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變篇(2 / 3)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劉備派一支部隊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因為孫桓是孫權的侄兒,劉備料想一旦孫恒有難,孫權不會坐視不管,所以想要借孫恒引陸遜出戰。果然,孫桓抵擋不住蜀軍的猛烈攻擊後,便派人請求陸遜增援。很多諸將紛紛要求陸遜出兵援救孫桓,解除夷道之圍。但陸遜認為隻要取得了同蜀軍決戰的勝利,夷道之圍自然就會解除。為了不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避免了吳軍過早地與蜀軍進行決戰,陸遜堅決拒絕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

於是從正月到6月,兩軍對峙半年仍沒有決戰。劉備急於與吳軍決戰,天天派人到吳軍陣前辱罵挑戰。陸遜沉住氣置之不理,高掛免戰牌。劉備又派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紮營,在山穀中埋伏八千士兵,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伏擊消滅敵人。此計又為陸遜識破,就是不出兵。陸遜固守疲敵的策略,破壞了劉備倚仗優勢兵力速戰速決的計劃。長久相持使得蜀軍將士漸生怨氣,鬥誌開始渙散,劉備逐漸失去變主動為被動。

6月的江南,暑氣逼人,蜀軍在這種濕熱的天氣裏,不勝其苦。出於無奈,劉備隻好把山穀裏的軍隊開進山林,將水軍轉移到陸地,在深山密林裏依傍溪澗修造軍營,屯兵休整,準備等到秋後再發動進攻。這樣一來,劉備的營寨綿延百裏,兵力分散,加之蜀軍處於吳國境內五六百裏處的崎嶇山地上,後勤保障變得十分困難。

陸遜見蜀軍士氣低落,同時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吳軍的既定戰略,認為戰略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他上書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現在蜀軍舍舟登陸,處處紮營,從目前情況來看,其部署短期內不會再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一舉擊破蜀軍,應當沒有困難。”孫權同意了陸遜的策略。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的戰略反攻之前,先派遣小股部隊進行了一次小規模進攻。這次進攻不是為了得勝,而是為是了試探對方的情況。從這次進攻中陸遜找到了破蜀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當時正是江南炎夏,氣候悶熱,正適宜於放火,而且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構成,周圍又全是茅草、樹林,非常容易起火。

等到決戰那天,陸遜命令吳軍士卒每人持茅草一把,於夜晚來到蜀軍營前,趁蜀軍毫無防備的時候襲擊蜀軍營寨。陸遜一聲令下,數萬吳軍一齊點燃手中的草把,順風放起火來。頓時,火借風力,風助火勢,大火吞食了蜀軍營寨,出其不意的凶猛大火使蜀軍陣營大亂,失去了戰鬥力。接著這個機會,陸遜乘勢帶兵發起全麵進攻,先派朱然率五千吳軍突破蜀軍防線,插入蜀軍後部,與韓當所部合圍蜀軍於涿鄉,切斷了蜀軍退路,又派潘璋率部直攻蜀軍馮習所部,之後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部隊,在虢亭向蜀軍主力發起猛攻,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係。很快,四十多座蜀軍營寨被吳軍攻破,蜀軍死傷慘重,逃散者更是不計其數,車、船和軍用物資全部喪失。蜀將張南、馮習及部族首領沙摩柯等戰死,杜路、劉寧等投降了吳軍。

劉備乘夜逃走,行至石門山,被吳將孫桓追逼,差點就被擒住。後來靠驛站人員焚燒潰逃士兵丟棄的裝備,堵塞了山道,劉備才得以擺脫追兵,連夜逃回到了白帝城。此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正領兵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黃權的後路被吳軍截斷,不得已於8月率領部下向曹魏投降。

蜀軍大敗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主張繼續追擊蜀軍,擴大戰果。陸遜不讚成繼續追擊,他認為:“曹丕名義上協助吳軍攻蜀,實際上是另有圖謀,必須加以警惕。同時,蜀漢鎮東將軍趙雲已率軍抵達白帝城,我們要打敗趙雲還沒有多少把握。”於是下令停止追擊,決定撤兵。9月,曹魏果然攻打東吳,因陸遜早有防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

這一戰,蜀軍統帥劉備,在複仇心理的驅使下,一意孤行,在作戰部署上屢犯錯誤,終於葬送了蜀漢在戰略上的全部優勢,倉皇逃到白帝城,使蜀國的勢力消減大半。而陸遜靈活機動,與強大的蜀軍相周旋。熟知地利,也熟知九變之術,將自己的被動地位輕易轉化為主動,最終贏得彝陵之戰。

張學良處驚不變

一個合格的將領必須要學會克製自己的情感,不可大喜,也不可震怒,即使有了這些情感,也要放在心裏,不能讓敵人看出來,否則給敵人可乘之機,正所謂“將有五危”這五危的其中一個就是“忿速,可侮也”,如果我們太剛烈,太意氣用事,就容易受敵人的挑釁而失去理智,引起戰爭失敗,所以我們必須鎮定,冷靜,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少帥張學良就是這樣一個清醒理智的人。

1928年,張作霖在直奉戰爭中作戰失敗,由北京乘火車退往東北沈陽。由於當時張作霖未能滿足日本侵占滿蒙的全部要求,日本帝國主義對張作霖極為不滿,決心除掉他。6月4日清晨,張作霖乘專列經過京奉路和南滿路交叉處的皇姑屯車站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死。

然而天意弄人,這一天,恰巧是張學良的生日。當時張學良正和楊宇霆、孫傳芳及軍團部高級幕僚們在北京的寓所萬宇廊聚會,當他接到奉天密電,得知父親被炸的消息後,悲痛欲絕。但他深知事關重大,絕對不能慌亂,所以在此後的十幾天裏他都表現得十分鎮定,將處變不驚的的大將之氣表現的淋漓盡致。

張學良首先同楊宇霆等人進行秘密商議,將所轄部隊的撤退細節一一作了妥善安排,並把自己的軍團部安全撤退到灤縣。然後,他把軍團的指揮權交給楊宇霆,自己則秘密地從灤縣乘車,啟程返回奉天。為了防止日本人再搞陰謀加害自己,他特地剃了發,換上灰色的士兵服裝,化裝成夥夫模樣,以此掩人耳目,最後乘坐普通的悶罐軍車,安全回到奉天帥府。回到奉天後,張學良見到父親被炸的慘狀,悲痛至極,號啕大哭。

但他知道,自己剛到東北,一切事情均未安排妥當,如果父親被謀害的消息外露,肯定會引起動蕩和混亂,這樣更加給了日本人混水摸魚的機會,決不能讓日本人的奸計再得逞了。張學良忍住悲痛,決定密不發喪,對外隻是謊稱張作霖隻是被炸受傷,並無生命危險。他每天仍令廚房給張作霖“開飯”,令醫生給張作霖“換藥”,為確保信息保密,他嚴禁閑雜人員進入張作霖臥室。這樣做的滴水不漏,沒出一點破綻。

日本人多次派人設法打聽張作霖的消息,但都被張學良巧妙應付過去了。在此期間,張學良抓緊時間將各方麵的事情作了精密安排,直到所有事情都走上正軌以後,張學良才正式給父親發喪。此時已是6月21日,離張作霖真正去世的時間已經過去半個多月了。7月4日張學良順利繼承父業,任東北保安司令。

本來,日本人本想通過製造皇姑屯事件,除掉對其已無大用處的張作霖,趁年輕氣盛的張學良為父報仇,導致東北混亂之際,日本就可趁火打劫,出兵東北,用武力徹底解決問題,攫取更大更多的利益。哪知張學良竟能如此處變不驚,冷靜地處理了這一突發事變,穩定了東北局勢。

臨變有製,通達權變,這是大智之人才能為之的事情。張學良就是運用自己的智慧挫敗了日軍的陰謀,使東北擺脫危機的。在戰場上,難免會遇到一些對自己不利的突發事件。變亂臨頭,驚慌失措,絕對不是改變亂局應有的態度。麵對變亂,首先要鎮定下來,接受這種局麵,然後再想辦法扭轉它。

良將周亞夫

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指揮者,就要懂得變通的道理。不然就會造成“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的結果。除了要通九變之外,麵對上級的錯誤指示還要敢於違抗,一切行動隻為得勝,因大義而舍小利,做到這些才算一個優秀的將領。西漢時期,漢王朝平定七王之亂的周亞夫就是這樣一個將領。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決定采用封同姓子弟為王的辦法杜絕異姓篡權的政策,希望借由家族血緣關係來維護自身統治。但隨著勢態的發展變更,原本用來鞏固統治的諸王,卻成了削弱朝政勢力的一股很大力量。

朝廷規定,封地內的法令、軍隊由朝廷統一管理、掌握,而經濟則由諸王自主支配。皇帝直轄的地盤不過十五個郡,而諸王的封地就有九郡,占了整個疆土的大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些封國的財富日增,勢力日強,朝廷對封國的統一控製逐漸被削減殆盡,諸侯國形成了割據狀態。到了漢景帝時期,諸侯國的割據勢力幾乎達到了要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地步,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西漢王朝的統一。

許多忠於朝廷的官吏提出了削弱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主張。漢景帝采納了群臣的意見,先後削減了趙、楚、吳幾國對趙常山郡、楚東海郡、吳會稽、豫章郡等幾個郡縣的統治權,將領地收歸朝廷管轄。“削藩”政策的實施,讓諸侯王的勢力大大削弱,如此一來便加劇了各諸侯王對朝廷的不滿。

公元前154年,諸侯王們和朝廷的矛盾激化到高潮,終於爆發了叛亂,這次叛亂由吳、楚等七個諸侯王聯兵發動的,史稱“七王之亂”。

吳王劉濞是此次叛亂的首領。劉濞依仗吳國封土廣大,財力富足,早就蓄意謀取皇位。所以其實這次聯合七國之兵發動叛亂,正是他陰謀篡奪中央政權的一次嚐試。起兵之初,劉濞親自去膠西,說服了膠西王出兵參加反叛朝廷的行動。接著又派遣使者遊說齊、菑川、膠東、濟南等諸王參加叛亂。吳王經過一番奔走遊說、動員,膠西、膠東、濟南、楚、趙等五國先後同意聯盟起兵,反對朝廷。

劉濞見聯盟已成,便開始部署戰略,按照劉濞的計劃,諸王的軍隊從南、北、東三麵合擊關中:越兵先攻戰長沙以北地區,再西趨巴蜀、漢中;越、楚、淮南、衡山、濟山諸王會同吳軍西取洛陽;齊、菑川、膠東、膠西、濟南諸王與越王先攻占河間(今河南獻縣)、河內(今河南武陟),再入臨晉關(今陝西大荔東),與吳軍會師洛陽;燕王北取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雲中(今內蒙托克托東北)後,再聯合匈奴南下,入蕭關(今寧夏固原江南),直取長安;吳、楚軍主力先占滎陽,與齊、趙軍會師,直取長安。總之,所有的計劃重點都是在長安,因為長安是漢王朝的統治,劉濞認為隻要攻下長安,那奪取漢王朝的統治權就不成問題了。

漢景帝得知七王發動叛亂的情報後,立即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率軍東進攻擊吳、楚之軍,同時派兵對付齊、趙的進犯。決心迎擊叛軍,平息叛亂。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周亞夫,沒有因為戰事緊急而慌亂手腳,相反,麵對叛軍壓境,周亞夫十分冷靜,他全麵分析了敵我雙方兵力及特點,提出了“以梁疲敵”的作戰計劃。因為當時,野心勃勃的吳王親率20萬軍隊,從吳都廣陵出發,北渡淮河,會合楚軍一道西進,準備先攻打梁國。計劃把梁國拿下後,再直搗長安。

周亞夫向漢景帝提議:“吳軍士氣正盛,剽悍輕捷,難與他們正麵爭雄。為了避免過早地與敵正麵交鋒,我們暫時把梁國舍棄給吳國,以此消耗吳軍的實力;然後再斷絕他們的糧道,讓他們無法及時補給,這樣就能製服吳軍了。”漢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命他率軍從長安出發,向洛陽進軍。

周亞夫原計劃走大道,經崤山(今函穀關南)、澠池直達洛陽。但屬將趙涉提醒他說:“吳王知道將軍的動向,必定會在崤、澠之間安置間諜,在險要處設下埋伏,阻止我軍東進。所以,我們應該改變原定的行軍路線,改由經藍田出武關,然後直達洛陽。這條路線雖比原定路線要多用一二天的時間,但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安全抵達洛陽。讓吳軍洞悉不到我們的進程。”周亞夫采取了趙涉的意見,果然立即一路經過藍田,出武關,經南陽直至洛陽,都沒有遇到吳軍的埋伏。周亞夫順利的派兵搶先占領了滎陽要地,控製了洛陽的軍械庫和滎陽的敖包。

這時,吳、楚聯軍已開始向梁國發動進攻,在棘壁殲滅梁軍數萬人,占領了梁國的部分地區。梁軍退保睢陽,又被吳、楚聯軍包圍。危急時刻,梁國請周亞夫派兵緊急救援睢陽,周亞夫卻不理睬,領兵向東北進發,在昌邑深溝高壘,修築起堅固的防禦陣地。麵對吳、楚聯軍的一再進攻,梁國幾乎朝不保夕,梁王天天派使者請求發兵,周亞夫依然不發兵救梁。未解睢陽之困,梁王隻好上書漢景帝,漢景帝派使者下達命令,要周亞夫火速率兵救梁。沒想到,周亞夫竟然不遵王命,依舊堅守營壘不肯發兵救援。其實周亞夫並非見死不救,他是有自己的打算,他派出輕騎兵向南,迂回到吳、楚聯軍的背後,截絕其糧道。因為隻要糧道一斷,吳楚大軍也就不攻自破了。

梁軍麵對吳、楚聯軍的四麵包圍,一麵竭力堅守,一麵派出精銳部隊襲擾吳軍。睢陽久攻不下,很快,吳、楚聯軍的糧草供應開始出現虧空,這樣一來,劉濞西取滎陽、洛陽的企圖無法實現,想要按原路返回,退路又受到周亞夫軍隊的威脅,士氣受到嚴重挫傷。吳、楚聯軍隻好調轉兵力進攻下邑,企圖尋找周亞夫的主力決一死戰。

哪知道周亞夫固守不出,根本不理睬、楚聯軍的挑戰。為了引周亞夫出兵,吳、楚聯軍便使出聲東擊西之計,派部分兵力到漢軍的東南角佯攻,引誘漢軍救援,乘機攻擊西北營地。周亞夫識破敵軍詭計,暗暗加強了西北麵營壘的力量。當吳、楚聯軍主力進攻西北角的時候,依然失敗,聲東擊西的計謀沒有得逞。就這樣,吳、楚聯軍攻打漢軍營壘不克,引漢軍出來決戰又不得,兵疲糧盡,隻好引軍撤退。

周亞夫一看到吳、楚聯軍有撤退的跡象就立即派精銳部隊追擊掩殺。吳、楚聯軍不敵漢軍,遭到大敗,楚王劉戊被迫自殺。吳王劉濞也丟棄了大部分軍隊,僅帶著幾千名親兵將士逃到了丹徒,企圖依托東越做最後的掙紮。周亞夫乘勝追擊,俘虜了全部的吳國將士。還懸賞黃金千斤捉拿出逃的吳王。一個多月後,東越王在漢軍的威脅和利誘下,殺了吳王劉濞。

而當初答應按吳王部署出戰的其他諸侯王,也都被漢軍剿滅,事實上,當初吳王對諸王聯盟的穩定性估計過高,其他諸王並沒有按他的計劃行事。當吳、楚聯軍向梁國進攻時,其他諸王卻各懷異心。齊王背約不出兵,越王則觀望吳、楚聯軍戰事。膠東、膠西、菑川、濟南四王的軍隊在膠西王的統一指揮下,改變了進攻洛陽與吳、楚聯軍會師長安的計劃,反而去圍攻齊國的臨淄。結果,臨淄沒有攻下,卻遭到景帝派出的另一路漢軍的打擊,四王聯軍全軍覆沒。最後,膠西王、趙王自殺,其餘諸王被漢軍所殺,至此,七王叛亂徹底失敗。周亞夫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將七王叛軍的主力——吳、楚聯軍消滅了。

在這一場戰爭中,周亞夫過人的領導才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事先擬定好作戰計劃,做到有備無患。在事實作戰中,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改變作戰策略。可謂一個“通於九變之利”的“知用兵者”。麵對漢景帝的錯誤指示,周亞夫果敢的堅持己見,不受君命,為戰爭取勝贏得必要條件。這前前後後的指揮部署都充分展示出周亞夫作為一個出色軍事家所具備的必要品質。

哈勒欣河戰役

戰爭取勝的方法有很多,以硬碰硬並不是唯一的方法,巧用變通之法,熟知“九變之利”,會容易摘得勝利的果實。1936年,日本軍國主義為實現其占領蘇聯遠東、獨霸亞洲的野心,將設在海拉爾的第6集團軍全部調到哈勒欣,企圖以快速突擊方式圍殲哈勒欣河東岸全部蘇蒙部隊,奪取並擴大哈勒欣河西岸的廣大地域。

斯大林識破了日軍的企圖,為確保遠東的穩定,斯大林要給日軍一個毀滅性的打擊,讓日軍無力再打遠東的主意。經過慎重篩選,他將這一重任交給了朱可夫。朱可夫是一位士兵出身的傳奇式將軍,他後來晉升為蘇軍元帥、蘇軍最高統帥部副統帥,成為斯大林的第一副手。

在當時,朱可夫任白俄羅斯軍區副司令員,斯大林把任務交給他後,他針對日俄情況作了仔細分析,並得出戰役戰術的突然性是決定這次戰役勝敗的關鍵。為此,朱可夫精心擬定了一整套迷惑敵人的計劃,他故意製造假情報傳遞給日軍,如使用容易被破譯的密碼,有意識地讓日軍獲取“重要情報”。還印製了幾千張傳單和一批《蘇聯紅軍戰士防禦須知》發給戰士,使日軍錯誤地認為蘇軍隻是在組織防禦。

殊不知,朱可夫其實在暗暗的部署作戰計劃,蘇軍戰略物資的運輸、儲存,作戰部隊的調動、集結以及各兵種的演練、布防都在日軍毫無覺察的情況下進行的,他成功地把35個步兵營、20個騎兵營、498輛坦克調到了預定的位置。所有行動極其隱蔽,日軍一點都沒察覺情況有什麼不對。朱可夫還運用各種手段,周密地偵察和精確地驗證日軍的布防情況、武器裝備和日軍的戰鬥能力等敵情,真正地做到了知己知彼。

在發起進攻的十多天之前,朱可夫運用各種音響器材逼真地模擬出飛機的轟鳴聲、坦克的運行聲、大部隊的行進聲等等,令日軍習以為常,思想麻痹。在戰鬥行動前4天至前1天,朱可夫才逐級向指揮官傳達戰役計劃,在進攻前3個小時才向戰士發布戰鬥命令。保密工作可謂做到家了。

按計劃,日軍是在8月24日向蘇軍發起進攻。

而為了爭取勝利,朱可夫將時間提前了4天,8月20日的淩晨,蘇軍的進攻行動就先日軍一步開始了,麵對蘇軍突如其來的猛烈炮火,日軍如夢方醒,根本始料未及,直到開戰後的一個半小時內,日軍的炮火竟還無力進行任何還擊。戰鬥進行了整整10天,入侵蒙古邊界的日軍第6集團軍全軍覆滅,傷亡人數共達5萬之多。

哈勒欣河戰役給了日軍一記重創,使日本軍國主義者對蘇聯的實力有了一次重新認識,哈勒欣河地區因此獲得平靜,朱可夫也因此名聲大振。

朱可夫靈活掌握戰略戰術,將“九變之術”完全融彙,不與實力強大的日軍做直麵交鋒,而是攻其不備,突然襲擊,讓日軍沒有招架之力。這一戰,顯示了他過人的領導才能。

靈巧經營占商機

企業的發展仰仗於整個世界的大環境,世界經濟發展狀況良好,企業的收益也會隨之增加,反之世界經濟不景氣,企業的發展也會受影響,但要如何應對大環境的變更,不會隨波逐流仰人鼻息呢,這就需要我們在競爭中“通於九變之利”靈活把握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投資策略,才能使企業獲得好的發展。

德士古石油公司是一個實行縱向一體化經營的綜合性大公司,它在世界石油工業中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其業務範圍包括從石油勘探、生產一直到加工、銷售。石油化工業務在整個業務中也占有一定比重。1991年時的固定資產就達261.82億美元,股東資金總額達98.28億美元。

因為德士古的原油主要在國外生產。所以德士古在國內外的分公司、子公司非常多。為了便於管理公司根據集中控製和分散經營的管理原則,對組織機構進行了調整,新設了德士古美國公司、德士古拉丁美洲—西非公司、德士古歐洲公司、德士古化學公司和德士古國際勘探公司等5個部分。而且每個部分都有明確的分工,德士古美國公司負責在美國境內的勘探、生產、提煉和遠銷業務。德士古拉丁美洲—西非公司負責中南美洲、加勒比地區以及西非國家的各項業務。德士古歐洲公司負責在歐洲的勘探、生產、提煉和銷售業務。德士古加拿大公司是加拿大石油產品的主要製造者和銷售者。德士古化學公司負責在世界各個地區的石油化工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業務。德士古國際勘探公司主要負責尋找新的油源。加上原來的德土古加拿大公司、石油經營部、中東—遠東部、替代能源部,共有9個主要分部。

德士古公司在投資方麵奉行靈活的政策。除了在國外投資新建和擴大擁有全部股權的企業外,也搞合資經營。1991年,世界原油和天然氣價格疲軟,德士古仍然占先自己全球化經營和多功能經營的原則,加強了在歐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邊緣國家深加工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使國際範圍內的下遊收入有所增長,補償了美國下遊經營的虧損。有效地減弱了美國經濟的不景氣和原油價格疲軟給公司帶來的影響。僅這一年的純利潤就達將近13億美元,每股達4.61美元,每股普通股息達到目的20美元,固定資產超過26億美元,基本建設和勘探投資達36億美元。激烈的石油競爭市場,並沒有讓德士古吃不消,反而在德士古公司在靈活的投資下避免了占有市場的萎縮,還將自己經營活動在繼續擴大,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1991年初,德士古采取一係列措施,更加嚴格地控製成本和各項費用的增長,來應對西方經濟的不景氣和世界範圍內經濟發展的不穩定的局麵,公司在國內外各公司開展“全麵提高質量程序,”進一步提高生產率,從管理人員到工人全力投入提高生產能力和改進經營策略的工作中。各管理部門經理都在各自部門內對投資項目進行同樣的考察,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初期投資效益作出判斷。

德士古董事會為了“提高效率”這一倡議的順利進行,除了繼續對公司的經營活動進行全麵管理和監督以外,不定時對前期投資狀況進行檢驗,以便從中了解投資效益並靠了解的結果對未來進一步的投資做出初步決定。在近2年的時間裏,董事會對40個工程項目進行了考察,總投資額達38億美元,這些項目的發展狀況和收益達到了預定的目標。此外,完善的生產係統是讓公司領導人最得意的地方,德士古的這套生產係統,能夠向用戶提供高質量的燃油。德士古還在亞瑟港建成一座日產4萬噸的煉油廠,這座煉油廠不僅能提高產量而且能夠降低原材料成本,使公司的煉油係統將進一步完善。競爭能力也同時進一步增強。

德士古曆來重視以技術來提高產品質量,1992年,德士古用於研究與開發方麵的費用高達2.5億美元。德土古充分運用了這筆資金,並加強公司研究所科學家和管理人員以及實際操作人員之間的配合。所作的努力都沒有白費,德士古生產的3號係列汽車和好威獲利方式汽車用油為石油工業界建立了新的燃油標準,盡管美國燃油市場仍然疲軟,但是帶“德士古”商標的石油產品卻十分暢銷,在市場上仍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德士古的產品能夠滿足國際市場上最挑剔的用戶的需求。

除此之外,德士古在產品銷售方麵的新招也層出不窮,領導著銷售服務的潮流,公司在每個加油站旁都建有“方便商店”,汽車在加油時,駕駛員可以購買各種食品、飲料和辦理其他各種事情。現在,在世界各地,該公司共建有7000多家這類“方便商店”

德士古之所以會發展的這麼迅速,就是因為其領導策略靈活多變。商業鬥爭,無時不刻的存在著,要想在商界立足,就必須要靈活應對所遇到的一切情況,德士古就是做到了這一點,所以有了今天令人矚目的成績。

膽識過人得贏利

在商戰中,風險與利潤往往是共存的,所以遇到商機時,要“必雜於利害”,同時考慮到利與弊的兩個方麵,分清自己有利與不利的因素,這樣才能把握機遇,不讓它與自己擦肩而過。在現代社會中,機遇與挑戰同在,隻有具備冷靜的頭腦、敏銳目光的人,才能從容應對這一切。韓國著名的企業家金宇中就是這樣一個人。金宇中所領導的大宇集團是享譽世界的知名企業,他本人也被公認為韓國企業界的“出口大王”。

為打開美國紡織品市場,金宇中先與生產繅絲的日本三菱會社簽訂了獨家銷售合約,把三菱會社生產的絲料運回韓國加工成布料,並委托釜山製衣廠把布料做成襯衣,然後再全部運往美國銷售。由於這種極細的繅絲箔製成的襯衣質地柔和,觸感很好,因此在美國一上市便大受歡迎,很快風靡全美。3年之內,大宇集團僅此一項業務就獲利潤1800萬美元。

但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與亞洲新興的工業化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劇烈,美國從維護本國的利益出發,逐漸傾向於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1974年,韓國企業界盛傳美國即將對紡織品的進口實行配額限製。各種流言鬧得人心惶惶,在此種形勢下,絕大多數紡織品出口商都開始減少對美國的紡織品出口量,轉而將焦點放在開拓新的國際市場上。

然而,金宇中並沒有跟著其他紡織品出口商亦步亦趨,他權衡了一下利弊,做出一個果敢的行動,實行公司總動員,充分利用年底餘下不多的時間,全力擴大對美國的紡織品輸出數量。因為他很清楚地知道,美國對外國公司進出口配額製度的製定,必須參考前一年的輸美業績,如果前一年的進口數量大,那麼後一年給的配額數量就多,所以在其他出口商紛紛壓縮出口規模的情況下,大宇集團依然我行我素,擴大紡織品在美國市場上的輸出量。果然,這一舉動獲得成功。1974年大宇集團紡織品輸美的規模一躍而居於韓國、日本、台灣、香港等東亞地區等各大企業的榜首。金宇中也因此被譽為美國配額製度造就的惟一勝利者。

金宇中還趁熱打鐵,趁著大宇集團生產的襯衣風行美國的有利時機,說服了在美國擁有900家連鎖店的施伯公司接受大宇集團的試銷計劃,把公司生產的全部產品納入了施伯公司的銷售網。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韓國出口商必須通過日本大商社的中介並由美國B級以下進口商銷售的慣例,成功開創了韓國出口公司直接與美國大公司開展業務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