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就是周圍環境,是事物發展的輔助工具,有效的利用環境可以是我們錦上添花,一勞永逸。本篇就講述了地形對戰爭勝負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提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觀點,對地形的利弊和正確利用地形的重要性做了詳細解說,指出軍隊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應有不同的行動原則,詳論了六種地形上的作戰規律,分析了六種敗象,以及判斷取勝的三點重要因素,闡明了將帥與國軍、士兵應注意的關係。還尤其強調將帥要重視對地形的研究和利用,論證了戰場上敗軍模式與主帥運兵治兵的辯證關係,促進了軍事科學的發展。
孫子曰:地形:有通(1)者,有掛(2)者,有支(3)者,有隘(4)者,有險(5)者,有遠(6)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7),利糧道(8),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9),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10)。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11);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12)。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13),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14)也,將之至任(15),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16)者,有弛(17)者,有陷(18)者,有崩(19)者,有亂(20)者,有北(21)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22);卒強吏弱,曰弛(23);吏強卒弱,曰陷(24);大吏怒而不服(25),遇敵懟而自戰(26),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27),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28),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29)也,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30),上將之道(31)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32),主曰無戰,必戰可也(33);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34),退不避罪,唯人是保(35),而利合於主(36),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37),故可與之赴深谿(38);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39),愛而不能(40)令,亂而不能治(41),譬若驕子(42),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43),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44),舉而不窮(45)。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46);知天知地,勝乃不窮(47)。
(1)通:通達。在這裏指的是四通八達、廣闊平坦的地區。
(2)掛:懸掛、牽礙。在這裏指的是易進難退、地形複雜的地區。
(3)支:支持、支撐。在這裏指的是敵我雙方皆可據險對峙,不易於發動進攻的地區。
(4)隘:狹隘。在這裏指的是兩山之間的峽穀地帶。
(5)險:危險、險要。在這裏指的是山川險要、行動不便利的地帶。
(6)遠:遙遠。在這裏指的是距敵我雙方都距離較遠的地方。
(7)先居高陽:要先占據地勢較高和朝陽的地形。
(8)利糧道:有利於糧道,這裏是保持糧道暢通的意思。
(9)敵雖利我:敵人用利引誘我軍。
(10)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帶領軍隊假裝離開,讓敵人前進到一半的時候我軍再回擊回去,這樣比較有利。
(11)必盈之以待敵:一定要準備充足的兵力以等待敵軍的進犯。
盈:充滿、充滿。這裏指兵力充足。
(12)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敵軍兵力充足的時候,我軍就不能進行進攻,敵軍兵力不充足的時候,我軍就應全力進攻。
從:跟從。在這裏引申為進攻的意思。
(13)勢均,難以挑戰:如果敵我雙方勢力均等,就不宜挑戰。
(14)地之道也:利用地形的原則。
道:方法,原則。
(15)將之至任:將帥的重大責任。
(16)走:奔跑。指士兵逃走。
(17)弛:鬆弛。指士兵軍紀渙散。
(18)陷:陷沒。指全軍覆沒。
(19)崩:潰敗。指士兵崩潰四散。
(20)亂:混亂,指士兵列隊沒有秩序。
(21)北:敗北,指士兵敗走。
(22)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在敵我雙方形勢相當的情況下(指揮水平、戰鬥力、所處地勢優劣等各項條件),卻以我方一成兵力去攻擊對方十成兵力,必然會造成寡不敵眾的形式,一定要逃跑。這就叫作“走兵”。
(23)卒強吏弱,曰弛:士兵強悍,將領懦弱,致使軍政廢弛,因而失敗的,叫做“弛”。
(24)吏強卒弱,曰陷:將領勇敢,士兵怯弱,致使軍政廢弛,因而失敗的,叫做“陷”。
(25)大吏怒而不服:將領心懷怨怒,不服從上級的調遣。
大吏:部隊的將領。
(26)遇敵懟而自戰:遇到敵軍,副將意氣用事不聽主將的調遣,擅自出戰。
懟:怨恨,這裏指意氣用事。
(27)陳兵縱橫:布兵列陣雜亂無章。
陳:同“陣”。
(28)選鋒:精選出來的由勇敢善戰的士兵組成的先頭部隊。
(29)兵之助:用兵的輔助條件。
(30)計險厄、遠近:計算地形的險要和路途的遠近。
險厄:險要的地勢。
(31)上將:智慧謀略高明的將領。
(32)戰道必勝:一切按照用兵的規律來,就一定會取勝。
(33)主曰無戰,必戰可也:君主說不要出戰,指將帥可根據實際情況徑自出兵作戰。
(34)進不求名:領兵進攻不是為了個人的名聲。
(35)唯人是保:隻想保全百姓和士兵。
(36)利合於主:符合君主的利益。
(37)視卒如嬰兒:對待士兵如同對待嬰兒一樣,指將領要關愛嬰兒。
(38)深谿:很深的溪穀。這裏比喻為危險地帶。
谿:同“溪”。
(39)厚而不能使:厚待士兵卻不能合理使用他們。
(40)愛而不能令:溺愛士兵卻不能命令他們。
(41)亂而不能治:士兵行為不法而不能嚴加管束。
(42)驕子:嬌生慣養孩子,比喻對士兵管教不嚴。
(43)知吾卒之可以擊:了解自己的士兵才可以作戰。
(44)動而不迷:采取軍事行動果斷快速,不迷惑。
(45)舉而不窮:采取隨機應變的措施是無窮無盡的。
(46)殆:失敗。
(47)勝乃不窮:勝利就不可窮盡了。
孫子說:地形有通形、掛形、支形、隘形、險形、遠形六種。我軍可以去,敵軍也可以來的地域,叫通形。通形地域,要先占領地勢高和向陽的地方,有利於保持糧道暢通,這樣對作戰有利。容易前往,不容易返回的地域,叫掛形。掛形地域,如果敵軍沒有防備,我軍一出擊就可以取勝;如果敵軍有了防備,出擊若不能取勝,不容易返回,那就不利了。不利我軍前進,也不利敵軍前進的地域,叫支形。在支形地域,敵軍雖然用利引誘我軍,我軍也不要出擊;應率軍假裝撤退,引誘敵軍前出一半時突然回擊,這樣就會有利。在隘形(兩山之間的狹窄山穀地帶)地域,我軍應該搶先占領,並用重兵封鎖隘口,以等待敵軍的到來;如果敵軍先占領了峽穀,並用重兵把守隘口,就不可以進擊;如果敵軍沒有用充足的兵力把守隘口,我軍就可以去進攻。在險形(地勢險峻、行動不便的地帶)地域,我軍應該搶先占領,一定要占據地勢較高、向陽一麵的製高點,等待敵軍來犯;如果敵軍已先期到達,占據了有利地形,我軍就應該主動撤退,千萬不要進攻。在遠形(距離遙遠之地)地域,敵我雙方勢均力敵,不應該挑戰,如果出戰了,就會造成不利的形式。以上這六點,是利用地形作戰的法則,是將帥們最重要的責任,不可不做認真考慮。
所以軍隊有“走”、“弛”、“陷”、“崩”、“亂”、“北”六種情形。這六種情況的發生,不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是將帥造成的。在敵我雙方形勢相當的情況下(指揮水平、戰鬥力、所處地勢優劣等各項條件),卻以我方一成兵力去攻擊對方十成兵力,必然會造成寡不敵眾的形式,一定要逃跑。這就叫作“走兵”。士兵強悍而軍官怯懦,必然指揮不靈,士氣鬆懈,叫做“弛兵”。軍官強悍而士兵怯懦,必然戰鬥力差,以致全軍陷滅,叫做“陷兵”。高級將領怨怒而不服從主帥指揮,遇到敵軍隻憑一腔仇恨而擅自出戰,主帥卻不知道他的能力,必然導致潰敗而土崩瓦解,叫做“崩兵”。將帥怯懦無威嚴,訓練教育士兵沒有章法,致使官兵關係不正常,布陣雜亂無章,部隊混亂不堪,叫做“亂兵”。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用少數兵力去迎擊敵人重兵,以弱擊強,又沒有精銳的前鋒部隊,必然失敗,叫做“北兵”。以上六種情況,是造成失敗的規律,是將帥們最重要的責任,不可不做認真考慮。
地形,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判斷敵情,爭取克敵製勝的主動權,考察地形的險易,計算路程的遠近,這些都是高明的優秀將帥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懂得這些方法去指揮打仗,就必然勝利,不懂得這些方法而去指揮打仗,就一定失敗。所以,按戰爭規律分析,一定會打勝仗,國君說不要作戰,一定要打的話也是可以的;按戰爭規律分析,一定失敗的仗,即使國君說一定要作戰,也可以不打。所以說將帥進攻不是為了求得個人名利,撤退不回避違命的罪責,唯一的追求是保護黎明百姓,而且要有利於國君的利益,(這樣的將帥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對待士兵就像對待嬰兒一樣,士兵就可以與將帥一起共赴患難;對待士兵就像對待兒子一樣,士兵就可以與將帥一起同生共死。如果厚待士兵而不使用他們,愛護士兵而不用法令約束他們,士兵違法亂紀而不去懲治他們,那麼,士兵像嬌慣的孩子一樣,是不能用的。
知道自己的軍隊可以進攻,卻不知道敵人不可以攻打,獲勝的可能隻有一半;知道敵軍可以攻打,卻不知道自己的軍隊不能進攻,勝利的可能也隻有一半;知道敵人可以攻打,也知道自己的軍隊可以去攻打,但不了解地形條件不宜於向敵軍發起攻擊,勝利的可能同樣隻有一半。因此,真正懂得用兵的將帥,行動起來不會迷惑,戰術措施變化無窮。所以說:知對方的情況和自己的情況,取勝就不會有問題;知道天時和地利,那麼,就可以取得完全的勝利了。
曹操曰:欲戰,審地形以立勝也。
李筌曰:軍出之後,必有地形變動。
王皙曰:地利當周知險、隘、支、掛之形也。
張預曰:凡軍有所行,先五十裏內山川形勢,使軍士伺其伏兵,將乃自行視地之勢,因而圖之,知其險易。故行師越境,審地形而立勝。故次《行軍》。
在戰前的籌謀劃算中(《計篇》),地形是“經之以五事”,是比較、分析從而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內容之一;在兩軍相對而爭利之時(《軍爭篇》),“不知山林、險阻、沼澤之形者,不能行軍”,成為衡量將帥能否勝任的標準之一,如何先敵占領優勢地形,造成有利態勢,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敵我雙方戰場廝殺,兵刃相加時,地形往往成為決定戰略戰術的主要依靠,“用兵八戒”之“九變之地利”(《九變篇》)“高陵勿向,背丘勿逆”(《軍爭篇》)等等,都強調根據地形之利弊變換作戰方法;地形是“處軍”的主要依據,也是“相敵”(《行軍篇》)的重要方麵。現在又專列《地形篇》而主要論述如何善於利用地形之利,以克敵製勝;緊隨其後又有《九地篇》從戰略高度審視各種地形的特點,反複強調根據不同地形製定相應作戰原則和戰術方法的基本思想。孫子在不同的地方,反反複複提及地形,由此可見其對地形的重視。
當然孫子不是“唯條件論者”,他沒有把地形無限抬高到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知地之形”、“用地之利”、“得地之利”,是孫子反複強調的重要思想。“地形者,兵之助也”,在孫子看來,地形隻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它有助於戰爭的成敗,卻絕不能直接決定敵我的勝負。孫子極力主張的是要充分利用地形之利弊,努力造成有利於我軍而不利於敵軍的局勢,從而克敵製勝。
統帥全軍、指揮作戰的將帥的好壞比地形的好壞更為重要,地形是“兵之助”,將帥則是“兵之主”。孫子在“十三篇”中時刻都在強調將帥的重要性,“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計篇》),“將者,國之輔也”(《謀攻篇》)。無處不在對將帥提出各式各樣、盡善盡美的要求和標準,“善用兵者”是使用頻率極高的詞語。在論述到地形的時候,孫子不僅強調將帥應如何正確認識、使用地形來處置軍隊、選擇戰術,充分發揮地形之利而獲得戰爭勝利,而且往往特意指出優秀的將帥應該具備的基本品格和素質,反複論述“將之五德”,告誡將帥警惕和預防錯誤的發生,如“將之五危”(《九變篇》),並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素行教民”(《行軍篇》),“愛卒如子”、但絕不溺愛(《地形篇》)和“君命有所不受”(《九變篇》)等為將的準則規範。
孫子對將帥的重視以及對優秀將帥的要求,占篇幅也相當大,論述極為詳盡,但是,孫子並沒有專門列出一篇作為《將帥篇》,這到是不是孫子的失誤,還是孫子的有意安排已經無從考證。如果我們把十三篇裏講將帥的相應段落集中起來,取名“將帥篇”,恐怕比現存“十三篇”中任何一篇的分量都要重,篇幅都要長,所以我們可以說,“十三篇”處處言將帥,其實“十三篇”就是一部“將帥論”。當然,將帥的作用要建立在“用兵趁卒”基礎上的,相比之下,孫子對士兵在戰爭中的主觀能動性和重要作用,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但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孫子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受各種因素的製約而犯的這一錯誤,有這樣的局限性是有其必然性的。
孫子將戰爭中經常遇到的地形做了總結,分為六種類型——通、掛、支、隘、險、遠。並根據地形的不同組合和在戰爭中的作用,並將地形與敵情、我情融為一體,進行綜合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戰術原則。此外,孫子還列舉並論述了導致戰爭失敗的六種情況——走(敗逃)、弛(鬆弛)、陷(戰鬥力弱)、崩(崩潰)、亂(混亂)、北(敗北),特別強調這些敗跡的出現,“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從“地形者,兵之助”的觀點出發,孫子要求將帥們把研究、分析、利用地形克敵製勝,作為自己的重大職責(“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在“兵有六敗”裏。孫子又說失敗不能怨天,不能怨地,而是由於將帥指揮錯誤而造成的。對於“敗之道”,將帥應當做“至任”,認真分析考察,並切記不可犯類似的錯誤。可見將帥在戰爭中起關鍵的決定作用,這裏更加表現出將帥作用在孫子心目中的位置。
孫子在強調將帥要掌握“地之道”、“敗之道”“上將之道”。將帥的水平如何對於戰爭的勝敗有直接關係。還專門論述了將帥素質的幾個重要方麵。首先依托地形判斷敵情,決定戰略戰術“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其次是遵循按照戰爭的自身規律與戰場上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用兵“戰道”、“唯人是保”,而不是從“求名”、“避罪”出發,惟君命而從,這樣的將帥才是“國之寶也”;再次,愛卒如子,但絕不溺愛,賞罰分明,寬嚴結合,與士兵建立起真摯的情感,做到共患難、共死生,使軍隊有強大的戰鬥力;最後,孫子說要綜合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清醒處置,變化戰術,獲取全勝才能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在“知己知彼”的同時,孫子特別加上了“知天知地”一條,隻有盡知一切與戰爭有關的情況,才能有效地用己之長、擊敵之短,用地之利、避地之害,避免“敗兵之道”而依“戰道必勝”,於是“勝乃可全”。
本篇最後提出的“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原則,是對全勝思想的進一步闡述。
巧用地勢獲勝利
孫子在本篇指出地理形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明敵情,製定取勝計劃,研究地形的險易,計算道路的遠近,這是主將的職責。深知這些道理並能用來指導作戰的,必然會取得勝利:否則,不能用來指導作戰的,必然失敗。在魏滅蜀漢之戰中司馬昭了解地勢,善於利用地勢作戰,才得以滅蜀的。
在吳、蜀、魏三國之中,蜀漢是實力最弱、疆土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前期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經濟和軍事上有一定的實力,政治上也比較穩定。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相繼輔佐朝政。他們在內政上遵循諸葛亮的成規,沒有新的變革和建樹;軍事上由進攻曹魏轉變為防禦自固,外交上維持聯吳抗魏的策略,實力已大不如從前了,隻是暫時保持國內的穩定和防禦曹魏的能力。
後來費禕去世,蜀國軍政由大將軍薑維主持。薑維相機進圖關中,采取西連羌胡,奪取隴右的戰略,十年中,先後六次向隴右出擊。結果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使蜀漢兵疲民困,內部矛盾加劇,蜀漢政權日益趨於風雨飄搖之中。同時,薑維與黃皓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薑維於是率領蜀軍主力遠駐遝中,屯田避禍,這樣一來,使戰略要地漢中的正麵防禦力量更加薄弱,為魏軍的大舉進兵提供了機會。
當時的曹魏大權有司馬懿把持,司馬懿於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了曹魏政權的軍政大權。他在繼續翦除曹氏殘餘勢力的同時,加強籠絡士族,注意發展生產,調整內部關係,移民實邊,廣修水利,取得了重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效益。得到了其子司馬昭執政時,魏國的力量已經大大超過了蜀漢和東吳。
公元262年冬司馬昭決定滅蜀,盡管有不少朝臣反對司馬昭的決策,但司馬昭打定主意不為所動,開始著手滅蜀的戰爭準備。他根據蜀漢內政不修、士氣不振、邊境無備等情況,製定了他的滅蜀計劃。他知道蜀漢共有9萬軍隊,其中用於駐守成都和其他地方的有4萬人,作為戰略主力部隊的僅有5萬人,而這僅有5萬人卻駐紮在遠離漢中的遝中。所以想要奪取整個漢中地區,讓蜀漢亡國就隻要把薑維牽製在遝中,使蜀軍主力不能向東移動,就可以發大軍攻擊漢中、駱穀等空虛之地,
魏軍主力於公元263年8月自洛陽出發,開始了滅蜀行動。司馬昭共起兵18萬,大舉攻蜀。他派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12萬人,從斜穀、駱穀、子午穀分兵齊頭並進,直趨漢中;派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向甘鬆、遝中進軍,牽製薑維;派雍州刺史諸葛緒,率兵3萬餘切斷薑維向東、向南退兵的歸路。
蜀漢方麵曆來重視對漢中的防禦,因為漢中地處秦嶺和米倉山之間的,是巴蜀的屏障,益州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都曾親率大軍駐守漢中,修建了漢、樂兩座城池用來屯兵,同時在山勢險阻、重疊交錯的地位部署兵力扼守重要關口。
這些措施的實施,曾經在對曹魏作戰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次使魏軍的進犯慘敗而歸。但薑維改變了漢中曆來的防禦方針,采取了收縮兵力,防守重要城鎮,誘敵深入,然後乘敵疲憊而出擊的方針。自從薑維將蜀漢主力部隊調往遝中後,漢中的蜀軍人數不到3萬人,兵力相當薄弱。這一作戰方針從理論上說固然沒有錯,但在當時魏軍極強而蜀軍極弱的情況下,這樣做無異於開門揖盜,自取敗亡。
本來薑維在探知鍾會在關中調集兵力後,可以趕快變更兵力部署,把將遝中的蜀軍主力轉移到漢中,扼守險要關隘,以抗擊魏軍的進犯。但他沒有這樣做,僅僅是上表劉禪,建議派遣左車騎將軍張翼、右車騎將軍廖化率軍守衛陽安關口和陰平橋頭。但這一建議也因受到黃皓的阻撓而未得以實施,蜀漢方麵再次錯過了抵抗魏軍,據險守固的機會。隨後魏軍三路大軍同時向漢中、遝中、武街與橋頭發起進攻。
蜀漢見魏軍大軍壓境,卻采用了棄險不守的戰略決策,在魏強蜀弱、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恰好為魏軍的進兵提供了極好的機會。蜀漢讓駐守漢中的部隊退保漢、樂兩城,派遣張翼與董厥率軍去陽安關協助防守,派遣廖化率軍支援遝中薑維。但這個守的計劃也未能如願,張翼、董厥的行動也過於遲緩,未能及時趕到陽安關。而廖化進兵到陰平時,聽說魏將諸葛緒將向建威前進,於是留駐陰平,沒有及時去占領橋頭孔道,結果被諸葛緒搶先占領了橋頭要地,成功地阻斷了遝中薑維的歸路。
這樣一來,蜀軍尚未迎敵,便完全陷入了的被動局麵,因為薑維的主力部隊遠在遝中,漢中外圍部隊已撤了下來,而張翼等部援軍還未到達,漢中的防務部署無法完成。鍾會乘此機會,迅速突入漢中平川,襲占了陽安關,殺死陽安關蜀軍守將傅僉。然後派兵圍攻漢、樂兩城。魏軍主力,一路長驅直入,進逼成都。
當時薑維率領蜀軍主力迅速向漢中方向移動。途中,多次遭到鄧艾軍的追擊騷擾,蜀軍損失很大。但最終擺脫了鄧艾的追軍,抵達陰平一帶。
本來曹魏這邊勢頭很強,但魏軍的庸將諸葛緒犯了一個重大錯誤。當時,諸葛緒已占領了武街和陰平橋頭,薑維的歸路實際已被切斷。薑維見狀,故意北出孔丞穀,向諸葛緒側後迂回。諸葛緒果然中計,把軍隊後撤三十裏救援後軍,結果讓出了橋頭要道,薑維立即回軍順利通過了橋頭。魏軍對陰平橋頭戰略要地得而複失,使得蜀方緊急的形勢暫時得到穩定。
這時薑維,趕緊同廖化、張翼、董厥諸部會合,然後退守劍閣。劍閣是漢中通往成都的咽喉,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是蜀漢境內最重要的關防。薑維憑借劍閣的險要地勢,設防固守。
鍾會大軍久攻不克,鍾會考慮到糧道險遠,軍需匱乏,一時之間陷入困境,就想要撤兵。這時鄧艾提出出奇製勝、偷渡陰平的襲擊方案。他說:“蜀軍已遭到沉重打擊,現在應該乘機進攻。假如我軍從陰平出發,由小道經德陽亭,從劍閣以西百裏進入蜀地,離成都隻有三百餘裏的距離,可以用奇兵直接攻擊蜀漢之心腹地區。那時,如果薑維仍駐守劍閣,涪城的守兵一定很少,我便可率軍直取成都;如果薑維放棄劍閣回兵救援涪城,您就率兵長驅直。進不管情況如何變化,一舉滅蜀是必定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