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太極拳”的修煉與功效(1 / 3)

第一節 學拳先明理

“太極拳”是一種“文化拳”,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包含了幾千年中華民族傑出的文化智慧,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所以,一個真正想練好“太極拳”的人,對“太極拳”中所依據的一些哲學原理和醫學理論,應該有所涉獵和掌握。

一、“太極陰陽”學說

“太極拳”中,處處寓含“陰陽之道”。

“陰陽”二字,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以後,古人觀察到一切事物,皆有對應的正反兩麵——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高必有低,有左必有右,有長必有短,有虛必有實,有大必有小……而且,事物的“陰陽”兩麵,又有此消彼長、周而複始的現象,如:晝去則夜降,寒來則暑往,動止則靜現……於是,古人就用“陰陽”二字,表述一切正反兩麵相對以及此消彼長、周而複始的現象。老子說過:“萬物負陰而抱陽”,《易經》裏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古人將“陰陽之道”視為宇宙的根本規律,稱之為“太極”。

二、中醫“經絡”理論

“太極拳”是一種高級“靜功”。凡是“靜功”,都是以“入靜”激發“氣機”,催動“氣血”沿“經絡”輸布、濡養全身的修煉方法。

“經絡”是中醫學的一個概念。中醫認為:人體內,像樹幹與樹枝一樣,分布著一個由“經脈”和“絡脈”構成的、複雜的“係統”。“經絡”在人體中貫穿上下,溝通表裏,把人體的髒腑、肢節、官竅、筋骨、皮肉等組織,連成一個整體。“經絡”可以抗禦外邪,也能傳注病毒。當人體“正盛邪衰”時,病邪會循“經絡”由裏達表,祛出體外;當體內“邪盛正虛”時,病邪也會循“經絡”由表及裏,深入體內。所以,人必須保持“經絡”係統的正常與暢通。

“經絡”係統中,“經脈”是直行的主幹,分布在人體的較深部;“絡脈”是“經脈”橫出的分叉,分布在人體的較淺部。

“經脈”主要有十二條,稱為“十二正經”,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和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和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正經”在人體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手三陰經從胸部起始,經上肢內側至手,與手三陽經相交;手三陽經從手部起始,經上肢外側上達於頭,與足三陽經相交;足三陽經從頭部起始,過軀幹經下肢外側走於足,與足三陰經相交;足三陰經從足部起始,經下肢內側過腹部抵於胸,與手三陰經相交。

“十二正經”之外,又有“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這是“別道奇行”的特殊通道,它們的功能,主要是溝通“十二正經”之間的聯係,像江河水係中的湖泊一樣,對“十二正經”的氣血,起“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

“奇經八脈”之中,最重要的是任、督二脈。“任脈”行於胸腹正中,總任一身陰經,故稱為“陰脈之海”;“督脈”行於腰背正中,總督一身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

三、中醫“髒腑”理論

“太極拳”不僅鍛煉肢體,而且通過有設計的呼吸和旋轉動作,對髒腑進行鍛煉。

中國古代有一種“五行”學說。這種學說認為:世間萬物都可概括為“金”、“木”、“水”、“火”、“土”五種性質。這五種性質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和“乘侮”的關係,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所謂“乘侮”,就是“恃強淩弱”、“乘虛侵襲”。如:金本克木,木本克土,但當木氣亢盛,土氣衰微,金不能克木時,木不僅會“乘土”之虛以“製土”,而且會反過來恃強以“侮金”。

中醫用“五行”學說解釋“髒腑”:以肺配金、肝配木、腎配水、心配火、脾配土。它們之間,也存在著“相生”、“相克”和“乘侮”的關係。如:肺金清肅可助腎水,腎水含精可養肝木,肝木藏血可濟心火,心火溫熱可暖脾土,脾土穀盛可充肺金。反過來,脾土之運,可治腎水泛濫;腎水之潤,可防心火亢烈;心火之熱,可止肺金過銳;肺金之肅,可製肝木抑鬱;肝木之疏,可避脾土之壅。而當它們發生“乘侮”現象時,木乘土則肝病傳脾,土侮木則脾病傳肝,如此等等。

按照這種理論,人的“髒腑”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係的,是一個整體,它們中間任何一個髒器發生變化,都會給其他髒器帶來一定的影響。

四、“製心入靜”之道

“太極拳”是一種養生修煉之道,一切修煉之道的最高目標是“製心入靜”。

“製心入靜”,是一種意識的鍛煉。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要求自己將注意力持續地集中在一個點上,就會發現原來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我們總會有“走神”的情況發生,老是不知不覺地就會想到其他的事情上去,我們越是要集中思想,卻越是思緒聯翩,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腦海裏各種念頭紛至遝來,一個接著一個。這時,我們努力將注意力抓回來,重新集中在我們預定的那個點上;可是,過了一會兒,我們又想到別的事情上去了。

這種情況人人皆有,幾乎無一例外。原因是,我們平時都是盡力去激發大腦的意識活動,拚命讓大腦興奮,而對大腦的抑製功能——即控製意識活動的能力,卻很少鍛煉。大腦控製意識活動的能力,就是“定力”。“定力”的大小強弱,要經過鍛煉才能提高。

自古以來,圍繞著“定力”的鍛煉,也就是“製心入靜”,修煉家們發明了很多方法。佛門有“眼色”、“觀音”、“鼻息”、“身觸”、“止觀”、“參禪”、“結印”之類,道家有“守竅”、“數息”、“返觀”、“存想”、“導引”等等,真是難以罄述。

那麼,“入靜”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有醫學工作者進行過測試——

當人在電視機前見到一些心驚肉跳、非常刺激的鏡頭時,他的腦電圖呈現的是每秒鍾波動30至50下的激烈顫抖的R波;

當人怒氣衝天、或是情緒緊張時,腦電圖會出現每秒鍾在12至20下之間快速而劇烈扭動的β波;

當我們閉上眼睛,心情趨於寧靜時,腦電圖反映的是每秒鍾隻波動10下左右的緩慢而規則的α波;

人一旦入睡,舒舒服服地打起了呼嚕,那麼腦電圖就是一種每秒鍾隻有半個到3個波的δ波。

“入靜”則是這樣一種狀態:

——入靜之初,腦電圖呈現柔靜而規律的a波;

——隨著入靜達到一定深度之後,腦電圖會出現類似深度睡眠狀態的處變不驚的δ波;

但是,此時的入靜者,並不像深度睡眠者那樣對外界的聲音刺激毫無反應,他對外界的聲音刺激能夠知覺,但不受幹擾!

據測試,人在不同的腦電波狀態下,其內分泌、微循環和髒器功能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在“入靜”狀態下,人的各種測試指標都會達到最佳狀態。

“太極拳”也是通過使人“入靜”,從整體上全麵地調節和改善人的呼吸、消化、循環、內分泌、生殖、運動、神經等各個係統,以及抵抗力和免疫力,並由此對練拳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產生巨大而神奇的作用!

所以,對“製心入靜”理論的學習,是“太極拳”的必修課。如果在練“太極拳”之外,再輔之以一些其他“製心入靜”之法的學習和訓練,那是很有好處的!這對修煉“太極拳”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第二節 找個好老師

“太極拳”是非常難練的!是很難練好的!

要想練好“太極拳”,真正掌握“太極拳”的精髓,真正收到練“太極拳”奇妙的養生功效,最主要的條件,就是要找到一位好老師,找到一位真正的“明師”。

要注意,我們這裏用的是“明白”的“明”,而不是“有名”的“名”。因為,“明白”的不見得“有名”,當然,也不見得凡是“有名”的都“明白”。“名師”如果“明白”但是“保守”,那也不行。隻有“明白”而又“肯教”、“善教”的,才能算得上是好老師。

有的朋友會問:買一本名家出的書和一張名家的演示光碟,在家裏照著練不就行了嗎?

我們的回答是:書和光碟,可以買,也必須看,但這僅僅隻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代替老師的言傳身教。

“太極拳”的修煉,要經過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初級階段是“調身”,中級階段是“調息”,高級階段是“調氣”。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要領和要求,這些都不是在一本書裏、或是一張光碟裏,能夠全部講完的。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強行做出機械、劃一的硬性規定的,而需要老師針對單個學員的具體情況,加以指導和糾正。

當然,也不是說每次練拳,都要老師跟在身邊。在練拳的各個階段,先跟隨老師學習了基本的要領之後,自己可以回去潛心揣摩,刻苦練習;以後,再經常回訪老師,進行糾偏和指正。這樣,才能保證少走彎路,穩步前進。有的人跟老師學了一趟拳架,就急於脫離老師,一個人悶著頭獨自去琢磨和練習,那是不可取的!沒有老師經常性的指導和糾正,是一定會走型和出偏的。

所以,再強調一句:要找個好老師,把“太極拳”當作一門學問來做,作為一種事業來幹!

第三節 初級階段:調身

學習“太極拳”的第一步,是學習“太極拳”的形體動作,包括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勁法、招式,掌握“太極拳”在肢體動作方麵的要領,所以,這一階段可以稱作是“調身”。

初學“太極拳”,可能會有這種感覺:“太極拳”看上去慢慢悠悠,似乎很容易學;但是,一旦上手,又會覺得學“太極拳”真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