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卷第十二(二十二國)(3 / 3)

王城西南二十餘裏。有瞿室(饣夌)伽山(唐言牛角)。山峰兩起。岩隒四絕。於崖穀間建一伽藍。其中佛像。時燭光明。昔如來曾至此處。為諸天人略說法要。懸記此地。當建國土。敬崇遺法。遵習大乘。

牛角山岩有大石室。中有阿羅漢入滅心定。待慈氏佛。數百年間。供養無替。近者崖崩。掩塞門徑。國王興兵。欲除崩石。即黑蜂群飛。毒螫人眾。以故至今。石門不開。

王城西南十餘裏有地迦婆縛那伽藍。中有夾紵立佛像。本從屈支國而來至止。昔此國中有臣被譴。寓居屈支。恒禮此像。後蒙還國。傾心遙敬。夜分之後。像忽自至。其人舍宅。建此伽藍。

王城西行三百餘裏。至勃伽夷城。中有佛坐像。高七尺餘。相好允備。威肅嶷然。首戴寶冠。光明時照。聞諸土俗曰。本在迦濕彌羅國。請移至此。昔有羅漢。其沙彌弟子臨命終時。求酢米餅。羅漢以天眼觀。見瞿薩旦那國有此味焉。運神通力。至此求獲。沙彌噉已。願生其國。果遂宿心。得為王子。既嗣位已。威攝遐邇。遂逾雪山。伐迦濕彌羅國。迦濕彌羅國王整集戎馬。欲禦邊寇。時阿羅漢諫王。勿鬥兵也。我能退之。尋為瞿薩旦那王說諸法要。王初未信。尚欲興兵。羅漢遂取此王先身沙彌時衣。而以示之。王既見衣。得宿命智。與迦濕彌羅王謝咎交歡。釋兵而返。奉迎沙彌時所供養佛像。隨軍禮請。像至此地。不可轉移。環建伽藍。或招僧侶。舍寶冠置像頂。今所冠者。即先王所施也。

王城西百五六十裏。大沙磧正路中有堆阜。並鼠壤墳也。聞之土俗曰。此沙磧中。鼠大如蝟。其毛則金銀異色。為其群之酋長。每出穴遊止。則群鼠為從。昔者。匈奴率數十萬眾。寇掠邊城。至鼠墳側屯軍。時瞿薩旦那王率數萬兵。恐力不敵。素知磧中鼠奇。而未神也。洎乎寇至。無所求救。君臣震恐。莫知圖計。苟複設祭。焚香請鼠。冀其有靈。少加軍力。其夜瞿薩旦那王夢見大鼠。曰。敬欲相助。願早治兵。旦日合戰。必當克勝。瞿薩旦那王知有靈佑。遂整戎馬。申令將士。未明而行。長驅掩襲。匈奴之聞也。莫不懼焉。方欲駕乘被鎧。而諸馬鞍。人服。弓弦。甲縺。凡厥帶係。鼠皆齧斷。兵寇既臨。麵縛受戮。於是殺其將。虜其兵。匈奴震懾。以為神靈所佑也。瞿薩旦那王感鼠厚恩。建祠設祭。奕世遵敬。特深珍異。故上自君王。下至黎庶。鹹修祀祭。以求福佑。行次其穴。下乘而趨。拜以致敬。祭以祈福。或衣服弓矢。或香花肴膳。亦既輸誠。多蒙福利。若無享祭。則逢災變。

王城西五六裏有娑摩若僧伽藍。中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甚多靈瑞。時燭神光。昔有羅漢自遠方來。止此林中。以神通力。放大光明。時王夜在重閣。遙見林中光明照曜。於是曆問。僉曰。有一沙門自遠而至。宴坐林中。示現神通。王遂命駕。躬往觀察。既睹明賢。乃心祇敬。欽風不已。請至中宮。沙門曰。物有所宜。誌其所在。幽林藪澤。情之所賞。高堂邃宇。非我攸聞。王益敬仰。深加宗重。為建伽藍。起窣堵波。沙門受請。遂止其中。頃之。王感獲舍利數百粒。甚慶悅。竊自念曰。舍利來應。何其晚歟。早得置之窣堵波下。豈非勝跡。尋詣伽藍。具白沙門。羅漢曰。王無憂也。今為置之。宜以金銀。銅鐵。大石函等。以次周盛。王命匠人。不日功畢。載諸寶輿。送至伽藍。是時也。王宮導從。庶僚凡百。觀送舍利者。動以萬計。羅漢乃以右手舉窣堵波置諸掌中。謂王曰。可以藏下也。遂坎地安函。其功斯畢。於是下窣堵波。無所傾損。觀睹之徒。歎未曾有。信佛之心彌篤。敬法之誌斯堅。王謂群官曰。我嚐聞佛力難思。神通難究。或分身百億。或應跡人天。舉世界於掌內。眾生無動靜之想。演法性於常音。眾生有隨類之悟。斯則神力不共。智能絕言。其靈已隱。其教猶傳。餐和飲澤。味道欽風。尚獲斯靈。深賴其福。勉哉凡百。宜深崇敬。佛法幽深。於是明矣。

王城東南五六裏有麻射僧伽藍。此國先王妃所立也。昔者。此國未知桑蠶。聞東國有也。命使以求。時東國君秘而不賜。嚴敕關防。無令桑蠶種出也。瞿薩旦那王乃卑辭下禮。求婚東國。國君有懷遠之誌。遂允其請。瞿薩旦那王命使迎婦。而誡曰。爾致辭東國君女。我國素無絲綿桑蠶之種。可以持來。自為裳服。女聞其言。密求其種。以桑蠶之子置帽絮中。既至關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驗。遂入瞿薩旦那國。止麻射伽藍故地。方備儀禮。奉迎入宮。以桑蠶種留於此地。陽春告始。乃植其桑。蠶月既臨。複事采養。初至也。尚以雜葉飼之。自時厥後。桑樹連陰。王妃乃刻石為製。不令傷殺。蠶蛾飛盡。乃得治繭。敢有犯違。明神不祐。遂為先蠶建此伽藍。數株枯桑。雲是本種之樹也。故今此國有蠶不殺。竊有取絲者。來年輒不宜蠶。

城東南百餘裏有大河。西北流。國人利之。以用溉田。其後斷流。王深怪異。於是命駕問羅漢僧曰。大河之水。國人取給。今忽斷流。其咎安在。為政有不平。德有不洽乎。不然。垂譴何重也。羅漢曰。大王治國。政化清和。河水斷流。龍所為耳。宜速祠求。當複昔利。王因回駕。祠祭河龍。忽有一女淩波而至。曰。我夫早喪。王命無從。所以河水絕流。農人失利。王於國內選一貴臣。配我為夫。水流如昔。王曰。敬聞。任所欲耳。龍遂目悅國之大臣。王既回駕。謂群下曰。大臣者。國之重鎮。農務者。人之命食。國失鎮則危。人絕食則死。危死之事。何所宜行。大臣越席。跪而對曰。久已虛薄。謬當重任。常思報國。未遇其時。今而預選。敢塞深責。苟利萬姓。何吝一臣。臣者。國之佐。人者。國之本。願大王不再思也。幸為修福。建僧伽藍。王允所求。功成不日。其臣又請早入龍宮。於是舉國僚庶。鼓樂飲餞。其臣乃衣素服。乘白馬。與王辭訣。敬謝國人。驅馬入河。履水不溺。濟乎中流。麾鞭畫水。水為中開。自茲沒矣。頃之。白馬浮出。負一栴檀大鼓。封一函書。其書大略曰。大王不遺細微。謬參神選。願多營福。益國滋臣。以此大鼓。懸城東南。若有寇至。鼓先聲震。河水遂流。至今利用。歲月浸遠。龍鼓久無。舊懸之處。今仍有鼓。池側伽藍。荒圮無僧。

王城東三百餘裏。大荒澤中數十頃地。絕無蘖草。其土赤黑。聞諸耆舊曰。敗軍之地也。昔者。東國軍師百萬西伐。此時瞿薩旦那王亦整齊戎馬數十萬眾。東禦強敵。至於此地。兩軍相遇。因即合戰。西兵失利。乘勝殘殺。虜其王。殺其將。誅戮士卒。無複孑遺。流血染地。其跡斯在。

戰地東行三十餘裏。至媲摩城。有雕檀立佛像。高二丈餘。甚多靈應。時燭光明。凡有疾病。隨其痛處。金薄帖像。實時痊複。虛心請願。多亦遂求。聞之土俗曰。此像。昔佛在世憍賞彌國鄔陁衍那王所作也。佛去世後。自彼淩空至此國北曷勞落迦城中。初。此城人安樂富饒。深著邪見。而不珍敬。傳其自來。神而不貴。後有羅漢禮拜此像。國人驚駭。異其容服。馳以白王。王乃下令。宜以沙土坌此異人。時阿羅漢身蒙沙土。餬口絕糧。時有一人。心甚不忍。昔常恭敬尊禮此像。及見羅漢。密以饌之。羅漢將去。謂其人曰。卻後七日。當雨沙土。填滿此城。略無遺類。爾宜知之。早圖出計。由其坌我。獲斯殃耳。語已便去。忽然不見。其人入城。具告親故。或有聞者。莫不嗤笑。至第二日。大風忽發。吹去穢壤。雨雜寶滿衢路。人更罵所告者。此人心知必然。竊開孔道。出城外而穴之。第七日夜。宵分之後。雨沙土滿城中。其人從孔道出。東趣此國。止媲摩城。其人才至。其像亦來。即此供養。不敢遷移。聞諸先記曰。釋迦法盡。像入龍宮。今曷勞落迦城為大堆阜。諸國君王。異方豪右。多欲發掘。取其寶物。適至其側。猛風暴發。煙雲四合。道路迷失。

媲摩川東入沙磧。行二百餘裏。至尼壤城。周三四裏。在大澤中。澤地熱濕。難以履涉。蘆草荒茂。無複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

從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者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風起則人畜惛迷。因以成病。時聞歌嘯。或聞號哭。視聽之間。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屢有喪亡。蓋鬼魅之所致也。

行四百餘裏。至睹貨邏故國。國久空曠。城皆荒蕪。

從此東行六百餘裏。至折摩馱那故國。即沮末地也。城郭巋然。人煙斷絕。

複此東北行千餘裏。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詳國俗之剛柔。係水土之風氣。動靜無常。取舍不同。事難窮驗。非可仰說。隨所遊至。略書梗概。舉其聞見。記諸慕化。斯故日入以來。鹹沐惠澤。風行所及。皆仰至德。混同天下。一之宇內。豈徒單車出使。通驛萬裏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