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篇(2 / 3)

李淵集團針對具體情況,製定了各個擊破、先王後竇、遠交近攻的戰略。他先派遣使者穩住竇建德的同時,由李世民率唐軍出潼關進攻東都洛陽,實施消滅王世充集團的戰略計劃。李世民大軍在洛陽城下與王世充大軍進行了曆時半年的激烈交戰,排除了洛陽城外王世充軍的據點,形成了對洛陽城的包圍。王世充困守孤城,處境險惡,連連向竇建德告急求援。

竇建德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王世充若被消滅,自己就會成為唐軍的下一個進攻目標。所以不能坐視不救。公元621年3月,竇建德在兼並了山東的孟海公起義軍之後,親自率領10萬大軍救援洛陽。竇建德揮軍連下管州、滎陽、陽翟等地,很快推進到虎牢以東的東原一帶。李唐將軍在王君廓內應的協助下,已經於2月30日夜,偷襲占領了虎牢。虎牢是洛陽東麵的戰略要地。

李世民對洛陽堅城是久攻不下,此時竇建德援軍又驟然而至。李世民麵對兩麵受敵的緊急形勢,在青城宮召開前線指揮會議,研究破敵之策。唐宋州刺史郭孝屬、記事薛收等人認為:王世充固守洛陽堅城已久,糧草勢必早就匱乏了,而竇建德遠道前來增援,如果讓王、竇聯兵,竇建德用河北的糧食供應王世充,那麼王世充的軍隊士氣就會大大提高,再加上竇建德兵將眾多且驍勇精銳。就會對唐軍造成極大的不利,必定使統一大業受挫。若能盡快消但滅竇建德軍,那麼,洛陽城就能不攻自下。因此,主張在分兵圍困洛陽的同時,由李世民率主力進據虎牢,阻止竇軍西進。

李世民認為有道理就立即將唐軍一分為二:令李元吉、屈突通諸將繼續圍攻洛陽;自己率精兵三千五百人,立刻向虎牢進軍。到了虎牢的次日,李世民就率領精銳騎兵五百人東行二十裏,靠近竇建德軍營偵察情況。他自己與尉遲敬德僅帶數騎人馬,到距竇軍軍營三裏的地方,李世民有意暴露自己,引向竇建德追擊,果然,竇建德一看見李世民就立即出動五六千騎兵追擊,哪知李世民早已派遣秦叔寶、程知節等率兵埋伏在道路兩旁。待竇軍騎兵進入埋伏地點後,唐軍突然發起攻擊,殲滅竇軍三百餘人。

此次小戰使李世民了解了竇軍的虛實,也使竇軍的鋒芒初受挫傷。竇軍在虎牢東受到阻擊,一個多月不能向西推進。4月30日,竇軍糧道又被唐軍抄襲,大將軍張青特也被唐軍俘虜,竇軍的處境更為不利。幾次小戰又都失利,士氣開始低落。

此時,竇建德的部將淩敬提出主力渡過黃河,攻取懷州、河陽,然後翻越太行山,進入上黨地區,迅速攻占汾陽、太原的建議。淩敬指出這樣做第一入入無人之境,取勝可以萬無一失,第二拓展地盤擴充部隊,增強自己的實力,第三震駭威懾關中,以解洛陽之圍。竇建德原本準備采納淩敬的計策,但竇軍不少部將又受了王世充使者的賄賂,積極主張直接救援洛陽,王世充又頻繁派遣使臣告急求援,淩敬的合理建議沒能實行。

竇建德決定利用唐軍飼料用盡,到河北岸放牧戰馬的機會,襲擊虎牢。但李世民在此次之前就獲悉了他的計劃,決定將計就計,遂率領一支部隊過河,南臨廣武觀察竇軍情況,並故意在河灘、草地留下戰馬千餘匹,引誘竇建德軍出戰。第二天,竇軍果然南連鵲山、北依大河,正麵陣地寬達二十餘裏,擺出全力進攻虎牢的架勢。全軍出動,在汜水東岸布開戰陣。

李世民一方麵嚴陣以待,使竇軍無隙可乘;一方麵緊急召回留在河北的誘兵,隨時準備出擊。因為他知道竇軍沒有經曆過大戰,現在又進入險境作戰,逼近敵城列開陣勢,有輕視唐軍之意。決定唐軍暫時按兵不動,待竇軍疲憊鬆懈之時,再行出擊,以保克敵製勝。

竇建德的確沒把唐軍放在眼裏,隻派遣三百騎兵渡過汜水向唐軍挑戰,李世民也派部將王君廓隻率長矛兵二百出戰。兩軍往來衝擊交鋒數次,未分勝負,便各自退回本陣。竇軍沿汜水列陣,從清晨到中午,士卒已饑渴疲乏不堪,都坐在了地上,爭著搶水喝,紛紛要求返回軍營,陣形秩序混亂。

李世民察覺到竇軍出現混亂的跡象,立即派遣宇文士前去調查,並囑咐他說:“如果竇軍嚴整不動,就立刻撤軍返回陣地。如果陣勢有動搖,就可以引兵繼續向東進軍。”宇文士得令就率領三百騎兵,從竇軍陣前由西向南,進行試探性攻擊,他們一行人馬一來到竇軍陣前,竇軍陣勢立刻出現了動搖。宇文士看到這個情況立刻下令全軍出戰,並親自帶騎兵衝殺最前邊。竇軍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很快敗下陣來。

唐軍渡過汜水後,直撲竇建德軍的大本營。竇建德正準備召群臣商議戰事,唐軍驟然而至。群臣紛紛逃向竇建德處躲避,雖然竇建德急忙命令群臣退出,為騎兵讓路,但為時已晚,四散的群臣一時堵塞了通道,致使奉命出營抵抗的戰騎無法通過。唐軍瞬間衝入竇軍大本營。

竇建德看唐軍來勢洶洶,想要向東撤退,但唐將竇抗率領部下在後緊追不舍。接著,李世民率領騎兵也衝進了竇軍大營,雙方展開激戰。李世民還命令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部,迂回到竇軍後方,對竇軍形成了夾擊之勢。竇軍紛紛四散潰逃。唐軍乘勝追擊30餘裏,竇建德負傷墜馬,被唐軍活捉。竇軍共5萬餘人被俘虜,其餘軍卒大部分潰散。雖然竇建德之妻率數百騎逃回了河北,但元氣大傷,根本無力重振旗鼓,竇建德軍事集團就這樣被消滅。

唐軍取得了虎牢之戰的勝利後,主力回師繼續圍攻洛陽。王世充見竇軍被全殲,在內外交困、走投無路之時,絕望地獻城投降。

這一戰使得李唐集團奪取了中原的主要地區,先滅竇建德軍事集團,在滅王世充軍事集團,取得“一舉兩得”的重大勝利也為李唐統一全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虎牢之戰,是我國古代攻城打援的著名戰例。與竇建德相比,李世民在“處軍”“料敵”方麵都棋高一著,因而大獲全勝。竇建德則不善“處軍”,不善“料敵”,從而導致兵潰被俘。可見在行軍作戰中,熟知“處軍”“料敵”原則的重要性。

宇文泰險中求勝

在交戰中,利用地形取勝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軍事法則,孫子在《行軍篇》中提出“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千萬不要盲目輕進,否則隻有死路一條,在渭曲之戰中,西魏軍就是有效的利用地勢而戰勝原本兵力比自己強大的東魏軍的。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西魏建都長安,政權由丞相宇文泰把持,東魏建都鄴,政權又丞相高歡把持。兩個政權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最終吞並對方,一直爭鬥不斷。

東魏政權依仗軍事上占有相對優勢,地廣人多,就出兵進攻西魏的戰略要地潼關,結果被西魏擊退,無功而返。之後東魏兩次出兵攻打潼關,雖然一直沒有取得成功,但卻因此與西魏政權結下大仇,宇文泰對東魏多次襲擊潼關要地,憤恨不已,決心報複。公元537年8月,宇文泰率軍東進,攻占了東魏的軍事要地恒農。

東魏當然不會就此罷休,立刻起兵反擊。高歡命大將高敖曹率領大軍,由洛陽向西反擊恒農,並順利奪回恒農。之後高敖曹並未收手,繼續向潼關、渭南方向推進。高歡自己則率領主力20萬,由太原、臨汾南下,從蒲阪西渡黃河,進襲關中,占領軍事要道華州。高歡分兵二路的真正目的,是要在關中合兵一處,最後進擊長安。

看到高歡西進,宇文泰決定盡全力抵抗。他一麵派人到各地緊急征調兵馬,並從恒農抽調近萬人馬回救關中。又一麵命大將王熊堅守華州,阻止東魏軍西進。高敖曹見西魏從恒農調兵,便趁勢包圍了恒農。高歡這一方麵在渡過黃河後,即向華州發起攻擊。誰知華州城堅難攻,高歡隻能下令部隊安營駐紮,駐紮的地方在華州北三十餘裏的許原。

宇文泰等從恒農抽調的西魏軍剛剛回到渭南,就下令進擊高歡。部將們認為,各地征調的兵馬旅途勞頓,暫時不應該迎戰。而且很多人馬尚未趕到,與東魏軍實力懸殊,倉皇應戰,勝算不大。但宇文泰堅持己見,他說:“東魏軍遠道而來,首攻華州未能得逞,便屯兵許原觀望,說明他們人數雖多,但沒戰鬥力,也沒有苦戰克敵的精神。我們趁他立足未穩、地理不熟,趁機迎擊,必獲全勝。如果讓其站穩腳根,形勢對西魏將更為不利,東魏要是繼續西進逼近長安,我西魏必定人心動搖,所以一定要趕緊組織東魏軍的進程。”

於是9月底,西魏軍在渭水上搭好浮橋,做好了北渡渭水、迎擊進犯的戰鬥準備。宇文泰親率輕騎7000人,攜帶三天的糧秣,渡過渭水向東挺進。10月1日,宇文泰軍進至距東魏軍六十裏處的沙苑駐紮下來。駐紮之後宇文泰立即派人化裝成許原一帶的居民,潛入東魏兵營附近,偵察高歡軍隊的情況。結果發現在人數對比上,東魏軍確實勝過西魏,但東魏軍驕傲輕敵,戰鬥力不強。證實了宇文泰之前對東魏軍的判斷是正確的。

高歡取勝心切,他一得知西魏軍已經到達沙苑,便決定尋找宇文泰決戰。在未做認真部署的情況下,便從許原率兵直撲沙苑而來。西魏軍見敵軍傾巢而出,便按照既定戰略在渭曲布設了埋伏,並規定以擊鼓為號,突然襲擊,圍殲東魏軍。

宇文泰決計利用渭曲的複雜地形打一場殲滅戰。這時,宇文泰部將李弼建議,利用十裏渭曲沙丘起伏、沼澤縱橫、蘆葦叢生的有利地形,布設口袋陣,預先埋伏,然後誘敵深入,一舉消滅敵軍。這個建議正與宇文泰出奇製勝的想法不謀而合。

高歡率軍行進至渭曲附近,大將解律羌舉看見渭曲沙丘起伏、沼澤縱橫、茂密的蘆葦一直延伸到沼澤地深處,覺得這裏地形險峻,不利於野戰,建議高歡留下部分兵力在沙苑與宇文泰軍相持,然後另派精銳騎兵快速向西襲擊長安。但高歡急於尋找宇文泰軍決戰,把解律羌舉的意見當做了耳旁風。他認為放火燒蘆葦,以火攻擊西魏軍,但他的部將彭樂提出異議說:“以我軍現在的兵力,簡直是以百對一,還怕打不贏嗎?”另一部將侯景也附和:“我們應當活捉宇文泰示眾。如果火燒蘆葦,把宇文泰一起燒死,屍體不好辨認,誰能相信宇文泰已經被我們消滅了呢?”

高歡在屬下的盲目樂觀與自信麵前利令智昏,放棄了火燒蘆葦的主張,自恃兵多勢眾,下令東魏軍進入沼澤、沙丘搜尋宇文泰軍。前進中陣形混亂,毫無章法可言。宇文泰待東魏軍進入伏擊圈後,擂鼓發令,西魏軍從左右兩翼發起猛烈衝擊,奮力拚殺,將東魏軍攔腰截為幾段。東魏軍遭到突然襲擊,本來亂糟糟的隊形更加混亂不堪,加之地形陌生而複雜,兵力在突圍中自相踐踏,死傷無數。根本無法展開,大敗潰散。

西魏軍取得了渭曲之戰的全麵勝利,殺死東魏軍6000餘人,俘虜8000餘人。東魏軍,高歡倉皇突出重圍逃至蒲津,渡河東撤而去。

在這一戰中,西魏宇文泰設伏於渭曲是一著險棋,假如高歡真的放火燒蘆葦、用火攻擊宇文泰,那麼,獲勝的就不是宇文泰,而是高歡了。然而高歡盲目自信,沒有使用火攻之術,慘遭大敗。宇文泰在軍事部署及“處軍”、“相敵”方麵,均深得兵法要領,而高歡卻對於兵法領悟的頗淺,勝利的天平傾向哪一方其實是早有定數的。

紙上用兵的馬謖

地形運用的是否恰當對戰爭最後成敗有很大的影響,對於不好的地形“吾遠之,敵近之”對於好的地形“吾迎之,敵背之”這樣戰爭才能取勝,在街亭一戰中,馬謖明明占有有利地形卻不會利用,白白失掉了得勝的好機會。

魏太和二年,魏主曹睿親率大軍向西抵禦諸葛亮的進攻,讓司馬懿做平西都督、張郃為先鋒,隨他一起行軍,又增援5萬兵馬,詔令辛毗、孫禮領兵去援助屢被諸葛亮打敗的曹真。

行軍途中,司馬懿對著張郃說道:“諸葛亮平生謹慎用事,依我看,他這次進攻中原,必定是先出斜穀,攻取郿城,然後再分出一路軍馬攻打箕穀。所以,我已經命令曹真堅守郿城,無論蜀軍如何進攻,都不要出戰;同時還命令辛毗、孫禮截住箕穀道口,如遇蜀兵到來,可出奇兵製勝。”

張郃問道:“那麼我軍應該從哪裏進擊為好呢?”

司馬懿回答道:“從這裏到秦嶺以西,有一條路口,名叫街亭,街亭以及她旁邊的列柳城都是漢中咽喉。因為曹真屢屢敗在諸葛亮手下,所以諸葛亮不會把曹真放在眼裏,必將經由這裏進軍。因此,我們可在蜀軍過後,乘虛奪取街亭,斷絕蜀軍糧道,這樣,整個隴西就將無法安寧,諸葛亮自然會連夜退回漢中。就算諸葛亮膽敢回軍應戰,我軍也可以從小路截擊,取得勝利;或者將各條小路全部堵死,不消一月,蜀兵就會因缺糧饑餓而失去戰鬥力,諸葛亮被我們生擒活捉是不成問題的。”

張郃聽了司馬懿攻取街亭之計深表佩服。同意按司馬懿的計劃作戰。司馬懿對張郃說:“諸葛亮詭計多端,你作為先鋒一定要格外小心,千萬不可輕進。要傳令眾將官,沿著山路行進,一定要遠遠派出探哨,務必探明前路確實沒有伏兵,才能進軍。”

哪知諸葛亮雖身在祁山寨中,心裏卻深知司馬懿的計劃和打算,他想:“司馬懿這次出關,必定先奪取街亭,截斷蜀軍咽喉之路。假如街亭一失,蜀軍將全盤皆輸,所以一定要守住街亭。”於是,便問眾將:“誰願擔當重任,領兵鎮守街亭?”說音未落,隻見參軍馬謖挺身而起答道:“我願領兵前往!”諸葛亮對馬謖說:“街亭雖小,但關係重大,是我軍必經之路和重要糧道。萬一有失,我軍將陷於絕境。你雖熟讀兵書,深通謀略,但街亭一無險阻可據,二無城郭可依,易攻難守,你能勝此重任嗎!而且司馬懿非等閑之輩,又有猛將張郃輔佐,你可能抵擋不住啊!”

馬謖聽了諸葛亮的話,很有點不以為然。他說:“丞相休要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我自幼學兵法,讀兵書,難道連一個小小的街亭也鎮守不住?莫說是司馬懿、張郃,就是魏主曹睿親自前來,我也要殺他個片甲不留!我受命鎮守街亭,如有差失,甘當軍令!”

諸葛亮說:“軍中無戲言!”馬謖說:“願立軍令狀!”說罷真的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見馬謖如此奮力爭先,信心十足,又立下了軍令狀,便撥給他2.5萬人馬去鎮守街亭。但諸葛亮還是不放心,又派上將王平領兵協助馬謖一道去守街亭。臨行時,諸葛亮反複叮囑王平:你和馬謖凡事要多作計議,切不可疏忽大意。你們這次守備街亭成功,就是為我軍進攻長安立下了頭功!我深知你素來謹慎,所以特地把這個重任托付給你。你務必協助馬謖謹慎行事,一定要當道安營紮寨,占據要道,使魏軍一時無法偷越。你們安營後,請立即畫出詳細圖形送我閱看。切記啊切記!”

馬謖、王平領兵離去後,諸葛亮仍然很不放心,為了防備不測,他又派大將魏延領兵駐於街亭後側。還派出高翔領一萬兵馬去街亭東北的列柳城紮寨,並囑咐高翔說:“列柳城山僻路窄,你領軍駐紮在此,但見街亭危急,應立即前往救應。”

馬、王二人到達街亭後,開始選擇安營的處所。馬謖看了一陣地形,笑著對王平說:“我就說是丞相多慮了麼!如此偏僻險要之處,魏兵如何敢來呢?”王平說:“遵照丞相交待,我軍應在當路安營下寨,命令士兵伐木立柵,修築工事,以利久戰。丞相料事如神,將軍不可大意。無論魏兵來與不來,我們都應小心才對。”馬謖卻說:“丞相指示未必便是上策。你看,街亭側麵有一座小山,山上林木茂密,是天然的屯兵要地。此山與四周都不相連,正可觀察四方;我軍駐紮於此山,便於據險而守。”王平急忙阻止:“將軍此計不可!如若駐兵在孤山之上,萬一魏軍驟然而至,將小山團團圍住,我們怎能確保街亭不失呢?我軍當道紮營,築起堅固工事,即便是十萬魏兵來攻,一時也無法越過。”

馬謖冷笑一聲說道:“兵書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王將軍真是婦人之見。果然有魏兵到來,我軍正可憑此天險殺他個片甲不留!”王平見馬謖出言有譏諷之意,但並不在意,繼續耐心勸說:“依我看,此山四周不連,我軍屯兵山上是處於絕地。如果魏軍截斷水源,士兵將不戰自亂,後果不堪設想。我屢次跟隨丞相征戰,所到之處,丞相悉心指教,受益甚多。以我之前與丞相所學,認為此計不可行。”

但馬謖還是不聽王平的勸阻,一味那兵法說事:“我素讀兵書,丞相有事尚得求教於我,何用你來多言。王將軍豈不知孫子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魏兵果真切斷我汲水之路,我軍饑渴難當,必將決一死戰,正可以一當百,一舉成功!”王平見馬謖盛氣淩人,固執己見,知道難以改變他的主意,便退一步說:“馬將軍執意要在山上安營,就請分出一部分兵力給我,我與你成犄角之勢,在小山西側紮一小寨,如若遇到緊急情況,也可以互相照應。”

馬謖本來不願分兵給王平,正要拒絕時,忽然見到山中百姓成群結隊飛跑而來,說是魏兵已經追來,即刻便到此地。情勢突然變得十分緊迫,不容再爭議不休,馬謖勉強同意分出5000人馬由王平處置,自己則堅持領兵上山紮營去了。

司馬懿命令次子司馬昭領兵前去探路,司馬昭探明情況回去稟報:“街亭果然有蜀兵把守,沿途山勢甚為險要。”司馬懿聽了,歎息一聲,嘴裏喃喃念道:“諸葛亮果然用兵如神,我自愧不如!”司馬昭說:“父親何必這般憂愁。依我看,街亭根本不難攻取。您有所不知。據我探到的確實消息,蜀軍主力並未有當道安營,而是屯於街亭側麵的小山上,隻有王平領少量人馬在距街亭十裏處安營。所以才說街亭不難攻取。”聽到蜀軍主力未在當道紮寨,司馬懿頓時興奮不已,說道:“蜀軍果然屯兵山上,那真是天助我了!”說罷,立即帶領百餘人親到陣前觀察,證實了司馬昭的情報。

於是司馬懿笑著對眾將說:“馬謖徒有虛名,實是一個庸才。諸葛亮重用此人,必誤大事!”他立即命申耽、申儀各領一支人馬將街亭小山團團圍住,先切斷山上汲水之路,等到蜀兵缺水自亂時,再乘勢發起攻擊。還命張郃領一支人馬堵住王平的進軍路線,讓馬謖與王平之間無法接應。

次日清晨,張郃領兵先往街亭後側阻擊王平。隨後司馬懿率領大軍,以申耽、申儀為前鋒,倍道前行,將街亭小山圍得水泄不通。蜀軍站在山上,但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十分整齊,一個個都被嚇破了膽,哪裏還敢下山接戰?馬謖幾次揮動令旗,命令部下進攻,蜀兵隻是你推我,我推你,竟沒有一個人敢動。直到馬謖當場殺了兩名將官,士卒們才出營往下衝殺,但剛遇到魏兵阻擊,便又紛紛退了回來。馬謖眼看衝殺不行,隻好命令緊守寨門,等候王平來救。殊不知,王平見魏軍圍困小山,領兵前來救應時,遇到張郃的阻截,雙方交鋒數十合,但兵力實在單薄根本不能前行。

圍困延續了整整七個時辰,蜀軍饑渴交迫,山上的水用光了,飯也煮不熟,軍心大亂。半夜時分,山南的一部分蜀兵打開寨門向魏軍投降,馬謖隻能幹瞪眼卻無力阻攔。這時,司馬懿又下令沿山放火,山上的蜀兵更是亂作一團。馬謖眼看大勢已去,無法再守,隻得帶領一部殘兵由小山西麵突圍。司馬懿下令讓開一條大路,放過馬謖。馬謖衝出重圍,向西望風而逃,卻不料張郃從後麵追來,一氣竟追了三十多裏,好歹遇到魏延的救援,馬謖才得以喘上一口氣。

這裏張郃與魏延交戰幾個回合,回馬便走,因為司馬懿早已在街亭設了埋伏。就是引魏延上鉤,魏延為奪回街亭,果然驅兵追趕,哪知一到街亭,就有三路兵馬將魏延緊緊圍住,左有司馬懿、右有司馬昭,張郃也返身殺來,任憑魏延如何左右衝殺,終無法脫身,蜀軍死傷大半。正在十分危急之時,幸好得到王平的營救,魏延才保住一命。

魏延、王平兩軍會合,見大營已被魏軍占領,隻得領兵投奔駐守列柳城的高翔。高翔得知街亭失守,正要領兵救援,卻遇見了倉皇而來的魏延、王平,三支軍馬便合為一處。三人喘息已定,開始分析情勢,商議挽救之策。計議再三,決定當晚偷襲街亭魏軍,收複街亭。

晚上魏延領兵先行。進至街亭時,不見魏兵人影,四處一片寂靜,,魏延心中犯疑,躊躇再三,不敢輕進,便伏兵路口等候王平、高翔到來。不多時,高翔引兵到達,魏延正在向高翔介紹魏軍可疑之處,忽然間一聲炮響,火光衝天,鼓聲震地,無數魏兵從四麵衝出,把魏延、高翔二支蜀軍團團圍住。魏延、高翔率兵奮力衝殺,無奈實力懸殊脫身不得;索性王平又及時趕到,魏延、高翔一隊人馬才殺出重圍。

三支殘兵趕緊奔向列柳城,結果又被魏軍先行一步,列柳城也被魏軍占領。魏延擔心陽平關有失,便與王平、高翔共率殘兵朝陽平關方向撤退而去。這樣一來街亭失守,蜀軍糧道被切斷。為避免全軍覆沒,諸葛亮不得已隻好放棄了進軍中原的計劃,“揮淚斬馬謖”,撤兵回了成都。

之所以造成這種結果就是因為馬謖恃勇輕敵,不認真判明敵情,不聽取王平忠勸,一意孤行,他雖飽讀詩書,但是太學的太過死板,對兵法不能靈活運用,不占據有利地形,而將自己陷入死地,所謂“此兵之利,地之助”。因為沒運用好地形,馬謖丟了街亭,還丟了自己的姓名。

詹姆斯的生意經

孫子在本篇中提到了很多“處軍”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在戰爭過程中不必都要用到,關鍵是要根據不同的地勢采取不同的處軍方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在商業競爭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找到一個適合自我發展的環境對企業的壯大發展是非常重要,美國人詹姆斯·林所擁有的龐大的林氏集團能做到如此巨大的規模,就是因為詹姆斯·林本人是一個善於協調與股東關係的高手,他認準要在股東們身上做文章這一點,並將這一點發揮的淋漓盡致,因而成就了今天的林氏集團。

1955年,詹姆斯·林還是一個隻擁有一間電機工程行的向證券公司小老板,他向證券經營商和投資銀行申請成立股份製公司。但大家都覺得詹姆斯·林的申請是異想天開,他們認為一個小小的電機工程行是不可能公開發行股票的,根本瞧不起這個毫無背景的小人物。

早年流浪生涯造就了詹姆斯·林的堅強意誌,他不顧別人看不起的眼光,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獨自一人動手幹起了這一些,他辦妥了一切法律手續,把電機行改為林氏電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獲準發行80萬股普通股票。隨後詹姆斯·林立刻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但盡管如此,那個時候金融商們仍不相信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商人能獲得成功。

根據股份公司內部股權的規定,詹姆斯·林個人持有一半的股份,其餘的一半以每股2.5美元公開上市,有40萬股,也就是說,如果股票全部售出,就可獲得100萬美元的現金收入。

證券商們平時總是以電話和挨家挨戶推銷的方式發行股票。而詹姆斯·林並沒有按他們的一貫方法行事,卻找了一幫朋友替他做口頭宣傳,這使得這些自鳴得意的證券商們搞不懂了,因此,證券商們斷定詹姆斯·林必將失敗。在他們看來,沒有他們出馬,股票發行將無法進行。的確,誰會把賭注押在一個小商人身上,去購買前景渺茫的股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