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教子謀略典故(3)(3 / 3)

有時媽媽給小卞遷講完故事以後,就鼓勵他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表演一番。例如講完“小熊請客”的故事,媽媽就教他扮演小熊,給家裏人分糖果。從此以後,他拿到美味的東西,非常樂意分給周圍的人,哪怕他手上隻有一塊餅幹,也要送到大人嘴邊。這時,大家總是很高興地接受這份情意,掰下一小塊並說聲“謝謝!”孩子聽了後就“咯、咯、咯”地笑起來,笑得真甜!每當看到這一情景,大人們就感到,孩子之所以惹人喜愛,就在於他們具有能激發起成人養育熱情的魅力。他那烏黑明亮的小眼睛,富含曲線的小嘴唇,甜甜的童音,吸引著父母不辭勞苦地去愛撫他。父母撫養孩子誠然花費了不少心血,但是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安慰和報償,享受著孩子成長的幸福。

小卞遷快兩歲時,每當趙秀君拖著疲倦的身體下班回來,他就纏著媽媽給他講故事。這時,她總是強打起精神,先丟下家務活給他講上一段。可是他卻不善罷幹休,老是用“後來怎麼樣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我們講的故事非常感興趣。抓住這一有利契機,媽媽誘導他:“要能認識字有多好呀,這樣就能自己看書,節省爸爸、媽媽的時間了。”在父母的誘導下,不到兩歲他就迷上了識字。3歲時就能認識近800字,能看一些不帶圖畫的純文字的低幼讀物。

當時他們夫婦倆工資收入很低,生活比較清苦,但給孩子買書毫不吝嗇,寧肯吃鹹菜過上十幾天,也要花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給他買成套的《世界著名童話故事》、《世界著名神話故事》、《世界著名寓言故事》等書籍,還訂了許多畫刊。《孫敬修爺爺講故事》中的那善良、聰明、擬人化的動物以及誠實、勇敢、樂於助人的孩子,成為他成長過程中學習的榜樣;《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對於啟迪他的智慧起著非同小可的作用。上小學一年級時,他就迷上了《鄭淵潔童話》,一直到上初中還在讀。他5歲時開始寫童話,7歲時發表的《小水滴和大鐵釺》,深受小朋友的喜愛。

5歲時卞遷就開始啃“大部頭”,《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中國通史故事》、《世界通史故事》、《堂吉訶德》、《凡爾納選集》、《三劍客》、《十萬個為什麼》等,反複讀了多遍。正是由於閱讀的魅力引導他漫遊在知識的海洋裏,取得了令同齡孩子羨慕的成績。

評析

寓教育於遊戲之中,對幫助兒童擴大知識領域,陶冶性格,促進德、智、體、美各方麵的發展,尤其對兒童的智力開發,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常常見到有些家長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逼著他們識字、背詩、學琴,並經常抱怨孩子:“這孩子太貪玩,什麼也學不進去。”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僅僅把學習理解為向孩子灌輸大人們認為重要的知識,那就未免太狹隘了。其實,對小孩子來說,學習的內容極其廣泛,他們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而且還要學會生活。在遊戲中學習比單純的學習效果更好。再者,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玩的過程也是孩子智力開發的過程。

4.點石成金,謝舒敏以作息表為無聲老師

謝舒敏,北大物理係的高材生,她活潑聰慧,品學兼優,全麵發展。

新學期開學了,小敏領了新書,爸爸就為小敏包書,包書的工作都做完了,離睡覺還有一會時間,父親對小敏說:“小敏,明天開始上課了,有課程表了嗎?你打算每天怎麼安排學習啊?”

小敏低著頭,自己翻弄著新的課程表,有些好奇,也有些不知所措……

因此,父親想讓小敏首先學會的是如何給自己製定一個學習計劃。

謝偉平的同事有一次組織一些小學生夏令營,活動結束後,他給我講了這樣一段經曆:

“在這次夏令營中,老師為了鍛煉孩子們的能力,讓所有的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分別從學校到達江邊去看日出。但是,這段路學生們並不太熟悉,需要向導帶領。第一組的同學隻跟著向導走,完全不分析路有多遠,怎麼樣走才是最近的;第二小組的同學,了解了去江邊的具體路程,其餘的就不放在心上了;第三組的同學不僅知道路有多遠,而且從地圖上研究了具體路線。第二天天沒亮,三組同學出發了。結果,第一組的同學因為盲目,越走越累,越來越沒有耐心,叫苦不迭,興致也越來越低。第二組的同學因為估計到了艱巨性,但是,因為路線不清晰,也受了不少苦,走了不少冤枉路。第三組的同學目標明確,而且達到了目標的方法明晰。在第三組同學沉浸在觀賞美麗的日出的喜悅中的時候,第二組和第一組的同學才陸續到達。第三組的同學令他們羨慕不已。”

同事給謝偉平講的這個經曆,讓他意識到了,從小培養孩子有計劃有目的的做事情的重要意義。不過,作為家長,應該注意的是,在給孩子製定計劃時,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實際需求,既不可能望而不可即,也不能毫無挑戰性。學習計劃要和孩子商量,最好能讓孩子自己製定,你在旁邊做參謀。

有的人常常抱怨,說:“哎,我的孩子不會安排學習時間,每天放學回家總是一味貪玩,直到吃過晚飯,才匆匆忙忙地做作業,有時臨睡前才想起還有功課沒完成,隻好馬馬虎虎應付了事。”

其實年齡尚小,自我控製和調節能力較弱,出現不善於安排學習時間的現象是不足為怪的。家長幫孩子訂一張作息時間表,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有了一張作息表,孩子就等於有了一位無聲的老師在幫助、監督。孩子可以按表上的規定進行作業、活動與休息。久而久之能養成做事有計劃、有條理的良好習慣。作息表不僅是告訴孩子每天做什麼,最關鍵的是告訴孩子,每天的每段時間最適合做什麼。清晨醒來是記憶效果最好的時間,此時是學習的最佳時間。晚上臨睡時,把一天學習的內容“過電影”,也有利於記憶。可指導孩子用好清晨和臨睡前的時間。我們當然應該讓孩子利用最佳學習時間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於是,謝偉平讓小敏,先在自己的書上和新的練習本上,寫下自己的名字:“謝舒敏。”這大概是小敏第一次自己寫下自己的全名吧。她照著爸爸在空白紙上寫的她的名字,一絲不苟地臨摹著。字跡如此稚嫩,卻是如此有力量。

小敏在父母的幫助下,根據課程表,製定了一個學習計劃。然後,準備睡覺了。忽然,小敏拉著媽媽說:“媽媽,再給我講一個故事吧。”

“這麼大了,還要聽童話故事啊?”

“不是,媽媽,我還要聽一個愛讀書的孩子的故事。”

“那講誰呢?”

“媽媽,給我再講一次愛迪生的故事吧。”

“好嗬,不過好久沒講了。你等等啊……”

她媽媽拿出一本《愛迪生傳》,輕輕地給她讀了起來……

評析

著名的教育家,曾經的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經引用過一段呂洞賓的故事:呂洞賓用手指點石成金送給窮人,但這窮人不要。呂洞賓問他為什麼有燦燦的金子卻不要,窮人說,我想要這個能點石成金的手指頭,因為隻有它能點出無數的金子來。蔡元培先生於是說:“這種想法從道德上來說,固然要不得;但就求學而言,卻是最不可少的。”

蔡元培這段話的意思是,讀書要掌握方法,才會獲得無窮的知識,如果隻死記硬背一些知識,那得到的終歸是有限的。所謂的要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法,就是這樣的意思。因此,幫助孩子製定一個學習計劃,指導孩子根據學習計劃製定一個作息時間表,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