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熊十力先生——《佛家名相通釋》跋(1 / 2)

記熊十力先生 ——《佛家名相通釋》跋

王元化

直到最近才從報上看到十力先生是在一九六八年五月二十四日逝世的。報上發表的悼詞說:“熊先生長期從事學術研究,在研究中國儒家學術思想上自成一派,是國內外知名學者。”

我認識十力先生在六十年代初。他自稱,他在晚年已由佛入儒,對於陽明、船山二王之學,最為服膺。那時他的身體已很虛弱,他在寫給我的一首詩中曾說到自己“衰來停著述,隻此不無憾”。其實當時他並未停止寫作。我每次去看他,都在他的書桌上見到一疊疊經過大量塗抹刪改的稿紙。這就是後來由中國科學院影印出版的《乾坤衍》。在我認識他之前,我還在新華書店科技門市部見到正在發售的他的另一部著作《原儒》。這兩部書都是研究儒學的。他的佛學著作是早年寫的,解放後似乎並未重印過。大概追悼會的悼詞就是根據這一情況才對他的儒學作了評價,而對他的佛學卻未置一詞。可是,依我的淺見,在十力先生畢生的學術研究中,還是以佛學為勝。他可以算得上是“五四”後老一代佛學專家中屈指可數的幾位代表人物之一。他和湯用彤先生交誼頗厚,兩人都以佛學名家。湯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曾引十力先生就鳩摩羅什贈慧遠偈所作的詮釋。我不知道此文見於十力先生何書,曾請問過他。據他說,這段文字不是引自他的著作,而是應湯先生所請托,為湯先生所寫的。從這件事來看,可見湯先生對他的佛學造詣是很器重的。

現在我手邊還保留著十力先生送我的一部《佛家名相通釋》(以下簡稱《通釋》)。這部書於一九三七年初由北京大學刊印發行。看看書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部類似佛學辭典的著作。序言中說明是應幾位學生的建議,要他撰述一部疏釋名相、提挈綱領的佛學入門書,以便使“玄關有鑰,而智炬增明”。十力先生宗主唯識,在治學上力求成一家之言,著有《新唯識論》《破破新唯識論》等。這兩部書為了創新,往往不免對佛家經論的原來麵目塗上一層主觀色彩,曾引起一些非議。關於這些問題,我由於淺陋,沒有置喙的餘地。這裏不準備探討佛學問題,隻想就《通釋》的《撰述大意》引申開去,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想。

這篇《撰述大意》曾批評了坊間作為初學津梁的《唯識開蒙》《法相綱要》之類的著作。他認為這類著作隻是粗列若幹條目,雜取經論疏記的陳言,割裂其詞,分綴單條,讀者縱然反複覽觀,終無一徑可通。而作者撰《通釋》卻著重於闡發佛學的體係,探究其間的有機關聯,所謂“名相為經,眾義為緯。純本哲學之觀點,力避空想之浮辭”。其特點在於把分析與綜合統一起來,“必於千條萬緒中,綜會而尋其統係,得其通理”。這種編纂辭書的方法是很有見地的。作者這部《通釋》頗近似今天的百科全書或大事典,既易於尋檢,具有工具書的便利,使讀者可以迅速查考某一名詞的簡要解說,同時又可作為讀者對佛學研究的入門向導,兼有教科書的作用。《通釋》在分釋各名相條目時,從佛學的整體性與連貫性出發,殫其統係,明其脈絡。這樣,就可以使讀者從這一學科得到完整的係統的初步知識。此外,書中還在適當處列舉了有關書目,予以鉤玄提要的說明,寫來似乎漫不經心,實際上卻有助於引發讀者作更深入研究的興趣。如果把《通釋》作為一般辭書看待,我覺得上述這種編纂方法是很值得注意的。今天各國百科全書在工具性和教育性的矛盾統一問題上,尚未能徹底解決。從工具性來說,要求便於尋檢;從教育性來說,要求知識的係統化。實際做起來,卻往往顧此失彼。英百科十五版在這方麵號稱具有革命意義,然而英百科十五版采用《簡編》《詳編》並附一《知識綱要》,以求兩者兼顧,事實上仍舊是一種折衷辦法。《通釋》隻能算是專業性的百科全書,規模較小,但在編纂方法上,就其完整周密來說,頗多可采之處,足資編纂百科全書的參考。

《撰述大意》還有一段文字談到研究佛學的意義,也值得重視。作者提出“今日治哲學者,於中國、印度、西洋三方麵,必不可偏廢”。作者認為“佛家於內心之照察,與人生之體驗,宇宙之解析,真理之證會,皆有其特殊獨到處,即其注重邏輯之精神,於中土所偏,尤堪匡救”。這段話也許說得過火了一點。事實上,自先秦起,我國古代就已湧現出大批名辯思想家,如:鄧析、宋鈃、尹文、彭蒙、慎到、屍佼、兒說、田巴、惠施、公孫龍,至《墨辯》更為發揚光大,不能說我國沒有邏輯學的傳統。黑格爾《哲學史演講錄》獨標中國史學,而認為中國古代哲學則不免粗疏淺陋。這不是公允的意見。不過,我們也應該承認,自佛法東來,印度梵典的重邏輯精神,特別是在理論的體係化或係統化方麵,確實對我國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這裏可舉一例說明,六朝前,我國的理論著作隻有散篇,沒有一部係統嚴密的專著。直到劉勰《文心雕龍》問世,才出現了第一部有著完整體係的理論著作,從而章學誠稱之為“勒為成書之初祖”。劉勰精於佛學,在重邏輯精神上不能不說是受到梵典的一定影響。目前我們出版的文學史還很少涉及中外文化交流這一領域,甚至縮小一點範圍來講,連佛書流入中土後所形成譯業宏富的翻譯文學,至今也很少有人注意。就這一點來說,《撰述大意》提出的主張頗有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