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篇(2 / 3)

於是10月中旬,鄧艾帶領挑選精兵1萬人從陰平出發,並用2萬人繼後負責糧草軍需。鄧艾軍沿白水河穀東行,登上摩天嶺,經過荒無人煙的山陵地帶七百餘裏,逢山開道,遇水架橋,軍糧逐漸難以為繼,處境相當危險。行進至馬閣山時,根本無路可走。但鄧艾鼓勵士兵說:“隻有快速進入平地,才會有糧食。否則就隻有在深山老林中被餓死。”於是他身先士兵,用毛氈裹著身體,從山上一滾而下。兵士們看到這種情況,也都勇敢的沿著懸崖,一個接一個地越過了深澗。

就這樣,鄧軍迅速抵達江油,蜀軍守將馬邈竟猝不及防,根本無招架之力,隻好向魏軍投降。魏軍占領了江油,給養得到了補充,士氣大振,鄧艾率軍迅速向涪縣挺進。

劉禪見江油失守,便派遣軍師將軍諸葛瞻率軍迎擊鄧艾。諸葛瞻抵達涪縣後,部將黃崇再三建議應該迅速前進,占據險要關隘,不要讓敵人得以進入平地。但諸葛瞻都沒有采納,沒有繼續進軍。

鄧艾一路沒有遇到任何抵抗,順利逾越險阻及時到達了涪縣,並擊敗了諸葛瞻的前軍,迫使諸葛瞻被動退守綿竹。鄧艾乘勝追擊,命令其子鄧忠和司馬師纂分左、右兩路夾擊諸葛瞻軍,大獲全勝,令蜀軍全軍覆沒,還擊殺了諸葛瞻及其子諸葛尚。

這一戰,讓蜀國上下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人人自危,將士無心戀戰,大臣譙周等人更是極力主張投降。劉禪眼見鄧艾大軍兵臨城下,成都難守,又逃遁無路,遂於11月自縛請降,立國43年的蜀漢政權就此滅忙了。魏滅蜀漢之戰,是三國末期強大的魏國對弱小的蜀漢進行的最後一次戰爭,也是魏國完成全國統一的前奏。

魏取勝利,除了總體實力強大,善於利用地形的原因外,蜀漢內部分裂不和,戰略決策失誤也給了魏乘虛而入的機會。此外,魏國的多為將軍都熟悉兵法,用兵原則正確,才會讓魏這麼快就取得勝利。可為名副其實的“上將”。

朱元璋靈活用兵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因為軍情永遠處於變化之中,所以指揮戰爭,本無常規,千變萬化,敵才莫能知。在我們變換戰術時,要有取得最後勝利的目的。靈活作戰本身不是目的,隻是達到勝利目的手段。消滅敵人的武裝力量,取得勝利才是戰爭的目的。徐達北上滅元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巧妙運用戰法的典型戰例。戰法多變是這次戰爭的精彩體現。

公元1367年,朱元璋提出了先取山東,再取河南,然後進兵元都,再揮軍西向,攻下太原以及關隴的戰略決策,於是征討大將軍徐達和副將常遇春,按照這個戰略決策,先率軍25萬,沿淮河、運河、黃河北上進取山東、河南等地。當時元軍在山東分為東平、東昌、洛寧、益都、濟南、般陽等路,雖然各路兵力較弱,戰備鬆弛,但據有山東,卻可屏障元朝的京畿重地。麵對徐達和常遇春的大軍壓境,山東東西道宣撫使普顏不花坐鎮益都指揮。

益都向為兵家必爭之要地,居於魯山之北,南有大峴山,古稱濟水以南之天險。又有沂州南連淮泗,北通青齊。益都之西,有南依泰山、北臨黃河的濟南為門戶。

朱軍想要攻取山東,有兩條進軍的路線:第一條是從江淮北經沂州直取益都,第二條是由徐州北攻濟寧、濟南,再東取益都。徐達覺得沂州守將王宣可以爭取以爭取過來,為我所用,於是就率主力由沂州北進,發小股兵力出徐州,一方麵掩護主力的翼側,一方麵消滅魯西南之敵。

公元1367年12月24日,徐達、常遇春率軍由淮安北上,沂州王宣、王信父子兩人果然投降,可哪知隨後又複叛。為攻克沂州,徐達隻好率軍與元軍強硬相碰,最後朱軍取得勝利,王宣、王信父子兩人也被朱軍殺掉。之後徐達又攻下嶧州,莒、密、海等諸州縣相繼歸降。徐達即令韓政率兵一部扼守黃河要衝,阻敵增援,令張興祖率兵一部由徐州沿大運河攻取東平、濟寧,自率主力繼續北進。

因為戰事順利,29日,徐達軍就攻到了益都,元宣撫使普顏不花雖奮力抗戰,可是不敵朱軍,最後戰死。朱軍乘勝又攻占壽光,臨淄、昌樂、高苑等地。12月初8攻占濟南。22日至24日攻占登州、萊陽等州縣。與此同時,12月初5至初8,張興祖部也連下東平、東阿、濟寧等地。至此朱軍已完成了北取中原第一個目標——奪取山東,朱軍僅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第一個目標,掃除了元大都屏蔽的作戰任務。

元朝廷看到這一切甚為恐懼,但此時王保保正在同元廷火並,雙方互不相讓,即使朱軍如此一路順風順水的打下來,元軍還是無暇顧及朱軍。

公元1368年2月,徐達按原定計劃,開始執行翦除元大都羽翼的作戰任務——旋師河南。徐達率主力由山東濟寧溯黃河西攻汴梁,進取河南。3月26日,鄧愈率襄陽、安陸、江陵各地駐軍向南陽進攻,配合徐達軍的行動。另一隊人馬也為了策應徐達奪取汴梁,攻占永城、歸德,西攻許昌。

鄧軍的進攻很順利,很快攻占了唐州及南陽等地。由於三方兵馬配合良好,3月29日,徐達軍順利迫降汴梁元軍左君弼部,元將李克彝率部乘夜西逃。4月初8,徐達軍自虎牢西進,攻打洛水北塔兒灣,此處由王保保之弟脫音帖木兒鎮守,而當時王保保在山西太原,相隔甚遠,無法給弟弟派去援兵,因此徐達軍又不費力氣的大敗了脫音帖木兒的五萬人馬,元梁王阿魯溫投降。徐軍攻占洛陽後,接著又攻取嵩、陝、陳、汝諸州,並派馮國勝攻取潼關。元將李思齊、張思道聞風棄潼關逃入關中。4月26日,馮國勝率兵進駐潼關,並西進占領了華州。至此潼關以東已全被朱軍拿下。5月初1,徐達又增兵扼守潼關。此時的元大都已處於四麵楚歌的絕境。

7月29日,徐達命益都、徐州、濟寧各地的統兵將領,各率所部向東昌集結,並分別渡河。之後徐達師出汴梁,自中灤渡黃河,連下衛輝、彰德、磁州、邯鄲,11日轉向臨清。臨清地處衛河人運河之口,為北上船隻的集結處,徐達在此會合山東各軍,完成水陸進軍的準備後,於15日由臨清北上。23日,朱軍已在攻取德州、長蘆後進抵直沽,控製出海口,並沿北運河分水陸兩路繼續推進。25日,朱軍大敗元軍於河西務。兩天後,朱軍直逼元大都。

元大都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夏,東西千裏,險峻相連,本來易守難攻。但當時,元朝氣數將近,民生喪亂,守備多不固,元順帝也沒有率兵挽力抵抗,公元1368年8月初2,徐達率朱軍自東麵齊化門進入大都,元朝宣告滅亡。

朱軍一共用了9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北上滅元的作戰任務。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徐達用兵持重,注意軍紀,尤其是不僅能夠忠實地貫徹朱元璋的戰略意圖,在指揮上也能因敵製勝,戰法多變。因事、因人、因時、因地,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在不同情況下采取分進合擊、鉗形攻擊、批亢搗虛等戰法,徹底消滅了元朝,奪取了最後的勝利。

“上將” 劉裕

孫子在《地形篇》中對選擇地形的重要性和有關各種地形的行動原則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提出“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告訴大家在作戰中,除了要了解地形之外,還必須準確預測到戰況的進程,然後創造條件,使戰局按著自己的預想目標發展,最後,發揮地形的優勢戰勝敵人。在東晉滅南燕之戰中,東晉大將劉裕就是這樣一位“上將”他考慮周全,果敢形式,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東晉末年,朝政混亂,原本在淝水之戰中收複的保、兗、青、司、豫、梁六州,不久就因內部爭權奪利又得而複失。出身平民、後來做了南朝宋國皇帝的劉裕,因鎮壓孫恩起義和平息桓玄叛亂有功,而官至車騎將軍,掌握了東晉朝廷的軍政大權。當劉裕掌握軍政大權之後,在經濟上迫於農民起義的壓力,不得已減輕征役、賦稅、田租,以緩和階級矛盾;在政治上排除異己,強化自己的勢力;軍事上以恢複中原為號召,訓練軍隊,積極準備北伐。這些措施的實施,使東晉的經濟實力逐漸增強,也使劉裕在東晉政權中的地位得到鞏固。

當時,前秦已被一個新的政權所取代,就是由姚萇、姚興建立的後秦政權。而原來在前秦控製下的北方地區,紛紛被各族貴族搶占了地盤,又建立起了後燕、西燕、北燕、大夏、西秦、北魏、南涼、後涼、西涼、北涼等十幾個割據政權。這十幾個地方政權互相爭奪,戰亂不已,使得北方地區又再度出現了分裂的混亂局麵。

在這些割據政權中,其中北魏是比較強大的。而南燕和後秦與東晉接壤。我們剛才提到東晉得而複失的保、兗、青、司、豫、梁六州就是被南燕和後秦占領的。麵對混亂的北方局勢,劉裕決定北伐,並將南燕列為他北伐的第一個目標。

公元409年,南燕主慕容曾親率騎兵攻陷東晉的宿豫,俘虜了宿豫陽平太守和濟陰太守而去。不久又派將軍公孫歸攻陷濟南,俘虜太守及百姓男女千餘人而去。鼓城以南的廣大民眾紛紛築城堡自衛,抗擊南燕軍。

南燕主慕容超,原是後燕的範陽王,都城定於鄴城。公元396年北魏軍南下,後燕被截割為南北兩部,南部的慕容超屢遭魏軍圍困,被迫於公元398年遷往滑台,並建立了南燕。又因滑台四麵受敵,於次年遷都廣固。

劉裕進攻南燕的主張,隻得到左仆射孟昶、車騎司馬謝裕等少數人的支持,多數朝臣對滅燕的信心不足。劉裕分析了南燕國土幅員較小,政治腐政,統治者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又沒有鞏固的後方等弱點,堅持出兵北伐,他還希望可以通過這次討伐南燕爭取到廣大民眾的支持,以提高自己的威望。為保證戰爭勝利劉裕製定了沿途築城、分兵留守、鞏固後方、長驅北進的作戰方針。

四月,劉裕率兵10餘萬大軍從建康出發,經過長江,經淮水、泗水向北挺進。5月,劉裕大軍抵達下邳,留下航船輜重,率步騎向琅琊進發。所到之處,劉裕都命士卒建築城堡,分兵留守,以防南燕騎兵的奔襲,確保自己的後路不被切斷。

慕容超知道了東晉軍要北伐,便召集南燕群臣商議對策。征虜將軍公孫五樓說:“晉軍遠道而來,物資不足,身心疲憊,勢必急於速戰速決。所以對付晉軍的上策是,我軍不與他們正麵交鋒,而是扼守大峴山,阻止其深入。拖延日久,其銳氣必然受到挫敗。此時,再挑選精銳騎兵沿海南下,斷絕其糧道;命令駐紮兗州的兵馬迅速東下,對敵軍展開腹背夾擊。如果不這樣,就命令各地郡守依險固守,堅壁清野,毀掉田裏的莊稼,使晉軍求戰不得、無糧可掠,用不了一個月即可獲勝。這是中策。但如果我們放任晉軍翻過大峴山,晉軍來了,我軍就立刻出城與敵人決戰,這實屬下策啊。”

公孫五樓分析的沒錯,如果按他所說的上策執行,燕軍可以憑險固守,阻擋晉軍進入南燕腹地;就算進攻不成功,也有利於發揮燕軍騎兵的作用。可以持久作戰,可謂可攻可守。

但是慕容超卻不能聽取正確的意見,偏偏選擇了公孫五樓的下策。他覺得:“東晉軍遠道而來,一定疲憊不堪,勢必不能持久。而我們擁有並、幽、徐、兗、青五州之地,鐵騎數萬,富庶的民眾,可以一舉擊潰晉軍,為何要先毀茂盛的莊稼,遷徙我國的人民,讓自己白白受這麼多的損失呢?”

於是在晉軍尚未到達之前,慕容超便將莒城、梁父的守軍撤回,修築加固南燕都城廣固的城池,整頓兵馬等著晉軍來決戰。不久,晉軍到達南燕境內。因為莒城、梁父的守軍已經撤走,晉軍可一路暢通無阻了,直接就抵達了琅琊。

從琅琊至廣固有三條路可以選擇:首先是一條捷徑,由琅琊經營城,越大峴山直趨臨朐、廣固。第二條路是經莒城、東武,向東北入濰水北上,再轉而向西到達廣固。第三條路是向北越泗水經梁父,轉而向東北抵達廣固。

劉裕對著三條路進行了詳細對比,第一條路水路運輸比較方便。但缺點是大峴山高七十丈,周圍二十裏,山上關口僅能容一車通過,山勢極為險峻,號稱“齊南天險”,很容易遭到伏擊。第二條路路途迂遠,勞師費時。第三條路不利行軍,運輸困難。

在劉裕看來,現在晉軍未到,南燕便先行撤離莒城、梁父等戰略要地,斷定南燕軍準備在晉軍主力深入南燕腹地後,依托臨朐、廣固等堅城,發揮他們騎兵的優勢,在平坦地區同晉軍作戰,而沒有在大峴山以南作戰的準備,也不可能在大峴山設伏阻擊晉軍。於是他大膽決定走第一條路——翻越大峴山,直逼廣固。

劉裕的部將提出異議說:“南燕軍如果斷我糧草堅壁清野,我軍孤軍深入,凶多吉少啊。”

劉裕胸有成竹的說:“這些我已經謹慎考慮過了。南燕軍利用其騎兵優勢,此前曾兩次攻入東晉淮北地區,但從來不攻城占地,每次都是掠擄財物後便急忙離去,可見南燕首領是沒有深謀遠慮的貪婪之徒。他們一定以為我們孤軍深入,不可能堅持多久。因此,他們進不會超過臨朐,退不會固守廣固。所以他們絕不會堅壁清野,據險伏擊。”他堅定地指揮東晉軍按既定戰略北上。

六月十二日,晉軍出發,一路果然如同劉裕預測的一樣,他們翻過了大峴山,沒有遭到伏擊,原野上到處是成熟的莊稼,高興地對左右說:“我們已順利通過了危險地帶,又沒有缺糧之憂,可以說,勝利離我們不遠了。”不久,晉軍前鋒臨近臨朐。為爭奪水源城,與南燕展開激戰。晉軍前鋒拚死力爭,奪取了水源城。

六月十八日,晉軍主力到達臨朐城南。慕容超派出主力騎兵從兩側向晉軍發起猛烈夾擊。劉裕為了減弱南燕騎兵在平川作戰的優勢,布設了一個步兵、騎兵、車兵相互配合的陣形:步兵主力居於中央,車兵四千名分列兩翼,騎兵列於車兵之後機動。晉軍的騎兵則可以靈活機動地襲擊敵人,而兵車上的長矛有效地阻礙了燕軍騎兵的進攻,化解了對晉軍步兵主力的衝擊。

雙方激戰半日,未見勝負。正在相持階段,劉裕的參軍胡藩的建議,派兵走偏僻小道,出其不意乘虛襲擊臨朐城。劉裕采納了這一建議,果然不出所料,臨朐守城兵力薄弱,被晉軍一舉攻破。這讓慕容超驚慌失措,率領餘部逃到了廣固城中。

晉軍連夜乘勝發起追擊,直逼廣固城下。劉裕見廣固城四周都是絕澗峭壁,堅固異常,一時很難攻取。就命就地取糧,停止了從後方運送糧草,同時讓晉軍環城修築長牆,將敵軍圍困在中間。晉軍一方麵利用降將張綱製造攻城器具的特長,讓他設計出新的攻城器具;一方麵展開強有力的政治攻勢,瓦解敵軍。

麵對晉軍的攻擊,慕容超隻是消極地等待後秦的援兵到來,並不積極防禦。次年二月初,晉軍四麵攻城。南燕軍毫無鬥誌,尚書悅壽率眾投降,打開城門迎接晉軍,廣固城被攻克。慕容超率數十名騎兵突圍逃走,結果被晉軍追上生擒後斬殺。

至此南燕滅亡。

在這一戰中,劉裕充分了解地形的利弊,善於根據敵情製訂相應的作戰措施,采取靈活的戰術戰法來戰勝敵人,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而慕容超不僅目光短淺,驕橫自負,還不懂得如何利用地形的便利,棄大峴山之險不守,結果首戰失敗慘遭失敗,軍隊的士氣也受到嚴重影響,連原本緊握在手的主動權也喪失掉了,最終難逃滅亡的結局。

抓住消費心理

雙方打仗,兩軍陣前,“知彼知己,勝乃不殆”,在商戰之中也是同樣的道理,開店最生意,知道了消費者心理需求,換位思考,店麵生意才能紅火。

特奧和卡爾兄弟兩人開了一家商店,但生意一直不太好,看著別人家的商店顧客川流不息,自己的商店裏冷冷清清,兄弟倆想經營的竅門到底是什麼呢?兩個人商議了半天,仍然找不出答案。於是決定到外麵找找看看。

第二天,特奧和卡爾便騎上自行車,穿梭於大街小巷之中。每到一個商店,他們都要進去轉轉。他們像兩隻不知疲倦的小蜜蜂,就這樣四處奔波,執著地尋覓致富的竅門。一連跑了幾天,卻一無所獲。但他們並沒有灰心喪氣。他們明白,如果竅門那麼容易找到,天下的人都成富翁了。

這一天,兄弟倆看到一家商店,發現這裏顧客盈門,許多人就好像商店不要錢似的大包小包地買東西,怎麼會這樣呢?兄弟倆交換了一下疑惑的眼神,向店門口走去。隻見門外有一張醒目的紅色告示上麵寫道:凡來店購物的顧客,請您把發貨票保存下來,到年終可憑票,免費購買發貨票款額3%的商品。

兄弟倆走上前去把自己將“告示”看了一遍,然後恍然大悟。特奧說:“顧客貪圖年終那3%的免費購物,所以都來這家商店買東西,消費商店之所以生意興隆,靠的就是這張“告示”。如果這樣做,那店裏的生意一定會好起來的。

卡爾說:“特奧說的不錯。不過我們店從年初就提出讓利3%,那麼,我們店要比消費店還便宜。便宜一年的一點點利息,而且還可以提前得到那讓利的商品。這樣一來,說不定我們要比消費商店的生意還要興旺,可以爭取到更多的顧客。”

主意一定就行動起來,第二天,兄弟兩個就把自己的商店的門前,貼上了一張赫然醒目的告示:本店從即日起,開始實際讓利3%,如果哪位顧客發現本店出售的商品所降低價格不到全市最低價的3%,可到本店找回差價,並有獎勵。沒過幾天,這招就奏效了,商店門庭若市,生意興隆,營業額一下子劇增好幾倍。、

但特奧和卡爾並不為此感到滿足,他們發現來商店購貨的大部分是附近的居民。說明自己的生意有局限性。於是,他們在報紙、電台刊登和廣播廣告。不久,商店就出現了新的購物熱潮,倉庫存貨一掃而光。兄弟倆更是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四處奔忙,組織貨源,以保證供應。最後兄弟倆又借機迅速擴大經營,把觸角伸向四麵八方,建了許多分店。

特奧和卡爾兄弟兩人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可以積極借鑒別人思想,但是不能流於一成不變的抄襲,而是將它改良得更完美。特奧和卡爾兄弟兩人將別的商店的做法改良,充分抓住消費者的心理特點,最後取得成功。

金融巨頭之路

孫子在本篇提出“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做任何事情都要充分考慮地理環境、居民狀況,果敢把握時機,迅速做出決策,就可以不跟雜別人後麵,走出一片新的路來。

阿馬迪·賈尼尼是全美國第一大銀行總經理,他經過整整半個世紀的努力奮鬥,才登上了這個寶座的。他作為美國的金融巨頭,對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濟飛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為加利福尼亞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9世紀,正值美國的淘金熱時期,賈尼尼的父母親從意大利移民來到美國舊金山。賈尼尼22歲的時候,娶了羅拉琳達,她是當地一個富商的女兒。這個富商,也就是賈尼尼的嶽父也是個意大利移民,是當地一家叫做哥倫布儲蓄暨貸款銀行的創始人,這是一家類似信用社的小銀行。合夥人叫夫坎西,也是意大利移民,這人在意大利人中具有很高的聲望。賈尼尼的嶽父擁有約50萬元的銀行股份和不動產。

賈尼尼結婚10年後,嶽父去世了,32歲的賈尼尼代管遺產。他將自己當時在舊金山的中間商經營權轉賣給他人,轉而開始去經營不動產。他的嶽父憑著嶽父留下的股份,賈尼尼進人哥倫布銀行董事會當了董事。由於和夫坎西在經營上意見不合,賈尼尼遭到排擠。於是他決心按照自己的想法開一家屬於自己自己一個人的銀行。

但是正趕上大量外國資本湧人舊金山,導致當地的美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相互對峙。但無論美資銀行還是外資銀行,不是從事投機,就是目光盯著大企業,沒有一家想到小本經營的貧苦農民。因此目光敏銳的賈尼尼決定他開的銀行要以這些農民作為貸款對象。

賈尼尼從哥倫布銀行辭職後,便開設意大利銀行,當時賈尼尼從哥倫布銀行挖走了5名高級職員,後來又邀請了4位朋友,商定大家合股開辦銀行。按照賈尼尼的想法,新創辦的銀行不設大股東,董事每人認100股為限,占總股份的1/3;其餘2/3在普通民眾中募股,以意大利移民為主要對象,這些人包括魚販、菜商、麵包店、餐館、藥店、理發店、油漆店、水電行的老板和農民。

合夥人開始都不太理解這種離經叛道的想法,但賈尼尼回答說隻有這樣才能迅速地擴大銀行在民眾中的影響,開拓一片新的領域。事實證明,賈尼尼是對的,正是由於他的這種過人的經營思路,意大利銀行最終成為美國第一大銀行,得以從很低的起點上飛快地崛起。

1906年4月18日上午,舊金山發生了舉世震驚的大地震。州政府發布了銀行封鎖令,地下金庫的建築受到損傷,處於動彈不得的狀態。而損失慘重的商人們更是心急如焚,他們強烈呼籲銀行趕快開門營業。因為重建家園需要貸款,但是,沒有一家銀行敢這麼做。

賈尼尼在這關鍵時刻做出了一個大膽地決定,他要為這些商人們雪中送炭,決定讓銀行在露天開業,他露天銀行設在地點他弟弟亞特裏奧行醫的診所門口。在下屬佩德裏尼和兩個出納的協助下,搬來兩個酒桶,上麵橫放塊門板,他們就在路邊開始營業了。

雖然當時賈尼尼手頭僅有8萬美元現金,他不能滿足聞訊前來貸款的人的全部需要,但卻多少能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那些存折在火災中被燒掉的人,可以從他這裏取得信用貸款;持有其它銀行存折的,也同樣可以到這裏來貸款;即使是什麼憑證都沒有的,隻要有個正當職業,能拿出信用證明,賈尼尼也把款貸給他。

讓賈尼尼大出意外的是,露天銀行開業的消息一傳開,來存款的人竟比貸款的人還多。鑒於地震的教訓,人們發現,錢放在床底下或箱子裏不如存到賈尼尼的銀行裏可靠。此外,許多非意大利籍的移民也把錢存到他這裏來,意大利銀行顧客的範圍大大地擴大了,信譽和影響也如日中天。到這一年年底,賈尼尼的銀行存款總額已超過130萬美元;而貸款總額則達到140萬美元。股東們分到5%的紅利,更是對賈尼尼感激不已。此後,賈尼尼又實行擴大銀行資產的措施,使資產總額增至200萬美元。舊金山大地震讓賈尼尼因禍得福,使意大利銀行成為了獨當一麵的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