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爭篇(1 / 3)

《軍爭篇》主要講的是兩軍爭奪勝利的問題,在前一篇中《虛實篇》中,孫子把可以得勝的用兵法則概括“兵形像水”,進一步點出“避實擊虛”的軍事原則。本篇將軍事規律做進一步的總結,提出“以詐立、以利動”作為軍爭得總體原則。研究了軍爭得目的性,軍爭中軍隊的行動原則、行動模式、行動的傳導係統及治敵術等。

就如同人類所有事物一樣,軍事規律一樣有它的規律可循,本篇將軍事戰爭的規律盡善盡美的總結出來,是《孫子兵法》戰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裏麵所揭示的戰爭指揮思想及軍事行動方式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1),交和而舍(2),莫難於軍爭(3)。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4),以患為利(5)。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6),後人發,先人至(7),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8)。舉軍而爭利,則不及(9);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10)。是故卷甲而趨(11),日夜不處(12),倍道兼行(13),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14),勁者(15)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16);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17),其法半至;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18)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19);不知山林、險阻、沮澤(20)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21),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22),以利動(23),以分合為變者也(24)。故其疾如風(25),其徐如林(26),侵掠如火(27),不動如山,難知如陰(28),動如雷震。掠鄉分眾(29),廓地分利(30),懸權而動(31)。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32)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33);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34)。人既專一(35),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36)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37)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38),將軍可奪心(39)。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40)。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41),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42),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整整之旗(43),勿擊堂堂之陳(44),此治變(45)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46),背丘勿逆(47),佯北勿從(48),銳卒勿攻,餌兵勿食(49),歸師勿遏(50),圍師必闕,窮寇勿追(51)。此用兵之法也。

(1)合軍聚眾:組織軍隊,聚集民眾。

(2)交和而舍:兩軍相遇成為對峙狀態。

舍:駐紮。

(3)莫難於軍爭:沒有比奪取勝利的條件更困難的事了。

(4)以迂為直:將迂回曲折的道路變為便利的直路。

迂,曲折。

(5)以患為利:將不利條件變為有利條件。

患,禍患,不利的情況。

(6)迂其途而誘之以利:讓敵人行進時迂回繞道,並且用小利引誘敵人,把敵人牽引到別的方向上去。

(7)後人發,先人至:晚於敵人出發,早於敵人到達。

(8)軍爭為利,軍爭為危:爭奪勝利的條件既有利的一麵,也有危險的一麵。

為,有。

(9)舉軍而爭利,則不及:率領攜帶所有的裝備輜重的軍隊前去爭奪先機之利,就會來不及。

(10)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率領丟棄輜重,輕裝上陣的軍隊前去爭奪先機之利,輜重就會遭受損失。

委:拋棄。

(11)卷甲而趨:收起鎧甲,輕裝前進。

卷:收,藏。

(12)處:處所,在這裏引申為休息、停頓。

(13)倍道兼行:速度加倍、日月前行。

(14)擒三將軍:三軍將領全被俘虜,這裏指全軍覆沒。

三將軍:泛指上、中、下三軍將領。

(15)勁者:體質健壯的士卒。

(16)十一而至:十分之一的士卒能按時到達目的地。

(17)蹶(jué)上將軍:前軍將領將遭受挫敗。

蹶:表示被動,被挫敗。

(18)委積:儲備物資。

(19)豫交:結交諸侯的意思

豫,通“與”,這裏是參與的意思。

(20)沮澤:水草叢生的沼澤地帶。

(21)鄉導:熟悉地區情況的向導。

(22)以詐立:用詭計欺騙的詐術取得成功。

立,成功。

(23)以利動:用利益驅使。

(24)以分合為變:把分散與集中作為變化的手段。

分,分散兵力。合,集中兵力。

(25)其疾如風:像風一樣迅疾行動。

(26)其徐如林:像森林一樣肅穆嚴整。

(27)侵掠如火:進攻像騰起的火焰一樣猛烈。

(28)難知如陰:像陰雲蔽日一樣難以預測。

(29)掠鄉分眾:分兵數路擄掠敵國的領土。

(30)廓地分利:開拓疆土,分兵奪取敵人的資源。

廓,開拓。

(31)懸權而動:權衡敵我優劣形式再采取行動。

權,秤錘,這裏隻權衡。

(32)《軍政》:古兵書,已佚。

(33)金鼓:金鼓是古代指揮軍隊進攻後退的號令,鳴金而退,擊鼓而進。

(34)所以一人之耳目也:統一士卒們的視聽。

(35)人既專一:士卒行動既然有了統一的指揮。

(36)用眾之法:指揮千軍萬馬作戰的方法。

(37)變:適應。

(38)奪氣:喪失銳氣。

奪:打擊、挫傷。氣:士氣。

(39)將軍可奪心:動搖敵人將帥的決心可以使士卒失掉堅定地意誌。

(40)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剛開始作戰的時候,士氣旺盛。戰鬥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士氣逐漸怠惰;到了最後,士卒就有了歸心,士氣衰竭。

(41)避其銳氣,擊其惰歸:避開敵人剛開始帶有的銳氣,等到敵人怠惰疲憊、有了歸心時再展開攻擊。

(42)以治待亂,以靜待嘩:用我軍的嚴整對付混亂的敵人,用我軍的鎮靜對付輕躁的敵人。

(43)無邀整整之旗:不要截擊旗幟整齊、行軍嚴密的敵人。

邀:迎擊、截擊。

(44)勿擊堂堂之陳(zhèn):不要攻擊軍力強大、陣勢嚴整的敵人。

陳,古“陣”字。

(45)治變:隨機應變來對付敵人。

(46)高陵勿向:處於高地的敵人,不要仰攻。

(47)背丘勿逆:背倚丘陵險阻之地的敵人,不要正麵攻擊。

(48)佯北匆從:假裝敗退的敵人,不要追擊。

(49)餌兵勿食:敵人派出小股部隊做誘餌,不要上當。

(50)歸師勿遏:正向其本國撤退的敵人,不要阻截遏。

(51)圍師必闕,窮寇勿迫:包圍敵人時一定要留有缺口,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一定不要過分加以逼迫。

闕:通“缺”。缺口。

孫子說:“一般來講用兵的方法是,將帥領受國君的命令,從組編軍隊、征集民眾,與敵人相遇列陣對峙、僵持不下,沒有比爭取得勝的條件更困難的了。爭奪得勝的條件之所以困難,就在於要把迂回彎曲的道路變為方便的直路,把不利的因素變為有利的因素。所以,設法使敵人的進兵道路變得迂回彎曲,用小利引誘敵人上當而改變行軍路線,我軍後於敵人出發,先於敵人到達戰場,占領有利陣地。這才是掌握了以迂為直計謀的將帥。

所以爭奪勝利的條件既有利的一麵,也有危險的一麵。如果率領攜帶所有裝備輜重的全軍出動,去爭奪先機之利,往往無法按時到達預定地域;如果率領丟下裝備輜重的軍隊去爭奪,就會損失裝備輜重。因此,讓將士卷起盔甲輕裝前進,晝夜不停,一天走兩天的路程,急行百裏去爭先機之利,那麼,三軍的將帥都可能被敵人所俘虜,健壯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後到,一般隻能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達預定的目的地。用這樣的方法,急行五十裏去爭利,那麼,前軍的將領就會遭受挫敗,兵力也隻有一半可以按期到達。同樣,急走三十裏去爭取有利條件,那麼隻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如期趕到。所以說,軍隊沒有裝備機械就會滅亡,沒有糧食會滅亡,沒有物資儲備會滅亡。

所以不知道諸侯列國的戰術策略,就不要隨便與它國結交;不知道山林、險阻、沼澤的地形,就要隨便行軍;不利用當地人做向導,就不能得到地利。

所以說打仗多靠詭詐來取勝,用利益驅動敵人,用分散兵力或集中兵力的方式來變換戰術。所以軍隊行動起來快的時候要像風一樣急速,慢的時候要像森林一樣輕搖不亂,進攻時如烈火,防禦像山嶽,隱蔽時像濃雲滿天不可揣測,運動時像迅雷一樣不及掩耳。擄掠敵國的鄉邑,要兵分數路,開拓疆土,要分兵扼守要害之地,權衡利害關係,而後相機行動。先懂得以迂為直戰術的將帥會贏得勝利,這是爭奪勝利的基本法則。

《軍政》中說:“作戰中,眾人聽不清語言指,所以設置金鼓;眾人看不見動作指揮,所以設置旌旗。”金鼓旌旗的作用,是用來統一軍隊上下的行動的;全軍上下已經統一,那麼,勇敢的士卒就不能單獨冒進,怯懦的士卒也就不能獨自後退。這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方法。因此,晚上作戰多用火光、鑼鼓,白天作戰多用旌旗,這是為了適應人們的視聽變化。

所以,對於敵國的軍隊,可以使衰落他們的士氣,對於敵人的將領,可以動搖他的決心。戰爭剛開始的時侯士氣飽滿旺盛,經過一段時間士氣逐漸減弱,到了戰爭最後,士氣便完全衰竭,每個人歸心似箭。所以,善於用兵的人,總是避開敵人士氣旺盛的時候,等到敵人士氣懈怠、衰竭的時候再發起攻擊,這是掌握士氣而用兵的方法。用自己的嚴整對付敵人的混亂,用自己的鎮靜對付敵人的輕躁,這是掌握敵人心理而用兵的方法。以我軍就近占領陣地來迎戰長途跋涉的敵人,以我軍的安逸休整來迎戰疲勞奔走的敵人,以我軍的糧餉充足來迎戰饑餓不堪的敵人,這是掌握軍隊戰鬥力而用兵的方法。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的軍隊,不要攻打陣營雄壯的軍隊,這是靈活作戰的用兵原則。

因此,用兵的基本原則是:處於高地的敵人,不要仰攻。背倚丘陵險阻之地的敵人,不要正麵攻擊。假裝敗退的敵人,不要追擊。士氣旺盛的敵人不要攻打。敵人派出小股部隊做誘餌,不要上當。正向其本國撤退的敵人,不要阻截遏。包圍敵人時一定要留有缺口,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一定不要過分加以逼迫。這些都是用兵作戰最基本的原則。

曹操曰:兩軍爭勝。

李筌曰:爭者,趨利也。虛實定,乃可與人爭利。

王皙曰:爭者,爭利;得利則勝。宜先審輕重,計迂直,不可使敵乘我勞也。

張預曰:以軍爭為名者,謂兩軍相對而爭利也。先知彼我之虛實,然後能與人爭勝,故次《虛實》。

本篇論述的主要問題,兩軍相對而如何先敵爭取製勝的條件,取得有利的作戰地位,孫子做了深入闡述,兩軍相對而爭利,其關鍵是力爭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因而,如何先敵占領戰場要地,造成有利態勢,從而掌握有利戰機,是兩軍相爭中最重要的問題,同時,也是最困難的問題。

軍爭之難,最難的在於“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迂”與“直”、“患”與“利”,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沒有絲毫的共通之處,而孫子則要它們變化成自己的對立麵,這當然不能說不難,但也決不是不可能的事。前者要設法把自己要經過的迂回彎曲的進軍路線,變成直通目的地的捷徑;後者要將對自己不利的負麵因素,設法變成有利的正麵因素。孫子提出了自己的辦法:設法使敵人的進兵路線變得迂曲,引誘敵人改變本來近直的行軍路線這樣,敵人的路程便相對變得迂曲而延長,而我軍的路程同時便相對變得直坦而縮短。

孫子的“迂直之計”,深藏著辯證法的精義,同時頗有些相對論的味道。直近、曲遠不僅是空間概念,也與時間緊密相連。一旦與戰爭雙方的兵力部署虛實相結合,加之以主觀的能動作用,矛盾的雙方就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遠而虛者,易進易行,機動快,費時少,成了實際上的近;近而實者,難進難行,機動慢,費時多,成了實際上的遠。

軍爭有利亦有弊,不能隻看到有利的一麵而忽略了危險的一麵。有利的一麵容易被人理解,所以孫子著重具體分析了弊的一麵。軍爭對戰爭的勝敗作用巨大,因而,凡用兵者都極其重視。因此孫子以軍隊強行軍為例,具體描述了軍事的兩難境況:攜帶全部軍需物資去爭先機之利,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舍棄軍需物資去爭先機,雖有可能占得有利地位,但後果更慘。孫子通過細致的估算和科學的分析,指出捐棄輜重而趨敵的結果,有可能是損兵折將,甚至全軍覆滅。孫子的用意十分明顯,目的在於警醒用兵者,應對軍爭之危有高度的警惕,並在實踐中努力杜絕它的發生,從而充分把握和獲取軍爭之利。這樣強調甚至有些渲染軍事之危,真正想說的,卻不直接說出,又可以使人意會得出。

孫子《軍爭篇》在提出“迂直之計”後,用大量篇幅詳細論述了軍爭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詭詐多變、懸權而動的智慧和能力。隻有具備了這些基本的條件,才能實施迂直之計而獲勝,這是軍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違背它,得來的就極可能是“軍爭為危”。

知彼知己是前提。即知外部情況,包括諸侯之謀、地形特征、鄉導指引,知自己軍隊的實力素質,包括疾與徐、侵掠與隱蔽、動與不動,都要達到相當的程度,符合要求。主要方法有:“用眾之法”,運用旌旗、金鼓指揮軍隊統一行動;“治氣之法”,擊其惰歸,避其銳氣;“治心之法”,以靜待嘩,以治待亂,在情緒上、心理上占據優勢,取而勝之;“治力之法”,以佚待勞,以近待遠,以飽待饑,在體能實力上超過敵人,以實擊虛;“治變之法”,如果敵旌旗零亂無序、陣營混亂動搖,方可攻擊敵軍。

反麵的有“用兵八戒”,即八種情況下,不可輕易去攻敵人——高陵、背丘之敵,有地勢之利;佯北、餌兵之敵,詐在其中;銳卒氣盛,歸師情切;圍師太嚴,恐作困獸之鬥,窮寇猛追,迫其破釜沉舟。這是用兵者須切記不能忘的根本法則。

在論述了“奇正”、“虛實”之後,孫子以“迂直之計”為主旨,進而闡解兵法,其中蘊涵著嚴密的邏輯聯係。這種安排,頗具匠心。因為無論是出奇製勝,還是避實擊虛,都必須以迂直之計為前提條件,或者說,它們本身就是迂直之計的組成部分或一種結果的表現。

同時,孫子看到了參與戰爭的主體——人的情緒、心態,對於戰爭勝敗的重要作用,於此提出了“治氣”、“治心”的戰術,提出相應的製勝方法,雖顯得過於淺近、極不完善,但實質上與現代戰爭注重心理戰術的運用,有某些相通之處,在當時已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了。而其“治氣”之“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更是至深至精至切至妙之至理名言。

本篇對軍爭的意義、軍爭的利弊、軍爭的原則和基本戰術,做了係統精辟的分析論述。大量的古今戰例,都充分證明了“迂直之計”是一條克敵製勝的永恒原則。

雖然孫子在“八戒”之後提出的三法,過於機械呆板,也不符合戰爭的實際。但這是由於孫子所處的時代及其時戰爭的特點所限,得出如此結論自有孫子自己的道理。這絲毫無損《孫子》的崇高地位,更不能影響孫子個人的偉大。

蒙哥馬利以詐取勝

本篇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兵以詐立,以利動”,孫子也在《孫子兵法》的很多篇裏提過詭計、謀略。所謂兵不厭詐,詐術可以說是以智取勝的一個很要的方式,在實力沒有對方強的情況下,就不要硬碰硬,一定要找運用詐術尋找突破口才能取得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蒙哥馬利將軍率領的第8集團軍和德國元帥隆美爾指揮的德意“非洲軍團”,在北非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龍虎鬥。這兩位對壘的將軍,都是本國能征善戰的驍將,鹿死誰手,殊難預料。

“沙漠之狐”隆美爾在阿萊曼戰役中首戰失利,被迫轉入防禦。但其防禦工事的堅固程度在沙漠戰場上前所未有,它不僅有寬而廣的地雷場,而且沒有公開暴露的側翼。為了進一步取得勝利,蒙哥馬利沒有立即發動進攻,而是精心策劃了代號為“輕盈”的反攻計劃,意在徹底打垮隆美爾。

為了迷惑敵軍,蒙哥馬利專門組建了一支用來惑敵的A部隊。這支隊伍中有商業銀行家、藥劑師、音樂廳的魔術師、電視劇作者、藝術家、情報人員和幾名大學教師,是個純粹的雜牌軍。也正是這支雜牌軍,憑著高超的偽裝欺騙手段,有效地把將在北線上擔任主攻任務的1000輛坦克、1000門火炮、81個步兵營、幾千輛軍車和數萬噸物資偽裝了起來,使之看上去就像是運送物資的大卡車,使德軍誤認為這些車輛隻不過是英軍前線步兵的軍需補給車。

在南線的佯攻方向上,A部隊更做了大量文章。他們用音響、煙幕等模擬大部隊的集結,並鋪設了假輸油管和假鐵路,在沿途設下無數供水站,致使德軍對英軍將在南線發動主攻深信不疑。

經過一係列的隱真示假後,英軍於10月23日夜萬炮齊鳴,從南北兩線開始進攻。由於英軍的進攻出其不意,再加上隆美爾正抱病回國休養,致使德軍前線指揮官施圖姆搞不清英軍的戰略意圖,不知所措。最後,施圖姆綜合戰前的偵察情報和戰時從前線發回的戰況描述,更加確信英軍的主攻方向在南線,遂把一個最精銳的師調出主戰場。英軍在主攻方向上的壓力減輕後,進展相當順利,將德軍切割成獨立的幾段,使德軍傷亡慘重。隆美爾匆忙返回戰場,但已無回天乏力,最後隻得帶領“非洲軍團”敗逃突尼斯。

蒙哥馬利用詭詐之道輕易地贏得了號稱沙漠之狐的隆美爾,讓隆美爾帶領殘兵倉皇而逃,打了漂亮的一仗,不得的佩服他的精通兵道,也更加驗證了孫子的觀點的正確性及實用性。

劉備“以迂為直”勝曹軍

兩軍相對,必定各有優劣之勢,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揚長避短,化不利之勢為有利之勢,“以迂為直,以患為利”這樣才能獲勝,在漢中之戰中,劉備就是這樣贏得勢力強大的曹軍的。

公元215年,曹操親率大軍進軍漢中的張魯。張魯自知以漢中一隅之地不足以與曹操對抗,想不戰而降,把漢中讓給曹操。但張魯的弟弟張衛不同意降曹,主張出兵抵抗。曹軍到達陽平關後,張衛率領一萬多人拒關堅守,但可惜寡不敵眾,陽平關被曹軍攻破。陽平關失守,本來不願抵抗的張魯以及巴中地區的土人部落首領,都投降了曹操,曹操基本上控製了漢中及巴中地區。

漢中原屬於益州管轄,是劉備的地盤。漢中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四川東北的門戶,是西蜀通往北方的重要途徑。當漢中被劉備占據的時候,劉備則進可以攻關中,退可以守益州,但現在曹操占據了漢中,那麼益州北方就無險可守,勢必對占據四川不久的劉備形成極大的威脅。雖然經赤壁之戰,劉備的勢力已經大大加強,與占據黃河流域的曹操、占據江南的孫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但相對於孫權和曹操,劉備的力量還相對較為弱小的,本來在三者之後就處於不利地位,現在如果再失去漢中,劉備的處境就將更加危險。

所以劉備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漢中落於曹操手中,於是爭奪漢中的戰爭就不可避免。劉備首先派部將黃權出兵巴中,擊敗了曹軍在這一地區的守軍,重新控製了巴中地區,並積極籌備收複漢中。這時,曹操的軍隊正在漢中休整,丞相司馬懿曾建議曹操抓住時機進攻益州,一舉消滅劉備。曹操考慮到自己的後方不穩定,而且西蜀易守不易攻,因而沒有采取軍事行動,自己領兵回到了中原。隻是把原駐守在長安的大將夏侯淵調來駐守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