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1 / 2)

《太極拳論》疑為武禹襄之作

1880年,武式“十三勢”創始人武禹襄去世。他的外甥兼弟子李亦佘,將母舅武禹襄對“十三勢”拳術的一些記錄性文字,與自己的一些學拳心得加以整理,修訂了一部“十三勢”拳譜,並親手抄錄了三本,一本由自己保存,一本交給其弟李啟軒,一本贈送朋友郝和。

如今,李亦佘自藏的“十三勢”拳譜,已經不明下落。

20世紀30年代,李啟軒之孫李福蔭,把殘缺的家藏李亦佘手抄拳譜加以整理,題以《太極拳譜》之名,交由廉讓堂印行出版。

1982年,李亦佘抄贈郝和珍藏的拳譜手跡,在太極拳名家顧留馨著述的《太極拳術》一書中,印行公布。

我們將“郝和藏本”和“廉讓堂本”加以對照,發現這兩個版本中,《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內容,不完全一樣。“郝和藏本”中的《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是這樣的——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枰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製,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而在廉讓堂本中,“是為論”一句的後麵,還有下麵這樣兩段文字——

解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這兩段文字,在郝和藏本中,又屬於《打手要言》一篇中的內容。

《打手要言》的全文是這樣的——

打手要言

解曰: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麵;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癡”也。發勁須沉著鬆靜,專注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也”。往複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是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鬆靜氣騰然”也。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解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嗬成,舍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往複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能八麵支撐。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粘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