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戚繼光與“三十二勢”
“太極拳”的起源,須從戚繼光說起。
戚繼光是明代著名的軍事家,他曾指揮抗倭作戰,解除了我國東南沿海的倭患,是一位民族英雄。戚不僅長於戰陣,而且精通武術,他在自己的兵學著作《紀效新書》中,收錄了自撰的《拳經》一部,是後世一致公認的“拳學經典”。
《拳經》分前、後兩大部分——
前一部分,是一篇提要性質的文章,題為“捷要篇”。
戚繼光在“捷要篇”中,列舉了古今16家拳術的一個共同的缺點,即“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就是說,善用“手”的就不善用“腿”,善用“腿”的又不善用“手”。
武林中有一種說法:南拳北腿。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方地理差異很大,南方多水鄉,北方多平原。這種地理上的差異,造成了南方人和北方人在種植、飲食、體形和性格等各方麵的差異。南方人多吃水稻,個頭短小精悍,性情細膩含蓄;北方人多食麥子,身材高大魁偉,性格粗獷豪放。
這些差異反映在拳術上,就形成了南方拳術偏重防守,多用手打;而北方拳術則偏重進攻,多用腿擊。當然,這隻是相對而言,並不是說南方拳術完全沒有腿擊和進攻,而北方拳術完全沒有手打和防守;手打與腿擊,進攻與防守,南、北拳術隻是各有偏重而已。
戚繼光認為:各有偏重的拳法,盡管也能取勝於人,但是畢竟帶有明顯的片麵性和局限性。他提出:“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就會如同“常山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而首尾相應”,從而達到一種“上下周全,無有不勝”的境界。
《拳經》的後一部分,是戚繼光為妥善處理拳術中“攻防”這一對矛盾辯證關係,而從各家拳術中“擇其善者”而創編的、一套由32個招式組成的“三十二勢”拳路。
這些招式包括——
懶紮衣 金雞獨立 探馬 單鞭 七星拳 倒騎龍 懸腳虛 邱劉勢 下插勢 埋伏勢 拋架子 拈肘勢 一霎步 擒拿勢 中四平 伏虎勢 高四平 倒插勢 井欄四平 鬼蹴腳 指當勢 獸頭勢 神拳 一條鞭 雀地龍 朝陽手 雁翅 跨虎勢 拗鸞肘 當頭炮 順鸞肘 旗鼓勢
《拳經》除收錄於《紀效新書》之外,明朝王圻、王思義父子的《三才圖會》、茅元儀的《武備誌》、清朝陳夢雷的《古今圖書集成》,以及著名的《四庫全書》,都曾輯錄轉載。因此,《拳經》在海內外廣為流傳,甚至遠播日本。
當然,《拳經》也流傳到了河南省溫縣的“陳家溝”。
第二節 陳家溝與“十三勢”
陳家溝,原名“常陽村”,它坐落在黃河北岸的青風嶺上。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山西人陳卜,從山西的晉城縣,遷徙到這裏落戶。以後,陳姓人口,逐漸居多,“常陽村”遂改名為“陳家溝”。
據說,陳卜這個人,精通拳械,喜歡習武,給陳家溝人留下了習武的傳統。從現存的陳家溝《陳氏拳械譜》和陳氏兩儀堂本《拳譜》上,可以看出陳家溝人傳習的武術種類很廣,刀、槍、棍、拳,無不涉獵,既有從外麵引進的,也有陳家溝人獨創的。其中對後世影響至深的,就是“太極拳”的前身,即一種叫做“十三勢”的拳術。
“十三勢”拳術包括兩大內容:一是單練的“拳架”,二是對練的“打手”(又稱“擖手”或“搭手”,現在稱“推手”,是一種通過身體接觸,摸索和掌握對方的勁路,訓練“聽勁”和“化力”的方法)。
“十三勢”拳術的創編,受戚繼光“三十二勢”拳路的影響之深,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最早的“十三勢”拳架,共有70多個招式,其中30個是重複動作,獨立的“單勢”有40個左右。而這40個“單勢”中,將近一半是來自戚繼光的“三十二勢”拳路。而且,拳史上,以“勢”命名拳架的並不多見,陳家溝人追隨戚繼光,將自編的拳路像他一樣都以“勢”來命名,也留下了受其影響的印記。
其次,“十三勢”的拳理也有受戚繼光影響的痕跡。陳家溝人在陳氏兩儀堂本《拳譜》裏麵,全文輯錄了戚繼光的《拳經》,並且,還提綱式的歸納總結出了一首《拳經總歌》——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捧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衝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簪莊跟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麵天下有,攢心剁脅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這首《拳經總歌》裏開宗明義的第一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縱放屈伸都別讓對手預先料中,貼靠纏繞他要怎樣我都依從),是來源於《拳經》裏的一句話:“劈打推壓要皆依”(無論對方劈、打、推、壓,我都要順勢依他)。這種理念,與戚繼光對妥善處理拳術中的“攻防”矛盾的追求,是一脈相承的。
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十三勢”的拳架和打手,其手臂動作像桑蠶“纏絲”一樣,呈“弧形”和“圓形”,走“弧線”而非“直線”,同時,以腰為軸,身體像輪子一樣回旋轉動,以化解來力。這種動作特征體現了“順勢借力,引進落空”、“即化即打,化打合一”的拳理,使拳術中的“攻防”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至於為什麼要將這種拳術稱為“十三勢”,則有多種說法。目前太極拳界比較接受的說法是:因為“十三勢”拳術中,內含“捧、捋、擠、按、采、捩、肘、靠、進、退、顧、盼、定”十三種技法。
第三節 “十三勢”的傳承與流派
“十三勢”拳術形成之後,呈現出“陳姓傳承”和“外姓傳承”兩條路線。
陳姓傳承,目前所知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代傳人陳長興(公元1771-1853年),他傳下來的拳架,動作舒展大方,在陳家溝被稱為“大架”。與陳長興同輩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陳有本,他傳下來的拳架,動作柔緩小巧,在陳家溝被稱為“小架”。
陳家溝第十五代的代表人物是陳青萍(1795—1868),因為他入贅到陳家溝附近的趙堡鎮,並且在趙堡鎮收徒教拳,所以,他傳練的架子被人們稱為“趙堡架”。
第十六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應該是陳鑫(1849—1929),他沒有傳下風格獨特的拳架,其貢獻主要是在理論方麵。
第十七代傳人陳發科(1887—1957),常年在北京教拳,他的拳架,在風格上另辟蹊徑,獨樹一幟,如今被人們稱為“新架”。
外姓傳承,首先是河北省永年縣的楊露禪(1799—1872)。他師承陳長興,後創立楊式“十三勢”,傳承有兒孫楊班侯、楊健侯、楊澄甫等人。
其次是楊露禪的同鄉武禹襄(1812—1880),武禹襄在永年縣初學於楊露禪,後到陳家溝拜陳青萍為師,創立了武式“十三勢”,傳承有李亦佘等人。
以後,滿族人吳鑒泉(公元1870-1942年)從楊式“十三勢”中,演變出吳式“十三勢”。河北人孫祿堂(公元1861-1932年)從武式“十三勢”中,演變出孫式“十三勢”。
以上是“十三勢”傳承的一些主要流派。除此之外,還有武禹襄弟子郝為真、郝月如創立的“郝式”,有陳青萍弟子和兆元及其後人創立的“和式”,等等。
第四節 “十三勢”更名“太極拳”
“十三勢”改稱“太極拳”,是從“武式”傳人李亦佘開始的,這裏麵還有一段故事——
武禹襄先跟楊露禪學習“十三勢”,後又於1852年,來到陳家溝和趙堡鎮,找到陳青萍,學拳一個月。回來後,因為“推手”需要兩個人一起練,所以,武禹襄又將“十三勢”教給了他的外甥李亦佘。
武、李二人都是秀才,很有文化,兩人都喜歡用文字記錄練拳的體會。1880年,武禹襄去世,李亦佘開始將母舅和自己的心得一起,整理成一本“十三勢”拳譜。在這本拳譜裏,李亦佘將武禹襄記錄“打手”練習心得的一些文字,編輯成了一篇《太極拳論》,並且托名為“山右王宗嶽”所寫。
“太極”一詞的涵義,是指宇宙中的最高法則——“陰陽之道”。古人認為:宇宙初始,唯有“陰陽”兩種力量存在,天地萬物的產生,都是由於“陰陽”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因此,“陰陽之道”,是包籠世間一切的最高法則,沒有什麼可以超越它,它是宇宙間最早的、最高的、最遠的終極和頂端,所以,稱之為“太極”。同時,古人創造了一個黑、白兩色的“陰陽雙魚圖”,來表現無始無終、周流不息的“陰陽之道”,即“太極”。
“十三勢”拳術,無論“拳架”還是“推手”,處處寓含和體現“陰陽之道”,無不注重“動靜”、“虛實”、“進退”、“開合”、“剛柔”、“緩急”等一係列“此消彼長”辯證關係的處理。而且,“十三勢”拳術的外部動作,與“太極圖”的圓形很相似。所以,用“太極拳”來命名“十三勢”,既能體現它外部動作的弧線特征,又能反映它內在理法的虛實之道,非常貼切、形象和高雅,這是李亦佘對“太極拳”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