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源《茶錄》:“山頂的泉水清而且輕,山下的泉水清而且重,岩石下流出的水清而且甘甜,沙中的泉水清而且冷冽,土中的泉水清而且厚重。流動的水比靜止的水好,背陰的水勝過向陽的。山勢峻峭泉水就會少,山俊秀的有神靈。真源沒有味道,真水沒有香味。在黃石中流出來的水最好,從青石中瀉出來的水沒有什麼用。”“煮水時有三種分辨的方法:一是辨形,二是辨聲,三是辨捷。形是從裏麵分辨,聲音是從外麵分辨,捷是根據氣分辨的。像蝦眼、蟹眼、魚目、連珠都是水剛開的樣子,直到水開得像波浪一樣翻滾的時候,水氣全部沒有,才算真熟了。像初聲、轉身、振聲、駭聲都是水剛開時鼓蕩的聲音,直到沒有聲音的時候,才算真正的熟了。如果氣浮成一縷、二縷、三縷,到分辨不清,煙霧繚繞,都是剛開,直到氣息貫通,才算真正熟了。”“蔡君謨因為古代的人把茶葉碾磨成餅狀,就認為水開了茶的神韻就會散發出來。這是用嫩而不用老的原因。現在製造茶葉,不用羅碾,保持原來的形狀,水必須很開,茶的內蘊才會完全散發出來。”“爐火通紅的時候,茶銚子才開始放上去,扇風的時候要輕快,等到開水發出聲音,才能扇重一點,這就是指文武的火候。如果太文的話,水性就會過柔,太柔的水就會被茶降伏;過於武,火性太烈的話茶就會受製於水,都不能稱為調和,沒有得到泡茶的要領。”“放茶葉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失去最好的時機。先茶後水,叫做下投;在一半水中放茶,再加滿水叫中投;先加水後放茶被稱為上投。夏天適合上投,冬天適合下投,春秋適合中投。”“不應用腐朽的木頭、不好的器具、銅調羹、銅銚子、木桶、柴薪、煙煤、麩炭、粗魯的童子、凶惡的女婢、不幹淨的毛巾等做與茶相關的事,也不需要各種果實和香料。”
謝肇淛《五雜俎》:“唐朝薛能在《茶詩》中說:‘鹽損添常戒,薑宜著更誇。’這樣煮茶,怎麼會有好味道呢?或許這是在陸羽品茶之前吧。到了東坡《和寄茶》詩中說:‘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薑鹽煎。’當時就覺得這樣做不對了,但這種習慣至今還在。今天江右和楚人,還有用薑煎茶的,雖說是古代的風氣,還是覺得不合規矩。”“閩人的難處是很難得到山泉,所以多用雨水煮茶,它的味道比不上山泉,但是比山泉水清。然而淮水以北,雨水多是苦而黑,不能用來煮茶。隻有用雪水,冬天的時候收藏起來,到了夏天再用,才是最好的。雖然雪也是雨水凝固而成的,但是雪適合雨水卻不適合,這是為什麼呢?可以說:因為北方的屋瓦不幹淨,多把很髒的泥土塗在上麵。”“古時候的茶,被稱為煮、烹、煎。必須水開的像蟹眼一樣,茶味才正宗。今天的茶葉隻要用開水衝進去,稍微沾上火的顏色就會變黃而且味道苦澀,不適合飲用。才知道古代和現在煮茶的方法是不一樣的。”“蘇才翁鬥茶用天台的竹瀝水,其實是竹露,不是竹瀝。如果像今天的醫生用火烤從竹子裏麵取瀝,那就肯定不適合茶了。”
顧元慶《茶譜》:煎茶的四個要訣:一是選擇水,二是洗茶,三是候湯,四是擇品。點茶的三大要求是:一是器具洗幹淨,二是燒熱茶杯,三是選擇果子。
熊明遇《岕山茶記》:烹茶時水的功勞最大。沒有山泉就用雨水,秋雨最好,梅雨差一些。秋雨冽而白,梅雨醇而白。雪水是五穀的精華,顏色不可能白。存水時需要將石子放進壇子裏,不僅對水有益處,而且白色的石頭和清澈的泉水,也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
《雪庵清史》:“我生性喜歡清苦,隻有與茶的習性相近。幸好靠近茶鄉,能夠讓我隨意飲用。我的朋友不能分清三火三沸的做法,我每次過去飲茶,不是太老了,就是太嫩了,使得這樣香甜的味道蕩然無存,這都是被李南金的說法誤導的。隻有羅玉露那樣的說法,才能把握好火候。朋友說:‘我隻喜歡讀書,遊玩山水,做佛事,有時候還醉倒在花前,不喜歡水厄,所以對火候不精通。前人說:去掉體內阻滯和疲勞,一天都會感覺舒服;消耗了精氣,對終身的危害才大。獲益就說是茶的功勞,得到害處就不說是茶。甘受俗名,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哎!茶真是冤枉啊。曾聽過和尚說:去掉體內阻滯和疲勞,清苦的好處很多;消耗精氣,情欲的危害最大。獲益的時候不說是因為茶,自己害自己的時候倒說是因為茶才遭殃。如果不懂得把握好火候,不單是茶。如果讀書不能得到裏麵的趣味,賞玩山水不能領會其中的情致,學習佛法不能理解它的根本,好色而不能理解其中的韻味,都是不講火候。不是我愛茶才為茶出一口氣,而是想用這樣清苦的味道,和好朋友一起共享。”“煮茶的方法有六個要訣:一是辨別,二是水,三是火,四是湯,五是器具,六是飲。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的區別;有研茶、熬茶、煬茶、舂茶的做法。我很幸運學會了做茶的方法,又得到了烹茶的六大要點,一遇到好朋友,就會親自烹煎。但願一壺能喝到其中的真諦,不用五千卷文字撐腸拄腹。所以說飲茶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田藝蘅《煮泉小品》:“茶葉,是南方的嘉木,是每天不可缺少的用品。品質雖然有差別,但要是沒有好水,煮的時候方法不得當,那麼再好的茶也不會好喝。喝泉水的時候覺得清爽,喝茶的時候會忘記喧囂,這都不是紈絝子弟可以領悟的。我寫《煮泉小品》,是為了與枕石漱流的雅士商榷。”“陸羽曾經說:‘在出產茶葉的地方煮茶沒有不好的,這是因為水土適宜。’這種說法很對,因為邊采摘、邊製作,在兩道工序中茶葉都是新鮮的。所以《茶譜》中說:‘如果得到一兩蒙山之中最好的茶,用當地的水煎服,能夠去掉積存很久的疾病。’的確是這樣的。現在武林那些泉水,隻有龍泓還可以,茶葉也隻有龍泓山的最好。因為龍泓山山高林密,山川秀麗,是兩山之中最好的。所以那裏的水清寒而且甘香,適合煮茶。虞伯生詩中說:‘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黃金芽,不取韻雨後。’姚公綬詩中說:‘品嚐顧渚風斯下,零落《茶經》奈爾何。’那樣就知道風味了,否則怎麼能成為葛仙翁煉丹的地方呢?比這個地方好的是老龍泓,寒碧比它更好,這個地方出產的茶葉是南北兩山的絕品。陸鴻漸認為錢塘天竺靈隱寺的水最差,我沒有試過。《郡誌》裏麵也隻說寶雲、香林、白雲等茶,都不如龍泓清香雋永。”“有水有茶,不可以沒有火,並不是說真的沒有火,隻是說掌握火候的問題。李約說‘茶必須用活火煎’,活火是指有焰的炭火。東坡的詩中說‘活水仍將活火烹’,確實如此。我卻認為如果山中不是經常有炭的話,那都是死火,不如用枯枝。遇到很冷的天氣,多拾點鬆枝放在房子裏存起來,用它煮茶更好。”“人們隻知道候湯,卻不知道火候。火燒下去能使水蒸幹,所以試火應該在試水的前麵。《呂氏春秋》中伊尹說湯有五種味道:‘九沸九交,關鍵在於火候的把握。’”
許次杼《茶疏》:“用來煮茶的甘甜泉水,最好是隨取隨用,這樣煮茶的效果才會好,可是住在城裏,又怎麼能夠隨時得到呢?所以應多汲取一些,放在大壇子裏儲存起來,但是不要用新器具,因為它的火氣還沒有退盡,容易敗壞水質,也容易生蟲。用久的器具才好,但就怕把它用作其他的用途。水最忌諱木頭,尤其是鬆杉。用木桶儲存水,它的危害很快就顯露出來了,用瓶子裝是最好的。”“水開得快,就會顯得鮮嫩風逸。水開得遲,則容易太熟昏鈍。所以水放進鍋裏,就要馬上煮。等到發出像鬆濤一樣的聲音,就掀開鍋的蓋子,可以平息它的老鈍。泛出蟹眼般的氣泡之後,水翻騰起來,這是最適合的時候。聲音鼎沸,然後沒有聲音,那就是過時了。過了時間的老湯,絕對不能用。”“茶注、茶銚、茶甌,最好常洗滌。飲完以後,喝剩下的殘葉,必須全部去掉。如果茶葉還留在裏麵,再用時就會奪走茶的香氣敗壞茶的味道。每天早晨,一定要用開水洗過,用特別軟的麻布擦幹杯子的裏麵,扣在竹架子上晾幹,烹茶的時候再拿出來用。”“味道像龍泓泉水,清香雋永。我曾經一一試過,想找到茶葉和水都非常好的地方,但兩浙一帶很少有泉水。”“山厚泉水也厚,山奇泉水也奇,山清泉水也清,山幽泉水也幽,都是很好的品種。不厚就薄,不奇就蠢,不清就渾濁,不幽靜就喧嘩,肯定是不好的水。”“江,是公共的,所有的水都彙進裏麵。彙集成的水的味道就會很雜,因此說飲用江水差一點。應到離人遠的地方取水,離人越遠,水就會清湛而且沒有雜物漂浮。”“嚴陵瀨,又叫七裏灘,這是因為沙石上被稱為瀨、被稱為灘,總稱為浙江。但江的潮汐影響不到這裏,水深而且清,所以被陸羽品為好水。我曾經在清秋的時候將船停在釣台下,拿出囊中武夷、金華兩種茶進行比較,雖然是同一種水,武夷茶顯得黃而燥冽,金華就顯得碧綠而清香,才知道選擇水也應當選擇茶。鴻漸認為婺州差一點,而清臣認為白乳比武夷要差一點,現在這種優劣已經倒過來了。如果把它分開說的話,水的功勞占到了一半。”“如果離泉水太遠,那就不能天天去汲取了。就要讓很誠實的山裏孩子去取,避免發生像石頭城下取水充數的事情。蘇子瞻喜歡玉女河裏的水,讓和尚拿調水符去取,仍然為不能聽著水泉睡覺而覺得惋惜。所以曾茶山在《謝送惠山泉》詩中有‘舊時水遞費經營’這樣的句子。”“如果水開得不夠則茶的味道就不出來,水開得太過茶就會老。隻有開到恰到好處才好。”“三人以上,隻需要一爐。如果是五六個人,就應當用兩個鼎爐,專門讓一個童子來做,才能調出好茶。如果讓人兼做,就會出現差錯。”“用堅木炭燒火是最好的。如果木頭沒有燒透,還有剩餘的煙味,煙氣到了湯裏,湯就被毀了。所以先把木柴燒紅去掉裏麵的煙焰,再用很猛烈的火力,水才容易沸騰。炭紅了以後,再放上燒水的器具,馬上用扇子去扇,越快越好,手不要停。停過火的湯,寧可放棄再烹製。”“茶葉不適合靠近陰暗的房間、廚房、喧鬧的地方、小兒啼哭的地方、性格很粗獷的人、仆人打鬧的地方、很熱的房子。”
羅廩《茶解》:“茶葉的顏色發白,味道甘鮮,香氣撲鼻,是很好的品種。茶葉中的精品是,茶淡時顏色是白的,茶濃時顏色也是白的,剛做出來的時候是白色,放置時間長了仍然是白色的,它的香味四處飄溢,色香味三者就都有了。近來有好事的人擔心茶的顏色太重,一注的水隻放幾片茶葉,味道不夠,香氣也不濃,隻能被譏諷是水的災難,盡管這樣,選擇水還是特別重要。”“香味是蘭花的最好,蠶豆花要差一點。”“煮茶時必須用甘甜的泉水,其次才是雨水。梅雨就像膏一樣,所有的物體都依賴它生長,它的味道非常甘甜。梅雨以後就不能喝了。將梅雨用大壇子裝起來,在裏麵放一片伏龍肝,把水澄清,也就是灶中心的幹土塊,趁熱的時候放進去。”“李南金說,水在二沸和三沸之間的時候最合適。這是真正的行家的話。羅鶴林怕湯老了,在水大沸以後,移開瓶子去掉炭火,等到停止沸騰的時候再說。這樣的說法也不一定準確。要知道湯已經老了,即使去了火又如何挽救呢?”“儲水瓶必須放在陰暗的屋子裏,上麵蓋上紗布,遮擋白天的陽光,承接夜晚的露水,那樣茶的精華就不會消散,靈氣就可以長期保留。假如在上麵壓土木石,封上紙和竹葉,在陽光底下曬,那樣瓶裏就會封閉,外麵就會耗盡水的精氣,水的神韻就沒有了,水的味道也就壞了。”
《考槃餘事》:“今天茶葉的品種同《茶經》裏所說的完全不同,烹製的方法,也跟蔡襄、陸羽這些人所說的不一樣。”“開始有像魚的眼睛一樣的氣泡、微微沸騰的聲音是一沸,鍋的邊緣湧出像連珠一樣的氣泡是二沸,奔騰濺出是三沸。這種方法隻有活火才能做到。如果柴火剛點著,鍋剛燒熱,就急忙取來泡茶,水氣還沒有消散,被稱為嫩。如果等人休息好了,水已經過了十沸,才取用,湯就失去了靈性,已經老了。水老和水嫩都不好。”
《夷門廣牘》:虎丘的石泉,以前排在第三位,陸羽將它排為第五。石泉裏儲存的水,都是由雨水積存起來滲透形成的。何況當時蓋墓道,多半石工被悶死了,很多和尚住在山上,不可能沒有汙穢滲透進去。雖然名叫陸羽泉,其實並不是天然的水。道家服用,最忌諱的就是有屍氣。
《六硯齋筆記》:“武林的西湖水,取來以後儲存在大缸裏,放置六七天。遇到風雨的時候就蓋上,晴天的時候再打開,讓它受到日月星辰的靈氣。用它烹茶,會甘醇美味,不比慧麓的差。因為溪穀裏的水流很快,能夠浸潤,不隻一處水源,取了多處的精華,味道自然很好。由此可知凡是有湖泊浸潤的地方,都可以收集儲藏、澄清,絕對勝過淺流陰井的水。那些水帶有異味,不能泡茶飲用。”“古人因為好奇,飲用時放很多花在水裏,還有一種叫做五色飲,放進冰蜜、糖藥各種東西。我認為都不應該提倡。如果沒有好茶葉,可以用鬆枝燒水泡湯,能喝就行。”
《竹懶茶衡》:處處都有茶葉,隻是茶的好處沒能品評出來。正如短暫接觸幾天的道士所說:虎丘的氣味芳香而且有些淡,剛放進杯裏的時候上麵浮著青色的葉子,鼻端飄著淡淡的蘭花香味,喝的時候也很舒服,但必須是惠麓的水,水的甘醇能夠輔佐茶的清淡。龍井的味道很濃厚,顏色淡黃,氣味也不是很顯露,但喝下去之後,才覺得特別鮮腴潤滑,又必須借深山裏的冷泉,喝下去才會覺得雋永滋潤,沒有昏滯的感覺。
鬆雨齋《運泉約》:在雪後的竹林裏,陣陣鬆風吹著臉頰,我們暫時放飲人間,終日逍遙物外。沒到過名山,怎麼能告別世俗的生活呢?但是搜集提煉奇警的句子,汗體淋漓思緒枯竭,所以洗去遲滯昏蒙,甘泉香茗不斷。有月團三百,高興地拆開包茶葉的魚紙封緘,燃起槐枝燒成的篝火,把泉水煮到翻起蟹眼。根據陸羽的論述,已經奉為經典;張又新的主張也不能不加鼓吹。以前衛公官至中書,非常怕遞水;杜老潛居在夔峽,它很險要叫做濕雲。今天離惠麓山超不過兩百裏的路程,在鬆陵渡口雇一條船,不用三四天就到了。登新棄舊,轉手就像轆轤一樣,取用方便價錢便宜,比用吊杆打水還省力。像我們這樣的清士,都趕著去赴嘉盟。運惠水:每一壇要付船工三分的銀錢,水壇和壇蓋的價錢還不在內。取到水以後,通知各位朋友,讓人來抬。每月的上旬收錢,中旬運水。每個月運一次,可以讓水清新。願意的人把名字寫在左麵,便於登記注冊,並寫明所要的壇數,按照數量付銀子。某月某日付款。鬆雨齋主人謹訂。
《岕茶彙鈔》:“烹茶時先用上好的泉水洗淨烹製的器具,必須清潔幹淨。然後用熱水洗滌茶葉,如果水開的時間長了,一洗就會損害它的味道,應該用竹製的筷子在器具中反複地清洗,將茶葉裏塵土、黃葉、老梗這些東西全部去掉,再用手擰幹,放在洗好的器具裏蓋上。一會兒再打開來看,顏色清香甘洌,馬上取開水倒在上麵。夏天先放水後放茶葉,冬天先放茶葉後倒水。”“茶葉的顏色以白色為好,但是白色也不難。水清、瓶子幹淨、葉子好、用水洗、烹煮以後馬上飲用,它的顏色是白色,但是味道就不知道了,隻是中看而已。如果取青綠色,那天池、鬆蘿及岕茶是最差的,雖然是冬天,顏色仍然像苔衣一樣,很難說好。像我收藏的真洞山茶葉,在穀雨後的5天,用開水煮過晾幹,儲存在壺裏很長時間,它的顏色像白玉一樣。到了冬天就會嫩綠,味甘色白,氣味甘醇,就像嬰兒的體香。而且上麵浮蕩的芳香,是虎丘茶所沒有的。”
《洞山茶係》:岕茶的品性很全麵,關鍵在於洗控。水開了以後再澆在茶葉上,再立即拿出來,瀝幹了水。水開到可以下指的時候,馬上放下去洗滌,洗淨裏麵的沙子和粉末。再拿出來,用指捏幹,蓋在容器中等待衝泡。隻是其他的茶葉應該按照時間分別投煮,隻有岕茶洗滌以後,紋理很清晰,隻需立即衝泡即可。
《天下名勝誌》:“宜興縣的湖汶鎮,有一眼地下泉水,洞穴有2尺多寬,形狀像井一樣。它的源頭跟水源相通,味道非常甘洌,唐代時準備的貢茶,就是用這裏的泉水。”“洞庭縹緲峰的西北,有一座水月寺,寺的東麵進小青塢的地方,有眼泉水清澈甘涼,長年不幹涸,宋朝的大將李彌將它命名為無礙泉。”“安吉州的碧玉泉最好,清澈得可以看見頭發,香味可以比得上煮茶。”
徐獻忠《水品》:“甘甜的泉水,如果去稱量它一定很厚重,這是源遠流長的原因。江中的南零水,從岷江發源流經幾千裏,在兩石之間澄清,它的性質也很厚重,而且很甜美。”“處士的《茶經》講,茶事不但要選擇水,燒火也要用炭或硬木。如果炭被腥氣沾染,或柴是朽木敗器,都不可以用。古代人辨別柴火的氣味,也是有要訣的。”“山雄偉高大,挺拔秀麗的,一定會出佳泉。”
張大複《梅花筆談》:茶葉的內蘊必須在水中發散出來,八分的茶葉遇到十分的水,茶也會變成了十分。八分的水去泡十分的茶葉,那茶也隻有八分了。
《岩棲幽事》:“黃山穀有賦說:那種洶洶的氣勢,就像清風吹過鬆林一樣;浩大的樣子,就像白雲在天空走過。可說是得到了煎茶的要訣。”“掃葉煎茶也是很雅致的事,必須要人品和茶品相得益彰。所以煎茶的方法多半傳給高人雅士,胸懷煙霞山川的人。”
《湧幢小品》:“天下第四泉在上饒縣北麵的茶山寺裏。唐代陸羽居住在那裏,在山上種茶,用泉水烹製後飲用,將泉水評為第四。當地人尚書楊麒曾在這裏讀書,所以用以為號。”“我在京城3年,用德勝門外麵的水烹茶最好。”“皇宮裏用的井水,也是西山泉水的水脈,真是天下第一品種,陸羽卻沒有記載。”“俗話說:‘芒種逢壬便立黴’。梅雨之後積水烹茶,味道香冽,可以長久貯藏,到了夏至就不同了。試過以後很靈驗。”“家裏很難得到泉水,就用普通的水煮開,裝到大瓷缸裏,放在院裏避免光照。等月亮皎潔的時候,再打開瓷缸接受露水,隻要三個晚上,水就會變得清澈見底了。下麵積存兩三寸厚的汙垢,取出來,用壇子把水裝起來,用它來煮茶跟惠泉的水沒什麼兩樣。”
聞龍《它泉記》:我的家鄉四麵都是山,泉水到處都有,清淡卻不甘甜。隻要被稱為泉的水,源頭出自四明,自洞流下超過300多裏,水的顏色蔚藍。幹淨的沙子白色的石頭,水清澈得可以見底。水質清寒甘滑,是郡中最好的。
《玉堂叢語》:“黃諫曾認為京師有品味的泉水,郊外的玉泉是其中之一,京城文華殿裏的東大庖井是其中之一。後來謫守廣州,品泉認為雞爬井也是一個,於是將它更名為學士泉。”“吳甃說:‘武夷南山的泉水,味道甘洌但太淡。北山泉水的味道就完全不同。兩座山雖然看起來很相像但有著本質的區別。’我曾經帶著茶具訪到了39處泉水,就是最差的泉水也沒有硬冽的氣質。”
王新城《隴蜀餘聞》:百花潭裏有三塊巨石,水在裏麵流淌,取回來煎茶,清冽的味道和其他的水不一樣。
《居易錄》:濟源縣段少司空園,是玉川子煎茶的地方。裏麵有兩處泉水,也可叫玉泉,離盤穀不到10裏,門外有一條河叫做漭水,源自王屋山。按照《通誌》記載,玉泉在瀧水的上遊,盧仝曾在這裏煎茶,現在的《水經注》裏沒有記載。
《分甘餘話》:一水,是水的名字,酈道元在《水經注·渭水》裏記載:“渭水向東流與一水合流,一水發源於吳山。”《地裏誌》中記載:“吳山,就是古代的汧山,山下有石穴,水從石頭的縫隙裏流出來,水源很猛烈。”這樣說來這就是一水的發源地了,在靈應峰下,所謂的“西鎮靈湫”就是了。我丙子年祭告西鎮的時候,常在這裏品茶,味道跟西山玉泉水差不多。
《古夫於亭雜錄》:唐代的劉伯芻品水,認為中泠的水最好,惠山虎丘的水差一點。陸羽則認為康王穀的水是最好的,惠山的水排在它後麵。從古到今,大都認可這個定論。其實兩人見到的,不過是江南幾百裏內的水而已,最遠的也隻到蝦蟆碚,僅僅見到一次。不知道大江的北麵像我們這裏,到處都是泉水,著名的就有72處。用它們來烹茶,都不在惠泉之下。宋代的李文叔字格非,本郡人,曾經作《濟南水記》,當時和《洛陽名園記》齊名。可惜《水記》沒有保留下來,不能補充這兩人的疏漏。謝在杭品評平生所見的水,認為濟南趵突泉的水最好,其次是益都孝婦泉[在顏神鎮]、青州的範公泉,但是沒有看見章丘的百脈泉。這都是我郡的水,劉伯芻和陸羽兩人又何曾見過呢!我曾為王蘋的“二十四泉草堂”題詩:“翻憐陸鴻漸,跬步限江東。”就是這個意思。
陸次雲在《湖壖雜記》中記載:龍井泉從龍口中流出。水在池子裏,氣息很平靜。如果遊人看的時間長,就會發現它會突然泛出波瀾,像要下雨的樣子。
張鵬翮《奉使日記》:蔥嶺乾澗的旁邊有兩口舊井,在井的旁邊往地下挖七八尺,得到的水非常甘洌,可以煮茶。被人稱為“塞外第一泉”。
《廣輿記》:“永平灤州有扶蘇泉,非常甘洌。秦朝的太子扶蘇曾在這裏休息。”“在江寧攝山千佛嶺的下麵,石壁上刻著六個隸書大字:‘白乳泉試茶亭’。”“鍾山水的8種作用在於:一是清、二是冷、三是香、四是柔、五是甘、六是淨、七是不、八是去病。”“丹陽的玉乳泉,唐代的劉伯芻稱這裏的水是天下第四。”“寧州的雙井在黃山穀的南麵,汲取它做茶,絕對比其他地方的要好。”“杭州孤山的下麵有金沙泉,唐代的白居易品嚐過這裏的泉水,覺得甘美可愛。看到這裏地上的沙子就像金子一樣光燦燦的,所以這樣命名。”“安陸府沔陽有陸子泉,又稱為文學泉。唐代的陸羽喜歡喝茶,曾品嚐此泉,其名由此而來。”
《增訂廣輿記》:玉泉山的水是從石頭罅縫間流出來的,因開鑿石頭作為龍頭,泉水就從龍口中流出來,味道特別的甘美。把水流下的地方造成池,方圓3丈,東麵橫跨一座小石橋,叫做玉泉垂虹。
《武夷山誌》:山南麵的虎嘯岩語兒泉,濃得就像停止在那裏的膏體,放在杯子裏麵可以看見毛發,味道非常甘甜,喝下去有柔順的感覺。其次就是天柱的三敲泉,茶園的喊泉又跟它相似。北山的泉水味道很特別。名為小桃源的泉水,高出地麵差不多有1尺,怎麼取都不會幹涸,被稱為高泉。味道純遠,韻味十足,越喝越深遠,沒有辦法說清楚。其次就是相連的仙掌露,這裏是最差的泉,也沒有硬冽的氣息。
《中山傳信錄》:中國台灣泡茶的方法,往碗裏放進少量的茶末。開水半甌,用小掃帚在裏麵攪拌幾十次,讓泡沫充滿了整個甌麵,用來敬獻給客人。還有用大螺殼煮茶的。
《隨見錄》:安慶府宿鬆縣東門外的玉孚山下福昌寺旁邊的井,被稱為龍井,水的味道非常甘甜,用它來泡茶比較好,隻是水質同溪泉相比比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