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不分紅白,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問題,張學良說:“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我完全同意。但是,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我還不能不接受蔣介石的命令進駐蘇區。蔣介石已經有電報罵我隔岸觀火。但我們事實上可以合作。”張學良接著說:“我很清楚紅軍是真心抗日的,剿共與抗日不能並存;聯共抗日才是前途。”雙方談定,紅軍可在適當時候退出某些地方讓東北軍進駐,以打假仗的方式應付蔣介石。
周恩來指出加強抗日教育與培訓抗日幹部的重要性,提出將這一項列入正式協議。張學良深受啟發,表示十分讚成,雙方決定:紅軍開辦紅軍大學,東北軍創辦軍官訓練團,彼此合作。
關於全國紅軍集中河北抗日問題,延安會談時,中央紅軍主力已組織了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由陝西渡黃河東征,進入山西。張學良問,紅軍東渡黃河的目的是什麼?周恩來說:“準備占領太行山,東出抗日,以推動全國抗日局麵的早日到來。”張學良說,“蔣介石已經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集中個幾個師的嫡係部隊,配合閻錫山的部隊,事先對太行山進行了控製。我認為,紅軍去河北恐不利,在山西也難立足,不如經營綏遠較妥。但如果紅軍決定出河北,我可以通知東北軍對紅軍不加阻攔。”說到正在艱苦轉戰中的紅四方麵軍和紅二、六軍團,張學良說,“貴方四方麵軍如北上,東北軍陝甘部隊可讓路;二、六軍團須要取得中央軍同意方可,本人可以從中斡旋。”
說到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問題,張學良同意紅軍的主張,認為這是中國當前的惟一出路,並說他願意盡力向蔣介石提出來促成實現。對於“八一宣言”中所提國防政府的十大政綱,研究後再提出意見。
關於抗戰準備問題,周恩來提出,要加強物資準備,特別是通訊器材、醫藥品的貯備,如果缺乏這兩種物資,會使部隊在將來的長期抗戰中遭受極大的困難。張學良當即說明這兩種物資他都有充足的庫存,可供東北軍和紅軍長期作戰之用;並說他還有一筆私人存款,必要時願意拿出來作抗日公費。關於經濟通商,普通購物,紅軍可在東北軍防地設店自購,無線電、醫藥等軍用品由張學良代辦,子彈可由張學良供給。為了表示誠意,張學良還決定,當即撥出二萬銀元送給紅軍,以後再出十萬元法幣。關於國際聯合問題,雙方一致同意聯合蘇聯,派代表赴蘇,爭取蘇聯對中國抗日事業的援助。東北軍方麵派赴蘇聯的代表,取道歐洲前往;中共方麵派赴蘇聯的代表,從新疆前往,由張學良向盛世才聯係,負保護之責。會談中,張學良向周恩來提議,彼此互派一得力人偽裝偵察,保護交通。另派有政治頭腦及色彩不濃之人在他處做事。周恩來表示同意。
這樣,談判整整進行了一個通宵。雙方共誓“永不毀約”。
評析
在這場軍事談判中,兩位高級將領開誠相見,首先就逼蔣抗日和聯蔣抗日達成一致;接著,雙方均表示願精誠合作,共同抗日,並為對方提供方便。此外,張學良還主動表示樂意為紅軍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雙方還就聯合蘇聯等問題取得一致意見。通過這場重要談判,紅軍與東北軍的攜手抗日關係進一步密切,並對日後張學良將軍與楊虎城將軍發動“西安事變”有重要的影響。
4.知己知彼,沈括化幹戈為玉帛
公元1074年,宋與遼發生邊境爭端。雙方派代表在代州邊界土黃平談判。但由於遼方一再設置障礙,致使談判不歡而散。第二年,遼方派使臣肖禧到東京,聲稱:“不解決問題,誓不返遼。”宋方官員經常與肖禧通宵達旦談判,因遼方無理糾纏,談判毫無進展。
神宗憂心忡忡,他既不想與遼軍交戰,又不願割讓領土求和,最後決定派遣沈括赴遼談判。
沈括早年對宋、遼邊界作過仔細研究,這次接到出使遼國的使命後,又查閱了檔案、典籍,並向有關官員進行了解,弄清遼方兩次所提界至前後不一。第一次所提界至與第二次所提有爭議的黃嵬山,相差30裏。他連夜草奏,上呈神宗。神宗看了奏章,向群臣說:“以往主持談判的大臣不究本末,貽誤國事。沈括精神如是,朕無憂矣。”神宗按沈括提供的資料,親自繪製了一張地圖。
第二天,沈括攜帶地圖到館舍拜會遼使肖禧。沈括說:“下官受皇上的委托,奉陪閣下,貴國有何要求,請向我提出。”肖禧以十分傲慢的口氣說:“宋朝違背條約,侵犯我大遼邊界。我們早有照會,要求重定邊界。大遼皇帝派我來東京,此事不解決,我無法回朝複命。”
濃括麵帶微笑道:“本人對邊界情況略知一二。貴國在照會中所提有爭議地界,較原協議向前推進30裏。不知閣下這次來東京是為解決邊界爭議,還是索取領土?”
肖禧毫無思想準備,故作鎮靜道:“大遼隻要求按原協議重定邊界,對宋朝絕無領土要求。”
沈括從袖中取出地圖,說:“閣下聲稱並無領土要求,實屬遼國大度。此圖乃禦筆繪製,請閣下過目。”
肖禧察看地圖,隻見山川河流無不詳細,一時無言答對,隻好委婉地說:“既然如此,我隻好及早回國向大遼皇帝報告。”
肖禧走後,大家沉浸在喜悅之中。沈括卻非常憂慮,他知道遼使雖然離去,邊界爭議並未解決。目前遼國大軍壓境,如不急速赴遼,麵見遼帝,將此事圓滿解決,遼方隨時都可能揮師南下。他遂將自己的想法麵呈神宗。神宗深表讚同,並派沈括出使遼國。
談判會場設在一個寬敞的帳篷內。遼方代表宰相楊益戒,是遼國手握實權的人物。他開門見山地說:“遼、宋地界需要重新劃定,我們大遼多次派使臣赴宋,久未見答複。此次貴使前來,希望及早商定,免得又動幹戈!”
沈括從容答道:“宋、遼地界早有定議,但是貴國所提黃嵬山為分水嶺問題,文書上並沒有記載,敝國不敢從命。我攜帶文書在此,請閣下過目。”隨從人員將兩國簽定的文書,擺到談判桌上,文書中明文記載:“黃嵬山以大山腳下為界。”
楊益戒無言以對,最後用威脅的口吻說:“貴國數十裏之地不忍割讓,難道要斷絕兩國友好關係嗎?”沈括答道:“師直為壯,曲為老。北朝棄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楊益戒見沈括態度強硬,言詞鋒利,隻好宣布休會。
在第二次談判中,楊益戒見逼索土地不成,便放棄黃嵬山地界之事,又提出天池子之歸屬問題。天池子屬於宋國的領地,這在宋、遼簽定的協議中早已確定,但協定允許一部分遼民在天池子牧馬。
沈括說:“天池子乃宋國疆土,豈能更改!”
楊益戒說:“遼民在此牧馬,極易引起衝突,有損兩國關係,請閣下三思。”
“天池子歸屬乃先皇所定,本朝無權更改。至於武裝衝突,本朝容忍是有限的,也請貴國三思。”
雙方共進行了六次會議,沈括有問必答,言詞犀利。楊益戒未料到宋朝竟有這樣傑出的使臣,又聽說宋朝正在邊界集結軍隊作應戰的準備,隻好放棄逼索土地的要求,維持原協議所確定的邊界,草草結束談判。
沈括勝利完成赴遼使命,返回汴梁。神宗為嘉獎沈括的功績,任命他為翰林學士。
評析
在這場宋遼邊界談判中,由於宋朝代表沈括知識淵博,辦事認真,對兩國邊界情形了如指掌,因此,他輕而易舉便製服了來宋無理取鬧的遼方代表。其後,他赴遼與遼宰相談判時,又引經據典如數家珍,使楊宰相無言以對;宰相見來文的不行,遂以武力相威脅,但沈括態度強硬,據理力爭。在此後的談判中,由於沈括胸有成竹,因而在談判中對答如流,使對方無空子可鑽。此外,由於宋朝加強了邊防,遼隻好放棄逼索土地的無理要求。
沈括不僅言詞犀利,而且講究談判禮儀,不愧是一位有建樹的談判高手。
5.軟硬兼施,呂甥智救晉惠公
春秋時期,晉惠公夷吾是靠秦穆公的幫助當上國君的。之前,他曾許諾即位後割河東五城給秦國。但回國即位後,他又反悔,沒有實踐自己的諾言。晉國遇到災荒,向秦國借糧,秦穆公慷慨相助;但秦國遇到災荒,晉國一點也不援助。這兩件事,使秦穆公大為惱火,待他度過災荒之後,立即進攻晉國,結果秦國大勝,晉惠公被俘。三個多月之後,秦才同意與晉國講和。於是,晉惠公便派人從國內召呂甥來秦講和。
呂甥奉命至秦。秦穆公召見了他。秦穆公問呂甥:“晉國人和睦嗎?”
“不和睦。”呂甥回答。
“為什麼不和?”秦穆公又問。
呂甥答道:“小人們恥於國君被人捉去,哀悼死於戰爭的親人,不怕征稅練兵,擁立太子做國君。他們說:‘一定要報秦國的大仇,寧願投降戎狄。’君子們愛惜自己的國君,並且知道自己的罪過,不怕征稅練兵,以等待秦國的命令。他們說:‘一定要報答秦國的恩德,即使死了,也不能有二心。’因此,晉國人不和睦。”
秦穆公欲發作不能,無可奈何,隻好轉移話題:“你們晉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君呢?”
呂甥回答說:“小人們不知事理,隻知憂慮,認為我君必定被您處死。君子們用自己的心推測別人的心,認為您一定會歸還我君。小人們說:‘我們坑害了秦國,秦國怎麼會放還我君?’君子們則說:我們已經認罪,秦國肯定會放還我君的。我國有二心,秦捉我國君,我們已服罪,秦必放我君。恩德沒有比這再厚的,刑罰沒有比這更威的。服罪的人懷念恩德,二心的人畏懼刑罰。以此舉動,秦國可以稱霸天下了。假如過去收納我君,現今又捉住不放,使其君位不定,即廢掉而不複立。這是將過去的恩德變成怨仇,秦國絕不會這樣做的。”
秦穆公隻好順著說:“這正是我的本意啊。”於是,立即放了晉惠公。
評析
在這則實例中,呂甥首先委婉指出,晉人團結一致,練兵備戰,藉此壓秦穆公放人。接著,他故意說,秦將處死惠公是“小人之見”,而秦將放還晉國君是“君子之見”,誘導秦穆公做出“君子之舉”。他對秦穆公軟硬兼施,又壓又拉,終於救回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