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資本法則:以品牌凝聚資本(3 / 3)

所以,論人才問題,說它複雜吧,著書立說也僅能說個皮毛;說它簡單吧,也就一句話:所謂人才,就是合適時間合適地點的合適人選,也就是最適合崗位的人。”什麼都可以討論,“控股”這個原則不能討論,這是一個涉及“主權”的話題……世界上的思想比星星多,觀點比人口密,沒作選擇的時候,此也有、彼也有,然而此也混沌、彼也混沌,分不出個主賓來;一旦作了選擇,就有了凝聚點,有了向心力,有了主心骨。所以,若論企業文化從哪裏來?“結晶式”也好,“播種式”也好,歸根到底,企業文化首先是一種選擇,然後是一種整合。

我自己體會,人類社會的基本準則,就是“交換”。隻有誠心,才能換來誠信。誠信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大誠信”其實就是“大智慧”。當今社會最大的學問,就是按市場規律辦事;而按市場規律辦事的最大學問,就是“對別人有利的,才是對自己有利的”一個做鞋的人,為別人負責是做不好的,為自己負責就能做好。當他“為別人負責”的時候,他的服務對象是泛指的,不特定的,模糊的,由於他的服務對象的模糊性,他在工作中的動機就不是強烈的,感情就不是具體的,思維就不是深刻的,責任意識就是鬆懈的。當他“為自己負責”的時候,他的服務對象就是活生生的自己:做不好就沒人買,砸了牌子就賣不上好價錢,丟了工作就無以養活一家老小--這時候,他的動機足夠強烈,他的智慧強力發揮,他的責任意識是緊繃的。所以,首先“為自己負責”,然後才能“為別人負責”。

我作為做企業的人,一方麵信奉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麵也結合一部分凱恩斯觀點,讓我的員工盡快變成中產階級。凱恩斯比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晚,因此凱恩斯觀念應該可以對馬克思主義形成一定的補充。

我們經營的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圈子,一個很大、很長、很累人也很激動人心的圈子,通俗的說法,把它叫做產業鏈,更形象的說法,應該稱它為“企業生態圈”。從最前端的種草養牛,到中間的乳品製造,到後端的市場營銷,處處要講生態平衡。萬一有一天某個方麵不平衡了,這個圈子就發生了梗阻,你其他方麵的技術指標再好,這個圈子也沒法再循環下去。明確了“企業生態圈”這樣一個概念,我們的一舉一動就有了戰略支撐。

不要小看我們小地方,小地方的人不想則已,一想便是著眼全國的大事!上海有一千多萬人,上海的企業隻要占領上海,就能做中國的老大老二;北京也有一千多萬人,北京的企業隻要占領北京,也能做個全國前幾名;而我們呼和浩特才一百多萬人,隻有像鄂爾多斯廣告語所說的那樣--“溫暖全世界”,才能在全國排上座次。

不在所有,重在所用。常言道,富不過三代,那我就不讓他富。錢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企業垮了,或被不肖子孫禍害--了,失去錢財就很難受。我現在是自己讓它從有趨於無,這才是支配金錢的最高境界。

宇宙飛船有兩種命運,一種是擺不脫地心引力,掉下來;一種是飛出去,這取決於速度,不能高速成長,隻能高速滅亡,不能靜止在半空中的狀態,這就是飛船定律。一個企業也是這樣,如果沒有高速度,到頭來,每個市場的蛋糕都沒有它的份。我們的軍隊之所以常勝不敗,就是因為在敵人搶占製高點時,我們總是能首先成功。蒙牛是一個民營股份製企業,深知生死時速的含義,適者生存,羚羊如果跑不過最快的獅子,肯定會成為獅子的美餐,獅子跑不過最慢的羚羊,就會餓死,什麼都要搶先,核心理念是,一切競爭從速度開始。

在用人上,我們是有德有才,破格錄用;有才無德,限製錄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至於德重要還是才重要,我認為,如果才氣很大,德性不好,對企業的破壞性可能就非常大。一個人智力有問題,是次品,一個人的靈魂有問題,就是危險品,所以經營人心非常非常的重要。

誤解與被誤解的頻率標誌著一個人的素質。

一個人一生隻做一件事,肯定比三年做東、五年做西的人更容易成功。

差異化、挺進無競爭領域是弱勢企業迅速製造相對強勢的不二法門。

回顧這些年我們的發展,有許多事,專家都說“不能”;但因為我們識字不多,一不小心把“不”字給丟了,結果就變成了“能”!可謂是“有膽有識”。最近我到北京把膽切除了--佯說去蒙古了,不是撒謊,是怕影響大家……這個膽結石做了以後,基本就沒“膽”了,也沒“石”(識)了……人是生產力首要的能動的因素,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兩者的結合體就是我所謂“帶工具的人”。所帶工具可以是自創的,也可以是“拿來”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可以是務實的,也可以是務虛的;可以是反應堆,也可以是催化劑。總之,我們要的是“帶工具的人”。

最大的培養在實踐。使用就是最大的培養。

?我自己體會,人類社會的基本準則,就是“交換”。隻有誠心,才能換來誠信。誠信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大誠信”其實就是“大智慧”。當今社會最大的學問,就是按市場規律辦事;而按市場規律辦事的最大學問,就是“對別人有利的,才是對自己有利的”。

從更廣大的意義上來講,在企業競爭中,保護與自我品牌形象相關係數高的競爭對手的品牌形象,是一種更高的策略,是另一種“為自己負責”。因為競爭當中有聯合(潛在的聯合,或者顯在的聯合),對手和盟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我們內蒙古乳製品企業應該覺悟到,每個企業除了擁有自己的張三牌,李四牌,還擁有一個共同的品牌:內蒙古牌,呼市牌。這個大牌子閃光,我們每個企業頭上都有“光環效應”;這個大牌子受了汙染,我們每個企業的頭上都會“佛頭著糞”。在區內,蒙牛的牌子怎麼被人砸都可以;但在區外,如果還要砸,那麼砸的恐怕就不僅僅隻是蒙牛的牌子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常想,如果缺乏參照物,缺乏警覺性,可能對市場的敏感度也差,反而散了……蒙牛超不超伊利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因為我們與伊利同屬於草原品牌、內蒙古品牌。今後比較大的可能是,有時伊利超過蒙牛,有時蒙牛超過伊利。哪一方長期做第一,也不一定是好事。

“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世界上沒有傻子,今天你可以剝奪別人的利益,甚至明天也可以繼續剝奪,但後天你將得到一顆苦瓜。一個企業如果隻想活一年兩年,那就罷了;如果想長命百歲,沒有“長壽基因”是萬萬不能的。我們常常強調“市場導向”,其實“市場導向”最大的竅門不就是給別人帶來利益嗎?所以,企業利潤率低了,我不安;利潤率高了,我也會不安:是不是把人家哪個環節的利益給剝削了?如果真是這樣,就得迅速糾正,否則,這個得利少的環節以後就會缺位,它一缺位,整個產業鏈條就斷了,我們的整體利益也就沒了。

現在需要的是老老實實做事,本本分分做人。這樣消費者認同你以後,才不會說拜拜。中國的企業好三年壞三年,基本上是個大規律。問題在哪?主要在於用心不專。在國外,幾代人做一件事非常平常,所以,他們才會有世界級的大企業誕生。我去法國考察時,去過一個已有百年曆史的家族牧場,他的主人說:1894年他爺爺養的奶牛獲得體重第一,1917年他父親養的奶牛得了單產冠軍,1976年他養的奶牛得了第三,現在他的重孫子也開始養奶牛了。他說:‘聽說中國牛奶是兩個字組成。我們剛剛學會了牛字,正在學習怎麼寫奶字。’我聽了後要說,法蘭西萬歲!我們連牛字都還不會寫啊!”直接去舉一千斤的人,笨蛋;四兩撥千斤的人,聰明。一個人做了十件事,取得了100%的成果,而另一個人做了一件事,就取得了90%的成果,那麼這個做事少的人就是聰明人。因為那個做十件事的人,用九件事隻爭取到10%的成果,那是不行的。”發射自己的光,但不要吹熄別人的燈。

這個世界不是有權人的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有心人”擅長“三大做”:做事,做勢,做市。

做人要講“為人之道”,做企業要講“經營之道”。同樣的設備,同樣的原料,同樣的人,在不同的企業發揮的效力是不同的,因為各個企業的文化不同。企業文化就像人的基因,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一台機器、一筆資金、一車原料,從進廠那天起,就被植入了這個企業的基因,它們按照什麼邏輯運轉,要看這個企業的文化。

同樣的核子反應,有人用它來作惡,有人用它來行善。科技影響著資源的使用效率,文化決定著資源的使用方向。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文化是第二生產力”呢?

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借用這一思路,我們可以說:“文化是第二生產力。”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

?一個企業的成敗往往就在一點兩點上。每天進步一點,每天突破自我,就能走在前麵。敢於跟自己較勁的,在歐洲是德國人,在亞洲是日本人,在中國,蒙牛人首當其衝!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