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使?盤領衫(初期)
明初設內使監,製定內使冠服,但使用時間不長,到洪武三年便作了修改。《明實錄》記載:“吳元年十二月,定內使冠服製,凡內使冠用烏紗描金曲角帽,衣用胸背花團領窄袖衫,烏角束帶。”圖中根據《明集禮》和《中東宮冠服》插圖繪製。
冠:烏紗描金曲腳帽,形製同烏紗帽,帽後兩腳上折相交,飾以描金紋樣。
衣:胸背花盤領窄袖衫,胸背所飾花為大朵牡丹花葉。
帶:革帶,用烏角帶版。
靴:用紅扇麵、黑下樁。
洪武三年十月,太祖令重定內使冠服製度,禮部定擬:內使監官,凡遇朝會照依品級具朝服、公服行禮,常服用葵花胸背團領衫,不拘顏色,戴烏紗帽,束犀角帶。無品從者,常服用團領衫,無胸背花,不拘顏色,烏角束帶,烏紗帽,垂軟帶。年齡在十五歲以下的,隻戴烏紗小頂帽。《大政記》記載,永樂以後,宦官在皇帝身邊,必穿蟒服,形製如
,繡蟒於左右,係以鸞帶,為燕閑時所穿。
內使?
現存的幾張明代皇帝行樂圖中都繪有皇帝身邊的大小太監形象,大多穿著
,《酌中誌》裏也有相關的文字記載。圖中參考《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繪製。
帽:當為早期的內官所戴之“官帽”,圓頂,後有山,上作雙拱形。明宣宗、憲宗行樂圖中所畫的禦前太監都戴此帽。
:其形製為後襟不斷,上下通裁,左右兩旁有擺,前襟為兩截,腰部以下有馬麵褶,其褶自中間各往左右兩邊起。衣領上有白護領,綴於裏麵所穿衣服的領部,然後翻折在外,與外衣領部並不縫合,稍有油垢即可替換。衣身綴有補子或飾以雲肩、通袖襴、膝襴紋樣。
帶:多用絛環,並懸掛牙牌。
牙牌:用象牙製造,下方稍寬,上方略圓,尖部刻雲紋,並有孔以懸係,重量為六七兩不等,牌上一邊刻號數,一邊刻所屬某監衙門及職銜。明代後期換新製牙牌,一麵橫刻篆文某衙門,下麵書職銜,一邊刻“不許借失”等字,由宮內製作,不得私造。
牌穗:用象牙或牛骨做管,以青綠線結寶蓋三層,下垂紅線,長八寸許。牌穗內懸牙牌或烏木牌,上係青絛,並用銅、銀或玉質提係掛於腰帶上。平時在宮內穿
或貼裏時,都要懸掛青絛、牌穗和牙牌。
靴:皂皮製作,底軟襯薄,裏用布。
《酌中誌》記載,
自司禮監寫字到提督,及各衙門總理、管理才敢穿用,紅色
綴本等補子,青色
不綴。從繪畫作品看,明前期宮內
的穿著還較為普遍,大小太監都有穿用。
內使?貼裏
貼裏也是明代內官常用款式,其形製與外廷所用貼裏相同。《明憲宗元宵行樂圖》裏繪有穿貼裏的小太監形象。
貼裏:形製與
相近,都是上下分作兩截,但
隻是前襟分裁,後身不斷,而貼裏則前後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細密小褶,無馬麵,衣身兩側不開衩,亦無擺。另有貼裏實物可見在後身左側有開裾。貼裏上也綴補子或飾雲肩、通袖襴、膝襴紋樣。
帶:金玉絛環,懸掛牙牌、茄袋、刀兒等。
刀兒:有小牙箸一雙、小尖刀一把,長六七寸不等,用銀鑲鯊魚皮等鞘,以紅絨辮係於衣身左側牌穗之上。
靴:白色麂皮靴。
《酌中誌》記載,司禮監掌印、秉筆、隨堂、乾清宮管事牌子、各執事近侍,都允許穿紅貼裏,並綴本等補子,以便侍從禦前。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官、長隨、內使、小火等,都穿青貼裏。青貼裏原本不綴補,隻有紅貼裏用補子,但自魏忠賢後,從印公到小轎都在青貼裏上綴以補子。
內使?蟒衣
又稱為蟒袍、蟒服,是飾有蟒紋的袍服統稱,其形製不拘,可以是
、貼裏、圓領、直身,等等,大多是在雲肩、袖襴、膝襴中加入雲蟒紋樣,有些是在胸背綴以蟒紋補子。在《出警入蹕圖》及《徐顯卿宦跡圖》裏可以看到很多穿蟒衣的太監形象。
帽:官帽,用竹絲編為帽胎,蒙以真青縐紗,帽的後山由早期雙拱形演變為兩端尖銳中間略凹的形狀。此時的官帽與宋元以來武將等人所戴的三山帽非常相似,所以也被叫作三山帽,又因為後山形如鋼叉,故又稱作鋼叉帽或剛叉帽。
衣:直身,交領、右衽、大袖,形製與道袍相同,但直身兩側插擺在外,道袍的擺則打褶縫在內。衣身飾以雲肩喜相逢蟒紋及袖襴、膝襴紋樣。《酌中誌》中說:“自正旦燈景以至冬至陽生、萬壽聖節,各有應景蟒紵;自清明秋千與九月重陽菊花,俱有應景蟒紗。”
帶:用革帶或絛環。
牙牌:用紅線牌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