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太極拳”的內功與淵源(1 / 3)

第一節 陳鑫的《任脈督脈論》

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有一篇《任脈督脈論》,這樣來講解“太極拳”:

任脈起於會陰,上行循腹裏至天突、廉泉止。督脈亦由會陰起,過長強順脊逆行而上,至百會下降至人中止。

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任督,以南北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

蓋人能明任督以運氣保身,猶明愛民以安國,民斃國亡,任衰身謝,是以上人行導引之術,以為修仙之根本。

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掃除妄念,卸淨濁氣,先定根基。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功久,則頃刻水中火發,雪裏花開, 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亡念之發,天機自動。

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則水火自然混融。久之水火升降,如桔槔之吸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於黃庭之中,此采鉛家投汞之真秘。

打拳行到此地,注意不可散功,不可停。一散一停,丹不成矣。在昔,紫陽真人曰:“真汞生於離,其用卻在坎。姹女過南園,手持玉橄欖。”正此謂也!

日日行之,無差無間,煉之一刻則一刻周天,煉之一時則一時周天,煉之一日則一日周天,煉之一年則一年周天,煉之終身則終身周天。煉過十年以後,周身混沌,極其虛靈,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

陳鑫的這篇文章非常難懂,它裏麵用了很多“煉丹術”的術語。要讀懂這篇文章,需要從了解“煉丹術”入手。

第二節 魏伯陽與“外服”

長生久視,一直是古人所追求的目標。追求的道路有兩條:一是“外服”,二是“內修”。

“外服”就是“吃藥”。

一些古人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存在著某種藥物,吃了可長生不死!起初,他們認為這種藥物現成地存在於大自然中,隻需要人們去發現和尋找。

據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我國春秋時代的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聽說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有至者謂其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藥,於是,紛紛派人入海尋找!秦始皇更是派人率領數千童男童女,出海求之!

“尋藥”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於是,一些人轉向“煉藥”,認為“長生不死之藥”需要“煉製”才能得到。持這種意見的人這樣想:既然世上有許多礦物和植物能夠長存於天地之間,那麼,把它們采來加以烹煉,再把烹煉出來的精華吃下去,人不就可以與那些礦物和植物一樣永世長存嗎?

於是,圍繞著這種思路進行嚐試,便形成了曆史上著名的“煉丹術”,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要算東漢時期的大煉丹家——魏伯陽。

魏伯陽的生平,在正史上無從查考。他對後世的貢獻,是留下了一本對“煉丹術”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書——《參同契》,一名《周易參同契》。

《參同契》的“參”,即是“叁”,是指“易學”、“黃老”、“煉丹”三種學說;“同契”二字,可以解釋為“貫通契合”。書名的意思,表明這是一部把“易學”、“黃老”、“煉丹”三種學說加以“融彙貫通”的著作。

《參同契》中貫穿著這樣一種邏輯:首先,人若想長壽,就必須服食同樣是長壽的食物(“欲作服食仙,宜以同類者”),這正如種莊稼當以粟種,孵仔雞當用雞蛋(“植禾當以粟,覆鳴用其子”),同類的東西才有可能培育出同類(“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冶”),這就像魚目不能混珠,蓬蒿不能成樹(“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燕雀生不出鳳凰,狐兔育不出駿馬(“燕雀不生鳳,狐兔不乳馬”),水不能向上烤幹東西,火不能向下滋潤萬物(“水流不炎上,火動不潤下”),人如果隻吃五穀、菜蔬、魚肉這等容易腐爛敗死的食物,那是不能長壽的!

那麼,世間何物具有長生不敗之性呢?

魏伯陽認為:隻有黃金才具備這種性質。他說:“金入於錳火,色不奪精光(黃金這種東西,連火都燒不敗,將它投入大火之中,也仍然光彩熠熠);自開辟以來,日月不虧明;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常(自從天地開辟以來,隻有三種東西能夠永遠保持其本來的性質:黃金不失其重量,日月不改其形狀)。”

但是,現成的黃金,顯然是不能直接從口裏吞進肚裏的,否則,永遠消化不了,人就會死掉。隻有把一些含金的礦物拿去燒煉,從中提取一種含有金的不敗之性,又可以消化服食的東西,才能達到目的。

魏伯陽在《參同契》中介紹了這一提煉過程:將差不多數量相等的金屬礦物和水,放入土製的鼎裏烹煉,金、水、土三者相結合,會發生神奇的變化。金屬礦物會先熔化成液體,等水燒幹了以後,就會凝結成像黃土一般的粉末。然後,搗動這些灰狀物,將其封固在絕對密封的鼎器中,加以燒煉,這些灰狀物就會轉變成紫色的“金丹”!

這種“金丹”,雖然少得像粉末,小得像丸藥,但是作用巨大,變化奇妙——

金砂入五內, 金丹進入五髒,

霧散若風雨。 會像風雨雲霧一樣散開。

熏蒸達四肢, 向四肢熏蒸滲透,

顏色悅澤好。 使人的膚色煥發好看的光澤。

發白更生黑, 白發會變成黑發,

齒落出舊所。 牙齒落掉的地方會重新長出新牙。

老翁複丁壯, 老頭子能恢複到青年,

耆婦成姹女。 老婆子能返還成少女。

改形免世厄, 脫胎換骨免受世間磨難,

號之曰真人。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神仙。

煉出一種如此神奇的“金丹”,究竟是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原理?

魏伯陽指出:這是由於“陰陽交感”的作用而產生的。他認為:水中含有陰氣,好像女人;金屬礦物中含有陽氣,好像男人;土製的鼎器就好像媒人。金屬礦物和水在土製的鼎器裏烹煉,就好像在媒人的撮合下結為夫妻,產生“陰陽交感”,金屬礦物的熔化猶如男性射精(“剛施而退”),水的包合浸潤猶如女性受精(“柔化以滋”),結出的胎兒,就是“金丹”。

此外,“金丹”的誕生,不僅要“陰陽交感”,而且要得天地日月之精華。魏伯陽認為:易學中的“卦象說”和“納甲法”,反映了天地自然陰陽消長的規律,因此,煉丹的操作,要以“卦象說”和“納甲法”為依據。

“卦象說”是《周易》中最原始的內容,它用“--”代表陰,“—”代表陽;又用這兩種符號三個一組構成乾()、坤()、坎()、離()、兌()、巽()、艮()、震()八種卦象;再以這八種卦象兩個一對排列組合構成六十四卦,每卦的六個符號稱為“六爻”。

“納甲法”是易學中的一大流派,它是用“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標示月亮出沒的位置,用“八卦”來反映月亮的盈虧圓缺。

魏伯陽發現: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是由陰(--)、陽(—)兩種基本符號組成,因此,代表陽的“乾”和代表陰的“坤”,無疑是產生各卦的門戶,是生出眾卦的父母(“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和“離”,則好像是“乾”、“坤”的實際運用,因為其餘六十卦中,每一卦都有“坎”或“離”包含其中,盡管它們的位置上下往來不定(“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所以,乾、坤、坎、離四卦,是包羅萬象、統括一切的綱紀(“包囊萬物,為道紀綱”)。

於是,魏伯陽用“乾”、“坤”兩卦,代表煉丹的“爐”和“鼎”;“坎”、“離”二卦,表示煉丹的“水”與“火”,或者煉丹的主要原料——“鉛”與“汞”。

此外,一個月有三十天,一天有白晝和黑夜,正好配用其餘的六十卦,作為抽添火候的依據。一天用兩卦,晝夜各一卦。兩卦有十二爻,一天有十二時辰,一爻管一時辰,遇到陽爻就把火加大,遇到陰爻就把火減小,嚴格按照卦象的陰陽消長對火候進行抽添。

“金丹”在服用之初,會使人產生興奮的假象。但是,作為“煉丹”原料的一些金屬,都是有毒之物,它們會侵害人的中樞神經,使人性格變異,神經錯亂,手腳壞死,口腔麻痹,肌肉抽搐,身體癱瘓。多少希圖長生不死者,卻偏偏死於誤食“金丹”!僅大唐一朝,就有六位皇帝死於服丹中毒,其中還包括“英名蓋世”的唐太宗李世民!

第三節 老子與“內修”

唐末宋初,“煉丹術”一落千丈。人們將追求長生久視的目光,完全轉向了“內修”。追溯“內修”的源頭,恐怕要找到2000多年前的老子。

老子,姓老名聃,是我國東周末年的一位史官。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老聃這個人非常聰明睿智,他預感到東周王朝的覆滅,便主動辭官歸隱。他留下的《道德經》(又名《老子》)一書,雖然僅5000字,卻博大淵深,涉及哲學、政治、戰爭、外交、社會、養生、修煉,對後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關於養生,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三章》中說:

寵辱若驚, 為“寵辱”而受怕擔驚,

貴大患若身。 是把禍患看得重如生命。

何謂“寵辱若驚”? 什麼是“寵辱若驚”?

寵為上, “寵”是上升,

辱為下; “辱”是下降;

得之若驚, 得到擔心保不住,

失之若驚; 失去恐怕沒麵子;

是謂“寵辱若驚”。 這就是“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什麼是“把禍患看得重如生命”?

吾所以有大患者, 我所以會有禍患,

為吾有身; 是因為我有生命;

及吾無身, 如果我沒有生命,

吾有何患? 我還有什麼禍患?

故—— 所以——

貴以身為天下, 把生命當作天下一樣看重的人,

若可寄天下; 才可以把江山寄托給他;

愛以身為天下, 把生命當作江山一樣愛惜的人,

若可托天下。 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在這段文字中,老子提出了“珍惜生命”的主張。

在他看來:生命,是人類進行各種活動的首要條件。沒有生命,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別人的生命。假如一個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他一定也不會珍惜別人的生命。由此可能產生許多罪惡。仔細想來,世界上許多罪惡,都是由於輕視生命,把名利權位看得高於一切而產生的。假如人人都珍惜生命——既珍惜自己的生命,又珍惜別人的生命,那就可以減少許多罪惡與紛爭。老子“珍惜生命”的主張,具有個人與社會的雙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