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謎羅川中有大龍池。東西三百餘裏。南北五十餘裏。據大蔥嶺內。當贍部洲中。其地最高也。水乃澄清皎鏡。莫測其深。色帶青黑。味甚甘美。潛居則鮫。螭。魚。龍。黿。鼉。龜。鱉。浮遊乃鴛鴦。鴻雁。鴐鵝。鷫。鳵。諸鳥太卵。遺殻荒野。或草澤間。或沙渚上。池西派一大流。西至達摩悉鐵帝國東界。與縛芻河合而西流。故此已右。水皆西流。池東派一大流。東北至佉沙國西界。與徙多河合而東流。故此已左。水皆東流。
波謎羅川南。越山有缽露羅國。多金銀。金色如火。
自此川中東南。登山履險。路無人裏。唯多冰雪。行五百餘裏。至朅盤陁國。
朅盤陁國。周二千餘裏。國大都城基大石嶺。背徙多河。周二十餘裏。山嶺連屬。川原隘狹。穀稼儉少。菽麥豐多。林樹稀。花果少。原隰丘墟。城邑空曠。俗無禮義。人寡學藝。性既獷暴。力亦驍勇。容貌醜弊。衣服氈褐。文字語言。大同佉沙國。然知淳信。敬崇佛法。伽藍十餘所。僧徒五百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
今王淳質。敬重三寶。儀容閑雅。篤誌好學。建國以來。多曆年所。其自稱雲。是至那提婆瞿呾羅(唐言漢日天種)此國之先。蔥嶺中荒川也。昔波利剌斯國王娶婦漢土。迎歸至此。時屬兵亂。東西路絕。遂以王女置於孤峰。極危峻。梯崖而上。下設周衛。警晝巡夜。時經三月。寇賊方靜。欲趣歸路。女已有娠。使臣惶懼。謂徒屬曰。王命迎婦。屬斯寇亂。野次荒川。朝不謀夕。吾王德感。妖氛已靜。今將歸國。王婦有娠。顧此為憂。不知死地。宜推首惡。或以後誅。訊問諠嘩。莫究其實。時彼侍兒謂使臣曰。勿相尤也。乃神會耳。每日正中。有一丈夫從日輪中乘馬會此。使臣曰。若然者。何以雪罪。歸必見誅。留亦來討。進退若是。何所宜行。僉曰。斯事不細。誰就深誅。待罪境外。且推旦夕。於是即石峰上築宮起館。周三百餘步。環宮築城。立女為主。建官垂憲。至期產男。容貌妍麗。母攝政事。子稱尊號。飛行虛空。控馭風雲。威德遐被。聲教遠洽。鄰域異國。莫不稱臣。其王壽終。葬在此城東南百餘裏大山岩石室中。其屍幹臘。今猶不壞。狀羸瘠人。儼然如睡。時易衣服。恒置香花。子孫奕世。以迄於今。以其先祖之出。母則漢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種。故其自稱漢日天種。然其王族貌同中國。首飾方冠。身衣胡服。後嗣陵夷。見迫強國。
無憂王命世。即其宮中建窣堵波。其王於後遷居宮東北隅。以其故宮為尊者童受論師建僧伽藍。台閣高廣。佛像威嚴。尊者。呾叉始羅國人也。幼而穎悟。早離俗塵。遊心典籍。棲神玄旨。日誦三萬二千言。兼書三萬二千字。故能學冠時彥。名高當世。立正法。摧邪見。高論清舉。無難不酬。五印度國鹹見推高。其所製論凡數十部。並盛宣行。莫不翫習。即經部本師也。當此之時。東有馬鳴。南有提婆。西有龍猛。北有童受。號為四日照世。故此國王聞尊者盛德。興兵動眾。伐呾叉始羅國。脅而得之。建此伽藍。式昭瞻仰。
城東南行三百餘裏至大石崖。有二石室。各一羅漢於中入滅盡定。端然而坐。難以動搖。形若羸人。膚骸不朽。已經七百餘歲。其須發恒長。故眾僧年別為剃發易衣。
大崖東北逾嶺履險。行二百餘裏。至奔(逋論反)穰舍羅(唐言福舍)。蔥嶺東岡。四山之中。地方百餘頃。正中墊下。冬夏積雪。風寒飄勁。疇壟舄鹵。稼穡不滋。既無林樹。唯有細草。時雖暑熱。而多風雪。人徒才入。雲霧已興。商侶往來。苦斯艱險。聞諸耆舊曰。昔有賈客。其徒萬餘。橐駝數千。齎貨逐利。遭風遇雪。人畜俱喪。時朅盤陁國有大羅漢。遙觀見之。湣其危厄。欲運神通。拯斯淪溺。適來至此。商人已喪。於是收諸珍寶。集其所有。構立館舍。儲積資財。買地鄰國。鬻戶邊城。以賑往來。故今行人商侶。鹹蒙周給。
從此東下蔥嶺東岡。登危嶺。越洞穀。溪徑險阻。風雪相繼。行八百餘裏。出蔥嶺。至烏铩國。
烏铩國。周千餘裏。國大都城周十餘裏。南臨徙多河。地土沃壤。稼穡殷盛。林樹鬱茂。花果具繁。多出雜玉。則有白玉。黳玉。青玉。氣序和。風雨順。俗寡禮義。人性剛獷。多詭詐。少廉恥。文字語言。少同佉沙國。容貌醜弊。衣服皮褐。然能崇信。敬奉佛法。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自數百年王族絕嗣。無別君長。役屬朅盤陁國。
城西二百餘裏至大山。山氣巃嵷。觸石興雲。崖隒崢嶸。將崩未墜。其巔窣堵波。鬱然奇製也。聞諸土俗曰。數百年前。山崖崩圮。中有苾芻。瞑目而坐。軀量偉大。形容枯槁。須發下垂。被肩蒙麵。有田獵者見已白王。王躬觀禮。都人士子。不召而至。焚香散花。競修供養。王曰。斯何人哉。若此偉也。有苾芻對曰。此須發垂長。而被服袈裟。乃入滅心。定阿羅漢也。夫入滅心定者。先有期限。或言聞揵椎聲。或言待日光照。有茲警察。便從定起。若無警察。寂然不動。定力持身。遂無壞滅。段食之體。出定便謝。宜以酥油灌注。令得滋潤。然後鼓擊。警悟定心。王曰。俞乎。乃擊揵椎。其聲才振。而此羅漢豁然高視。久之。乃曰。爾輩何人。形容卑劣。被服袈裟。對曰。我。苾芻也。曰。然。我師迦葉波如來今何所在。對曰。入大涅槃。其來已久。聞而閉目。悵若有懷。尋重問曰。釋迦如來出興世耶。對曰。誕靈導世。已從寂滅。聞複俯首。久之乃起。升虛空。現神變。化火焚身。遺骸墜地。王收其骨。起窣堵波。
從此北行。山磧曠野。五百餘裏。至佉沙國(舊謂疏勒者。乃稱其城號也。正音宜雲室利訖栗多底。疏勒之言。猶為訛也)。
佉沙國。周五千餘裏。多沙磧。少壤土。稼穡殷盛。花果繁茂。出細氈褐。工織細氈。氍毹。氣候和暢。風雨順序。人性獷暴。俗多詭詐。禮義輕薄。學藝膚淺。其俗生子押頭匾(匚虒)。容貌粗鄙。文身綠睛。而其文字。取則印度。雖有刪訛。頗存體勢。語言辭調。異於諸國。淳信佛法。勤營福利。伽藍數百所。僧徒萬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諷其文。故誦通三藏及毗婆沙者多矣。
從此東南行五百餘裏。濟徙多河。逾大沙嶺。至斫句迦國(舊曰沮渠)。
斫句迦國。周千餘裏。國大都城周十餘裏。堅峻險固。編戶殷盛。山阜連屬。礫石彌漫。臨帶兩河。頗以耕植。蒲陶。梨。柰。其果寔繁。時風寒。人躁暴。俗唯詭詐。公行劫盜。文字同瞿薩旦那國。言語有異。禮義輕薄。學藝淺近。淳信三寶。好樂福利。伽藍數十。毀壞已多。僧徒百餘人。習學大乘教。
國南境有大山。崖嶺嵯峨。峰巒重疊。草木淩寒。春秋一貫。溪澗浚瀨。飛流四注。崖龕石室。棋布岩林。印度果人。多運神通。輕舉遠遊。棲止於此。諸阿羅漢寂滅者眾。以故多有窣堵波也。今猶現有三阿羅漢。居岩穴中。入滅心定。形若羸人。須發恒長。故諸沙門時往為剃。而此國中大乘經典部數尤多。佛法至處。莫斯為盛也。十萬頌為部者。凡有十數。自茲已降。其流寔廣。
從此而東。逾嶺越穀。行八百餘裏。至瞿薩旦那國(唐言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渙那國。匈奴謂之於遁。諸胡謂之溪旦。印度謂之屈丹。舊曰於闐。訛也)。
瞿薩旦那國。周四千餘裏。沙磧太半。壤土隘狹。宜穀稼。多眾果。出氍毹細氈。工紡績絁紬。產白玉黳玉。氣序和暢。飄風飛埃。俗知禮義。人性溫恭。好學典藝。博達技能。眾庶富樂。編戶安業。國尚樂音。人好歌舞。少服毛褐氈裘。多衣絁紬白(疊毛)。儀形有禮。風則有紀。文字憲章。聿尊印度。微改體勢。粗有沿革。語異諸國。崇尚佛法。伽藍百有餘所。僧徒五千餘人。並多習學大乘法教。王甚驍武。敬重佛法。自雲。毗沙門天之祚胤也。
昔者。此國虛曠無人。毗沙門天於此棲止。無憂王太子在呾叉始羅國被抉目已。無憂王怒譴輔佐。遷其豪族。出雪山北。居荒穀間。遷人逐物。至此西界。推舉酋豪。尊立為王。當是時也。東土帝子蒙譴流徙。居此東界。群下勸進。又自稱王。歲月已積。風教不通。各因田獵。遇會荒澤。更問宗緒。因而爭長。忿形辭語。便欲交兵。或有諫曰。今何遽乎。因獵決戰。未盡兵鋒。宜歸治兵。期而後集。
於是回駕而返。各歸其國。校習戎馬。督勵士卒。至期兵會。旗鼓相望。旦日舍戰。西主不利。因而逐北。遂斬其首。東主乘勝。撫集亡國。遷都中地。方建城郭。憂其無土。恐難成功。宣告遠近。誰識地理。時有塗灰外道。負大瓠。盛滿水而自進曰。我知地理。遂以其水屈曲遺流。周而複始。因即疾驅。忽而不見。依彼水跡。峙其基堵。遂得興功。即斯國治。今王所都於此城也。城非崇峻。攻擊難克。自古以來。未能有勝。
其王遷都作邑。建國安人。功績已成。齒耋雲暮。未有胤嗣。恐絕宗緒。乃往毗沙門天神所祈禱請嗣。神像額上剖出嬰孩。捧以回駕。國人稱慶。既不飲乳。恐其不壽。尋詣神祠。重請育養。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風教遐被。遂營神祠。宗先祖也。自茲已降。奕世相承。傳國君臨。不失其緒。故今神廟多諸珍寶。拜祠享祭。無替於時。地乳所育。因為國號。
王城南十餘裏有大伽藍。此國先王為毗盧折那(唐言遍照)阿羅漢建也。昔者。此國佛法未被。而阿羅漢自迦濕彌羅國至此林中。宴坐習定。時有見者。駭其容服。具以其狀。上白於王。王遂躬往。觀其容止。曰。爾何人乎。獨在幽林。羅漢曰。我。如來弟子。閑居習定。王宜樹福。弘讚佛教。建伽藍。召僧眾。王曰。如來者。有何德。有何神。而汝鳥棲。勤苦奉教。曰。如來慈湣四生。誘導三界。或顯或隱。示生示滅。遵其法者。出離生死。迷其教者。羈纏愛網。王曰。誠如所說。事高言議。既雲大聖。為我現形。既得瞻仰。當為建立。罄心歸信。弘揚教法。羅漢曰。王建伽藍。功成感應。王苟從其請。建僧伽藍。遠近鹹集。法會稱慶。而未有揵椎扣擊召集。王謂羅漢曰。伽藍已成。佛在何所。羅漢曰。王當至誠。聖鑒不遠。王遂禮請。忽見空中佛像下降。授王揵椎。因即誠信。弘揚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