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排兵布陣講究穩紮穩打,環環相扣,教育子女,同樣也要一步一個腳印,切不可拔苗助長急於求成。文化知識的學習不是體育比賽。體育比賽隻有一個冠軍,而文化知識的學習,並沒有那樣的排他性,逼著孩子在小學低年級就為一二分、排頭名拚命,結果是窒息孩子內在的廣泛求知欲望。家長應充分創造好能使孩子的學習循序漸進的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在小學階段應注重孩子廣泛吸取各種知識,充實頭腦,積累思維材料,雖未在一時的學習中拔得頭籌,卻培養了孩子較為發達的大腦和較高的智商,當進入初高中時就會顯露出實力,占據優勢。
2.賞而勵之,周弘揚長避短造“神奇”
周弘,現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賞識教育研究室主任,南京婷婷聾童學校校長,家庭教育問題專家。他曆盡艱辛地把自己的聾啞女兒培養成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後,將成功個案推而廣之,培養出了一批早慧兒童。在此基礎上,他把自己成功的教育經驗升華為一種教育思想,即“賞識教育”。
從小全聾全啞的周婷婷,在父親的耐心指導下,6歲已認識兩千個漢字,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8歲時寫出6萬字的童話故事,11歲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16歲成為中國第一個少年聾人大學生……而她父親也從一個普通的工廠技術員,成長為一位著名的特殊教育專家,並用這套方法培養了一批周婷婷式的早慧聾童。在此之後他又把這套方法讓健全兒童分享,結果改變了成千上萬健全孩子的命運。
周弘在看完鈴木的《幼兒才能開發》後,他萌發了把女兒培養成“神童”的念頭。
鈴木認為他所從事的並非人們所說的超常教育,隻要孩子0至3歲的教育沒有荒廢,能說一口流利的家鄉話,也就是聽力沒有障礙,都可以學好小提琴。
這兩個條件婷婷都不具備,但他想用這種充滿生命力的方法教婷婷學文化,她一定也能成功。這不僅能改變婷婷的命運,而且能給許許多多的聾兒家庭、甚至健全兒童的家庭一些啟示。
從此後,周弘就把女兒當做一塊“試驗田”,用教孩子說話的方法培養她。以前周弘想,隻要她將來能養活自己,就是做父母的最大的幸福了。而現在,他要把她的女兒當做天才來培養。
為了讓婷婷相信自己是天才,周弘在她課桌上的玻璃板下壓了一張《天才兒童行為表》,一旦她看書時忘了吃飯或忘了睡覺,周弘就馬上指著表上的第一條對她說:“‘看起書來廢寢忘食’,你不是天才,誰是天才!”給她一種積極的暗示。
由於周弘的觀念變了,他教孩子的方法也變了。
和一般的家長不一樣,他不是盯著孩子的缺點,而是專找孩子的優點。然後讓這些星星之火,通過家長的“小題大作”,使其形成燎原之勢。
有一次爸爸第一次讓婷婷做應用題,10道題她隻做對了1道。一般的家長可能兩個巴掌就過去了,但周弘沒有,錯的地方不打叉,對的地方打了一個大大的鉤,然後發自肺腑地對她說:“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應用題就對了1道。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碰都不敢碰唉!”
小婷婷聽了這話,自豪得不得了,越來越愛做,一次比一次對得多,升初中的時候,數學考了99分。
孩子學寫作文的時候,很多家長都讓孩子讀範文,拿孩子的作文和範文比,結果越比孩子越沒信心。那些範文,別說孩子了,我們做家長的有幾個寫得出來!
孩子的作文再差總會有一個句子寫得好吧?周弘就用紅筆把作文中寫得好的句子劃下來,吃飯的時候,讓婷婷當著全家人的麵朗讀,然後全家一起為她歡呼。
慢慢地,一句變成兩句,兩句變成三句,她越來越愛寫,能寫不出好作文嗎?
在這種充滿激勵的環境中,婷婷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各方麵都在飛速發展。最令父母欣慰的是婷婷和同學一起做作業時,在草稿紙上寫下一首打油詩:“周婷婷,真好啊!克勞斯的名字,描寫法的創始人。周小姐啊,婷姑娘!”
周弘沒有抱怨她寫作業的時候“開小差”,而是把它當作女兒給他的最好的禮物珍藏起來,因為我看到了一顆充滿歡樂、自信和舒展的童心。
由於父母的教育觀念變了,他和女兒的關係也變了,我們成了好朋友。
朋友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權利和義務。對女兒的缺點,他采取寬容的態度,因為孩子學說話的時候,沒有哪一個家長會因為孩子說得不好就大打出手。但寬容並不等於不管,我對她說:“對於你的缺點,爸爸不抱怨,不諷刺,不挖苦,甚至不批評。但朋友是不是應該互相提醒?”她非常讚成。
可以說周弘的很多教育方法都是從女兒那裏得來的。針對某一個問題,他經常會提出幾種不同的方案,然後征求她的意見,看哪一種方法她更容易接受,效果更好,並詢問她“有沒有更好的建議”。
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一個觀點:使莊稼滿意的養料是最好的養料,使顧客滿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使孩子最樂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中國家長最關心的是“考了多少分”?美國家長最在意的是“你有什麼發明”?而周弘見了女兒的第一句話總是:“你的感覺怎麼樣?心情如何?”對孩子來講,讓她的心靈每一天都處在舒展的狀態中,讓她的心裏每一天都是熱乎乎的、甜絲絲的才是最重要的。
周弘認為孩子的心靈是舒展還是壓抑才是其能否成材的關鍵!孩子的心靈舒展,她才能歡樂而輕鬆地飛;否則,她隻能痛苦而緩慢地爬。
由於周弘的教育觀念變了,他教婷婷的方式也變了。他把她浸在知識的海洋中,他在有意中教,讓她在無意中學,把求知真正變成一種歡樂。
在外地針灸的時候,他們常常學到夜裏十一二點鍾,婷婷還不肯睡,非要“再學一會兒”。最有意思的是一個周末的晚上,周弘也學迷了,迷到了如醉如癡的地步。直到公雞報曉,才發覺已是黎明。
那時婷婷每晚睡覺前都要高呼一聲:“烏啦,我今天又學到了很多知識!爸爸,我太感謝你了!”然後吻爸一下便進入了甜蜜的夢鄉。看著婷婷一天天在進步,周弘就像在做夢一樣。
評析
林肯說過:每個人都希望受到讚美。成年人都需要賞識。從最高官員到平民百姓皆如此。
對周弘來說,賞識的本質就是愛。對聾啞孩子周婷婷來說,被賞識就是自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的無形的動力。所以,賞識是一種心態,更是教育者的增加他人自信激勵他人奮進的策略。
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
聰明的父母都會選擇前者。周婷婷的神奇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用賞識的心態去教育孩子,看著他們滿心喜悅、快樂地一天天成長,並幫助孩子發展積極的自我。賞識作為一種教育和激勵孩子的心態,一旦成為教育者的教育手段和信念,就會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照耀孩子心靈,助長孩子成功。
3.寓教於玩,趙秀君童話教育見實效
卞遷出生於1984年,1989年“六·一”加入少先隊,成為當時全省最小的少先隊員,多次被為省市“三好學生”、“十佳少年”稱號,1998年9月入中國科大班少年班學習,並擔任團支部書記。
卞遷並非是人們想像的埋頭苦讀的“書呆子”,他實際上幼兒具有神奇的吸引力。看圖講故事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也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有利於他們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