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占坑 下(1 / 3)

楊墨又將圖片換了一張,屏幕上出現了一副四發噴氣式運輸機的照片。

“美軍的C17戰略戰術運輸機,最大有效載重超過80噸。”他的開篇很簡單,但透漏出的信息量很大。

“為什麼既叫戰略又稱戰術呢?”單純討論軍事武器的話題,老劉還是一如既往地表現得很活躍。

“根據它的性能特點來劃分的。‘戰略’是指它的有效負載達到了戰略運輸機該有的特點,而戰術則是主要指它的起降特性——在非鋪裝跑道上實行短距起降。比如稍加平整的沙漠地帶,它能攜帶一輛60噸重的主戰坦克應付自如地完成起飛和降落動作。”楊墨沒有詳加解釋,隻是略微一提就輕輕帶過。

“西德研製的最新一代主戰坦克,總重將近60噸的豹2已經進入了現役狀態,他們於90年代研製成功的自行榴彈炮噸位也接近60噸。而美國的下一代主戰坦克,全重高達67噸的M1也在緊鑼密鼓地加緊測試,要不了多久也會服役。此外,我們國家在新世紀以前服役的主戰坦克在噸位上也就比美、德兩國的坦克噸位稍稍輕了一些。

如此一來,一款既能實現戰略投送又具備戰術起降性能的大型運輸機,對陸軍的戰略機動性有多重要,應該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當然重要啦!現在咱們國家的陸軍,不管是人員還是裝備實現遠距離的戰略轉移都得依靠火車,在鐵路線不能抵達軍事前沿陣地的時候,隻能依賴軍用卡車實行戰術轉運,不但耗時不說,而且極度依賴後勤補給。”老劉談起共和國陸軍的家底就空餘一聲歎息,滿目心酸,不過轉念一想,他又興致勃勃地說道:“如果咱們真的有了這玩意,空軍隻需裝備百八十架……我想一個滿裝的重型裝甲師最多48小時就能在全國範圍內完成一線部署。”

楊墨對老劉的戰略眼光無比佩服,心裏暗自想道:“老劉,你說的可真準。第一次海灣戰爭,美國空軍執行的戰略投送能力不就是活生生的的實例嗎?”

不過很快他就收起了異樣的心思,重新回到了先前的話題:“最後一款則是蘇聯末期推出的四發螺旋槳運輸機An-70,機身氣動布局跟美國現役的C130運輸機稍有不同,前者是後掠翼,後者是平直翼,但總體來說沒有脫離現今運輸機的氣動布局範疇,隻不過An-70的載重量幾乎是後者的兩倍,最大有效載重達到了47噸。

因為火箭筒、反坦克導彈等反裝甲武器的破甲能力的威脅越來越大,未來的步兵戰車、裝甲運輸車也在朝著重裝化的趨勢轉變。

這些隨同主戰坦克一起運動的輔助裝甲車輛的噸位普遍會超過30噸,甚至有進一步加大噸位的趨勢。

因此在滿足主戰坦克、自行榴彈炮的戰略投送的需求外,需要搭配一款戰術運輸機用來轉移陸軍相對輕型的裝備,比如先前提到的步兵戰車、裝甲運輸車,除此之外還有防空導彈、軍用卡車、直升機等等。”

“定位很明確,分工很清晰。戰略、戰術運輸機兩者相互搭配使用,既不會浪費噸位又能節省時間。”老劉頻頻點頭,表示同意楊墨的觀點。

見楊墨好一會不吭聲了,老劉有些不死心地學著楊墨的樣子在觸摸板上亂按一通,眼睛盯著屏幕一動不動,最後確實沒有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免大為喪氣,他冷著臉問道:“就這些?沒別的了?”

“沒啦。”楊墨很無辜地眨了眨眼睛,攤著手表示確實沒有。

“你小子怎麼搞的?當初你最先上門找的是海軍,現在卻一門心思幫空軍扒拉裝備,你什麼意思啊?”老劉氣鼓鼓地瞪著楊墨質問道。

楊墨啞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