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認真進行這一階段的修煉,把“調息”的功夫練好了,再進入練拳的下一個階段——高級階段。
第五節 高級階段:調氣
練拳時,當意念已經可以不必再去特別關注和指揮呼吸,也就是說,“設計的呼吸”已經成為一種“自然”,這時,就可以進入到練拳的“調氣”階段了。
“調氣”的目的,是要激發“氣機”,方法是“意守丹田”。
“丹田”不是指一個穴位,而是指肚臍下麵小腹這個部位。“太極拳”的“意守丹田”,與其他一些修煉功法的“意守丹田”,有著很大的區別。
為了使練拳者能夠較好地做到“意守丹田”,“太極拳”設計了“丹田內轉”的方法,就是在練拳的時候,意念不光要想到“丹田”,還要根據手和腰的動作走向,想象“丹田”在隨之做出相應的轉動——有向左的旋轉,有向右的旋轉;有向前的旋轉,有向後的旋轉,還有45度角的前後旋轉,這就強化了意念對“丹田”的固守,使練拳者能夠更容易、更有效地“意守丹田”。
“丹田內轉”並不真的是要讓腹內的腸子翻來翻去。它隻是一種方法,是一種想象,所以無法對每一個招式的“丹田內轉”做出統一的、硬性的規定。每一位練拳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設計自己的“丹田內轉”,隻要你在練拳時意念固守在丹田,並且想象著丹田在不停地隨動作而旋轉就行。
“丹田內轉”練到一定的時候,確實會出現陳鑫在《督脈任脈論》裏所說的,那種“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有“氣”在腹內產生的身體反應。這種“氣”,有時會先向下流動,再沿著督脈往上衝;有時會衝上頭頂,有時會流向四肢;有時是熱的,有時是涼的;有時拳練完了,而“氣”還在體內流動,停不下來。
這種“氣”到底是什麼?現代醫學尚不能做出解釋。我們認為,這種“氣”應該是一種通過意念與呼吸的結合,能夠在人體內產生、蓄積和運行的一種特殊的能量。
為什麼這種“氣”會在“丹田”這個部位產生?“丹田”這個部位到底有什麼特別?這是一些需要醫學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和解答的問題。
“太極拳”練到這一階段,對人體所產生的功效,可以說是十分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神奇的。
首先,這時,練拳者的呼吸、消化、循環、內分泌、生殖、運動、神經等各個係統,可以得到全麵的調節和改善;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會得到空前的提高;某些不治之症,也有可能得到治愈。平時,練拳者會感到自己身上有一種“浩然之氣”,會自信任何疾病、毒邪乃至於厄運,都不能對自己造成侵害。
其次,“太極拳”練到這一階段,人的性情會發生改變。原先急躁的,會變得耐心;原先輕率的,會變得沉穩。人的智慧也會得到提高,領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都會得到加強。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不再會那麼在意;對利害得失,不再會那麼計較;對別人的議論和算計,不再會那麼耿耿於懷。練拳者的心胸,會變得開闊,心情會變得愉悅,心境會變得寧靜,態度會變得友善。
第六節 幾個基本問題
一、剛柔
就風格而言,各式“太極拳”,有“剛”,有“柔”。相比來說,陳式“太極拳”偏“剛”,楊、武、孫、吳等式“太極拳”偏“柔”。
有段趣話,“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與“陳氏太極拳”十七代大師陳發科,先後在北京教過拳,也都曾“威震京師”。於是,有位詩人寫道——
都門太極舊尊楊,遲緩柔和擅勝場。
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
其實,“陳式太極拳”本身,也是風格各異,它有“大架”和“小架”之分,有“老架”和“新架”之分,有“趙堡架”和“忽雷架”之分。“大架”與“小架”相比,“大架”稍“剛”,“小架”稍“柔”;“老架”與“新架”相比,“新架”稍“剛”,“老架”稍“柔”。“趙堡架”出於陳家溝附近的趙堡鎮,架式高,動作小,連貫畫圈,身法輕巧,動作偏“柔”;“忽雷架”出於趙堡鎮附近的王圪壋,拳架忽靜忽動,靜如處子,動如炸雷,動作偏“剛”。而且,據說“趙堡架”和“忽雷架”,都是傳自陳青萍。
這就會讓人產生一種疑惑,就是練“太極拳”,到底是要“剛”還是要“柔”?
我們的回答是:練哪種“太極拳”,就要按照哪種“太極拳”的風格和規律去練。這就像練書法,唐代楷書三大家,練顏體就要像顏體,練柳體就要像柳體,練歐體就要像歐體,練什麼就要像什麼!
二、鬆緊
“鬆”與“緊”,包括“肢體”和“心理”兩個方麵。練“太極拳”無疑是要“放鬆”而不能“緊張”的。“鬆”則氣血貫通,“緊”則氣血壅滯。練拳時“緊張”而不“放鬆”,那是練不好“太極拳”的。
但是,要知道,“放鬆”的功夫,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應該是一個不斷訓練、不斷進步的“漸進”的過程。
學拳伊始,腿部力量不夠,卻要全身下沉,還要單腿負重,肢體肯定是會緊張的。加上動作不熟,生怕這個地方做錯,那個地方做不標準,心情也肯定是會緊張的。
以後,隨著練拳的進步,腿勁加強,招式熟練,動作自然順遂,一切遊刃有餘,這時候,“肢體”和“心理”,才能得到真正的放鬆。
需要指出的是,學拳之始,不能過度要求“放鬆”;否則,容易導致“鬆懈”。初學階段,手指要繃,骨骼要張,身體的一些部位要強行做出調整,才能符合規範與達到標準。所以這時,練拳時要盡量放鬆心情,但“肢體”卻要保持“適度的緊繃”,才能鍛煉到筋脈和骨骼,培養出柔韌的“內勁”。
練拳的中、高級階段,對氣血的貫通要求很高,所以要強調和注意“放鬆”。這些階段,肢體方麵的要求已經達到,不會因為力量不足或動作生疏而出現“緊張”。如果這時再出現“緊張”,那一定是由於“心理”引起的。因此,在練拳的中、高級階段,防止和解除“緊張”,更多地要從“心理”入手。
三、快慢
練“太極拳”,應該在體能許可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放慢速度去練。因為,“太極拳”的各個階段,都有許多要領要去注意,練拳速度一快,定會顧此失彼。李亦佘在《十三勢拳譜》裏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文中說:“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不合?(“上數項”意思是“上麵所說的數項”,指“練拳的各種要領”——筆者注)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
我們看到一些太極名家在表演時,走架的速度很快,那是出於表演的需要。因為表演時速度太慢,占用時間太多,觀眾會缺乏耐心,影響觀賞性。太極名家們自己獨自練拳時,速度也是很慢的。
四、實戰
“太極拳”最早的一部拳譜——李亦佘編輯的“十三勢”拳譜中,有一首《十三勢行功歌訣》,裏麵這樣寫道——
十三總勢莫輕識,命意源頭在膜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癡。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
尾間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工用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 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歎惜!
從這首歌訣看,“十三勢”發展到武禹襄、李亦佘時代,已經有著明顯的“養生”目的。
不錯,“太極拳”裏是有一些攻擊、閃避和解脫的技法,然而,這些技法是作為一種“製心入靜”之法來用的,技擊並不是它的目的。
我們認為,練“太極拳”,僅靠每天走走架子,或者再練練推手,是不能直接練成很高的搏擊功夫的。曆史上,幾位能打的“太極高手”,肯定都不是隻練“拳架”和“推手”,他們一定還要練很多東西,像舉重、抖竿、擒拿、硬功、等等。俗話說:“力是打中王”。據記載,武禹襄雙手能舉300斤,陳發科一手能撐起200多斤的大漢子,相信他們在“拳架”和“推手”之外,一定還練了其他的東西。
所以,若要實戰,在練習太極“拳架”和“推手”之外,還必須進行體能、力量、速度、反應、硬功和抗擊打等方麵的係統訓練,方能夠走上擂台,與人一決雌雄。
第七節 孫思邈的名言
最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要想學好“太極拳”,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良好和健康的心態。因為,“太極拳”修煉效果的大小,歸根結蒂,取決於大腦“入靜”的深淺。一個人,如果他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是意氣難平,那麼,練拳的時候也就會難免思緒紛繁,不能靜心。這樣,是練不好“太極拳”的!
所以,奉勸一切有誌於學習“太極拳”的朋友,一定要以“平常心”和“通達心”,來對待生活中的一切,正如唐代名醫孫思邈所說——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又不用深讚,亦不用深毀。常須運心,於物平等,如覺偏頗,尋改正之。
這樣,才能寧靜安詳,心寬體健,百病不侵,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