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初,開始動工,到年底已初步完成了占地10萬平方米的體育場。
這時,賀龍又來成都,並親自到新建的體育場繞著跑道走了一圈兒。他登上看台,遙望市區高興地說:“成都有了一個像樣的體育場了!”
賀龍又對陪同前來的體委負責同誌說:“體育場的人口應該加個門,主席台上還需加個頂蓋……”
體委負責同誌深深為賀龍的細致而感動,表示一定要把著個體育場建設好。
在成都,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賀龍關係體育事業的足跡。
1953年6月,賀龍來到成都體育專科學校視察。聽完負責人的彙報後,他說:“百聞不如一見哪!走,到現場看看去。”說完,他邁開腳步,在運動場、教室、宿舍走了一圈。
建在成都南郊的成都體育專科學校,是一所解放前開辦的培養運動員和體育教師的中等專業學校。
解放後,這裏陸續招收了一批新教員和新學生。但是,由於開課時間短,經驗與訓練都不足,學生們到校外參加比賽,一直取不上名次,群眾就戲稱他們為“零專”。然而,體專的師生們屢輸屢賽,鬥誌不減。
臨走時,賀龍笑著對校領導說:“你們不能老是‘零專’吃‘鴨蛋’呀!搞體育,要提高技術。你們是專門學校,成績不冒尖不行。不要泄氣,相信你們能把成績搞上去。”
學校領導聽後,深受鼓舞,表示一定要拿出滿意的比賽成績。
賀龍對成都體育專科學校的關懷並沒有停留在語言上。1954年,在賀龍的直接關懷和過問下,國家體委批準成都體育專科學校擴建為成都體育學院。並按為學校聘請了許多名師來校執教,原西南區體工隊的幾名老隊員也調到這裏工作。
在賀龍的關懷下,這所學院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培訓體育工作人員的中心。
另外,根據賀龍的指示,又建立了成都的滑翔學校、太平寺機場裏的省航空俱樂部、鳳凰山機場上的市航空俱樂部。後來,賀龍每次到成都,總要去這些地方看看。
此外,賀龍隨後又去了重慶,在那裏有一個大田灣,原來是一片荒蕪的沙丘。
在賀龍的提議下,重慶市動員了各機關、團體、部隊、學校進行義務勞動。人們一鍬一鎬地修建了“大田灣廣場”,昔日的荒蕪沙丘成為重慶的第一個群眾集會、體育比賽和訓練的場所。
1954年11月1日,經賀龍提議,西南行政委員會撥款,在大田灣廣場上又開始動工修建一座大型的露天體育場。
賀龍還特意指示要把設計方案交給他看一下。在審定設計方案時,賀龍指示屋頂最好設計成拱形屋頂。
該館於1954年施工到1959年2月竣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9544平方米,可容納5000名觀眾。
館內設有運動員休息室、浴室,觀眾休息廳等。館內外鑲嵌大理石、玻璃瓦,以漢白玉欄杆石級環繞。
在潔白的體育館對麵,則是體委辦公樓,屋頂采用簡易型傳統屋頂,樓身呈灰綠色,古樸而肅穆。
在重慶期間,賀龍經常到工地視察,無論是重大問題,還是一些細節,他都要過問,並當場解決。
對於一些問題,他指示道:“要多設通道,做到幾分鍾內觀眾即可全部退場,……”
在賀龍的親自關注和督促下,3年前還是一片荒丘的大田灣,終於建被建成一所理想體育場所。
這座體育場麵積約10萬平方米,長360米,寬270米,半圓式田徑場可容5萬觀眾觀看比賽。看台外是1個大型足球練習場,2個籃球練習場,4個排球練習場,1個適合少年兒童使用的小足球場。
體育場除田徑場外,還有草地足球場,機械化噴灌裝置。體育場到1956年2月29日竣工。
在賀龍的關懷下,重慶和成都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的體育訓練中心,新中國從此有了自己的第一批體育訓練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