國的結盟。
結,指結交諸侯。
(73)繼其食:獲取糧食,補充軍糧,保障軍隊供給。
(74)進其途:迅速通過,不要停留。
(75)塞其闕(qué):堵塞缺口,這裏指阻斷後路讓士兵們不得不拚死作戰。
闕,缺口。
(76)過則從:士兵們深陷險境,就容易服從指揮過。
(77)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了解諸侯的謀略,就不能預先結交。
(78)四五者,不知一:這九種地形,有一樣不了解的。“九地”中四為主兵,五為客兵,這裏是將九地分開來說。
(79)非霸王之兵:就不能成為稱霸的軍隊。
(80)其眾不得聚:聚,集結軍隊。這裏指敵國軍隊來不及調動和集結。
(81)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如果我軍的軍威在敵軍之上向,那麼他國懼怕我的威嚴,就不敢與我的敵國結交。
(82)不爭天下之交:不必爭著和其他國家結交。
(83)不養天下之權:不必在別的諸侯國培植自己的勢力。
養,培養,培植。權,勢力。
(84)信己之私: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發展。
信:依靠。私:自己的力量。
(85)隳(huī):通“毀”,毀壞,毀滅。
(86)施無法之賞:施行超出法定的獎賞,也就是破格獎賞。
無法:超出慣例、超出常法。
(87)懸無政之令:頒發打破常規的號令。
懸:懸掛,這裏指頒發。
(88犯三軍之眾:指揮三軍士兵們執行任務。
犯,發作,發生,在這裏引申為指揮。
(89)勿告以言:不要告訴士兵們們真實的意圖。
(90)犯之以利,匆告以害:讓士兵們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隻告訴他們有利條件,不告訴他們危險的一麵,使其信心堅定。
(91)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置士兵們於危亡之地,然後可以存活;陷士兵們於絕地,然後可以得生。
(92)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軍隊陷入危險的境地時,才能全力爭取勝利。
(93)順詳敵之意:指假裝順從敵人的企圖。
詳:通“佯”,假裝。
(94)並敵一向: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敵人的一點。
(95)政舉之日:舉兵出征的日子。
(96)夷關折符:封鎖關口,廢除通行憑證。
夷:封鎖。符:古時一種作為憑證的牌子,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通行證。
(97)無通其使:不與敵國互派使者訪問。
使,使者。
(98)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在廟堂上反複計議,以決定戰爭大事。
厲:磨勵,這裏是反複推敲的意思。廊廟:廟堂。誅:謀劃,研究。
(99)敵人開闔(hé),必亟入之:當敵人出現可乘之機時,一定要抓住時機乘虛而入。
闔,門扇。開闔,打開門扇,在這裏指敵軍出現漏洞的意思。
(100)先其所愛:首先奪取敵人的要害之處。
愛,珍愛,在這裏指敵人的要害。
(101)微與之期:不要與敵人約定交戰日期。
微:無,不要。期:約定。
(102)踐墨隨敵:實施計劃時,要根據敵情的變化而變化我方的作戰方案。
踐,實行,履行。墨,繩墨,這裏是法度的意思。
(103)始如處女:軍事行動開始的時候,要像處女一般柔弱而沉靜。
(104)敵人開戶:要讓敵人門戶大開。
開戶,打開門戶,在這裏是讓敵人放鬆警戒的意思。
(105)後如脫兔:戰爭一開始就要像脫逃之兔一般迅捷。
(106)敵不及拒:讓敵人來不及抵抗我軍的進攻。
孫子說:按照用兵作戰的原則,戰場地形的種類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九種。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域,叫做散地;進入敵國境內作戰,但沒有深入的地域,叫做輕地;我軍占領對我國有利,敵軍占領對敵國也有利的地域,叫做爭地;我軍可以前往,敵軍也可以到達的地域,叫做交地;同時與幾個國家接壤,誰先占有就可以與各國結交,得到援助的地域,叫做衢地;深入到敵國內部,背對著敵國許多城鎮的地域,叫做重地;山嶺、森林、險阻、沼澤等一切難於通行的地域,叫做圮地;進路狹窄,退路迂遠,敵軍用少數兵力就可以襲擊我大部隊的地域,叫做圍地;奮起速戰就可能生存,不奮起速戰就可能全軍覆滅的地域,叫做死地。因此,在散地不宜輕易進行戰爭,在輕地便不要停留,在爭地不要發動進攻,在交地要保證行軍序列不脫節斷絕,在衢地應主動結交鄰國,深入重地就要掠取敵國糧食,遇到圮地要迅速通過,陷入圍地要設奇謀突圍,到了死地隻有奮勇作戰,死裏求生。
古代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讓敵軍前隊與後隊不互相策應,主力部隊與小分隊不能相互聯係,長官與士兵之間不能互相救援,上級與下級不能相互協調,失去聯絡。士兵們一旦潰散就很難再聚合,就算集合起來,部隊陣形也不能整齊;對自己的軍隊來說,則是有利於我方的局麵就戰,不利於的就不戰。試問:“假如敵人眾多而且陣容齊整來向我進攻,該怎樣應付他呢?”回答是:“搶先奪取敵人最重視最關鍵的地方和東西,敵人就不得不聽從我方的擺布了。”用兵的情理最重要的是要出兵迅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打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