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智謀的功夫在一個“忍”字。
所謂“心字頭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禍自消。”
忍得一時之氣,免卻百日之憂。
隻有忍辱才能負重,隻有忍才能屈,隻有屈才能伸。
正如韓信自己所說,沒有當年忍胯下之辱,哪有後來的齊王楚王?哪有後來的淮陰侯?
同樣的,勾踐沒有當年忍會稽之辱,忍入吳之辱,哪有後來的臥薪嚐膽,興越滅吳呢?
3.以“忍”製勇,孔明以靜製動千古傳
宋代蘇洵曾說過:“一忍可以製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這明確地道出了小忍與大謀的關係,強調了“小忍”的無形威懾力。這種小忍作為一種處世謀略來講,非孔明運用得當最不過。孔明諸葛亮七擒孟獲而不斬,忍住仇恨,終於以自己的忍讓製服了叛軍,保住了國家的安寧和平。
孟獲是三國時期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是當地很有影響的人物。他和朱褒、雍愷、高定等人勾結,推舉雍愷為主帥。趁蜀國對吳國作戰失敗,元氣大傷,劉備剛死的機會,煽動少數民族,殺死蜀國派往這一地區的官吏,公開發動武裝叛亂。
南中曆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三國時候,那裏住著許多少數民族,是今天彝族、壯族、傣族、崩龍族的祖先。漢朝時,他們被稱為“西南夷”。他們和漢族人民在一起,用勞動和智慧開發了中國的邊疆,對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孟獲等人在南中地區的叛亂,既破壞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願望,也嚴重地威脅到蜀漢的政權,妨礙了諸葛亮北伐中原,統一全國的計劃。為了維護蜀國的統一,諸葛亮經過積極準備,在公元225年,分兵三路,向南中進軍。
在開始出兵的時侯,諸葛亮采納參軍馬謖的建議:這次出征的目的,並不是把那些叛亂分子斬盡殺絕,占領他們的城池,而是要征服當地領袖人物的心,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服從蜀漢的統治,以後不再發動叛亂。這叫做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諸葛亮出兵不久,南中地區的叛軍內部起了變化。雍愷被部下殺死,孟獲做了主帥。接著諸葛亮殺高定,破朱褒。這年五月,諸葛亮帶領軍隊渡瀘水,追擊孟獲。
由於孟獲在當地群眾中有一定的威望,當地少數民族和漢族都服從他的指揮,所以諸葛亮命令不準殺害他,一定要捉活的。孟獲見蜀軍打了進來,就起兵迎戰。蜀將王平跟他對陣,開戰不久,王平掉轉馬頭往後撤走。孟獲驅兵前進,沿山路追趕。忽然喊聲大起,蜀兵從兩旁殺出,孟獲中了埋伏,隻得引兵敗退。蜀兵緊緊追趕,活捉孟獲。
軍士們把孟獲押解到大營來見諸葛亮,諸葛亮問孟獲:“我們待你不錯,你怎麼反叛朝廷?現在已被生擒,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接著他親自帶領孟獲參觀蜀軍軍營。問孟獲:“你看我們的軍隊怎麼樣?”孟獲一看,蜀軍陣營整肅,軍紀嚴明,士氣旺盛,心裏暗暗佩服,可是口頭上並不服氣。他說:“我不是被打敗的,隻是不知虛實,中了你們的埋伏,才被捉的。現在看了你們的軍隊,也不過如此。真要硬打硬拚,我們是能夠取勝的。”諸葛亮笑著說:“既然這樣,我放你回去。你整頓好隊伍,再來打一仗吧。”說完吩咐士兵們擺上酒席,招待孟獲吃了一頓,然後把他放回去。
孟獲回去以後,又連續和諸葛亮一戰再戰,一連打了七次,被擒七次。最後一次,諸葛亮把孟獲的軍隊引到一個山穀中,截斷他們的歸路,然後放火燒山。隻見滿山滿穀烈火熊熊,把孟獲的將士燒得焦頭爛額,叫苦連天。孟獲第七次被蜀兵活捉。
孟獲又被押解到蜀軍營帳。士兵傳下諸葛亮的將令說:丞相不願意再見孟獲,下令放孟獲回去,讓他整頓好人馬,再來決一勝負。孟獲想了很久說:“七擒七縱、這是自古以來沒有過的事情,丞相已經給了我很大的麵子,我雖然沒有多少知識,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麼能那樣不給丞相麵子呢!”說完跪在地上,流著眼淚說:“丞相天威,我們再也不反叛了!”
諸葛亮很高興,趕緊把孟獲攙扶起來。請他入營帳,設宴招待,最後客客氣氣地把孟獲送出營門,讓他回去。
攻下南中以後,為了鞏固這次軍事勝利的成果,加強蜀漢政權對這一帶的統治,諸葛亮任命少數民族中的領袖人物,擔任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孟獲就擔任了蜀漢的禦史中丞。同時,諸葛亮在南中地區實行革新,推廣漢族的先進技術,開發南中。諸葛亮的這些政策、措施,對加強西南地區的統一,維護西南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聯係,起了積極的作用。
評析
常言道,事不過三,忍一兩次還可以,再三再四絕對不行。可是諸葛亮對孟獲卻捉了放,放了捉,耐著性子忍了七次。如果不是孟獲服輸投降,他還打算再放孟獲,絕沒有因為孟獲的不識抬舉而放棄忍耐。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為了以德服人,攻克孟獲的心,讓他心悅誠服地歸順蜀國,不再叛亂。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忍耐了孟獲的傲慢無理,以他的足智多謀,寬宏大度,以他的軍事實力融化了孟獲這塊頑石,進而降服了整個南中地區少數民族頭領,最終達到了長治久安的目的。如果諸葛亮不忍,反而一刀殺了孟獲,充其量也隻是消滅了一個叛頭,很可能按下葫蘆起來瓢,其他部落的少數民族頭領還是要繼續造反。由此可見,忍與不忍的區別在於,不忍隻能出眼下之氣,忍卻能得到長遠的利益。諸葛亮深諳這一點,這也正是他處世的謀略所在。這對於當今的人們來說無不是一個最好的啟迪。
4.變亂之忍,劉備以高明的掩飾逃出劫道
東漢建安四年暮春的一天,以司空錄尚書事名義控製了東漢朝廷的曹操,忽然心血來潮,派遣部將許褚、張遼去把左將軍劉備找來。
劉備在群雄並起時聚眾起兵,爭霸一方,可惜時乖運蹇,屢屢受挫。建安元年,他被任命為豫州牧,暫駐徐州小沛,但喘息未定,又遭袁術、呂布夾擊,他丟妻棄子,僅率關羽、張飛等數十人狼狽而逃。半路,劉備遇上了東征呂布的曹操。曹操擒殺了呂布,他才救回了妻子。由於兵馬喪失殆盡,劉備隻得跟曹操返回東漢的臨時國都許昌,寄人離下,暫且安身。曹操或是英雄惺惺相惜的緣故,對潦倒的劉備十分敬重,他奏請漢獻帝,宣布劉備為左將軍。
劉備自忖是漢皇後裔,視曹操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為不共戴天的仇敵,背地裏,他正與國舅董承密謀除去曹操,所以,劉備不免心虛,處處防範曹操猜忌,加害自己。平時,劉備絕少交遊,常在自己住處的後園種菜,親自耕耘澆灌,避免惹人注目。
這一天,劉備正在後園澆菜,忽聽仆人來報,曹操派許褚、張遼請劉備速去曹府。劉備不知曹操的用意,隻好忐忑不安地來見曹操。
曹操看見劉備,朗聲一笑,說:“玄德在家幹得好事!”
劉備嚇得麵如土色,隻覺心已跳到嗓子眼了。哪知曹操又說:“你在家種菜辛苦了。”
劉備這才放下心來,答道:“無所事事,消遣而已。”
曹操與劉備來到後花園小亭坐下,亭中石幾上已放了兩盤青梅,一壇酒。曹操對劉備說:“早晨,我看到樹上青青的梅果,忽然想到去年征討張繡時望梅止渴的事。那日行軍途中,士兵們口渴難耐,步伐漸漸放慢。我心生一計,用馬鞭朝前隨便一指,說:‘前麵有梅林。’士兵們馬上口齒生津,腳下生風,很快趕到了前線。今日看到青梅,不可不賞。正好,新造的酒正熟,所以請您來共謀一醉。”
劉備此時已完全放心了,就與曹操開懷暢飲,縱論古今。
酒至半酣,天氣忽然起了變化,陰雲滾滾,暴雨將至。侍者指著遠處的龍卷風,請兩人觀賞。古人稱龍卷風為天龍吸水。曹操說:“玄德知道龍的變化嗎?”
劉備說:“所知不多。”
曹操說:“龍變化多端,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身蔽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中。”曹操話鋒一轉,說:“世上的英雄,就是人中之龍。玄德征戰四方,見聞廣博,一定知道哪些人堪稱當世英雄,請教給我聽一下。”
劉備哪敢信口開河,連忙推脫,說:“我凡胎肉眼,怎能識別英雄?”
曹操聽了,不覺有些不悅,說:“玄德不要過份謙虛了。”
劉備怕再推脫下去弄巧成拙,引起曹操的猜疑,就裝模作樣地扳著手指頭數說起來:“雄居淮南的袁術,兵強糧足,可算一位英雄。”
曹操不屑地一揮手,說:“袁術哪行!我把他當作墳中的枯骨,早晚要抓住他。”
劉備又說:“虎踞河北的袁紹,出身名門,祖上四代都官至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可是英雄?”
曹操聽了一笑,說:“袁紹外貌威武,但內心怯弱;野心勃勃,卻目光短淺,優柔寡斷,又爭功好利,不是英雄。”
劉備揣測:“劉表名列當代俊傑,聲名播於天下,可是英雄?”
曹操撇撇嘴,說:“劉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怎能稱為英雄。”
劉備再說:“江東的孫策,血氣方剛,可算作少年英雄?”
曹操搖搖頭,說:“孫策是借助他父親孫堅的餘威建立基業,不能算作英雄。”
劉備最後說:“益州牧劉璋,可能算作英雄?”
曹操拍手大笑,說:“別看劉璋出身皇室,他隻配做我的一個看門狗,怎能讓他稱英雄!”
劉備見曹操一一予以否定,不免有些泄氣,他說:“那麼,張繡、張魯等人怎麼樣?”
曹操哈哈大笑,說:“這種碌碌無為的小人,何足掛齒!”
劉備把手一攤,皺著眉頭說:“除了這些人之外,我不知道還有誰能稱為英雄。”
曹操說:“英雄者,就是胸懷吞肚天地之大誌,腹蘊神鬼莫測之玄機的人。”
曹操指指劉備,又指指自己,豪情萬丈地說:“當今天下英雄,隻有玄德與我啊!”
劉備聞言大吃一驚,手中的筷子竟落地而不覺。恰巧,響起一陣春雷,劉備立刻掩飾說:“雷霆一震,使人膽戰心驚。”
曹操用嘲弄的目光盯著劉備,說:“大丈夫還害怕區區雷聲?”
劉備說:“孔子遇到疾雷暴風,都會因為敬畏上天而變了臉色,我又怎會不怕?”
一陣雷聲使曹操忽略了劉備聽說自己是英雄而失態的細節。一會兒,關羽、張飛尋來了,劉備便起身告辭,逃離了虎穴。
劉備回去後,對關羽、張飛說:“今日驚煞我也!”
關羽、張飛忙問何事,劉備說:“我在後園種菜,主要就是想讓曹操認為我胸無大誌,誰知曹操目光如炬,竟指我為英雄。”
莽張飛哇哇大叫:“曹操說得不錯呀,兄長本來就是英雄嘛。”
劉備說:“曹操說我與他為當今天僅有的兩個英雄。雙雄不並立,他既在心目中把我當作最大的敵人,那我們住在許昌,在他的掌握中,不是隨時都有性命危險嗎?所以,我吃驚得掉下了筷子,幸好一陣雷聲響聲,讓我掩飾過去。”
不久,袁術兵敗勢窮,放棄了淮南,北逃青州。劉備趁機向曹操自薦去追擊袁術,曹操一時大意,竟同意了。劉備得令後,立即束裝出城,如同出籠之鳥,兼程東進,終於脫離了曹操的掌握。
評析
“生於亂世,如果不知道臨亂不驚,那麼早晚要葬送掉自己的前途。劉備兵敗,暫寄於曹操之處,他處處小心,韜光養晦,每日以種菜來消磨時光,常常隨機應變,以高明的掩飾逃過了劫難。”
孔子說過:“百行之本,忍之為止。”孔聖人認識到忍是最高策略,並且還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忍顯示著一種力量,是內心充實,無所畏懼的表現、忍是強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