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篇(1 / 3)

《赤壁》reference_book_ids\":[69339729945868400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本篇主要論述的是怎樣運用虛實結合、避實擊虛的戰術策略。孫子認為“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采取相應戰術取得勝利,就可以說是“用兵如神”。這也是此篇的最高境界。可以將行軍打仗的兵法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具有極強的說理性。

這裏所說的虛,指在作戰中主要指兵力分散而薄弱;實,充實,主要指兵力集中而強大。但虛實不僅指兵力的強弱,還包括主動與被動、有備與無備、整治與混亂、勇敢與怯懦、飽佚與饑疲等方麵。孫子正是綜合了各方麵的因素,科學地提出了“避實擊虛”、“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的戰術原則。

避實就虛,以實擊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守,最後克敵製勝。因此,虛實原則,便是用兵的根本原則之一,是保證戰爭勝利的法寶。孫子將虛實的作戰策略上升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可謂是思想深邃精湛。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1),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2)。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3)。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4);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5)。故敵佚能勞之(6),飽能饑之(7),安能動之(8)。

出其所不趨(9),趨其所不意(10)。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11);攻而必勝者,攻其所不守也(12);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13);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14),至於無形(15);神乎神乎,至於無聲。

故能為敵之司命(16)。

進而不可禦者(17),衝其虛也(18);退而不可追者(19),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20),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21);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22),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23)。

故形人而我無形(24),則我專而敵分(25)。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26)。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27),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28);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也(29)。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30)。寡者(31),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32);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千裏,近者數裏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33),亦奚益於勝哉(34)?故曰:勝可為也(35)。敵雖眾,可使無鬥(36)。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37),作之而知動靜之理(38),形之而知死生之地(39),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40)。故形兵(41)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42)不能窺,智者(43)不能謀。因形而措(44)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45),而應形於無窮(46)。

夫兵形像水(47)。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48)。水因地而製流(49),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50)。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恒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1)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到達戰地的,等待敵人一方會安逸。

處:這裏是到達、占據的意思。佚:安逸、從容。

(2)趨戰:疾行奔赴戰場,這裏指倉促應戰。

(3)致人而不致於人:調動敵人而不讓敵人所調動。

致:招致、引來,這裏是調動的意思。此句意為:戰前應該。

(4)利之:用小利引誘敵人

(5)害之:妨礙敵人。

(6)佚能勞之:讓休整良好的敵人變得疲勞不堪。

(7)飽能饑之:讓給養充足的敵人變得饑餓勞頓。

(8)安能動之:引誘牢固守禦所謂敵人出戰。

(9)出其所不趨:選擇敵人無法急救的地方攻擊。

(10)趨其所不意:我軍奔襲的地方是敵方意料不到。

(11)無人之地:敵人沒有設防的地區。

(12)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我軍出擊就能取勝是因為攻擊的是敵人戒備鬆弛的地方。

(13)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於進攻的軍隊,令敵軍不知道應該防守哪裏。

(14)微乎:微妙啊。

乎:語氣詞。

(15)無形:不留痕跡。

(16)故能為敵之司命:(虛實運用得出神入化)可使自己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者。

(17)進而不可禦者:我軍進攻而敵人無法防禦。

(18)衝其虛:衝擊敵人防守鬆懈的地方。

(19)退:撤退。

(20)高壘深溝:高高的堡壘,深深的壕溝。形容敵人堅固防守,不出來應戰。

(21)攻其所必救:攻擊敵人一定要去救援的地方。

(22)畫地而守:不設防就可輕鬆守住的地方。

(23)乖其所之:把敵人引向相反的地方去。

(24)形人:使敵人顯露形跡。

(25)我專而敵分:我軍集中兵力,而敵人分散兵力。

(26)約:少、寡

(27)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我軍所要與敵人作戰的地方,敵人不能知道。

(28)所備者:需要防備的地方。

(29)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我們進攻所遭遇的敵人就少了。

(30)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敵軍處處設防準備,則處處兵力減少。

(31)寡者:兵力少的原因。

(32)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預先掌握戰場的地形與交戰時間,就可以奔赴千裏與敵人作戰。

(33)越人:越國軍隊。

(34)亦奚(xī)益於勝哉:對戰爭的勝負有什麼幫助呢?

奚,疑問詞,為何、何有。益:補益、幫助。

(35)勝可為:勝利是可以得到。

(36)可使無鬥:可以讓敵人無法用全力與我軍作戰。

鬥:較量。

(37)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仔細籌算才能了解作戰計劃的優劣。

(38)作之而知動靜之理:用詐術挑逗敵人才能了解敵人的活動規律作,

(39)形之而知死生之地:通過示形於敵,借以了解敵方的優勢和弱點。

(40)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經過試探性才能了解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情況。

(41)形兵:偽裝示敵之兵。

(42)深間:深藏在我軍內部的間諜。

(43)智者:敵軍精明能幹的將領。

(44)錯:同“措”,意為放置。

(45)戰勝不複:作戰方法不重複出現。

(46)應形於無窮:戰術隨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幻無窮。

(47)兵形像水:用兵就像水流一樣有規律。

(48)避實而擊虛:避開敵人防守牢固之處,攻擊其防守鬆懈的地方。

(49)因:依據。

(50)神:神奇、高明,這裏指用兵如神的意思。

孫子說:凡是先進入戰場而等待敵人的一方,就會安逸從容,後到達戰場而倉促應戰的一方,就必然會疲勞不堪。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能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能讓敵人自動進入我預定的戰場,是用利益引誘敵人的結果;能讓敵人不能到達其預定的戰場,是製造困難破壞的結果。所以,敵人如果休整良好,我方則采取措施使之疲勞不堪,敵人如果給養充足,我方則采取措施使之饑餓勞頓,敵人如果牢固守禦,我方則采取措施調動他們。

我軍出兵的地方,應是敵人無法到達的地方,我軍奔襲的地方,應是敵人無法意料的地方。行軍千裏而不致勞累,是因為行進在沒有敵人的地區;發起進攻而必定能取得勝利,是因為攻擊的是敵人不設防的地方;防守必定能固若金湯,是因為防守的是敵人無力攻取的地方。所以,善於進攻的人,敵人不知道應該怎樣防守;善於防守的人,敵人不知道應該如何進攻。微妙啊,微妙到讓敵人看不到我軍的一點形跡!神奇啊,神奇道讓敵人聽不到我軍的一點聲息!

這樣就能夠把敵人的命運牢牢掌握在我們手中。

我們前進的時候,敵人無法抵禦,是因為我們攻擊的是敵人兵力空虛的環節;我們撤退的時候,敵人無法追擊,是因為我們的行動迅速,敵人想追也追不上。因此,如果我軍準備與敵人決戰,敵人即使有高牆深溝可以據守,也還是必須要出城與我交戰,是因為我軍攻擊的是敵人必須救援的地方;如果我軍不準備交戰,哪怕是在地上畫一塊地就可以防守,敵人也無法與我軍決戰,這是因為我軍設法讓敵軍弄錯了進攻方向。

所以讓敵人顯露形跡而讓我軍隱蔽得無影無形,那麼我軍兵力集中而敵軍兵力分散。我軍兵力集中在一處,敵人兵力分散在十處,這就可以用十倍於敵的兵力去攻打敵軍,從而形成我眾敵寡的絕對優勢。既然能造成以眾擊寡的態勢,那麼,我軍所攻擊的敵軍就必然勢單力弱。我軍計劃與敵軍決戰的地方不能讓敵人知道,不知道的話,敵人就會在很多地方設防守備;敵人防備的地方多了,兵力分散,我們要對付的敵人就會少,那麼,我軍進攻所麵對的敵軍數量就少了。所以說,防禦了前麵,後麵的兵力就一定減少,防禦了後麵,前麵的兵力就一定減少;防禦了左邊,右邊的兵力就會減少,防禦了右邊,左邊的兵力就會減少;所有的地方都設防,那麼,所有的地方兵力都會減少。兵力缺少,是處處被動地防備別人的進攻的緣故;兵力眾多,是讓敵人處處防備自己的緣故。

所以,知道打仗的地方,知道打仗的時間,就可以行軍千裏前去與敵人交戰;如果不知道打仗的地方,不知道打仗的時間,那麼就會陷於左軍不能救援右軍,右軍不能救援左軍,前軍不能救援後軍,後軍不能救援前軍的被動局麵,更何況遠的相隔幾十裏,近的也要相隔幾裏,又怎樣能應付自如呢?依我的分析來看,越國的軍隊數量雖然很多,但對決定戰爭的勝敗又有什麼幫助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做到的。敵軍的兵力雖然很多,但是可以讓他們無法參與我軍戰鬥。

所以,謀算才能知道對敵作戰計劃的優劣得失;挑動引逗才能知道敵人的活動規律;示形於敵才能知道敵人的有利條件和致命弱點;戰鬥偵察才能了解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強弱。偽裝示形誘敵運用到極點,就能達到不顯露一點痕跡的最佳境界。不露痕跡,使深藏於我軍內部的間諜不能看到蛛絲馬跡,使很高明的敵軍將領都不能想出應付的方法來。把根據具體情況而采取靈活的戰術戰勝敵人的事實擺在眾人麵前,眾人也不能清楚其中的奧妙所在;人們都知道我軍取勝的外在的作戰方法,卻不知道我軍之所以戰勝是因為內在的奧妙。所以每一次作戰的方式不重複,而是針對客觀形勢變化而無窮變幻。

作戰的形式像水的流動規律一樣。水流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作戰的形式是避開敵軍有實力的地方,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根據地勢的高低而決定其流向,作戰則要根據敵人的虛實來選擇不同的製勝方法。所以說,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形式,水流也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得勝利的人,就可以說是“用兵如神”。金、木、土、水、火五行相生相克,沒有哪一行可以一直占上風;春、夏、秋、冬四時輪回更替,沒有哪一季可以一直常住不動。白天有時長,有時短;月亮有時盈,有時虧。

曹操曰:能虛實彼己也。

李筌曰:善用兵者,以虛為實;善破敵者,以實為虛。故次其篇。

杜牧曰:夫兵者,避實擊虛,先須識彼我之虛實也。

王皙曰:凡自守以實,攻敵以虛也。

張預曰:《形篇》言攻守,《勢篇》說奇正。善用兵者,先知攻守兩齊之法,然後知奇正;先知奇正相變之術,然後知虛實。蓋奇正自攻守而用,虛實由奇正而見。故次《勢》。

古代中國軍事家孫子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虛實篇》就是來論述了作戰中的虛實原則。孫子對虛、實的解釋是這樣的。虛,空虛,在作戰中主要指兵力分散而薄弱;實,充實,主要指兵力集中而強大。但虛實不僅指兵力的強弱,還包括主動與被動、有備與無備、整治與混亂、勇敢與怯懦、飽佚與饑疲等方麵。孫子正是綜合了各方麵的因素,科學地提出了“避實擊虛”、“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的戰術原則。“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出奇製勝,是孫子軍事思想的精華。然而,如何用詐?詐從何來?如何用奇?奇出何處?這一切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繼續探討的,千百年來受到所有軍事家和將領們的全力關注。《虛實篇》正是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這裏特別強調了在客觀軍事實力基礎上,主觀能動作用的創造性發揮,“致人而不致於人”,“因敵而製勝”,是對《形篇》中把握攻守主動權和《勢篇》中奇正結合、出奇製勝思想的進一步展開和深化。

本篇以“虛實”做題,自然就是講虛實的運用。孫子在本篇中提到一個了非常重要的論點,就是以虛為實、以實為虛,借以引誘敵人,調遣敵人。在行兵作戰中,關鍵所在是避實就虛,以實擊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守,最後克敵製勝。因此,虛實原則,便是用兵的根本原則之一,是保證戰爭勝利的法寶。

孫子對虛實原則的論述,係統、完整而縝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論述。

第一,他開篇即強調,軍隊應事先進入戰場,占據有利位置,以逸待勞,牢牢把握住戰爭的主動權。同時,善於運用“利”、“害”的引誘、威迫,調動敵人,使敵軍按我們的意圖行動,並使其由逸變勞,由飽變饑,由安變動,大大消耗削弱其戰鬥力。“致人而不致於人”,是實行虛實原則的前提,隻有做到使敵軍處處受製於我,而我卻時時不受製於敵軍,才能真正擁有戰爭的主動權,才能創造以實擊虛的良好戰機,虛實原則的實行才有可能。“致人而不致於人”,更是揭示戰爭勝敗關鍵的至理名言。

第二,就一般的軍事行動來說,無論是出兵、進擊,還是撤退、防守,甚至於千裏奔襲,都應該避敵之實、就敵之虛,“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於無人之地也”。就用兵的攻守而言,攻,應該是以實攻虛,“攻其所不守”、“攻其所必救”;守,應該是避實就虛,“守其所不攻”、守其“不知其所攻”;從而做到“攻而不可禦”、“退而不可追”,“攻而必勝”、“守而必固”。就兵力的運用來說,應該努力使我軍的兵力相對集中而形成壓倒對方的絕對優勢,而使敵軍兵力盡可能分散而處於劣勢。

第三,知虛實,相當重要。集中兵力、以實擊虛,或者隱蔽自己、避實就虛都是克敵製勝的法寶。但它必須建立在對虛與實的真正了解的基礎之上,真正做到以我之實擊敵之虛,反之,將導致巨大的災難。為此,孫子提出了“形人而我無形”的基本方法,從隱蔽自己、偵察敵情和促進虛實轉化三個方麵,論述了“因形而措勝”的戰術要求。隱蔽自己要做到不顯一點形跡,不露一點聲息,“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這樣,敵人對我軍的情況一無所知,與我作戰就像瞎子聾子一樣,我進攻時,“敵不知其所守”,我們防守時,“敵不知其所攻”、“乖其所之”,造成敵軍的“無鬥”。

偵察敵情而確知虛實,是用兵的重要組成。孫子於此提出了偵察虛實的四種方法:策、作、形、角。“策”有計算籌劃的意思,是未戰之前即應該認真進行的。通過認真的分析籌算,了解敵軍的戰略戰術,判斷其優劣得失,以便我軍製定相應的對策。“作”,興起、假裝之義。以假動作去挑動敵軍,從而摸清敵軍行動的規律。“形”,這裏用作動詞,是顯露、表現的意思。通過一定的手段使敵軍的情況暴露,從而了解敵軍的有利條件和致命弱點。“角”,較量。、小規模的試探性攻擊,從而判斷敵軍的部署狀況和兵力的強弱。

一個真正優秀的將帥,僅僅能利用現成已有的虛實,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調動敵軍,削弱其戰鬥力,製造出更多更嚴重的虛來,同時使我軍的兵力得以加強(相對或者暫時的),形成更有力的實,獲得特定情況下的絕對優勢。強調虛實的轉化和虛實互用,在孫子虛實原則中占有很大比重,孫子對此表現了特別的重視。虛與實,不僅是軍事實力的客觀反映,更是將帥發揮聰明才智,“因勢製權”、“因敵製勝”,主觀努力的結果,亦即是說,在善於用兵的將帥的運籌調度之下,虛實可以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生轉化,化敵實為敵虛,化我虛為我實,反之亦然。從一開篇的“以佚待勞”,到“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再從“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到“攻其所必救”、“乖其所之”,等等,說的都是將敵軍之實化為虛,我軍則借機避實擊虛。

第四,“兵無常勢”,“因敵變化而取勝”。孫子提出“兵形像水”。戰場上的情況千變萬化,戰術戰法的運用要根據情況的變化而隨機應變,隻有靈活地運用適當的戰術戰法,才能取得勝利。“因形而措勝”、“因敵而製勝”,這就是用兵如神。同時,孫子反複告誡人們,戰爭中沒有千篇一律的定規和一成不變的模式,任何凝固僵化的套用和機械刻板的照搬,都與勝利無緣。“水無常形”、“五行無常勝”、“四時無恒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變化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戰爭亦不能例外,所以,“兵無常勢”,“應形於無窮”。

本篇除了表現在神奇微妙的兵法外,文字也是精美絕倫,相信讀者從中獲得的美感體驗不會少於宋玉之辭、司馬之文,而從中得到的人生啟迪和智慧,恐後世之《秋聲》《赤壁》亦無可匹敵。因此我們亦可以將《虛實篇》當做一篇優美的賦去讀。

諸葛亮避實擊虛巧借箭

在戰爭過程中,有時“避實擊虛”,創造性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達到“致人而不致於人”的結果。在草船借箭這一戰役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操的混亂驚慌,兩軍的不同表現以及最終的結果深切的說明了虛實結合的重要性。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馬步軍83萬,討伐東吳。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建議劉備聯合東吳,促使孫、曹形成南北相持局麵,然後從中得利。劉備依計而行,當即派諸葛亮去東吳進行遊說。諸葛亮奉命來到江東,幾經周折,幾番“舌戰群儒”,終於促使孫權與周瑜下定決心與曹魏抗爭。然而,諸葛亮屢屢表現出的非凡智慧與才能,遭到東吳都督周瑜的嫉恨,周瑜決心設計除掉諸葛亮,為東吳根除後患。

機會來了,這一天,周瑜在大營中邀請諸葛亮與眾將官一起議事,周瑜對諸葛亮說:“我們即將與曹軍會戰,先生以為水上交鋒用何種武器為好?”諸葛亮說:“江上之戰,弓箭是最好的武器。”

於是,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趕製十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曹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他表示:“隻須三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複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所以,周瑜並不相信諸葛亮在三天內會造出十萬枝箭。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三日之內如何能造出十萬枝箭?還望你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隻望你借給我20隻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隻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準備停當。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裏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隻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淩晨,浩浩江麵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裏,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後,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並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餘裏,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10餘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係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後,大驚失色,自歎不如。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己又知彼,憑著自己過人的謀略,輕而易舉得到了十萬支箭。這不僅攻破了周瑜陷害自己的陰謀,而且又可以用曹軍的這些箭來射殺曹軍,很是合算。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麵是他能掐會算,懂得借助天時地利,最重要的是他懂得“知己知彼”的作戰原則,了解曹操的心理,善於“虛實互用、虛實轉化、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守”,結果,曹軍在無備混亂的情況下,比較被動與怯弱,加之曹操見到大霧彌漫,不辨虛實,不敢出兵,命令以亂箭射之,結果諸葛亮輕鬆拿下十萬支箭。因此,虛實原則,是用兵的根本原則之一,是保證戰爭勝利的法寶。

孫臏救趙於無形

要想取得勝利就要懂得虛實結合、虛實轉化,這是《虛實篇》的重要思想,孫子綜合各方麵的因素,科學地提出了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的戰術原則。這裏特別強調了在客觀軍事實力基礎上,主觀能動作用的創造性發揮,“致人而不致於人”。指出作戰時一定要根據戰爭雙方實力,結合敵我雙方形勢,對作戰策略做出精確規劃,這樣才能百戰不殆。圍魏救趙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戰國初年,在齊、魏、韓、趙、秦、楚、燕這戰國七雄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起來的國家。在三家分晉時,魏國有著較好的家底。因為它分得了生產較發達,經濟基礎較好的河東地區。不過另魏國強盛起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魏文侯時期,任用了李悝、吳起、西門豹等傑出人物來治理國家,進行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在政治策略上,魏國通過逐步廢除世襲的祿位製度,實行“食有勞而祿有功”的製度建立起了比較健全的封建地主政權。在經濟策略上,魏國又推行了“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興修水利,鼓勵開荒,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在軍隊建設上,建立了“武卒”製度,挑選勇敢有力的人加以訓練,這樣便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魏惠王時期,隨著魏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河南中部的大梁,魏國國土不斷向東擴展,魏國的國力在這時達到了鼎盛時期。

此外,齊國的實力也很強大。公元前356年,齊威王即位後,任用鄒忌為相,加強中央集權,進行國防建設,改革政治,國力逐漸強盛。為了遏止魏國的擴展,齊國便利用魏國與趙國、韓國之間的矛盾,同魏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