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宣傳和普及體育運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使落後於全國其他地區的西南體育,以極快的速度奮起直追。
此後,賀龍又組織了多次運動會,在西南地區掀起了體育高潮。
8月18日,賀龍在成都市南虹遊泳池召開了西南區第一屆遊泳比賽大會,同時還舉行了踩水、潛水、鴨兒浮水等項水上民族形式體育表演。
同年12月21日,賀龍又組織了西南區第一屆足球比賽大會,以選拔參加1953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足球比賽的西南隊。
在開幕式上,李達為首場比賽開球。
在27日的閉幕式上,賀龍請來了由著名足壇宿將李鳳樓為領隊的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體育訓練班足球隊專程來到重慶,同本屆亞軍雲南隊作表演比賽。
宋任窮、張際春、張子意、李達出席觀看。
各地群眾聞訊趕來大田灣觀陣,一下子擠進廣場一萬多人。
當大會播音員宣布請賀龍為雙方開球時,觀眾立刻轟動起來,萬道目光都射向賀老總,有人甚至連看球都顧不上了。
1953年4月1日,西南軍區公安部隊運動會也在大田灣舉行。
賀龍在開幕式上說:
要建設成一支現代化的軍隊,首先就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堅強的政治品質,要具有先進的軍事科學素養和高度的文化水平。除此以外,還必須具有強壯的體質和充沛的精力……
在我們部隊中,全麵開展戰鬥性、群眾性的體育文藝運動,乃是我們軍隊建設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
同時,賀龍指出:
我們的體育文藝工作,必須貫徹“麵向連隊,為兵服務”的方針。
通過這幾次運動會,賀龍物色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運動員,把他們調入了西南區和西南軍區的兩支優秀運動隊中。
1953年11月17日,賀龍在《中央體育運動委員會黨組關於加強人民體育運動工作的報告》中,提出了開展群眾體育運動的方針:
當前開展體育運動的方針應當是:開展群眾性的體育運動,使體育運動普及和經常化。為貫徹這一方針,要求首先在全國各廠礦中,有準備有計劃地推行勞動前或工作間隙的體操。
全國各機關中,應逐步推行早操或工間操。
在全國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中,有準備有計劃地推行“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製度,簡稱“勞衛製”的預備級,並選擇其中條件最好的學校,重點試行“勞衛製”。
全國各部隊,除加強體育訓練外,亦應有重點地試行“勞衛製”。
著手研究和整理民族形式體育。我國的民族形式體育如武術等,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鍛煉體魄的良好方式。
民族形式體育的項目極為豐富。其中有許多是對強身有益的體育形式。中央體委擬設專門機構著手研究和整理,以便正確地推廣和提倡。
1954年1月16日,賀龍在《在總路線的照顧下,為開展群眾性的體育運動而奮鬥》中指出:
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運動即明確地以服務於人民健康、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為目的。這是我國體育曆史上的一個本質的改變。
1953年,賀龍又在《在中央體委委員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我們今天搞體育不是為了得錦標,而是為了把人民的體質搞好,使學生不缺課,工人不缺勤,戰士的手榴彈扔得遠些,同敵人拚刺刀時勇氣更足一些,使害神經衰弱的減少一些。”
因此,賀龍對於各級體委在工作中的任務,強調說:“必須善於抓住開展基層體育運動這個中心環節,善於進行組織工作,把我們有限的力量,使用到最主要的地方去。”
從賀龍的對於體育運動精神出發,中央體育運動委員會在醞釀機關編製時,便決定要成立一個群眾體育處,隸屬於辦公廳。
對此,習仲勳在審定編製表時,認為規格定低了,說:
那怎麼行?群體要獨立成處。
於是,體委便按照這個意見做了修改,然後又呈報給了鄧小平。
鄧小平看後,指示說:
不行,不能是處,要成立司,和其他各司拉平。
1954年,中央體育委員會便成立了一個群眾體育運動指導司。
與此同時,中央體育委員會還成立了一個民族形式體育研究會。
可以說,黨和國家在用最切實的辦法來發展人民群眾的體育運動,來積極推進人民群眾的體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