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談判謀略典故(1)(2 / 3)

誌願軍頑強作戰,與敵人反複爭奪每一個陣地,至10月22日粉碎了敵人的秋季攻勢,共殲敵7.9萬人。

敵人兩次攻勢作戰都以失敗而告終。美國政府對李奇微的失敗很不滿意。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抱怨說:“李奇微所實行的占領個別高地的戰術,不符合美國在遠東的全盤戰略,用這種戰法,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到達鴨綠江。”

中朝軍隊防禦作戰的勝利,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原來美方想以軍事壓力迫使朝中方麵在軍事分界線問題上屈服,現在由於其軍事上的失敗,而不得不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來,並放棄了原來的無理要求。

中朝軍隊在總結前一階段防禦作戰經驗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貫徹毛澤東的“持久作戰,積極防禦,守住現有戰線”的戰略方針,集中力量構築了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陣地。從而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公裏的戰線上,形成了一個有20至30公裏縱深的防禦體係,為實行陣地戰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為了配合停戰談判,更多的殺傷敵人,並鍛煉部隊,取得作戰經驗,中國人民誌願軍進行了全線性的戰術反擊作戰。

這種戰術反擊作戰,是誌願軍在和敵人對峙的狀態下,分散進行的小規模的陣地進攻戰。誌願軍選擇有利的攻擊目標,經過充分準備,在優勢的炮兵火力掩護下,攻占敵人的陣地,全殲敵人後,根據不同情況,或撤回,或占領。這種陣地進攻戰,因攻擊目標較小(一般為敵人的排、連防禦陣地),我兵力、火力占絕對優勢,所以成功率很高,付出的傷亡代價也較小。

戰術反擊作戰從1952年9月18日開始,至10月31日結束,先後對“聯合國軍”60個連、排防禦陣地及個別營防禦陣地進攻77次,打敵排以上反撲480餘次,經過反複爭奪,占領敵陣地17處,共斃傷俘敵2.7萬餘人,擊落敵飛機183架。

朝鮮人民軍在東線也對敵軍3個陣地進行了反擊作戰,殲敵1700餘人。

誌願軍和人民軍全線連續的陣地進攻戰,就每個戰鬥來說,雖然是戰術性的,但從整個戰線來說,又是戰略性的。一個多月的作戰,打得非常活躍,弄得敵人十分狼狽,8個師頻繁調動,疲於奔命,從而使中朝軍隊進一步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在誌願軍進行戰術反擊作戰的後期,敵人為了進行報複,也對誌願軍的部分陣地展開了進攻。

10月14日至11月25日,誌願軍第十五軍等部隊成功地進行了著名的上甘嶺防禦戰役。

在不足4平方公裏的兩個高地上,敵人先後投入美軍第七師、南朝鮮軍第二、第九師等共11個團,18個炮兵營,坦克170餘輛,出動飛機3000架次,總兵力達6萬餘人。

中國人民誌願軍先後投入作戰的兵力有:第十五軍兩個師,第十二軍1個師另一個團,炮兵兩個師另兩個團及高射炮兵一部,共4萬人。

誌願軍在一個多月的堅守防禦作戰中,與敵人反複爭奪,共殺傷敵軍2.5萬人,終於粉碎了敵軍對上甘嶺的進攻。這次戰役,兵力、火力之密集,反複爭奪之頻繁,戰鬥之殘酷激烈,為世界戰爭史所罕見。

經過戰場上的不斷較量,美國人開始軟了下來,從而使停戰談判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

但是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的主戰派,特別是南朝鮮總統李承晚,仍然反對在談判桌上讓步,鼓吹繼續進攻。

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於1953年4月,為誌願軍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方針:“同朝鮮人民軍一起爭取停,準備拖。而軍隊方麵則應作拖的打算。隻管打,不管談,不要鬆勁,一切仍按原計劃進行。”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精神,為了再向敵人施加一些壓力,促成停戰的實現,中朝軍隊於5月7日舉行了夏季反擊戰役。

戰役第一階段,主要攻擊南朝鮮軍和部分美軍據守的連以下陣地。

戰役第二階段,以打擊南朝鮮軍為主,攻擊目標提高到敵人的營、團陣地。

這次進攻戰役,向敵縱深推進了6公裏,並創造了陣地防禦階段一次殲敵一個團的紀錄。

在中朝軍隊連續打擊之下,美國表示願意在停戰協議上簽字,但是南朝鮮李承晚政權則反對停戰,並叫嚷要單獨幹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再教訓一下李承晚,彭德懷致電毛澤東,建議推遲簽訂停戰協定,以便再給南朝鮮軍以沉重的打擊。

毛澤東立即複電:“再殲滅南朝鮮軍萬餘人極為必要。”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精神和彭德懷確定的作戰計劃,誌願軍於6月25日至7月27日,繼續進行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的作戰。在這個階段的作戰中,誌願軍成功地進行了金城反擊戰役。

從7月13日開始的金城反擊戰役,誌願軍以6個軍的兵力和優勢的炮兵火力,向金城以南的南朝鮮軍4個師的防禦陣地發起攻擊,僅用三天時間就將戰線向南推進了17.5公裏,並殲滅南朝鮮軍4個師的大部。

金城反擊戰的勝利,顯示出誌願軍的進攻能力越來越強,已經能夠打破任何敵人的堅固防線。

在這種形勢下,美國急切地要求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終於在板門店簽訂了,並在同日實現了停戰。

評析

毛澤東懂得要想在軍事談判中占取主動,必須有戰場上的勝利和控製戰局的主動作為籌碼和後盾,談是“停戰”的最終目的,而談的過程中的“打”則是為實現這一目的製造有利的條件。所以在板門店談判中,毛澤東運用了打打談談,談談打打,以打促談的辦法,迫使美國在板門店簽定了停戰協定。從而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全麵勝利。

3.以誠至成,張學良與共產黨攜手抗日

1936年初,紅軍將被俘的東北軍團長高福源釋放回營,讓他去做張學良的工作。經高福源、王以哲牽線,張學良在陝北洛川與李克農進行了會談,雙方達成協議:由毛澤東或周恩來中的一人,與張學良當麵會晤,共商抗日救國大計,地點初步定在膚施城,時間由中共方麵決定。不久,張學良接到毛澤東、彭德懷發來的急電,稱:甲、敝方代表周恩來偕李克農於八日赴膚施,與張先生會商救國大計,定七日由瓦窯堡啟程,八日下午六時前到達膚施城,關於入城之安全,請張先生妥為布置。乙、雙方會商之問題,敝方擬為:(1)停止一切內戰,全國軍隊不分紅白,一致抗日救國問題;(2)全國紅軍集中河北抵禦日寇邁進問題;(3)組織國防政府、抗日聯軍具體步驟及政綱問題;(4)聯合蘇聯及先派代表赴莫斯科問題;(5)貴我雙方訂立互不侵犯及經濟通商初步協定問題。

4月8日,周恩來到達膚施東北的川口。4月9日,張學良自駕飛機抵達膚施,當天晚上,周恩來與張學良以前從未見過麵,但彼此並不陌生。一位是威名赫赫,並帶著濃厚傳奇色彩的中共領袖,一位不僅是東北軍少帥,而且是全國的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

剛一落座,周恩來就說:“張將軍,我也是在東北長大的。當時,在奉天(沈陽)第六高等小學堂讀書。現在多麼想回去看看,可惜回不去了。”提起東北,令張學良感到親近,又引起了張學良的感觸。他說:“周先生的經曆我了解,在東北的情況,我聽我的教師張伯苓說過。”周恩來很奇怪,就問:“張先生是我在天津南開學校時的校長,怎麼會是你的老師?”張學良爽快地回答:“我原來抽大煙,打嗎啡,後來聽了張先生的規勸完全戒除了,因此我就拜張先生為師。咱們是同師啊。”於是,談判在輕鬆親切的氣氛中開始了。

首先,他們談到了國家的前途。周恩來問道:“張將軍,你看中國的前途如何?”張學良心事重重地說:“我看國民黨已經是沒有希望了。當前中國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走共產黨的道路,一條是走法西斯的道路。兩年前,我從意大利回國,曾經相信法西斯主義可以救中國,因為德國、意大利都是在法西斯統治下強大起來的。所以我主張擁護蔣介石作領袖,實行法西斯主義,領導全國抗戰。但現在看來,現實與我想的並不一致,內戰不停,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把日寇趕出中國呢?”

周恩來說:“張將軍這般開誠相見,請允許我談談我們的看法。我們認為法西斯主義是帝國主義的產物,它主張個人獨裁,壓迫人民,摧殘群眾,把資產階級統治最後的一點表麵上的民主都拋棄了,因而是一種反動主張。中國要抗日,必須實行民主,必須依靠民眾。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無比的,隻有依靠它,中國的抗日才可能勝利;否則,就不會樹立真正的抗日信念,也絕不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周恩來指出:“打內戰,隻能為親者痛,仇者快,讓人民遭殃,讓日本帝國主義喜歡。隻有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才能把日寇趕出中國。”

接著,他們又討論了對蔣介石的態度。中共原來是主張反蔣抗日的。此時,周恩來真誠而虛心地說:“我們原來主張反對蔣介石,那是因為大革命失敗以來,特別是‘九一八事變’以來的事實教育了我們。不過在今天的形勢下,我們願意重新考慮這個問題,關於這一點,我們願意聽聽張將軍的見解。”張學良認真地說:“我認為,蔣介石是現在中國實際上的統治者,中國現有的主要地方都是他在統治著,全國的主要軍事力量,都被他掌握著,其他如財政、金融和外交大權,也都掌握在他手中。我這兩年同他的接觸很多,關係很密切,據我多方觀察,他還是有抗日的可能性。抗日不應該反蔣,統一戰線也應當把蔣包括在內,而且我們東北軍是他的部下,財政上也靠他,如果提反蔣抗日,工作起來有困難。在國民黨的要人中,一些人也佩服蔣介石尚有民族情緒和領導能力,故希望他抗日。”張學良說:“我們現在正想增大抗日力量;為什麼要把他所掌握的這一股力量排除呢?當然,蔣介石左右有不少親日派,要蔣介石下決心抗日是不容易的,還需要做許多工作。”

關於張學良與蔣介石的關係,他表示,他現在不能反蔣,將來蔣如果真降日,他一定離開蔣另作打算。周恩來說:“張將軍的意見很重要,值得我們重視。共產黨由土地革命的階級鬥爭,轉到各黨派聯合抗日的民族革命已經變了一步。我現在可以表示,我同意張先生逼蔣抗日和聯蔣抗日的主張,不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針政策問題,我願意把這個意見帶回去,提請我們中央鄭重考慮以後,再作最後答複。”張學良高興地說:“那好,你們在外邊逼,我在裏邊勸,我們對蔣介石來一個內外夾攻,一定可以把他扭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