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太極拳”對肢體的各個部分——指、腕、肘、肩、腋、臂、頭、眼、頸、腰、胸、腹、胯、襠、臀、膝、足,都有非常嚴格和特別的要求,練拳時,要同時兼顧肢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注意眾多的要領,初學者常常會感到顧此失彼,注意了這裏,忘記了那裏。
其次,“太極拳”的動作編排,也有複雜而微妙的程序,有時是要求全身皆動,有時是此動彼不動,或彼動此不動;有時又是此先動而彼後動,或是此後動而彼先動;學習起來十分別扭,非常難掌握。
再次,“太極拳”招式的銜接,也好像是在故意刁難人。以陳式“太極拳”大架為例,整趟拳路中,共有七個名為“單鞭”的招式,每一個“單鞭”後麵接的動作都不一樣,稍不留神,就會接錯。
說實話,這正是“太極拳”的獨特與獨到之處。
“太極拳”是一種“靜功”,它的最高目標,是“製心入靜”。複雜的動作設計和編排,正是為了使練拳者全神貫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不能有絲毫的走神。“太極拳”就是通過這種方法,鍛煉習練者的“製心”能力。
以“陳式太極拳”為例,練拳的初級階段,對肢體各個部位的要求就有——
一、手
1、繃指:練拳時,指肚微向後張,使腕部、小臂、大臂的骨骼發脹,仿佛灌了氣進去一樣,目的是通過拉動手上經絡,牽動全身經絡。同時,虎口要圓,手指之間,不能並攏,要有空隙,目的是便於氣血貫通。
2、翹腕:練拳時,手掌上翹,掌根下坐,手腕不斷地轉動,目的是通過腕部轉動,活動筋脈,催動氣血,疏通經絡。
3、墜肘:練拳時,肘部一般不高過肩部和腕部,避免因抬肘而造成肩部肌肉緊張,阻遏氣血流通。
4、沉肩:練拳時,兩肩自然下垂,不能聳肩,因為,肩部是氣血流動的一個重要關隘,聳肩會妨礙氣血通過。
5、開腋:練拳時,手臂不能貼到肋骨,防止擠壓手臂和肋部,影響氣血貫通。
6、旋臂:練拳時,手臂動作走弧線,並不斷地朝裏、外旋扭,目的是拉動和鍛煉肌肉與皮膚,活動腕、肘、肩關節,催動和疏通手上經絡,帶動全身經絡。
二、身
1、引頸、斂臀:練拳時,頭部中正,下頜內收,好像有一根繩子將頸項向上牽引。臀部微微內收,不使外突,使腰部下垂,內陷的腰椎向外拱。這樣“上引下斂”,可將脊椎拉直,椎間隙增大,有利於督脈的貫通。
2、含胸、鬆腹:不挺胸就是含胸,不翹肚就是鬆腹。挺胸和翹肚,會造成胸、腹肌肉的緊張,不利於任脈的貫通。
3、腰轉、眼隨:練拳時,手動之前先轉腰,以腰帶手,勁是從腳到腰,從腰到肩,從肩到肘,從肘到手,節節貫穿;眼與頭,隨動作而轉動,與腰的轉動一起,形成以脊椎為中軸的身體左右轉動,目的是輕柔地按摩脊椎與內髒,形成“有氧運動”。
三、腿
1、坐胯:練拳時,兩胯盡量放鬆下坐,以利於氣血下沉和通過。
2、圓襠:練拳時,兩腿外繃,撐開襠部,以利於改善生殖係統的血液循環。
3、扭膝:練拳時,重心在兩腿間轉換,膝蓋呈“S”型轉動,目的是扭動腿部經絡,催行氣血,並對前列腺形成按摩。
4、扣足:練拳時,有很多足尖內扣的動作,意義在於拉動腿部經絡,疏通氣血。
練拳的這一階段,除了要注意肢體眾多部位的各種要領外,還要在運動時,注意肢體各部位動作的先後與配合,注意招式的技擊內涵與銜接,如果不專心致誌,全神貫注,那是絕對做不準確的。
這一階段,說的是“調身”,實際是“製心”;是通過“調身”,達到“製心”;“調身”是手段,“製心”是目的。
“調身”階段,是最要吃苦的階段。這一階段,身體的反應,是非常強烈的。全身的許多地方——肌肉、韌帶、骨骼、關節、脊柱,都會感到酸痛,一些地方還會出現麻、熱、脹、癢的感覺。
有人對麻、熱、脹、癢的出現感到不解,覺得很奇怪。其實很簡單,這是血液循環得到改善的反應。平時,我們的身體中,隻有一些大一點的血管在起作用,有更多的細小的血管,並沒有血液通過。練拳,疏通了這些原先不起作用的血管,而血管又是和神經黏附在一起的,所以就會產生麻、熱、脹、癢的感覺。
出現麻、熱、脹、癢的感覺是好事。但是,要注意,不要去刻意追求!要順其自然。否則,就會造成注意力轉移,引起意識的緊張,影響練拳的效果。
練拳的這一階段,功效也是十分明顯的——
一是對關節炎、腱鞘炎、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內髒疾病和生殖係統疾病,有直接或間接的治療效果。
二是身體素質會有明顯改善,抵抗力會明顯加強,感冒、發燒等小病小恙,會明顯減少。
三是可以改善神經係統功能,加快神經係統對大腦指令的傳導,身體能做出比平常人更為快捷的動作反應,同時,提高睡眠質量。
四是可以強化肌肉與韌帶,增強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走起路來腳下生風,十分穩健。
五是由於運動量大,出汗多,汗水會將皮膚上一些沉著的色斑清除掉,加上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轉順暢,膚色會變得好看,氣色會大有改觀。
第四節 中級階段:調息
“調息”,就是調節呼吸。
當所有肢體的要領——手法、身法、腿法、勁法、用法、招式、拳架,全部能夠熟練、準確的掌握之後,也就是說,在這些要領無需意識關注也能自然完成之後,練拳者的意識,就可以由“注意肢體”,轉向“注意呼吸”,開始練習“呼吸”與“動作”的配合。
在練拳的上一階段,即“調身”階段,也自然是要呼吸的。不過,那時是自然呼吸,是想怎麼呼吸就怎麼呼吸,隻要不憋氣就行,而無須照顧到呼吸與肢體動作的配合與協調。到了“調息”這個階段,呼吸就要與肢體動作達到協調一致。
在“調身”階段,注意力是在肢體動作上,是在想肢體動作怎麼做,是在注意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和動作做準確了沒有,做到位了沒有。而在練拳的“調息”階段,注意力是在“呼吸”上,是在想這個時候要怎樣“呼吸”,想哪裏應該開始“呼”,哪裏應該開始“吸”,要有意識地根據動作的長度與快慢,結合自己的體力、肺活量等具體情況,對“呼吸”進行設計。
這種“呼吸設計”是個性化的,是因人而異的,但其中也有規律可循。一般地說,一個招式,起時吸,收時呼;蓄勁時吸,發力時呼;身體上升時吸,身體下沉時呼。但是,一個招式,從起到收,要呼吸幾次;何時開始呼,何時轉為吸;何時“長吸短呼”,何時“短吸長呼”;何時“口吸鼻呼”,何時“鼻吸口呼”;何時“急吸緩呼”,何時“緩吸急呼”——則需要各人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設計和調整,而不能一概而論。就是同一個人,這一遍走架與下一遍走架,也不會是完全、絕對一樣的。
“調息”的訓練,總的前進過程是——由“粗”到“細”,由“淺”到“深”,由“短”到“長”,由“亂”到“勻”,由“多”到“少”,由“胸式呼吸”到“腹式呼吸”,由“張口呼吸”到“閉嘴呼吸”,由“喉嚨呼吸”到“鼻根呼吸”。
也就是說,開始的時候,練拳會喘粗氣,嘴裏會發出粗糙的聲音;氣也隻能吸進肺部,而且一口氣很短,呼吸無規則,不固定,很亂,次數也很多,是靠胸部和肋間收縮進行呼吸,呼吸時不張嘴不行,不張嘴就會憋氣,呼吸的氣是從喉嚨裏出入。
以後,慢慢地,呼吸就會變得綿細,悄無聲息;慢慢地,就可以將氣吸進腹部,而且一口氣可以很長;呼吸會變得均勻,有序,與肢體動作保持和諧與協調;呼吸的次數也會變得越來越少,可以靠小腹的一鼓一收來進行呼吸;呼吸時,也可以不用張嘴,氣可以從鼻根而不再是從喉嚨裏出入。
練拳的“調息”階段,身體裏也會出現一些反應——
首先是腸鳴,矢氣,肚子裏咕咕叫,練拳時,經常放屁,平時也是這樣!有人認為,練拳時放屁,是走漏“元氣”!這是一種誤解。腸鳴,矢氣,是腸道蠕動加強的結果,從腸道和肛門裏排出去的是廢氣,它對人體有害無益。所以,練拳時想放屁,不要有什麼擔心和顧慮。
其次是口腔裏的唾液會變甜、變涼,嘴裏甜津津、涼颼颼的,上齶會一股一股地湧出口水——這是內分泌得到改善和加強的反應。古人把這種甜津津、涼颼颼的唾液,稱為“靈液”,因為它能養胃健脾,滋顏潤膚,延年益壽。這種唾液一旦產生,千萬不要吐掉,一定要把它咽到肚子裏去。
練拳的這一階段,也會產生很明顯的功效——
一是增加肺活量,吸收更多氧氣,通過血液輸布全身,使全身各部位得到濡養;根據中醫“髒腑”學說,由強化肺的功能入手,對其他髒器乃至全身產生積極的影響;髒腑以及血管的一些疾病——慢性肝炎、腎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腸胃炎、膽囊炎、肺結核、心髒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可以得到調治。
二是由於腹部參與呼吸以及呼吸變得深長,導致腸道蠕動的速度加快,幅度加大,增強了人體對食物營養的吸收,以及對腸毒的排泄,身體素質會有一個質的飛躍,抵抗力和免疫力大大增強,新的疾病不再染身,精神麵貌煥然一新,臉上神采奕奕,兩目炯炯有神,整個人像一隻打足了氣的球,虎虎有生氣;睡眠質量也會更加提高,精力會變得十分充沛。
呼吸,對於“太極拳”而言,至關重要!可以說,不懂得“呼吸”,就練不好“太極拳”!或者說,就不能完全實現“太極拳”的養生功效,就達不到練“太極拳”所應達到的境界。我們說過,“太極拳”是一種“靜功”,“靜功”的根本是要催動“氣機”,而要催動“氣機”,則需要“意識”和“呼吸”兩部分的參與。沒有“呼吸”的參與,“氣機”是激發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