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教子謀略典故(4)
情商培養:精雕細琢
情商培養是決定孩子將來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是為孩子的智商架設通往實踐的橋梁、策劃好孩子的情商發展,孩子就會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樂觀幽默的品性,勇於麵對並克服困難的勇氣、自我激勵、持之以恒的韌性、同情和關心他人的善意、善於與人相處、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
情商是人的情感和社會技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內容。
可以這麼說:“情感智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絕不亞於“智力因素”。“天才在於勤奮”,“勤能補拙”等名言佳句就是這方麵的明證,正因為如此,父母必須著力培養孩子的情感智力。
1.潤物無聲,蘇杭“每月一句”教女成才
蘇杭:母親,1982年大學畢業,是天津市著名作家,評論家,家庭教育專家。蘇杭在1983年不幸患重病。久臥病榻仍寫出眾多文學作品。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她在“朝不保夕”的艱難境地裏仍不忘一個母親的責任,其成功經驗曾作為“蘇杭教子”廣為傳播。
女兒劉蘇多次被評為市級三好學生、十佳少年、舞蹈特長生、優秀小編輯等,並於1999年被保送入南開大學。一個被命運剝奪得隻剩下負數的母親,蘇杭能做的,擁有健康身體的您也一定能夠做到!
蘇杭雖長期住院,不得與女兒日夜廝守。然而,作為一個母親,總會找到表達牽掛與愛心的途徑。於是,她就把千叮嚀萬囑咐的話濃縮簡練成一句,寫在紙條上,讓家人貼在女兒床頭。
後來,她家裏還為此買了黑板,多年來形成了“每月一句媽媽贈言”。從幼兒園到大學,如今已積累了近200句,內容大部分是她自己編寫的,也有少數是摘取的名言佳句,每一條都埋藏著一個女兒成長的故事。它就像媽媽從病床上伸出的一隻手,領著女兒學習做人,學習做事,學習共處,學會審美,學會幽默,有效地為孩子栽種高素質的細胞,並力求將現代意識與傳統美德和諧地滲透其中。
幼兒園時代,為了鼓勵女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蘇杭親自寫下:“我有一雙小小手”,旁邊畫著兩隻小手。還有:“自己有的不揮霍,別人有的不眼熱。”女兒參加健美操比賽獲獎後,她又寫下了這樣的贈言:“不求別人亂拍手,但願別人暗點頭。”女兒當上班長後,母親又告訴她:“為集體為他人做貢獻是高尚的生活”,“在人之上要視別人為人,在人之下要視自己為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蘇杭體會素質教育一定要尊重其內在科學性,不要推之極端。比如:培養孩子儉省的習慣,要防止他變得摳門兒,要引導孩子達到“自奉要約,待人要豐”的境界,“節省而不摳門,簡樸而不寒酸”,蘇杭又編了這一句給孩子。
又如,對待別人嫉妒的問題,母親首先告訴女兒:“不遭人嫉是庸才。”其次,告誡女兒:“莫在失意人麵前做得意狀。”人家考試不及格,偏有人總炫耀自己的雙百分。人家沒親娘,非要顯擺母親的寵愛,遭恨又怨誰呢?最後,她教給女兒擺脫嫉妒的良方是:“要學會用真誠的簡單對付虛偽的複雜。”女兒心領神會。有了這三層的界定,就不會跑偏。
伴隨著女兒的成長,留言的內容總在適時地變化。隨著女兒一天一天長大,她擔心女兒可能因性格的柔順隨和而失去了自我。於是留言板上就寫下了這樣的話語:“對於父母,你應該大膽地說‘不!’,這是維護你獨立人格的最美妙的肯定詞。”
更富有意義的是,留言板上現在記錄的不再是母親單純對女兒的關愛了,它已經加入了新的聲音。最近上麵就出現了這樣一條忠告:“老爸:千萬別去學校看我,回家也別對我太親,注意離家在外的人的感情!”
原來,自去年劉蘇被保送到南開大學後,她不願意讓宿舍裏家在外地的同學和家中的小保姆因此而觸景生情。善解人意的女兒還在留言後麵用紅筆體貼地寫著:不好意思。別傷心!女兒對平等寬容、尊重分享這幾個詞彙有著自己的理解,她已經學會了與別人換位思考。
每當做母親的翻看著“每月一句”,它們就幻化為女兒的一隻隻腳印,由小到大,每一隻腳印都是那麼清晰。
評析
生活環境,是孩子情商教育的最好老師。蘇杭雖長期住院,不能與女兒日夜廝守。然而,她卻把千叮嚀萬囑咐的話濃縮簡練成一句,形成了“每月一句媽媽贈言”。它就像媽媽從病床上伸出的一隻手,領著女兒學習做人。可以說,“每月一句”凝結著母親對女兒的無限關愛之情,包含著許多做人的哲理,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2.倚玉雕玉,卜維勤注重孩子藝術情感教育
卜維勤,遼寧鐵嶺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家庭教育專家。曾任職於中央對外文委,並多年從事國際美術交流工作。
兒子卜鏑可以說是建國後最著名的兒童畫家之一。他8歲時獲全國兒童畫比賽一等獎;9歲時出版新中國第一本兒童畫集,該畫集由著名詩人柯岩配詩,以7種文字向全世界發行;12歲起開始在內地、港澳及海外成功舉辦一係列個人畫展。他的妹妹卜樺也同樣出色。為了培養一雙兒女,其父母長期學習、研究、探索兒童的藝術教育規律,總結了一套頗為有效的早期藝術教育經驗……
現在看來,卜鏑和卜樺在童年的創作能突破他們狹窄的生活麵與他們思維的時空界限,除讓他們學習一般兒童應該學習的表現技巧之外,還與家長特別重視他們的精神素質培養有關,這樣做的結果是提高了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力。
孩子對於超越他本身年齡的深沉的人生感情的體驗,往往是通過人類長期積累起的精神財富——偉大的藝術作品作為媒介的。
卜鏑在9歲時,聽了媽媽講安徒生童話中《海的女兒》的故事後,畫了一幅飽含感情的畫。詩人柯岩看了這幅畫後為之感動,她說:“從這幅畫裏重新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夢,我不僅從畫麵上感到了那串串淚珠的熱度,而且海的女兒那追求為人而終不可得的絕望與痛苦,使我幾天都籠罩在深深的灰色的寂寞裏。做為成人,我是完全懂得海的女兒寧願化為泡沫的執著的追求的,而小小的卜鏑幾乎是潑彩的畫法,又使我想起自己童年時無助於海的女兒而頓足痛哭的情景。”
“卜鏑,你畫這幅畫時哭了麼?”柯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