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字聲實驗錄提要
這部論文的趣旨是雙重的:一方麵是我用了科學方法來研究我們中國語言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另一方麵是我將我國前人在這問題上所下過的功夫,連同他們的缺點,用最清楚的語言表寫出來,希望能使研究這問題的人(外國人和中國人自己),可以免卻許多糾紛。
為了這後一層,我在書中開端處,自三至二八節,寫了一篇小小的四聲研究史;又自五四至七四節,把“陰”,“陽”,“清”,“濁”,“上”,“下”等名詞的各種歧義,以及“字書聲”,“方言聲”,“常聲”,“變聲”等的定義,都說個清楚。
關於今日以前各作者在四聲問題上所下的判斷或揣測,我引用了不少。古一些的已幾乎全備;新近的卻隻能舉了幾個例,因為,一層是篇幅有限,二層是有價值的並不多。
我所用的實驗方法,可以分作四步說:第一是記聲,第二是量線,第三是計算,第四是作圖。
記聲並不是一件難事,隻須有得一個好音鼓,和一個速率夠大而且極勻的好浪線計。但最要緊的是發音正確的受試人和選擇得很適當的材料。關於這兩層,我在九二至九五節中說明。
量線是隻量到十分之一公厘(mm.)為止;所用的器具,隻是一個十倍的放大鏡和一支玻璃小尺。若然用顯微鏡,那就是要量到百分之一公厘以上也極容易。但所得結果,卻未必能更好,因為煙薰紙上的線紋,並不適宜於顯微鏡的觀察,假使放大得過度了,浪線都變成了“肥線”,其中點極難斷定;要是任意斷定,結果反要增加許多錯誤。
計算音高的方法,目下至少有五六種。我所用的一種,就正確上說,是處於第二位。處第一位的一種方法,是將語言的音,和電流音義的音,同時平行畫出,然後依據音義線紋中某一顫動的長短以推算語音線紋中處於同一時間中的一個或多個顫動的速度。若然浪線計的速率不很均勻,就非用這方法不可。我所用的一個浪線計,卻用不著這樣。
作圖的一番工夫可以省得,若然所試驗的隻是三五個字或三五個音,因為在這樣時,我們隻是看了數目字,也就可以比較得出各音的高低起落來。所以在法國的《語音學雜誌》中,在德國的Vox雜誌中,又在Rousselot及Poirot兩先生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這一類的例。但若做了大批的實驗工夫,就萬不能把數目字做比較的工具。而且把數目字印入書中,也很不便當。假使我論文中不用圖而用數目字,這部書的分量,至少要增加六倍。
作圖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的,一種是用對數的。直接法從前Poirot先生用過,現在Scripture先生也還用著。這是個比較簡易的方法,有時也頗可以用得,但根本上與音理相背,並不能將各音的高度正確表出。所以我所用的是對數法。
應用對數法在工作上很煩苦。自從我將一六頁的第一第二兩表製成了,就簡易了不少。但便是這樣,還比直接法煩苦到一倍以上。
就以上所說,可見做這種實驗的工夫,所需要的時間很多,而且隻能慢慢的做,不能做得快。平均是每一個字或一個音,延長隻在半秒鍾左右的,就要用兩點以至兩點半鍾的工夫。我全書所用的實驗工夫,是整整三十個月,編寫成書的時間還不算在內。單指胡適先生一段《清道夫》的文章,共二百五十五字,延長七十二秒鍾,就用了十二個半禮拜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