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處世謀略典故(5)(1 / 3)

六、處世謀略典故(5)

忍讓:忍者無敵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欲強出頭,欲硬開口,則無法安身立命。所以,智者曰: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是生活的精粹,忍是人生的至理。但“忍”不是一味退讓,不是無能懦弱,而是一種寬廣博大的胸懷、包容一切的氣概、以曲求伸的謀略、大智大勇的表現。忍,有道,有法,有度。忍者無敵。

1.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個著名的韜光養晦的故事,這就是春秋時期的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故事。通過數年的暗中觀察摸索,他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實心理和才幹,他鍛煉了自己,增長了才幹,為以後成就霸業奠定了基礎。

在楚莊王即位之前,楚國的內政可謂經曆了長期的混亂。楚莊王的爺爺楚成王意圖爭霸中原,被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不久卻又禍起蕭牆。起初,原定商臣為太子,但不知怎的,楚成王居然發現商臣眼如黃蜂,聲如豺狼,生性殘忍,想改立公子職為太子。商臣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設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輕侮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憤怒地說:“怪不得你父親要殺了你另立太子!”因為楚成王遇事總與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認為姑母的話證實了傳言。商臣連忙向老師潘崇問計,潘崇問:“你願意奉事公子職嗎?”回答說:“不能!”潘崇最後問道:“你能成大事嗎?”商臣堅定地說:“能!”

公元前262年,商臣率領宮廷衛隊衝進成王的宮殿,成王喜吃熊掌,這時紅燒的熊掌尚未燒熟,成王請求等吃了熊掌再殺他。商臣說:“熊掌難熟。”他怕夜長夢多,外援到來,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殺。自己即位為楚穆王。穆王在位十二年,死後由其子侶即位,是為楚莊王。

楚莊王即位時很年輕,即位之始,他並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樣雷厲風行地幹一些事情,而是不問國政,隻顧縱情享樂。他有時帶著衛士、姬妾去雲夢等大澤遊獵,有時在宮中飲酒觀舞,渾渾噩噩、無日無夜地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每逢大臣們進宮彙報國事,他總是不耐煩地回絕,任憑大夫們自己辦理。他根本不像個國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當昏君看待。

看到這種情況,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著急,許多人都進宮去勸諫,可楚莊王不僅不聽勸告,反覺得妨礙了他的興趣,對這些不著邊際的勸告十分反感,後來幹脆發了一道命令:誰再來進諫,殺無赦。

三年過去了,朝中的政事亂成一團,但楚莊王仍無悔改之意。在這期間,他的兩位老師鬥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權力,鬥克因為在秦、楚結盟中有功,楚莊王沒給他足夠的報償,就心懷怨憤,公子燮要當令君未能實現,也懷不滿,二人因此串通作亂。他倆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討舒人,又把子孔、潘崇的家財分掉,並派人刺殺子孔、潘崇。刺殺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師討伐,鬥克和公子燮竟挾持莊王逃跑,在到廬地時,當地守將戢黎殺掉了他們,莊王才得以回郢都親政。就是經曆了這樣的混亂,楚莊王仍不見有甚起色。

大夫伍參憂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晉見莊王。來到宮殿一看,隻見紙醉金迷,鍾鼓齊鳴,莊王左手抱著鄭國的姬妾,右手摟著越國的美女,案前陳列美酒珍饈,麵前是輕歌曼舞。莊王看到伍參進來,當頭問道:“你難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嗎?是不是來找死呢?”

伍參抑製住慌張,連忙陪笑說:“我哪是敢來進諫,隻是有一個謎語,猜了許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智慧,想請大王猜一猜,也好給大王助興。”楚莊王這才放下臉,說道:“那你就說說看。”伍參說:

高高山上有隻奇怪的鳥,

身披鮮豔的五彩,

美麗而又榮耀,

隻是一停三年,

三年不飛也不叫,

人人猜不透,

實在不知是隻什麼鳥!

當時的人都把各種各樣的謎語,稱作“隱語”,這些“隱語”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謎語這樣單純,因此,人們多用這些“隱語”來諷諫或勸諫。楚莊王聽完了這段話,思考了一會說:

三年不飛,

一飛衝天;

三年不鳴,

一鳴驚人。

此非凡鳥,

凡人莫知。

伍參聽後,知道莊王心中有數,非常高興,就又趁機進言道:“還是大王的見識高,一猜就中,隻是此鳥不飛鳴,恐怕獵人會射暗箭哪!”楚莊子聽後身子一震,隨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參回去後就跟大夫蘇從商量,認為莊王不久即可覺悟,沒想到幾個月過去後,楚莊王仍一如既往,不僅沒有改過,還越發不成體統了,蘇從見狀不能忍耐,就闖進宮去對莊王說:“大王身為楚國國君,即位三年,不問朝政,如此下去,恐怕會像桀、紂一樣招致亡國滅身之禍啊!”莊王一聽,立刻豎起濃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長劍指著蘇從的心窩說:“你難道沒聽到我的命令,竟敢辱罵我,是不是想死?”蘇從沉著從容地說:“我死了還能落個忠臣的美名,大王卻落個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來,能使楚國強盛,我甘願就死!”說完,麵不改色,請求莊王處死他。

楚莊王等待多年,竟無一個冒死諍諫之臣,他的心都快涼了。這時,他凝視了蘇從幾分鍾,突然扔下長劍,抱住蘇從激動地說:“好哇,蘇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尋找的社稷棟梁之臣!”莊王說完,立刻斥退那些驚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著蘇從的手,談起來。兩個竟是越談越投機,竟至廢寢忘食。

蘇從驚異地發現,莊王雖三年不理朝政,但對國內外事無巨細都非常關心,對朝中大事及諸侯國的情勢都了如指掌,對於各種情況也都想好了對策。這一發現使蘇從不禁激動萬分。

原來,這是莊王的韜光養晦之策。他即位時十分年輕,不明世事,朝中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處置,況且人心複雜,尤其是若敖氏專權,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輕舉妄動。無奈之中,想出了這麼一個自汙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靜觀其變。在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賢愚,也測試了人心。他頒布勸諫者死的命令,也是為了鑒別哪些是甘冒殺身之險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隻會阿諛奉承,隻圖升官發財的小人。如今,三年過去,他年齡已長,經曆已豐,才幹已成,人心已明,他也現出廬山真麵目了。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開會,任命了蘇從、伍參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大臣,公布了一係列的法令,還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並殺了一批罪大惡極的犯人,以安定人心。從此,這隻“三年不鳴”的“大鳥”開始勵精圖治,爭霸中原,後來莊王平定了國內的若敖氏叛亂,對外進行了長期的戰爭,終於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評析

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說得多好啊!後世人多注重的是一飛衝天,一鳴驚人,把它作為有誌者事竟成的一類激勵之詞。不過,一飛衝天,一鳴驚人實際上是效果,是結局,是那耀眼的成功的一瞬間。從智謀的角度來說,更耐人尋味的卻是那三年不飛,三年不鳴之中的秘密。

楚莊王的故事告訴我們,他之所以三年不飛不鳴,當然不是他不知道飛,不願意鳴,而是基於自己立身為國君的現狀,基於潘崇專權後楚國朝廷陳陳相因,積重難返的實際情況而不得不如此。這一點隻需從他理政後殺數百個過去官員這一事實來看就非常清楚了,同時也顯示出了他處世的謀略。

很明顯楚莊王下詔拒諫是要看一看有沒有真心來勸諫的臣下,有沒有真正不怕死的忠臣;奢侈淫逸,醉生夢死就是要故意顯示自己胸無大誌,看看哪些大臣肆無忌憚,把一切敗德惡行暴露無遺,看哪些大臣潔身自好,居汙泥而不染。忠奸分明,邪正清楚後,才能施行大手術,全麵整頓政事,經大亂而達到大治。這就是三年不飛,三年不鳴個中的秘密:不飛是為了一飛衝天;不鳴是為了一鳴驚人。

在中國曆史上,像楚莊王這樣做的人不止他一個,這足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有益的啟示:即使在一帆風順的時候,也要注意使用各種方法增長自己的見識,砥礪自己的才能,在處世中無論是從政還是從商都要從長計議,凡事不要太張揚,而要謹慎行事,楚莊王的韜光養晦之術正說明了這一點。

2.以屈為伸,韓信可稱大丈夫

漢初的淮陰侯韓信是一位叱吒風雲的戰將,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雖然最後被呂後誅滅,但畢竟是一位蓋世英豪。

就是這位叱吒風雲的蓋世英豪,在早年的處世生涯中卻忍受了不少奇恥大辱,充分顯示了他的處世謀略。

韓信本是淮陰人,出身貧寒。既不能被推舉做官吏,又不會從事生產或做生意賺錢,所以,常常到熟人家裏去混飯吃,這些人家都不喜歡他。

他曾經多次投靠在鄰鄉的一個亭長家裏求食,一連幾個月。亭長的妻子很討厭他,於是很早就起床把飯做來吃了,等韓信到吃飯的時間去時,已沒有飯了。韓信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從此便再也不去亭長家了。

韓信到淮陰城的河邊去釣魚,有幾位老大娘在那裏漂洗絲棉。其中有一位老大娘見韓信到了吃飯時間還坐在河邊,一副饑腸轆轆的樣子,知道他沒有飯吃,便把自己帶來的飯分給他吃。此後一連數十天都是如此。韓信非常感動,向老大娘道謝說:

“我將來一定加倍報答您!”

老大娘卻生氣地說:

“誰希罕你的報答呢?一個堂堂男兒漢卻養不活自己,我是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

當時,淮陰城有個年輕屠戶很看不起韓信,他輕蔑地對韓信說:

“別看你身材高大,又喜歡帶刀佩劍,其實你是個膽小鬼!”

韓信不予答理。那年輕屠戶又當眾侮辱他說:

“怎麼你不吭聲呢?難道你不承認嗎?那好,如果你不是膽小鬼,就刺我一刀;要是你不敢刺我,那就承認你是膽小鬼,從我的胯下爬過去吧!”

韓信把那年輕屠戶看了好一會兒,又想了一想,居然真的低頭俯身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那人哈哈大笑,滿街的人也都嘲笑韓信,認為他膽小怕事。

後來,項梁率兵起義,韓信拔劍從軍,但一直沒有什麼名氣。項梁兵敗後,韓信又跟隨項羽的部隊,也隻做到郎中官。他多次向項羽獻策都沒有得到采納。當漢王劉邦率兵進入蜀地時,韓信從楚軍中逃出來投奔了漢軍。開始仍然沒有得到重用,隻做了一個管理糧倉的小官。後來終於得到蕭何的賞識,被蕭何全力保舉給劉邦做了大將,從此一舉成名,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垓下會戰徹底打敗了項羽後,劉邦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到達封地,找到當年曾分給他飯吃的那位老大娘,賞給黃金一千兩作為報答。又找到那位亭長,隻賞給他一百錢,對他說:“你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最後,他召來那位曾讓他受到胯下之辱的屠戶,不但不殺他,反而還任命他為楚國中尉,並對將領們說:

“他是一個壯士。當時他侮辱我時,我難道真的不敢殺他嗎?不是的。但我殺了他就不能成名,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了,所以我忍辱而達到了現在的境地。我真該謝謝他啊,他磨練了我的意誌!”

評析

“知行知止唯賢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能屈能伸,即在不得誌時能承受屈辱,克製忍耐,在得誌時能施展抱負。

韓信就正是這樣一個寫照,所以,他稱得上是一位大丈夫。

一般說來,能屈能伸不像是智謀,而更體現出一種器度,一種素質。但從韓信的自白來看,從孔子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來看,能屈能伸也仍然是一種智謀,一種投資痛苦,回收時間較長的智謀,甚至還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