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完了一場畫的。”卜鏑答。
“就哭了一場麼?”柯岩又接著問。
“不,一邊畫一邊還哭呢,畫完了就不哭了。”卜鏑接連回答詩人的問話。
柯岩又接著說:“卜鏑畫完了就不哭了!多麼可愛而又稚氣的自信嗬!他比小時的我積極,哭完了之後立即行動起來,把人間的顏色送到海底去了。”
偉大的作品對人的心靈震撼和感情撥動的力量是巨大的。
隻有動人的感情,才能產生動人的作品。
安徒生的故事太美了。卜鏑向媽媽要來《安徒生童話集》自己讀了起來。隨著故事的情節,他時而開懷大笑,時而低聲歎息,時而流淚,時而深思。
最使他難忘的是那賣火柴的女孩,她和自己差不多年紀,卻沒有歡樂的童年,在聖誕節之夜,蜷曲在路邊被凍死了。她的願望是多麼簡單:她隻要一盆爐火,能烤烤她凍僵的雙腳;她隻要有一隻烤鵝,能和所有的人一樣過個聖誕節;她隻要再看看親愛的祖母,再得到她的愛撫……
但是隨著小小火柴的熄滅,這一切都消失了,什麼也沒有了,隻剩下寒冷、黑暗、饑餓……
卜鏑揉揉發紅的眼睛,抬頭看著周圍的一切,窗外寒風怒號,室內卻溫暖如春,連棉衣都用不著穿。雪白的燈光照著整齊的書櫃,沙發和果盤裏的大蘋果,爸爸在案頭看書,媽媽在廚房忙碌,一股股肉香不時飄進屋裏,小妹妹正在翻看新買的畫冊,她的小臉蛋紅彤彤的,和她的毛衣顏色一樣……
卜鏑看著,想著,一幅畫的構思誕生了,他趕緊找爸爸要紙,盡快把這張畫畫下來。可是不巧,裁好的紙都用完了。怎麼辦?忽然他看見爸爸身邊有幾張藍色的卡片紙,“對,就用這個畫。”
灰藍的紙成了夜空的底色,畫的下部是白雪覆蓋的田野,城市和村莊。卜鏑在空中畫了一輛飛馳的鹿橇,上麵坐著他和妹妹卜樺,身邊還有一袋豐盛的禮物,是送給賣火柴的小姑娘的,有麵包、香腸、蘋果,還有奶奶的大皮襖。飛奔的鹿撒開四蹄,疾馳的車掠過月亮,可卜鏑還嫌它慢:“小鹿,你快跑,快快地跑,千萬別讓——她的火柴燃盡了……”
畫完了畫,卜鏑才舒了一口氣,好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他似乎看見賣火柴的小女孩穿上了大皮襖,臉上露出了微笑。
卜鏑的性格與妹妹不同,他平時不太愛講話,尤其在生人麵前,顯得格外靦腆,隻會憨厚地一笑。因此,許多人初次與他見麵竟然以為他是女孩。
比他小兩歲的妹妹恰恰相反,妹妹在幼兒園時就能繪聲繪色地複述出老師講的故事,家裏來了客人,她都主動打招呼,給客人拿糖送茶。假如兩個人一起上街或辦事,總是妹妹講得細致,敘述得生動。就是兩個吵起架來,妹妹的小嘴像連珠炮似地說個不停,哥哥總是說不過妹妹。
然而盡管卜鏑不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但他的內心世界卻是非常豐富的,他更長於用形象表達小小心靈的愛。
卜鏑7歲時看了羅馬尼亞影片《波隆貝斯庫》,影片的結尾是年輕的音樂家為疾病、宗教分歧摧殘致死,他難過地哭了。
回家後他畫了一幅大部分以重墨為線條的畫,題為《獻給波隆貝斯庫的一束花》:一扇巨大的黑色窗子,窗前一架黑色的鋼琴,波隆貝斯庫身穿黑衣望著窗外,一束金色的陽光透過大窗射進屋子。畫麵的左下方有個小孩子,手擎一束鮮紅的花。
原電影中的孩子是個身穿紗裙的小姑娘,卜鏑在這幅畫裏卻畫了個小男孩。也許這就是卜鏑自己吧。記者袁莉莉在介紹卜鏑創作的文中寫道:“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立刻為小作者深情的筆調所感動,他是那樣地同情這位早逝的天才音樂家。”
卜鏑8歲時看了印度電影《流浪者》,主人公拉茲在少年時曾一度誤入歧途,當他認識了美麗善良的少女麗達時,便棄暗投明,一心踏上真正的人生,但那不公平的社會又使他美好的追求一個一個地破滅,使他經曆了種種痛苦的遭遇……
卜鏑邊看邊流淚,回家後,他的美術日記不是簡單記述影片中的自然情節或某些段落,而是反映了小作者強烈的愛和憎,他畫了一幅體現拉茲和麗達理想追求和美好願望的《拉茲的夢》。畫麵上雲霧繚繞,瓊樓玉宇,到處都是鮮花,一對幸福的戀人——拉茲和麗達並肩挽手奔向那閃光的未來。
電視劇《響鈴公主》講的是王爺的女兒響鈴公主愛上了自幼青梅竹馬的青年獵人劉剛,由於門第懸殊,狠毒的王爺設計害死了劉剛,癡情的公主最後以死殉情。
卜鏑邊看電視,邊畫人物速寫,邊流淚。為什麼好人總要死呢?不,我要讓他們活下去,活在我的畫中。
這次他用了一張長方的紙,在一邊畫了美麗的響鈴公主,另一邊畫了勇敢的獵人劉剛,周圍用幾組小畫表現了他們兒時歡樂嬉戲的場麵和他們之間純真的愛情。畫的下麵寫道:“響鈴公主和劉剛叔叔,狠心的王爺把你們殺害了,但我永遠讓你們活在我的畫上。”
人類最能震撼心靈的是感情,感情的表露是任何方式中最有力的因素。
感情是藝術創作之母,有生活火花的點燃和熾烈感情的觸發,才會產生具有感人力量的藝術作品。
評析
人類最能震撼心靈的是感情,感情的表露是任何方式中最有力的因素。有生活火花的點燃和熾烈感情的觸發,才會產生具有感人力量的藝術作品。卜維勤教子的謀略和方法告訴我們,孩子都具有不同的天賦,都是可望的。但是再好的“玉”,總有疵瑕,又都需要雕琢。
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並非都是獨具天才,或掌握了精絕藝術,而是因為他有比一般人更強烈的感情,又能將自己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正如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說的:藝術家應該是一個“多情善感”的人。
是的,很難想像一個對生活冷漠的人,對生活毫無興趣,對事物毫無感情的人,能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家。
這種表麵看不見的潛在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素質,對於有誌從藝的兒童來說,也具有同等的意義。卜鏑的事例告誡我們,在培養孩子多種繪畫技藝的同時,要用敏銳的眼光發現,並異常重視這種寶貴的創作上的內在素質的培植。
3.心存誌遠,馬秀娟教子挑戰失敗
馬秀娟,母親,遼寧遼陽縣人,編審、家庭教育專家。馬秀娟從孩子出生時起就堅持寫教育日記,長年累月觀察、思考、幫助孩子成長。對“母職”有著非同一般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