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皂皮靴。
《大政記》中記載,蟒之下則用飛魚,入侍時用之,貴而用事者,才得賜蟒,連朝中文武一品官員也很難有此殊榮。其所飾蟒紋也稍有不同,單蟒麵皆斜向,坐蟒則麵正向,尤為尊貴。弘治時,孝宗有意鉗束內官,一再申飭不得濫用蟒衣,但內官驕姿已久,積習相沿,無法禁止。
內使?圓領
為內官常服,形製與外廷官員所穿常服圓領相同。圖中參考《徐顯卿宦跡圖》及故宮藏明代泥塑宦官像繪製。
帽:官帽,與常製同。
圓領:胸背綴補子,各按品級穿用,以正麵坐蟒補最為尊貴。《酌中誌》記載:“凡司禮監掌印、秉筆及乾清宮管事之耆舊有勞者,皆得賜坐蟒補,次則鬥牛補,又次俱麒麟補。凡請大轎長隨及都知監,戴平巾,有牙牌者,穿獅子、鸚哥、雜禽補。逆賢名下,凡掌印、提督者,皆濫穿坐蟒,可歎也。”
帶:請轎長隨與都知監長隨用獅子等補,束角帶;加升而有牙牌、官帽者稱奉禦,正六品,穿麒麟補,束金鑲玳瑁帶或犀帶;奉禦之上有左右監丞,五品;左右少監,從四品;太監,正四品。太監以上才敢穿鬥牛補。再加升,則用雲肩通袖膝襴紋樣,即飛魚、鬥牛、蟒等賜服。隻有特升,才賜給玉帶,冬用光素帶版,夏用玲瓏透雕帶版,三月、九月則用頂妝玉帶。
《酌中誌》還提到:按舊製,自十月初四日至次年三月初三日穿紵絲,自三月初四日至四月初三日穿羅,自四月初四日至九月初三日穿紗,自九月初四日至十月初三日穿羅,由司禮監預先題奏後傳行。凡婚慶吉典,雖遇夏秋,也必須穿紵絲供事。而羊絨衣服則在每年小雪之後、立春之前隨紵絲穿用。凡大忌辰則穿青素服(素而無紋,不綴補),祧廟者穿青綠花樣,遇修省也穿青素。青素服夏季用屯絹製作,冬季用玄色紵絲製作。
內使?束發冠
為明代後期內官所用的一種較為特別的冠,可能仿自戲曲中的造型。《酌中誌》裏記載明代皇帝出外遊幸時,隨駕太監戴束發冠,宛如唱《白兔記》咬臍郎打圍的情景。在《出警圖》中就畫有頭戴束發冠、身穿罩甲的太監形象。
束發冠:其形製與戲子所戴相似,用金累絲製作,在冠上蟠繞四爪蟒龍,冠左右插長雉羽,冠下加額子一件。有些束發冠還鑲嵌貓睛、祖母綠、珍珠、寶石等,一座束發冠就價值數百金,有的甚至價值千餘金、兩千金。
罩甲:無袖,方領,對襟,用金屬紐扣紐係,通身綴甲片,下垂各色排穗,左右肩部各飾以紅絨球一個(即肩纓)。罩甲內穿窄袖戎衣。有時則不穿罩甲,隻穿窄袖,束玉帶,佩茄袋、刀帨等。
《酌中誌》提到在隨駕時,自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起,到暖殿、牌子止,皆戴束發冠,塗文輔、高永壽年紀較輕,戴著很相稱,而像裴昇、史賓等年紀較大的戴著就不好看。小說《紅樓夢》裏賈寶玉頭戴束發紫金冠、金抹額,身穿石青排穗褂、大紅箭袖的形象便是從明代及戲曲中的裝束演化而來。在戲曲裏至今仍然可以看到插著長長翎子的紫金冠。
宮人?團領(初期)
洪武初製定宮人冠服時,曾參考唐宋製度,最後確定與宋相同,其後或有修改,但未見相關文獻記載,詳情待考。圖中按照《明集禮》記載並參考宋仁宗皇後畫像中宮人服飾繪製。
帽:烏紗帽,帽上飾以各種花卉,帽額綴團珠。兩鬢處用結珠鬢梳,戴垂珠耳飾。
衣:穿紫色團領,窄袖,左右兩側開衩,通身刺繡折枝小葵花,並圈金,衣身皆以珠絡縫。
裙:團領內穿紅裙,亦以珠絡縫。
帶:革帶,金帶版。
鞋:弓樣鞋,上麵飾刺繡小金花。
《明實錄》中記載有臨安公主婚禮時的女使冠服:“洪武九年七月……(公主)至午門西門,降轎,出門,升轎,女使一十四人,服紗帽,上簪羅帛花,銷金胸背兩肩方花羅袍,間抹金銀牡丹花束帶,皂靴;女樂三十六人,於闕西接引至府。”
宮人?襖裙
明代宮人的資料較少,在《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繪有後宮宮人形象,也是上衣下裙,與妃嬪襖裙款式相同。
囗髻:宮人頭戴尖頂囗髻,用皂羅包頭,在額部打結。囗髻上插有頭麵,多戴藍查文金分心,頭頂插挑心。年紀較小的宮人則不戴囗髻,用紅絛紮住頭發,在頭頂或腦後綰成發鬏。
衣:穿夾襖,交領,右衽,領部有白色護領,用金紐扣紐係。袖口接白色袖緣,衣身兩側在腋下開衩。有些還在衣上飾有織金雲肩通袖襴紋樣。
裙:馬麵裙,裙擺寬大,兩側有三角形裙片。
《酌中誌》記載,禦前侍從的太監,都不許露內衣的白色袖口,連脖領也不許外露,但不能綴紐扣,隻有宮人的脖領可以使用紐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