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reference_book_ids\":[7316472672412503102,7268600161616530491,7296713347657894962,7315417076745636904,7294567301045554191,7316473094430788618,7316405974531574836,7316396779325361163,7291614099564137511,7257453146656476200,7220723696556575804,7236307400490224696,7316033857185123337,6838936304063876104,7315371265399720994,7311275374325795880,6890728371928435725,7316473187061992500,7311275374447447067,7220723696376220675,7185526065354247226,7316402362812206095,7234082226822974479]}],\"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1,\"start_container_index\":6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6},\"quote_content\":\"《謀攻篇》reference_book_ids\":[729671337027777639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戰場上的情況千變萬化,不可捉摸。因此,勝敗除了要看雙方兵力的多少,更要看將領的指揮能力,要求將領在指揮作戰時,要靈活變通,這樣方可戰勝敵人,本篇用“通於九變”的作戰思想,指出作戰最重要的是從事物正反兩方麵的聯係中去考慮問題,一般來講,事物的利與弊,是相依相存,相互轉化的。所以將領要善於預見因果利害,使利得因素正常發展,使害的因素向利得方向轉化。
在工作和學習中,我們也要學會運用“九變之術”,遇到問題,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解決,凡事要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學會以不變應萬變,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1),衢地交合(2),絕地無留(3),圍地則謀(4),死地則戰(5)。塗有所不由(6),軍有所不擊(7),城有所不攻(8),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9)。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10),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11),不能得人之用(12)矣。
是故智者之慮(13),必雜於利害(14)。雜於利而務可信也(15);雜於害而患可解也(16)。是故屈諸侯者以害(17),役諸侯者以業(18),趨諸侯者以利(19)。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20),恃吾有以待也(21);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22)。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23);必生,可虜也(24);忿速,可侮也(25);廉潔,可辱也(26);愛民,可煩也(27)。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28),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1)圮(qǐ)地無舍:難於通行的地區不要紮住軍隊。
圮:毀壞。無:切勿。舍:駐紮軍隊。
(2)衢(qū)地交合:四通八達的地區要注意與諸侯國的結交。
衢,四通八達。交合:在這裏指與諸侯進行社交活動,拉近與諸侯國的關係。
(3)絕地無留:道路不通,又無水草糧食,難於生存的地區不要停留。
留:停滯、停留。
(4)圍地則謀:四麵地形險惡,出入通路狹窄的地區,要使用計謀,取得勝利。
謀:計謀、策略。
(5)死地則戰:進退兩難的地方,隻有決一死戰以求生存。
(6)塗有所不由:有的道路不能通過。
塗,通“途”,道路。由:通過。
(7)軍有所不擊:有的敵軍不宜攻擊。
軍:敵軍、對手。
(8)城有所不攻:有的城池不要攻占。
(9)君命有所不受:君主的命令將領有時也不能全都執行。
(10)九變:各種權變。
九:虛詞,泛指。
(11)五利:指上文的“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利:利害關係。
(12)得人之用:充分發揮戰士們的戰鬥力。
人:這裏指我軍的士卒。用:作用,引申為戰鬥力。
(13)智者之慮:精明的將帥思考問題的方式。
(14)雜於利害:充分兼顧到利與害兩個方麵。
雜:攙雜,引申為“兼顧”。
(15)雜於利而務可信也:在有利條件下考慮到不利的因素,戰事就可順利進行。
(16)雜於害而患可解也:在不利條件下能考慮到有利的因素,禍患就可以解除。
(17)屈諸侯者以害:想要讓諸侯屈服,就要用他最畏懼事情威脅他。
屈:使動用法,使屈服的意思。
(18)役諸侯者以業:用各種事情煩勞敵國,使之窮於應付,不得安逸。
役:驅使。業:事業。
(19)趨諸侯者以利:以小的利益引誘諸侯國,使之歸附。
趨:歸屬,歸附,這裏是使動用法,使歸附的意思。
(20)無恃其不來:不要寄希望於敵軍不來進犯。
無:不要。恃:依靠,寄希望。
(21)恃吾有以待:我軍應該早已做好充分的準備。
待,等待,在這裏引申為有準備。
(22)恃吾有所不可攻:應該依靠我軍具備了使敵人無法進攻的條件。
(23)必死,可殺也:一味硬拚,可能被敵人誘殺。形容將領有勇而無謀。
(24)必生,可虜也:貪生怕死,臨陣畏怯,可能會被敵人俘虜。
(25)忿速,可侮也:將帥性格急躁易怒,可能被敵人的侮辱所激怒,落入敵人的圈套。
(26)廉潔,可辱也:將帥廉潔好名,過於自尊,則可能因不能忍受敵人的侮辱而輕易出戰。
(27)愛民,可煩也:將帥如一味愛護民眾,則可能顧此失彼,不能審時度勢,顧全大局。
(28)覆軍殺將:全軍覆滅,將帥被殺。
孫子說:一般的用兵之法是,將帥領受國君的命令,征集民眾、組成軍隊,出征後遇到山林、沼澤等難以通行的圮地,最好不要讓軍隊在此紮住;在四通八達的是同時幾個國家交界的衢地,要注意與鄰國諸侯結交友好;在沒有水草糧食、交通困難、難以生存的絕地,不可停留;遇到四麵地勢險要、道路狹窄、進出困難的“圍地”,要巧設計謀,出奇製勝;陷入前無進路,後有追兵,戰則存、不戰則亡的“死地”,要堅決奮戰,殊死拚爭。有的道路不能走,有的敵人不能打,有的城池不能攻,有的地方不能爭,國君的命令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不執行。
在將帥中,能精通在各種情況下機智應變的利弊,就真正懂得用兵的將領;如果不懂得在各種情況下機智應變的利弊,即使是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形之利。將領指揮軍隊而不知道各種機變的方法,就算了解五種地形(即圮、衢、絕、圍、死)的利弊,也還是不能充分發揮全軍的戰鬥力。
所以說聰明的將帥考慮問題時,一定會兼顧考慮到利害兩個方麵。在有利的情況下能充分考慮到不利的因素,戰事就可以順利進行;在不利的情況下充分考慮到有利的因素,各種可能發生的禍患便可以預先排除。想讓別的諸侯國屈服,就要用各種手段去傷害他;想讓別的諸侯國任你驅使,就要用各種他不得不做的事去煩擾他;想讓別的諸侯國聽你的調遣,就要用各種利益去引誘他。
所以一般用兵打仗的原則是,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讓敵人不來進犯上,而是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嚴陣以待;不是把希望在敵人不會攻擊上,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將防守做好。
所以將帥有五種致命的弱點:隻知道以硬碰硬,就有可能被誘殺;隻知道貪生活命,就有可能被俘虜;性格太性情暴烈、急躁易怒,就有可能被敵人的侮辱激怒而中計;為人太廉潔好名,就有可能被流言中傷而落入圈套;過分溺愛民眾,就有可能被煩擾而陷於被動。以上這五種情況,是將帥的過錯,也是用兵的災難。全軍覆滅、將帥被殺,一定是由這五種危險引起的,不可以不警惕。
曹操曰:變其正,得其所用九也。
王皙曰:皙謂九者數之極;用兵之法,當極其變耳。《逸詩》雲:“九變複貫。”不知曹公謂何為九。或日:“九地之變”也。
張預曰:變者,不拘常法,臨事適變,從宜而行之之謂也。凡與人爭利,必知九地之變,故次《軍爭》。
中國古代曆來把“九”作為數之最大,常常用“九”來形容不可窮盡、無涯無際,比如我們常說天有九重,地有九層。還把華夏列為九州,宮門建成九重,在神話傳說《西遊記》裏,唐僧西天取經,也要曆經“九九八十一難”。《九變篇》中之“九”,也是多的意思,盡管所列情形確為九種,但我們在理解《九變篇》的過程中,卻不可拘泥於此數,在戰爭中,什麼樣的情況都可能遇到,想象不到的事情都可能發生,遠非孫子所列諸項可以盡包。如果僅將視野、思路局限於列出之數,那麼,勢必會陷於刻板,稍有變化便無所適從,失敗在所難免。我們應將實數之九視為無窮數中的典型代表,也就是舉其要者而包容其它,擇其典型而概括一般。
說完“九”字,就要說說這個“變”字,“變”是《九變篇》的核心,“變”的主體是統領軍隊的將帥,強調將帥在作戰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權謀機變,機智靈活地運用戰略戰術,隨機應變,不可墨守成規。也就孫子在兵法中提到的“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至於變通的具體方法,在《九變篇》中,孫子著重論述的是地形與將帥素質兩個方麵。
“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孫子從戰場上經常可以遇到的幾種情況入手,分析了將帥變通應敵所應采取的方法。著重從軍隊所處不利位置強調應斷然采取相應措施,盡量避免受到損失。其中,前四者側重於地形本身,強調用兵者應主動避而遠之,萬不可陷於其中。而後者則是戰勢,既有地形之不利,更有兵勢之劣弱,因此,不戰必亡,戰則有可能力挽狂瀾,起死回生。古今中外,置之死地而後生、反敗為勝的例子,並不鮮見。拚死奮戰往往是將帥在危機情況下被迫做出的惟一抉擇。
有害即避,是普通的常識,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人貪眼前之利而招致損害。用兵打仗,攻城略地、消滅敵人、兵貴神速,但“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所謂“有所不”,並非“一定不”,需依據具體情況而決定取舍,衡量的標準是有利還是有害,特別要警惕表麵的、眼前的、小的利益之下,掩蓋著的實質的、長遠的和巨大的災難,因此,將領用兵時的“變”,不僅是靈活機變之“變”,而且是辨明是非、權衡利弊之“辨”,要“雜於利害”,善於分析判斷。
對於國君的命令,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看該“受”還是不該“受”。有利克敵製勝的命令,自然應該遵照執行;而不符合實際情況,於克敵製勝毫無用處,甚至有阻礙破壞作用的瞎指揮,就絕對不能執行。本篇“君命有所不受”的觀點與《謀攻篇》中對“君患於軍”和“將能而君不禦”的思想一脈相承。
孫子在吳王宮中演練兵法時,按軍紀要斬殺吳王寵愛的兩位妃子,吳王為妃子求情,孫子便回答說“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話,駁回了吳王的求情,依律斬殺了妃子。事實上“君命有所不受”,是對上述九種常見情況的結語,不屬於“地利之變”的範疇。但它也是對將帥素質要求的開啟。因為依據實際情況就地形而做出變通,有足夠的智慧、清醒的頭腦便可以完成,而對君王的命令要做出取舍遵違的判斷,在智慧之外還需要有過人的膽識和承擔風險的勇氣。
所以我們說,“變”,是對將帥素質的最起碼的也是最高標準的要求。孫子把“通於九變”視為將帥必備的素質,反複說明將帥應精通於“九變之術”,並特別強調對“九變”不通、不知者,便不能勝任用兵之責。這裏,與《計篇》中將之五德的智、信、仁、勇、嚴中,將“智”列於首位的思想是一致的。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要真正成為智者,就必須能夠全麵地辯證地看問題,克服片麵性。隻看到有利的一麵,或隻看到不利的一麵,都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隻有在有利的形勢下看到不利的方麵,在不利的形勢下能看到有利的方麵,兼顧利害兩個方麵,才可使戰爭沿著預期的方向發展,又可防患於未然,避免意外的變故發生,免遭不必要的損失。
同樣,隻有根據實際情況分別曉以利或施以害,才能使別的諸侯國或屈服於我,或被我奴役,或任我調遣。對於敵人,就是要盡量造成和擴大其困難的方麵,使其由利變害,由小害變為大害。在我軍方麵,則要防患於未然,使敵人無機可乘,而絕不不寄希望於敵人的慈悲,不抱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孫子在最後指出了“將有五危”,從思想水平和性格特征方麵,強調了將帥素質的重要性。將帥如果不從實際情況出發相機變通,隻是感情用事、缺乏理性思考,就會招致覆軍殺將的厄運。而是這裏,孫子告誡將帥們在臨敵運用時應精於變通,其實孫子在文中也很好地表現了變通(或曰辯證)的觀點。證之以“將之五德”,勇者一定殺敵必死,信者自然廉潔好名,仁者無不愛民保民,而“殺敵者,怒也”(《作戰篇》),凡此種種,都是孫子正麵肯定的觀點,在此處卻成為將帥們致命的弱點。這當然不是孫子自相矛盾,而是依據實際情況或不同境遇所做的權變,其中關鍵的因素是分寸,也是“度”。把握住“度”的大小多少很重要。“將之五危”也並不是一概地否定“必死”、“必生”、“忿速”、“廉潔”、“愛民”,而是強調凡事不可過分,應較之以利害,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正如“真理與謬誤隻有一步之遙”那樣,任何偏誤都將有可能將事物的發展引向其反麵。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矛盾錯綜複雜,對每一個矛盾和問題都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不可千篇一律,凝固不化。這就需要變,改變自己的行動以適應實際情況的變化,改變(或創造)不利態勢,使形勢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麵轉化。本篇正是秉承這一主題,深刻反映了客觀世界矛盾存在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特別是在矛盾轉化過程中,各種機遇的出現都帶有偶然性和短促性。“利害之變”和“九地之變”,都包含著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有所不取才能有所取的樸素辯證法的思想。它們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其正確性與深刻性都是不容置疑的。打仗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形勢更是瞬息萬變,極難捉摸,加之雙方都在盡力製造假象、巧施詭計,就更需要靈活機變、相機變通了。
結盟化幹戈
在戰場上什麼情況都可能發生,,我們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麵對這些意外情況,將領必須靈活應對,做到“通於九變之利”,才能取得勝利。
在長征途中,紅軍要經過大涼山區的一段彝族聚居區。那時彝族人還不知道紅軍,以為又是“漢兵”入境搶掠殺戮。因此,他們以看見山下的紅軍,就成群結隊湧出寨門,一邊呐喊,一邊揮動著土槍、長矛、弓箭攻擊紅軍,企圖阻止紅軍進山。
劉伯承趕忙命令先遣部隊停止前進,與幾位指導員商量對策。劉伯承認為切不可采取強攻,否則會有損紅軍在群眾中的威望,更會破壞民族團結,而且一旦雙方起爭執,會耽誤行軍日程,破壞整個紅軍的北上計劃。要解決問題,就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要想順利通過,就要做好彝族頭人的工作,求得他們的理解,除此之外,別無良策。
劉伯承先派人找來一個翻譯,對山寨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劉伯承得知大涼山上有兩個彝族部落,一個叫“沽基”,一個叫“羅洪”,山上還有兩個“孔明寨”,相傳此處就是三國蜀相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古戰場,而這個孔明寨,就是當年屯兵的營寨。這說明這裏的彝人對諸葛亮有一定的感情。劉伯承認為一個這是爭取頭人的有利因素,於是就和幾位指導員商定出了對策。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劉伯承便派出代表進山與頭人對話,宣傳紅軍與彝族親如一家,共產黨主張民族平等的道理。反複說明紅軍這次進山,隻是借道北上,並不在寨子住宿,更不會拿人民一針一線。經過反複談判,彝族“沽基”頭人小葉丹被說動了。但當他從寨子裏走出來,一看到山下的紅軍,還是不放心,生怕這些“漢人”進寨後會鬧騰得雞犬不寧。
看到小葉丹猶猶豫豫,紅軍代表根據少數民族重義氣的特點,靈機一動,提出劉司令員願與他結為兄弟,並“歃血為盟”。果然,小葉丹一聽到這個提議立刻高興了。為了表示誠意,紅軍代表把一隻手槍送給小葉丹,小葉丹也把一匹黑騾子作為回贈的禮品。
拜盟的儀式馬上舉行。劉伯承和小葉丹雙雙跪下,一個彝民長者舀了兩碗清水,捉來一隻大公雞,高聲念道:“X月X日x時,紅軍劉司令,與沽基小葉丹結為兄弟,如有反悔如同此雞。”念完,用刀將雞脖子一抹,把鮮血滴進碗裏,然後,恭恭敬敬地把碗放在並排跪著的這一對漢彝兄弟麵前。劉伯承端起碗,對天發誓:“我劉伯承願與小葉丹結為兄弟,如有反悔,天誅地滅!”說完將雞血一飲而盡。小葉丹看到劉伯承如此豪爽連連說好,也端起大碗把雞血喝掉。
當晚,劉伯承把小葉丹迎到紅軍駐地,在漢族寨子裏擺上好酒,與這位彝族兄弟開懷痛飲。接著,劉伯承又與“羅洪”頭人進行了交往,交往也非常順利。此後,寨子裏的彝族人與當地漢人的關係變得非常好。
這條橫在長征路上的“關隘”,就這樣在黨的民族政策感召下,用民間常用的“結盟”方式,順利地打通了,加強了民族團結,加深了各民族一家親的關係。這正是劉伯承等人的靈活處事,擅長“九變”的結果。
一意孤行的劉備
要做成大事,首先就要沉得住氣,因為如果意氣用事,不顧戰事利弊,隻求心裏平衡而出兵出戰,就會陷入“忿速,可侮也”的境地,最後隻會必敗無疑。在彝陵之戰中,陸遜就是牢牢守住自己的計劃策略,不因為蜀軍的挑釁而貿然出兵,盡顯出大將之風範,最終以5萬人的兵力,一舉而戰勝數10萬蜀軍,為吳國取得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為了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八郡,東吳和西蜀在公元222年,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生死決戰,就是著名的彝陵之戰。本來在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管轄著長江西北兩岸八郡的戰略要地——荊州。曹操占據了南陽和江夏北部,孫權占據了南郡和江夏南部,劉備則奪得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公元210年,在劉備的多次請求下,孫權又把長江北岸的戰略要地借給了劉備,此後不久,劉備又分別從劉璋和曹操的手中奪取了益州和漢中。漢中和荊州的位置非常關鍵,是蜀漢的兩個重要基地。從漢中可以北出潼關,攻打洛陽,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可謂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戰略地形非常好。得到漢中和荊州後,劉備等於控製了整個荊州。
處於長江中下遊的東吳政權,看到劉備勢力的迅速發展,深感惶恐不安。但有當時,孫權正與劉備合力抗曹,礙於雙方眼前共同的戰略目標,矛盾還沒有激化。而曹操為了穩定後方,也無暇顧及南邊的劉備和孫權,隻是忙於兼並占據關中的馬超和韓遂的割據勢力。孫權和曹操的一時放鬆,使得劉備,獲得了一個短暫卻十分寶貴的發展時機,實力得到迅速增強,具備了與曹操、孫權分庭抗禮的力量,形成了我國曆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
到公元211年,孫權攻占了交州,實力得到擴大,便向劉備提出歸還荊州的要求。劉備則以“等到取得了涼州以後,就一定把荊州還給東吳”為借口,拒不歸還荊州。為了爭奪荊州,吳、蜀一再發生小規模的戰爭衝突,但雙方都沒有占到多少便宜。吳、蜀兩國的矛盾日趨尖銳。
戰事不斷,使百姓叫苦不堪,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雙方不得已罷兵議和,達成了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的協議。孫權占有江夏、長沙、桂陽,劉備擁有南郡、武陵、零陵。這個協議使吳、蜀之間複又出現了暫時和平相處的局麵。但是,吳、蜀間的矛盾並未因此消除。
公元219年,西蜀荊州守將關羽北攻襄陽、樊城,與曹魏軍在江北展開激烈戰鬥。孫權乘荊州後方空虛之機,派大將呂蒙攻占了關羽的後方基地江陵。關羽聞訊急忙率軍回救,呂蒙設計大敗蜀軍,關羽在戰鬥中被殺,孫權乘勝奪得了整個荊州。荊州易主,關羽被殺,讓孫權大為震怒,孫、劉兩大集團的矛盾得到空前激化,生死決戰在所難免。
魏文帝曹丕看到孫、劉聯盟已經分化瓦解,非常高興,並多方尋找機會,加劇東吳與西蜀之間的矛盾衝突,坐收漁人之利。
公元221年,在劉備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一個月後,劉備便大舉進攻東吳,決心奪回荊州。當時,蜀漢的絕大多數大臣都看出曹魏政權的野心,紛紛對劉備建議說,大舉攻吳對蜀並無利處,隻會對曹魏有利,再三規勸其不要出兵。趙雲指出:“蜀漢當前的主要敵人不是孫權,而是曹魏。如果滅掉了曹魏,孫吳則不攻自破。因此,當前應當利用曹丕篡奪漢朝王位的機會,出兵攻取曹魏占領的關中,控製黃河、渭水上遊,完成匡複漢室的大業。”諸葛亮等人也同意趙雲的說法,勸劉備興兵伐魏。就連東吳南郡太守諸葛瑾(諸葛亮之兄)也給劉備寫信,向他陳說利害:“魏和吳都是你的敵國。但首先對付誰,希望您認真考慮一下,再作決定。”可此時的劉備為關羽報仇心切,誰的意見也聽不進去。
而孫權這邊,事實上也不想與劉備再起紛爭,因為他奪取了荊州以後的,想要鞏固既得利益,如果再擴大吳、蜀之間的衝突,對自己的政權隻有壞處沒有好處,因此孫權兩次派遣使者向劉備求和,但都遭到了劉備的斷然拒絕。
同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大軍數十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劉備派將軍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率先奪取了峽口,打開了進攻吳國的通道。攻入吳境後,在巫地打敗吳軍李異、劉阿所部,長驅直入,占領了秭歸。此後,蜀軍順江而下,銳不可擋。第二年正月,蜀國吳班、陳式的水軍占領了彝陵,屯兵於長江兩岸。2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虢亭,建立了大本營。
此外,為了防範曹魏的進攻,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利誘當地的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攻吳,配合蜀漢的軍事行動。
孫權方麵也積極部署兵力,任命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各部共5萬人奮起應戰,抵禦蜀軍。同時派遣使臣向曹丕稱臣,以防止魏軍乘機夾擊,避免了兩麵作戰。
麵對蜀軍的大舉進犯,吳軍的多數將領都要求立刻出兵迎戰蜀軍。但陸遜並沒有這樣做,他分析了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等各方麵的情況,指出劉備銳氣正盛,兵勢強大,地理位置又居高守險,一時很難戰勝,所以吳軍應避開蜀軍的鋒芒,然後伺機破敵。
所以陸遜決定采用迂回戰術,實施戰略撤退,他下令吳軍全麵後撤。一直退到夷道、虢亭一線,才命令軍隊停止退卻,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進入了平原地區,這裏易攻易退,在這裏建營築寨方便防禦,可以遏製蜀軍繼續進兵。
果然,蜀軍在彝陵以西一帶根本無法前進,受到吳軍的有力抵禦,於是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這時,蜀軍深入吳境已有五六百裏。在吳軍扼守要地、拒不出戰的形勢下,蜀軍不得不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彝陵一線數百裏的地區,先設立下幾十座營寨,安頓下來,再做伺機調動陸遜出營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