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趙國為了取得同魏國抗衡的有利地位,發動了進攻衛國的戰爭,企圖奪占位於趙、魏之間的衛國的領土。衛國是魏國的屬國,所以魏國當然不會答應趙國將衛國變為自己的屬國。於是,魏國以保護衛國為名,出兵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國便派使者向盟國齊國求救。此時的齊國正在圖謀向外擴展勢力,而且與趙國是盟國,因此齊國答應發兵救趙。
齊威王召集群臣商討如何救趙。作為齊相的鄒忌在起兵救趙這件事上持反對意見,而齊將殷幹朋則大力支持,力主發兵。他說:“不救趙不僅會失信於趙國,而且對齊國也不利。所以,我們必須發兵救趙,但也不是現在就出兵。而是先讓趙、魏兩國相互攻戰,到兩敗俱傷之時,齊國再‘承魏之敝’出兵救趙,可以毫不費力坐收漁翁之利。”齊威王采納了殷幹朋的建議,主力則是按兵不動,靜觀事態發展,等待出兵的時機。隻用少量的兵力南攻襄陵,以牽製魏國,以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
公元前353年,魏國攻破了趙都邯鄲。齊威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出兵救援趙國。這次起兵救趙,齊威王本打算以孫臏為主將,但是鑒於孫臏與魏國人龐涓的關係,遂改用了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
孫臏是孫子的後裔。年輕時,他曾與魏國人龐涓一起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做了將軍,但龐涓能力不及遠孫臏,於是,龐涓便不懷好意地將孫臏請到魏國。但是,孫臏的由於才能出眾卻被魏惠王大加的欣賞,這使龐涓對孫臏的嫉妒之心與日俱增。於是龐涓利用職權偽造了罪名,私用刑法不但割斷了孫臏兩腳的筋腱,還在臉上刺字塗墨,企圖讓孫臏永遠不能出頭露麵。
孫臏忍辱負重多年,一直在尋找逃離魏國的機會。有一次,齊國使者來到魏國,孫臏設法見到了使者。齊使知道孫臏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暗地把他藏在車子裏,帶回了齊國。不久,孫臏就得到了齊威王和將軍田忌的賞識。這次伐魏救趙,孫臏不當主將而為軍事,就是為避免引起龐涓的注意。
此次伐魏救趙,田忌本計劃直奔邯鄲同魏軍主力交戰。孫臏則提出了“批亢搗虛”、“疾走大梁”的戰略戰術。他說:“派兵解圍,不能以硬碰硬,而應該避實就虛,避強擊弱,襲擊其要害,使敵人感到行動困難,有後顧之憂,自然就會解圍了。現在魏、趙相攻,已經相持了一年之久,魏軍的精銳部隊都在趙國,留在國內的是一些老弱殘兵。我們率大軍迅速向魏國都城大梁進軍,魏軍必然回兵自救。這樣,趙國之圍可以一舉而解。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戰術,率齊軍主力向魏國國都大梁進軍。大梁危急令龐涓大驚失色,他立即下令留下少數兵力控製好不容易剛剛攻下的邯鄲城,而以魏軍主力回救大梁。這時,齊軍已把魏軍回國必經的地勢險要的桂陵作為預定作戰區域,準備迎擊倉促回國的魏軍。齊軍早作部署,占有先機之利,士氣正旺。而魏軍由於長期攻趙,兵力消耗很大,此次慌忙回國又使士卒疲憊不堪。此次交戰,魏軍完全是被動挨打的地位,慘遭失敗。趙國的邯鄲之困自然也如孫臏所料,就此解了。
在圍魏救趙這個戰例裏,孫臏並沒有直接營救趙國,攻打保衛趙國的魏國士兵,而是出其不意的攻打魏國,讓魏國分身乏術,無法顧及趙國,隻好先撤兵回國,以求自保,是孫子“攻其所不守”軍事思想的典型戰例。
善用“虛實”的齊國
在行軍作戰中,與對方強硬相碰,不一定會取勝,就算取勝也會勝得很艱難,需要打一場硬仗,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但有時我們靈活掌握作戰方法“避實擊虛”、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會很容易就取得勝利。
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急忙向齊國求救。田忌認為如果不救,韓國必將被魏國吞並,因此主張盡早出兵援救。而孫臏怎認為要待到時機成熟之時救韓,他說:“現在韓、魏兩軍均未疲憊,如果盲目發兵救韓,將陷入政治上聽命於韓國、軍事上代韓國受兵的被動地位,而且能否獲勝也沒有絕對把握。我們應首先向韓表示必定出兵相救的態度,促使韓國竭力抗擊魏軍。等到韓國真正處於危亡之際,再發兵救援,韓國必定感激齊國;而久經征戰的魏國此時也已力盡兵疲,戰而勝之應該不成問題。這樣,齊國既能‘深結韓之親’,又能‘晚承魏之敝’,既可受韓重利,又可得到尊名,可謂一舉兩得。”
孫臏的計謀得到了齊威王的采納。齊威王親自接待了韓國使者並暗中答應出兵。韓國仗著有齊國的幫助,堅決抵抗魏軍的進攻。韓、魏先後進行了五次交戰,韓國都未能取勝,於是又向齊國告急。抓住韓、魏俱疲的時機,齊威王仍然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
這次,“圍魏救趙”的辦法又被使用了一次,齊軍直向魏都大梁進逼。魏國主將龐涓得到消息後,立即把軍隊從韓國撤回。
齊軍已經在魏軍之前進入了魏國領地。孫臏對田忌說:“魏軍素來強悍英勇,看不起齊國。我們可以因勢利導,裝作膽怯而逃亡的樣子,誘使魏軍中計。兵法說:追趕敵人,如果超過50裏,就會因為前後不能接應,隻能有一半軍隊能夠趕上。現在我軍進入魏國境內已有很遠,可用減灶之計誘惑敵人。在宿營地今日做十萬個灶,明天隻做五萬個灶,後日再減至三萬個灶,逐日遞減,給魏軍造成我軍由於膽怯,士兵逃亡很多的假象。他們必然趾高氣揚,日夜兼程前來追趕。這樣,既消耗了他們的力量,又麻痹了他們的鬥誌,我們就可以設計來打敗他們。”田忌依計而行。
魏軍回兵進入國境之後,龐涓得知齊軍早已前去,於是急起直追。一路上,龐涓都仔細觀察齊軍安營的遺跡。追了三天後,龐涓認定齊軍士兵逃亡已過半數,於是當機立斷,決定甩下步兵,隻率領一部分輕裝的精銳部隊,火速追趕齊軍。
孫臏在計算了龐涓追兵行程,斷定龐涓必然於當天晚上到達馬陵道。馬陵道是打伏擊戰的理想地形。它位於兩山之間,路麵狹窄且險阻重重。孫臏命令士卒將道路兩旁的樹木全部砍倒後橫在路上,以堵塞交通。最後,留下最大的一棵樹,並在樹的正麵剝去一大塊樹皮,寫上幾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下。”孫臏又調一部分軍隊隱蔽在離馬陵道入口不遠的地方,等魏軍進入馬陵道,便從後麵截斷魏軍退路。此外,又抽調最會射箭的士卒一萬人,埋伏在道路兩旁,隻要看到樹下的火光一亮,他們就立即放箭。
到了晚上,龐涓果然率領精銳輕騎進入了馬陵道。他隱約看到一棵大樹露出白木,上麵還刻有一行字,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下”時,龐涓頓時明白自己上當。隨後隻見齊軍萬箭齊發,龐涓被射殺於大樹之下。齊軍從兩麵發起進攻,魏軍頓時亂作一團,前後均無路可退,魏軍大敗。
馬陵之戰,魏軍慘敗,國力軍力也迅速衰減。公元前340年,秦國商鞅用計抓到魏公子印,大破魏軍,魏國又一次慘遭失敗。強盛一時的魏國終於向齊國屈服,齊國取替魏國而稱霸諸侯,戰國的形勢由此發生了重大轉折。
在馬陵之戰中,齊國之所以會取勝,就是因為齊國走的事“虛實”路線,其實平心而論,齊國的實際兵力並不比楚國強,但齊國的打仗方法卻比楚國強了很多,齊國會運用用兵原則,針對楚軍的弱點,做出相應的策略,這樣具有針對性策略非常實用有效,的每一招打到的都是關鍵的地方,可以說箭無虛發。而且齊國很明白自己的實力,更明白楚軍的實力,了解楚軍的情況,如此知己知彼,哪會有不勝的道理呢。
頂新暗渡陳倉得發展
我們發現在許多著名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往往是抓住了幾個關鍵的契機,從而獲得了長足發展,而要抓住這些機會,需要有果斷的決策和對市場正確的判斷能力。以小搏大時,最忌正麵對抗,而應“暗度陳倉”,先布下疑兵,後奇兵突襲。企業經營者在運用這一經商法則,應對市場上強大的競爭對手時,示假隱真、掩人耳目、暗中積極準備,選擇不被對手注意的方向、時機,出奇製勝,以達到自己的經營目的。台灣頂新集團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知先、算先的智能較量,決勝於妙施暗度陳倉之計的決策。
台灣的頂新集團以前隻是一個經營工業用蓖麻油的小企業,痛台灣島內許多自生自滅的小企業一樣艱難度日。它的董事會成員大多40歲左右,多為彰化縣永靖鎮人,在島上也都沒有什麼名氣。看著自己經營的蓖麻油生意盈利微薄,他們就商討向食品業滲透,搞起了“康來蛋酥卷”。通過大家的努力,企業的生意有了一點的起色,但是卻沒有更深入的發展。因為島上的壟斷現象十分嚴重,“統一”與“一品”兩個品牌分享著食品天王寶座,二分天下,卻不容許其他小品牌插足他們的競爭。
認真審視過島上的發展現狀後,頂新集團明白要想發展壯大,隻能將戰場轉戰到大洋彼岸。他們首先選中的就是歐洲,並準備於1987年底進行市場考察。就在他們出發之際,台灣當局宣布允許島上的居民赴內地探親,此政策一出,頂新集團便決定派專人去內地進行考察,尋找企業發展方向。通過內地考察,頂新集團的董事們眼前一亮,沒想到誤打誤撞,就讓他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開發潛力的市場。首先,內地已經打開大門,各種各樣的商品充斥著內地市場,尤其是舶來品是倍受青睞,洋煙洋酒洋電器進入人們的家門。其次就是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適應快節奏生活的產品有了自己生存發展的市場。第三就是內地對於外資十分歡迎,當寶一樣的嗬護,對其的優惠政策也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低廉的勞工費用和嚴格的管理製度十分適合外資企業的發展。綜合以上的內容,頂新集團決定放棄歐洲市場,準備在內地市場大展拳腳。
既然確定了在內地發展的方案,那麼就要選擇一個首先立足發展的城市,經過頂新集團的一路考察,最終選中了發展較沿海地區略顯緩慢的天津經濟開發區。天津經濟開發區因為地處中國北部,因此對外開放比深圳晚些,其發展名聲也不如上海經濟開發區響亮,其吸引外資的政策較之其他地區更為優惠,這對於頂新集團來說,真是一個天時地利的好機會。發展城市選定後就是最為關鍵的投資項目的選擇了。頂新集團參考了“日清”為適應日本50年代末經濟騰飛而出現的生活節奏加快的情況,進而選擇開發新型食品方便麵,沒想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反應,其產品收到了市場的歡迎。同時頂新集團又聯想到“統一”和“一品”在20世紀60年代末時,同樣是為了適應島上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相繼通過開發方便麵取得了成功,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由此,頂新集團意識到,開發方便麵來適應日益加快的內地生活節奏是企業發展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至此,頂新集團的內地開發的計劃已經籌備的差不多了,正當公司為了自己能夠選準市場,選對項目,同時又瞞過了島上眾多的競爭對手而沾沾自喜時,島上其他的公司不知從何處得到了消息,紛紛對內地市場虎視眈眈。尤其是誓做食品業龍頭老大的統一食品集團,更是心有不甘,他們也立刻打出進軍內地市場的戰略,意圖排擠頂新集團在內地的發展,一統內地方便麵市場。
而做好完全準備的頂新集團完全沒有想到會在一隻腳已經邁入內地市場之際,遇到了統一集團的競爭壓力。作為一個小企業,想要和統一集團進行競爭,一定要製定一個萬全的計劃。值得慶幸的是,頂新集團的董事成員剛屆不惑之年,真是年富力強,不易言敗的年紀,而且個個都足智多謀,經過商討,他們認為製勝之策乃是奇兵暗出,亦即將奇兵隱於正規的戰法之中,悄然布出實行突襲,以使對手猝不及防,此需明修棧道,用虛假的攻擊方向誤導對手設防,否則,縱然陳倉有路,終難暗渡!那麼,明修與佯修的棧道又是什麼呢?
仔細斟酌之後,頂新集團決定從“台灣風味”入手。作為土生土長的台灣企業,想要發揚台灣風味有著自己的優勢,而同樣作為台灣企業的統一集團一定會對“台灣風味”不以為然,因為他們已經在這方麵做大做強,料定頂新集團一定不會想在這個方麵上做文章。經過討論,大家認為這個方案可行,因此便集中力量,做起了主打台灣風味的方便麵。
他們首先宣稱自己是識時務的俊傑,看準內地歡迎外商投資的“天時”,選對幅員廣闊、消費潛力巨大的“地利”,認清兩岸都是炎黃子孫、血濃於水的“人和”,因而理所當然地成為推出寶島快餐麵的表率、台灣食品商投資內地的典範,並且正促成後來者相繼效法。
頂新集團的這個宣言其實有兩個用意,首先就是此種說法深得民心,能夠贏得消費者的好感,有利於拉近與內地人們的距離。用率先推出台灣風味食品的架勢,擾亂競爭者心緒,激其在這個方麵上重兵以攻,直撲棧道。
頂新集團放出口號後便立刻投入都研製自家方便麵的工作中。一個產品的成型,首先便是其名字的確定。頂新集團要求新名字必須通俗、易記、朗朗上口。鑒於在天津地區,老百姓使用頻率最高的單詞是“同誌”,其次就是“師傅”。頂新集團經過對比認為“師傅”兩個字更加貼近老百姓的消費心理,而且“師傅”多用於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充滿敬意。師傅定下來了,但是總得有個姓吧,公司又對應該姓什麼展開了討論,最後聯係到以前的“康萊蛋酥卷”這個產品,覺得“康”字最好,不僅可以和自家以前的產品相互聯係上,同時還取了一個健康、康泰、小康之意,而且康師傅三個字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倍感親切。
產品名稱定下來後,接下來要解決的便是產品口味的問題。頂新集團認識到,既然是為了打開內地市場,為了滿足內地消費者的需求,那麼在口味上一定要是正宗的內地風味,尤其要貼近天津、北京甚至整個華北地區消費者的口味。但是如何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口味,這又給頂新集團的董事們提出了一個難題。後來他們采取了一個又笨又巧的方法——“不知公婆意,先請小姑嚐”,就是通過消費者的試吃結果來對方便麵的配料和製作工藝進行改進。從牛肉麵的配料到成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請人試吃,隻要有意見就進行改進,然後再試吃再改進,周而複始地最終將配料、工藝和口味確定下來。
僅一年時間,“康師傅”方便麵在天津、北京、上海、廣州一並上市,不僅得到了消費者的好評,其銷售的勢頭也讓內地媒體不惜以“搶灘奪地”“咄咄逼人”讚之。台灣的報界也是對其大加讚揚,說頂新集團是“小兵立奇功”。這句話確實是頂新集團的真實寫照,其資金不足6000萬台幣、員工也不滿200名,像這樣的中小企業在台灣多達130萬之多,但是其中具有科研能力的不滿4000家,而頂新集團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憑著機智的計謀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創立了“康師傅”這一品牌,並在內地一路暢銷無阻,同時使實力雄厚的統一集團陷入了“很不理想的境地”。這不能不使我們感歎這是一個奇跡。
從頂新集團的經營過程可以看到,商賈無論大小,營銷的“三板斧”——看準市場、抓住契機、果斷決策則要練得精益求精、熟能生巧為好。這是一項十分靈活而又嚴謹的經營活動。“三板斧”中的決策最為重要,其對錯、優劣、高下,既關行銷的功敗垂成,又顯商家功底之厚薄。而且決策也最難,既要運籌妙計之應用,還要企劃勝算手段的推演,少不得苦思冥想、殫精竭慮,不然就無法出新、出奇,無法從不町能中覓到可能。
頂新由區區小業主發展為國際集團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知先、算先的智能較量,決勝於妙施暗度陳倉之計的決策。
波音及時轉向謀出路
兵法中提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此道理運用到市場變化的商業運行中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如今,享譽全球的美國波音公司正處於如日中天的階段,探究波音公司成功的秘密可以得出,波音公司成就的取得最大法寶就是不斷推出新產品,牢牢把握市場需求的新動向,因時隨勢地改變策略。
美國的波音公司最初是一家小規模的水上飛機工廠,當初創辦時取名為“太平洋航空公司”。在公司成立後的第二年,便製造出了第一架飛機,並將公司更名為“波音公司”。從此便開始了“波音”公司的飛黃騰達。
“波音”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功源於數十年來,不斷地推陳出新,自主創新新產品,牢牢把握市場需求的新動向,這就是波音公司取得如此成就的最大法寶。經曆了當初的艱苦奮鬥,如今的波音公司牢牢地占領了世界飛機市場,成為全美最大的民航飛機製造公司。幾十年來,波音公司在世界航空航天業中一直居於領先地位。公司由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現在擁有員工十幾萬人。業務上主要生產民用和軍用飛機、直升飛機、導彈、航天裝備,並提供零件和維修服務等,同時還經營電腦業。
20世紀30年代,波音公司率先推出民航機“飛剪號”,名震全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配合打敗法西斯,又搶先推出B17、B29等大型轟炸機。由於此兩種飛機威力很大,故而人們把B17型稱為“空中堡壘”,B29型稱為“超級空中堡壘”,由於這批威力極強的飛機加盟,使盟軍的力量大增,可謂大長盟軍誌氣、大滅法西斯威風,為戰勝德、意、日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二戰”結束後,美國軍方取消了尚未交貨的全部訂單,使整個美國飛機製造業陷入癱瘓狀態。波音公司也不例外地陷入了“死亡飛行”之中。一時間,各個飛機製造公司昔日的風采蕩然無存,個個垂頭喪氣,不知該從何下手。
通過這次沉重的打擊,波音公司並未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而是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認為這次的失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公司過分依賴軍方的訂單,產品過於單一,沒有及時考慮到有一天戰爭停止了,該向什麼方向發展的問題。
經過認真分析之後,波音公司果斷地調整了經營方向,取了相應措施。一方麵波音公司繼續與軍方保持密切聯係,隨時了解軍用飛機發展的趨勢、軍方的需求,以便能及時滿足軍方需要。這樣軍方就不會介意,而其他飛機製造商也難以乘虛而人;另一方麵,考慮到軍方暫時不會有新的訂單,完全可以抽出主要人力、財力,開發民用商業飛機。為了保證措施的順利實現,波音公司非常注重吸收和培養人才,並給予他們充分的權力,把主要力量投入民用飛機的研製,從單一的生產軍用飛機的舊殼中脫穎而出。
在激烈的競爭中,1954年7月15日,波音公司的第一架、也是全美第一架噴氣式客機飛上了藍天。其他公司的噴氣式客機還在慢慢的研製中,有的甚至還停留在圖上作業階段。他們都沒有像波音公司一樣迅速地推出新型民用航空飛機。在這一階段上,波音公司又走在了同行的前麵。
波音公司把這架飛機定名為“波音707\",同時開辟了“波音7”係列客機的新紀元。一時間,“波音”幾乎成了噴氣式客機的同義語。“波音707”一經問世,便引起世界的關注,訂單如同雪片般飛來。自此,波音公司走出了單一生產軍用飛機的峽穀,衝出了“死亡飛行”。因敵而變的經營原則顯示出了其誘人的威力。在這之後,波音公司相繼推出了727、737、747、757、767、777型客機,同時替海軍、陸軍、海軍陸戰隊設計製造了各式教練機、驅逐機、偵察機、魚雷機、巡邏機、轟炸機和遠程重型轟炸機等。波音公司日益發展壯大起來,直至今日,波音公司在航空工業領域依然是執牛耳者。波音公司意識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沒有永遠不變的市場,積極麵對市場的變化,及時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才能擺脫困境,最終取得成功。
從美國波音公司的成功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公司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就要隨時的觀察市場,適應市場受眾的新需求,製造應對市場變化的新產品。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市場變化而變化的實際商業運用,才能獲得好的商業回報。這正是孫子想要說明的因時隨勢的作用。
日商虛虛實實穩獲利
處世活用《虛實篇》主要論述了作戰中的虛實原則。虛,空虛,在作戰中主要指兵力分散而薄弱;實,充實,主要指兵力集中而強大。但虛實不僅指兵力的強弱,還包括主動與被動、有備與無備、整治與混亂、勇敢與怯懦、飽佚與饑疲等方麵。在市場競爭中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經營一方可以利用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亂中取勝,坐收漁翁之利。
島村是日本一家化工公司作業務經理,同時也是一個精明強幹的商人。中國東北的北國糧油貿易公司是一家以經銷東北生產的玉米為主要業務的的貿易公司。島村與這家公司發生了一種很微妙貿易關係。
在北國糧油貿易公司剛成立時,它的發展還比較稚嫩,貿易交易量很少,銷路不暢,效益也不好。島村此次來華目的是為其公司訂購一批公司生產所需的原材料——玉米。這一供一求,使他們產生了聯係。就在北國糧油貿易公司焦急萬分的情況下,省經貿委的同誌為該公司經理介紹了日本客戶島村一郎。該公司急需脫手的商品正是島村訂購的產品。
該公司經理自上任以來還未有所大的發展,這一次經他人介紹,遇到了這麼一大買主,自然很是重視。工作上不肯怠慢,招待上熱情周到自不必說,還要對島村表示合作的誠意,並表示願意提供最優惠的條件。島村對此表示感謝。島村在與經理交談數次後,又看了樣品,表示願意成交。
就在雙方達成一致準備交易時,島村問到了以何價格售出,經理便報價每噸32美元,其實這個價格是當時的市場價,經理並沒有要太高的價格。但是島村卻表現出一副驚訝的樣子:“經理,我是帶著誠意跟您合作的,想不到你如此地沒有誠意,這麼高的要價,讓人怎麼受得了,我看這筆買賣就不要談了。”語罷,便離席而去,把經理晾在一邊。
這之後的幾天裏,經理找了島村幾次,但每次島村都是避而不見。經理隻得捎話給島村說價格可以商量,就這樣,島村仍予以推辭。這使得經理一頭霧水,不知所措。就在經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時候,接到了大連某糧油公司的電話。
“請問日本的島村先生是否與你公司商談過進口玉米的事宜。”
“是有,請問你們有什麼事嗎?”經理聽說過這家大連的公司,卻沒有直接接觸過。
“那請問,你們給他的價錢是多少?”
“每噸32美元。”
“哦,這樣啊,好的。謝謝,我隻是隨便問問。”
放下電話之後經理恍然大悟,看來島村是想另找合作夥伴了,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促成這筆交易。不由分說,經理放下電話就驅車趕往了島村下榻的賓館。見到島村後,很是誠意的降價了1美元,即以每噸31美元的價格成交。但島村先生卻還是很不屑一顧地搖搖頭,“經理,其實我這筆訂貨數量是很大的,你這樣沒有誠意,叫我怎麼做呀!”經理感到很為難,每噸31美元的價格已經低於市場價格了,為此公司已經損失了一大筆利潤,但不明白為什麼島村還不滿意啊。
這之後的幾天,經理又接二連三的接到了來自遼寧、黑龍江的兩家企業的電話,內容還是詢問與島村談判玉米的價格。經理心想:看來這個島村還真厲害,狡兔三窟,這筆買賣真不好做,若就此罷休,一筆數額可觀的交易就要黃了,白白浪費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他下了最後決心,一定要把這筆買賣做成,不管怎樣也要完成這筆交易。於是他又一次去找了島村,這次他把價格壓到了每噸30美元,這已經是最後的底線了,即使是以這個價格成交,其利潤也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島村很狡猾,“經理,實不相瞞,我也與黑龍江、遼寧幾家公司洽談過,他們的最低報價是29.5美元一噸。”
美元一噸,正是盈虧分界的價格。經理心中暗忖:29.5也就是說這筆買賣做成既不賠本也不賺。島村真實太精明了。事已至此,經理答應了島村的要求:“好吧,以29.5美元一噸成交,這次你該滿意了吧。”
島村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說道:“好吧,經理,看來你還是有誠意的。雖然其他公司也是同等價格,但因我們聯係較早,我決定這笑買賣和你們做,不過我要回去請示老板才能最後決定。這樣吧,後天一早簽協議。”
經理如釋重負般地鬆了一口氣,這筆買賣總算做成了,雖說沒有什麼賺頭,但畢竟在同行競爭中自己勝了。他依照島村的提議,回去準備了。但第三天早上,島村並沒有如約來公司簽訂合同,經理又來到其下榻的賓館,賓館服務人員講,島村先生昨天已退房了,不知去哪裏了。經理一下子懵了。
事情過去了數月之後,經理在一次洽談會上,結識了那家大連糧油公司的經理。談起此事,方明白原來島村在與經理周旋的同時,其助手正在大連糧油公司那裏討價還價。因為他知道大連那家公司有現貨,為了用最低價格購進,他精心設計了與數家公司聯係,借助各公司之間沒有什麼聯係來相互壓價,最後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