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2 / 2)

又曰:

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又曰:

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即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麵,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禹襄武氏並識

這篇《打手要言》由五段文字組成。在意義上,這五段文字各自獨立,不相連貫,甚至有些重複。文章的後麵,有一個“禹襄武氏並識”的落款,“並識”就是“並記”的意思,說明這是武禹襄的原作形式,是武禹襄把幾段分別記錄練拳心得的文字合並記錄在這裏。

然而,在廉讓堂本中,這篇《打手要言》中的文字,被分成獨立的幾篇:第一段成了一篇《十三勢行功要解》,第二段成了一篇《太極拳解》,第三段、第四段被安排在《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後麵,第五段成了一篇《十三勢說略》。

在兩個藏本中,出入最大的就是這篇《打手要言》。據李啟軒之孫李福蔭,在為廉讓堂印行《太極拳譜》所作的“序”裏這樣說——

外間抄本過多,文字間略有不同……細檢家藏各本,文字間亦不相同,章篇或此前而彼後,或此多而彼少,緣先伯祖(注:指李亦佘)精求斯技,曆四十年,輯本非隻一冊,著述屢有刪改,外間抄本因時間之不同,自難一致耳……

由此可以得知,李亦佘在修訂“十三勢”拳譜的時候,對武禹襄的作品進行過多次編輯工作。於是,我們推測:《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那篇文章,是用武禹襄的作品編輯出來的。由於編輯時間不同,造成了廉讓堂本和郝和藏本中,這篇文章的內容多寡不一、有多有少。從語言風格看,前麵“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與武禹襄的這篇《打手要言》完全一致。

李亦佘之所以要編輯一篇《太極拳論》,並且將作者署名為“山右王宗嶽”,可能是因為想把“十三勢”命名為“太極拳”,以及說明“太極拳”來源於“內家拳”。

關於這一點,詳論見本書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