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處世謀略典故(2)
方圓:中直不曲
為人不可太懦弱,處世不可太偏執。有方有圓,才是為人處世的至高境界。
人生在世,尊與卑、貴與賤、退與進、得與失等等都在方圓之間。其智者則有骨有肉,有曲有伸,內方外圓,中直不曲,從而以謀處世,以智做人。既順乎潮流,又不違本意。效法天地,順其方,隨其圓。做人理當如此。
1.功高不驕,徐達功臣廟位排第一
“指揮皆上將,談笑半儒生”的徐達,出生於濠州(今安徽鳳陽)一個農家,兒時曾與朱元璋一起放過牛。在其戎馬一生中,有勇有謀,用兵持重,為明朝的創建和中國的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謀將帥才,深得朱元璋寵愛。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人,卻從不居功自傲。徐達每年春天掛帥出征,暮冬之際還朝。回來後立即將帥印交還,回到家裏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按理說,這樣一位兒時與朱元璋一起放過牛的至交,且戰功赫赫,甚至朱元璋還將自己的次女許配給他,完全可以“享清福”。朱元璋也在私下對他說:“徐達兄建立了蓋世奇功,從未好好休息過,我就把過去的舊宅邸賜給你,讓你好好享幾年清福吧。”朱元璋的這些舊邸,是其登基前當吳王時居住的府邸,可徐達就是不肯接受。萬分無奈的朱元璋請徐達到這些府邸飲酒,將其灌醉,然後蒙上被子,親自將其抬到床上睡下。徐達半夜酒醒問周圍的人自己住的是什麼地方,內侍說:“這是舊內。”徐達大吃一驚,連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見其如此謙恭,心裏十分高興,命有關部門在此舊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門前立一牌場,並親書“大功”二字。
徐達功高不驕,還體現在他好學不倦、嚴於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達,少年無讀書機會,但他十分好學,虛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攜帶大量書籍,一有時間便仔細研讀,掌握了淵博的軍事理論。因此每每臨陣指揮,莫不料敵如神,進退有據,且每戰必勝,令人心服。
身為統帥的徐達,還能處處與士兵同甘共苦。遇到軍糧不濟,士兵未飽,他也不飲不食;紮營未定,他也不進帳休息;士卒傷殘有病,他親自慰問,給藥治療。如遇上士卒犧牲,他更是重視而籌棺木葬之。將士對他無不既感激,又尊敬。
本來可以聲色犬馬的徐達,卻平生無聲色酒賭之好,“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賜與他一塊沙洲,由於正處於農民水路必經之地,家臣以此擅謀其利,徐達知道後,立即將此地上繳官府,“其無私欲,持大節類如此。”
1385年,徐達病逝於南京。朱元璋為之輟朝,悲慟不已,追封為中山王,並將其肖像陳列於功臣廟第一位,稱之為“開國功臣第一”。
評析
徐達能不居功自傲,充分反映了他個人良好的修養,也顯示了他處世的謀略。每個皇權的確定,無不依仗文臣武將的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徐達深深懂得,曆代皇帝總是在政權到手後,視功臣為最大威脅,千方百計收回權力。徐達十分清楚此時“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如果居功自傲,無異於引火燒身。所以,徐達“夾著尾巴做人”,既是個人良好品行的體現,更是保全自己的良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徐達的處世術不亞於範蠡和張良等前輩。
2.思不出位,李責力巧妙應高宋
思不出位,要求說話辦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和地位,該說該做什麼,不該說不該做什麼,都以自己的職責為限,謹慎穩重,這是處世精明老練的表現之一。
李責力是唐代初年的大將,原名徐世責力,參加過瓦崗軍,失敗後投奔唐朝,任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改單名責力。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李責力任司空,為人機巧,行事謹慎。
高宗李治想立太子,由於王皇後沒有兒子,武則天卻有,便向大臣們征求意見。
尚書右仆射褚遂良提議說:“王皇後是世家之女,是先帝為陛下娶的,先帝臨終前拉住陛下的手對大臣們說:‘我的好兒子好媳婦,現在托付給你們了。’陛下聽到過這話,至今如在耳畔,沒有聽說王皇後有什麼過錯,怎麼能輕易將她廢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變更皇後,懇請好好選擇天下的望族,何必要選武氏呢?武氏曾經跟隨過先帝,這是眾所周知的,天下眾人的耳目,怎麼能遮擋得住呢?”
韓瑗、來濟也上書李治,力主不選武則天,但高宗聽不進去。
後來,高宗問李責力的看法,李責力生性乖巧,心想這個關鍵時刻超越自己本分發表意見,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廢立皇後成功與否,都與性命有關。同意廢除王皇後,要是不成功,就將得罪王皇後,不同意廢除王皇後,如果武則天被選中,無疑是自投羅網。
李責力左思右想,含糊其辭地對高宗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麼必要問外人呢?”
高宗聽了這話便下定決心,將褚遂良降職為潭州都督,馬上廢除王皇後和肖淑妃,下令將武則天立為皇後。
武則天當上皇後之後,任用大臣許敬宗排斥打擊不同意擁立她為皇後的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貶逐,或者被誅殺。李責力卻因為應付巧妙,避免了禍及自身,並且受到重用,負責審理長孫無忌等人的案子。
評析
李責力可說是精明老練之輩,他的一句“這是陛下的家事”,堪稱絕佳妙語,包容量極大,在不卑不亢的情況下將“球”踢了回去。
精明老練同投機取巧、阿諛奉承是兩回事。在事情微妙棘手之時,隻有高智商者才能巧妙應付,或者為避免引火燒身,或者為留有回旋餘地,或者為擺脫糾葛紛爭。
人世間,官場上,競爭中,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弄權逞威、明爭暗鬥的事經常發生,如同家常便飯。敢於仗義直言,不怕同惡勢力抗爭,精神固然可敬,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作這種無謂的犧牲,並不可取。明知是以卵擊石,倒不妨退避三舍,保存實力,待機再圖發展。
君子不在其位,便不謀其政。越權插手,越俎代庖,饒舌多嘴,不是招人忌恨,便是招惹是非。這種人與仗義直言者又不同,他們因超越名分地位而引火燒身,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洞明世事,體察人情,隨機應變是思不出位的前提;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是思不出位的保證。恰當地運用這一謀略,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不受無謂的傷害。
3.避實就虛,蘇秦巧妙應高宗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縱橫家蘇秦遊說秦惠文王失敗後,身上穿著破舊的衣服,腳上穿著破草鞋,肩上挑著擔子,十分狼狽地徒步回到自己的故鄉洛陽。他不顧兄嫂和妻子的嘲笑,關起門來勤奮讀書,困倦時便以錐刺股,一年之後,學業有成,蘇秦又開始了他的遊說活動。
此次出行,蘇秦的目的是要使燕、趙、韓、魏、楚、齊六國締結聯盟,共同對付秦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合縱擯秦”之策。蘇秦首先北上說服了燕文侯,燕文侯十分高興地對蘇秦說:“我的國家是個小國,力量薄弱,西邊受到強秦的威脅,南邊又靠近秦國和趙國,齊、趙兩國都是強國,現在您以合縱擯秦之策來開導我,讓燕國參加合縱以安定燕國,我願意率領全國百姓聽從您的安排。”
燕文侯死後,燕易王即位,齊國趁燕國辦喪事之機向燕國發動進攻,奪取了燕國的十個城池。蘇秦得知此事,便為了燕國去遊說齊威王,齊威王以上賓的禮節接見了蘇秦。蘇秦首先向齊王跪拜兩次,祝賀齊國奪取了燕國的十座城池,緊接著又仰麵朝天,為齊國吊喪。齊王非常震驚,按戈倒退了幾步對蘇秦說:“你這個人先是慶賀,後又吊喪,究竟是何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