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資本法則:以品牌凝聚資本(2 / 3)

有形的東西,越分越少;無形的東西,越分越多。牛根生表示,我們彼此也都借用了對方的無形資產,而這種無形的東西越分越多。幾年來,蒙牛在國內乳品市場上迅速崛起,牛奶、冰淇淋、奶片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第一,為幾百萬農牧民提供了致富途徑。可以說,蒙牛的創業團隊和摩根等國際投資銀行一起,創造了一個中國奶農、民族乳業和國際投資者多贏的、和諧的財富傳奇。

2.破解外資股權激勵之謎2005年4月7日,香港上市公司中國蒙牛乳業宣布,蒙牛外資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股權激勵計劃提前兌現,蒙牛管理層控股公司獲獎6260萬餘股中國蒙牛乳業股票,如以當前每股平均5~6港元的市值計算,約合3~4億元人民幣。緊接著,又一個世人矚目的事件發生了:蒙牛管理團隊表示,80%以上的收益將用於企業發展。至此,倍受世人矚目的“蒙牛股權獎懲協議”謎題得以破解。

對於這個激烈措施,很多媒體作出了報道。財經專家指出,作為中國乳業目前惟一一家登陸國際資本市場的領袖企業,蒙牛與國際同行聯手締造了一個財富傳奇:美國、香港、英國3家外資財務股東投入約5億元人民幣,蒙牛中方股東投入約0.46億元人民幣,分別可獲投資回報各20多個億,分別創下了500%和5000%的投資收益奇跡。蒙牛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走出了一條“用全球資源,興民族工業,鑄中國品牌”的新路子,成為民族產業應對經濟全球化潮流的一個經典案例。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來解析。

1.股權激勵的由來2002年,外資第一次入股蒙牛時,為了達到激勵管理層的目的,摩根士丹利等外資股東與蒙牛管理層達成協議:自2003年起,未來3年,如果蒙牛利潤年增長率低於50%,蒙牛管理層要向以摩根為首的3家財務股東支付最多不超過7830萬股中國蒙牛乳業股票(約占總股數6%),或者支付等值現金;反之,則3家外資股東要向蒙牛管理團隊支付同等股份。

財經專家指出:從全球投融資領域看,投資者最大的擔憂就是投資目標同管理者個人指標的錯位。如近來一家知名美國電子公司的CEO辭職,就是因為與董事會存在戰略分歧,不能兌現對董事會的承諾。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激勵是一種國際慣例,所不同的隻是多少而已,因為它能形成良性的管理、激勵機製,協調好公司經營目標和管理者指標之間的關係。

2.提前兌現有助雙贏據統計,蒙牛近幾年的增長率全都超過50%的指標(2001年到2004年利潤複合年增長率不低於120%),以此發展速度,在協議期內實現年複合增長50%的指標幾乎沒有任何懸念。因此摩根等三家外資股東決定提前兌現股權獎勵計劃。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提前兌現獎勵,既對蒙牛管理層有利,也對外資財務股東有利,這是一個雙贏選擇。對三家外資股東來說,對蒙牛的階段性激勵目標已經實現。在與中國公司的合作中,蒙牛給他們印象最深。蒙牛人拿出積蓄辦企業,捐出股份保百年。境界之高尚、配合之默契、執行之堅決,舉國罕見。蒙牛人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創造了中國乳業的奇跡,同時也為所有股東創造了良好的回報,因此獎勵計劃的提前兌現是對蒙牛人創造的驚人業績的充分肯定。

據記者觀察,對於蒙牛管理層來說,提前兌現獎勵等於給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下了一場“及時雨”:在中國乳業競爭白熱化的今天,誰改善裝備搶得先機,誰就更有把握贏得未來。因此,早獎勵肯定比晚獎勵的效用更大。

業界認為,蒙牛發展後勁不容輕視,摩根等外資投行的決策恰恰說明他們更加看好蒙牛的發展潛力,也表明投資者與經營者的合作進入了更高的層次。

3.蒙牛管理層:所獲獎勵80%用於企業發展“蒙牛管理層對所獲獎勵將作出怎樣的安排?”有記者打電話向蒙牛新聞發言人孫先紅問詢。當問及這次管理層所獲獎勵將如何分配時,孫先紅表示,小部分將用於現有管理層,大部分將用於為企業增加後勁的激勵。

這是繼牛根生個人捐出股份收益後,管理層團隊采取的集體性散財聚人的重要舉動,是蒙牛在激勵機製上傳出的又一例好消息。據了解,這次所得股權的激勵對象與“老牛專項基金”基本一致:一是用於獎勵經營、管理、市場、銷售、研發、技術、生產、奶源等八大領域的突出貢獻者,二是幫扶特困職員,三是改善員工集體福利。

附牛根生語錄:“與自己較勁”是蒙牛文化的精髓之一。發生任何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改變自己容易,改變別人難。假使矛盾雙方的責任各占50%,那麼,你先從改變自己開始。當你主動改變後,你會發現,對方也會跟著改變,而且這種改變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變10%後,他會改變30%,真所謂“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萬一你改變了50%以後,對方還是一點不變,怎麼辦呢?你還是要堅持“與自己較勁”。因為95%的情形不是這樣的。當你無數次地“與自己較勁”後,回頭再看,“大數定律”的效能就顯現出來了:你通過改變自己而改變了世界!

直接去舉一千斤的人,笨蛋;四兩撥千斤的人,聰明。一個人做了十件事,取得了100%的成果,而另一個人做了一件事,就取得了90%的成果,那麼這個做事少的人就是聰明人。因為那個做十件事的人,用九件事隻爭取到10%的成果,那是不行的。”“潮流有淺層的,也有深層的。這就像海流一樣。當我們看到表層海流向西湧去的時候,深層海流往往是向東湧動的。”“別人從零起步,而我是從負數起步。”“我的父親養牛送奶38年,我是子承父業;我的母親給了我教育,她囑咐我的兩句話讓我終生難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個顛倒”另一句是‘吃虧是福,占便宜是禍’。”人是生產力首要的能動的因素,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兩者的結合體就是我所謂“帶工具的人”。

策劃也有“兩麵性”。好人可以用,壞人也可以用。策劃有時被濫用、誤用、反用,變成了“投機”的代名詞。甚至有人說,舉目四望,提心吊膽:不是策劃別人,就是被別人所策劃。真正有生命力的策劃,不是“抖機靈”,也不是“賽智商”,而是捧出一顆真心,拿出一份熱誠,與別人同呼吸、共命運,“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小勝憑智,大勝靠德”--策劃的最高境界是誠信!誠信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大誠信”其實就是“大智慧”。當今社會最大的學問,就是按客觀規律辦事;而按客觀規律辦企業的最大學問,就是“對別人有利的,才是對自己有利的”。有了誠信,資源不請自來,這是無管理的管理,無策劃的策劃。

所帶工具可以是自創的,也可以是“拿來”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可以是務實的,也可以是務虛的;可以是反應堆,也可以是催化劑。總之,我們要的是“帶工具的人”。

世界上的競爭,從古到今,無非是三種資源的競爭,一是體力競爭,二是財力競爭,三是腦力競爭。如果論這三種力的關係,誰都可以統禦誰,隻是條件不同,三種力的地位也不同:蠻野社會,體力可以統禦財力和智力;資本社會,財力可以雇傭體力和智力;信息社會,智力可以整合財力和體力。這就是“三力法則”。

我一定要把企業辦成“大家的企業”;如果辦成了某一家某一姓的,那將是我最大的失敗。

一個人要懂點哲學,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任何人都少不了走這一步,包括曆史上的能人在內。在有生之年就看到自己從有到無,我看我比許多人幸運。

競爭隻會促進發展。你發展別人也發展,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雙贏”,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一個地方因競爭而催生多個名牌的例子國內國際都很多。德國是彈丸之地,比我們內蒙古還小,但它產生了5個世界級的名牌汽車公司。

經過上百年的積累,我們已經形成了內蒙古的固有的百年品牌,那就是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及其承載體,這是我們最大的無形資產。我們隻有找準我們的‘‘強項”,做我們的“強項”,才有可能走向全國;如果不幸揀起“弱項”大做文章,那就可能費力不討好。

講到用人標準,從人本管理的角度看,人人都是人才,就看放的是不是地方,這是一個人崗匹配的問題。這就像木頭,粗的可以做梁,細的可以做椽,渾身疙瘩的還可以做柴禾……人也是這樣,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崗位適應性。比如,我們廠子選衛生工,肯定不能選擇文化程度太高的,也不能選擇家庭條件特別好的,我們選擇的都是老實厚道的農村婦女,她們為能拿到這份旱澇保收的工作而自豪。結果,那麼大的一個廠子,她們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擦呀洗呀,以致工廠裏任何一個角落,你戴著白手套摸,都摸不到一點灰塵。因為她們知道,這裏每天的產品都要乘車坐船走向全國的角角落落,有的還要飄洋過海,‘安全、衛生、營養、健康’是每個食品企業必須時刻緊繃的第一根弦,對億萬消費者負責是第一位的;同時,我們工廠每天接待著幾百名、上千名各行各業的代表,有一處打掃不到位,就會影響到公司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