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教子謀略典故(1)
古語道:“愛子,教之以義方,費約於邪。”若想使孩子成才,則必須運用最科學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與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息息相關,更與我們國家的千秋大業緊密相連。家庭教育還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輔相成,對下一代的成才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謀略,並且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問與謀略。要搞好家庭教育,除了需要家長具有適應時代要求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一定的教育科學知識外,還需要家長掌握一定的謀略和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據孩子的特點,因勢利導,因才施教,使子女健康成長,成為未來的社會棟梁。
引導啟發:循循善誘
溝渠引導可彙江海,稚子引導可成棟材。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對於教子,如同一理,天下父母不可不“謀”也,謀,實質上就是教子的策略和方法。若想教育好孩子如何“謀”,還真是需要父母有充分的教子智慧和謀略。
培養孩子,做父母的首先必須了解孩子,認真分析孩子特長,和孩子一起明確將來的發展方向,然後才能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點和自身條件培養孩子。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激發孩子學習各種知識和培養各種能力的興趣。誘導和啟發就是從興趣入手,使孩子們自覺形成良好的習慣。
引導啟發的實質就是通過誘發非智力因素來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這種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按教育者的意圖進行的。孩子從混濁初開的嬰兒到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成人,這個成長的過程離不開父母的循循善誘的引導,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
1.早期誘發,司有和培養孩子興趣
司有和,1969年畢業留校於中國科技大學,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他在對少年大學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早期”誘發理論,據此使成績平平的兒子也考取了科大少年班。司衛東是一個沒有接受過任何早期教育,初中時還成績平平的孩子,在受到其父獨創的“早期誘發”理論施教後,學習成績大幅度攀升,不僅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還一直讀到美國著名大學博士後。如果您的孩子錯過了早期教育的時機,也別著急,您還可以進行這種“早期誘發”,也許同樣使你的掌上明珠熠熠發光,這種“早期誘發”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首先必須了解孩子,認真分析孩子的特長,明確孩子將來的發展(諸如理科、工科、藝術等),然後根據孩子的大體發展方向培養孩子對那個方向的興趣。
“激發興趣”是司有和提出的早期誘發原理係統中的第一個環節。因為興趣是人的行為的原動力。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就會自覺地去學習。在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裏,幾乎每個同學對學習都有濃厚興趣。11周歲入學的謝彥波在自學完《三角》之後就去院子裏測量樓房和水塔的高度;13周歲入學的寧鉑就說過:“總覺得這些書比蛋糕和巧克力的味道好。”可見其對學習的興趣之濃。
當衛東進入小學高年級時,司有和的早期誘發思想初步形成。司有和在家教中是這樣做的:
他開始觀察孩子,發現他喜歡唱歌,喜歡聽歌,可是哪一首歌他都唱不到頭;他喜歡看足球比賽,可自己並不好動;他想試探他的動手實驗的興趣,結果一台很好的收音機讓他拆得裝不還原;但是後來司有和發現他喜歡看書,性格好靜,因而認為他搞理科比較合適,於是司有和便根據這個大的方向來激發他對科學的興趣。
小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就會促使孩子產生興趣。司有和從這一點出發,注意在家教中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而每一次好奇心的誘發又都是以身邊的科學為內容的。例如,坐火車時,他就問孩子:“孩子,你說這車窗外的樹為什麼往後跑呢?”
“因為火車在往前開。”孩子回答。
“那你再看看遠處,”他說,“遠處的那些樹木是往後跑還是往前跑呢?”
不看則已,一看糊塗了,遠處的樹怎麼會朝前跑呢?整個大地看上去好像在圍繞一個看不見的軸在轉動,孩子好奇地看著他:“爸爸,這是怎麼回事?”
再如,在教孩子學騎自行車時,司有和問:“我要把一個箱子從外屋推進裏屋,這摩擦力是好是壞?”
“不好,推進來費力。”孩子回答。
“那自行車輪子跟地麵的摩擦力是好是壞?”孩子回答不了,爸爸就解釋說:“自行車後輪和地麵的摩擦力向後,那麼它的反作用力就是向前,推動自行車往前,所以人在車上踩腳鐙子,就可以往前行駛。”
“那這個摩擦力是好的了。”孩子說。
“不全是好的,前輪跟地麵的摩擦力又是不好的了。”
東子又好奇地看著父親……
類似的實例很多。如回到鄉下時,帶孩子爬山鑽溶洞看鍾乳石的時候,爸爸就對他講山、講水、講古跡;和孩子進城時,在公共汽車上,有位子他們也不坐,而總是站在最前麵看司機如何開車;就是平時洗衣服,洗衣機排水,水流流出漩渦時,他也要把東子喊過來看看,再用手指在漩渦中心的空洞處試試,告訴孩子那裏確實沒有水,然後再給東子講龍卷風形成的道理……
這樣一次又一次利用孩子好奇心的誘發終於使東子初步產生了對科學的興趣。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由淺入深”,把激發起來的興趣鞏固下來,形成穩定的興趣。
司有和的做法就是給孩子推薦科普書。他除了給孩子訂了《我們愛科學》、《少年科學》等雜誌外,還給他借來了《物理世界奇遇記》、《從一到無窮大》、《太陽元素的發現》,還有他自己寫的《低溫世界》。孩子非常喜愛,特別是《太陽元素的發現》,書不厚,那天晚上一直看到深夜,直到看完後才睡覺。
有一年春節,孩子放假回家,在閑談中他對爸爸說:“爸爸,要不是那個時候看了《物理世界奇遇記》,還有你那本《低溫世界》,我恐怕現在不會搞超導物理的研究。”由此可見,司有和給孩子推薦科普書的做法確實起了作用。
司有和認為,早期誘發方法在“激發興趣”中還注意到孩子的現有興趣和家長確立的培養方向(目標興趣)不一致的情況。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反複認真地思考自己確立的這個方向是否正確。如果確實正確,是孩子的現有興趣不妥當,那麼家教的任務就是要設法把孩子的現有興趣轉變為家長確立的目標興趣。從理論到實踐都已證明,這種轉變是可能的,它叫興趣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