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年餘,僧複來,為述往事。僧驚曰:“汝大鹵莽!若他何為! 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故事中的一僧一尼,雖然用的是“內家拳”技法,但其中“交臂作勢”、“支撐格拒”等文字,會令人想起“太極拳”的“推手”。
既然“太極拳”有許多技法都像“內家拳”,那麼,做出“太極拳”來源於“內家拳”的推測,也就情有可原。
那麼,“內家拳”的鼻祖是誰呢?黃宗羲在王征南的《墓誌銘》中寫道——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製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豐。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
三豐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授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鬆溪為最著。鬆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葉繼美(近泉)為之魁,由是流傳於四明。四明得近泉之傳者,為吳昆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昆山傳李天目、徐岱;天目傳餘波仲、吳七郎、陳茂宏;雲泉傳盧紹岐;貞石傳董扶輿、夏枝溪;繼槎傳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而思南之傳,則為王征南。
可見,盡管“內家拳”並不真的是由“張三豐”創編,但是,“內家拳”卻是認“張三豐”為始祖的。這不奇怪,在我國曆史上,“為抬高身價而托名神聖”的情況並不少見——《黃帝內經》並不是出自“黃帝”,《神農本草》並非出自“神農”,“少林拳”也不是創自“達摩”,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李亦佘可能也曾想把創造“太極拳”的榮譽歸於張三豐。後來也許是因為“張三豐夜夢玄帝授之拳法”之說,實在是過於荒誕,而改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因為,“玄帝”又叫“玄武大帝”,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純粹是一個神話人物。如果說,“太極拳”最早是源於“玄武大帝”的“夢中之授”,那顯然是無稽之談!
但是,也可能李亦佘仍然認為“太極拳”來源於“內家拳”,所以,他選擇“內家拳”的第二號人物——“王宗”作為《太極拳論》的作者,以暗示其淵源。
然而,也許是由於傳聞有失或者記憶有錯,李亦佘把陝西的“王宗”,誤為山西的“王宗嶽”。山西,古稱“山右”;所以,就出現了“山右王宗嶽”。
但是,“太極拳”不是來源於“內家拳”。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曾經拜王征南為師學習“內家拳”,並在王征南死後,寫下《內家拳法》一篇,記錄了“內家拳”的主要內容,大致有——
十段錦:立起坐山虎勢,提身急步三追;架起雙刀斂步,滾斫進退三提;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歸營寨;細拳碾步勢如初,滾斫退歸原路;入步蹈隨前進,滾斫歸初飛步;金雞獨立緊攀弓,坐馬四平兩顧。
六路:佑神通臂最為高,鬥門深鎖轉英豪;仙人起立朝天勢,撒出抱月不相饒;揚鞭左右人難及,煞焰衝擄兩翅搖。
穴法:死穴、啞穴、暈穴、咳穴。
心法:敬、緊、徑、勁、切。
禁犯病法:懶散、遲緩、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軟腿、脫肘、戳拳、扭臀、曲腰、開門捉影、雙手齊出。
從黃百家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內家拳”的內容,與“太極拳”相去甚遠。“太極拳”與“內家拳”之間,沒有直接的繼承關係。
但是,黃百家在《內家拳法》一文中,又將“張三豐夢中得玄帝授拳”一說,改為“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複從而翻之,是名內家。”以後,許多關於張三豐“先學少林,後創武當”的傳說和故事,悉源於此。
第七節 誰創編“太極拳”
“太極拳”名揚天下之後,陳家溝人也想講清楚它的來源。陳鑫在《陳式太極拳圖說》的“自序”中說:
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
陳鑫的這一說法沒有被人們所接受。因為,陳式“十三勢”拳架的許多招式,是取自戚繼光的“三十二勢”拳路。陳卜生活於元末明初,比明朝後期的戚繼光早200多年,他怎麼可能用200年後的拳路,去演編“太極拳”呢?
1932年1月,武術史學家唐豪先生,訪問陳家溝,拓取了陳氏十世孫於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追立的陳卜碑文,上麵也沒有陳卜創編“太極拳”的記載。
目前,陳家溝人比較傾向於認為,是第九代的“陳王廷”,創編了“太極拳”。論據大致有以下一些:
一、唐豪在陳鑫的堂弟陳森家裏,看到過一部《陳氏家譜》。譜內從第一代始祖到第十九代傳人,凡配偶、子嗣、流遷、仕宦、拳家,均有注。第九代傳人“陳王庭”名旁有注雲:“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掃蕩群匪千餘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天生豪傑,有戰大刀可考。”
二、陳家溝有“陳王廷”的墓碑,立於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溫縣誌》中,有“鄉兵守備陳王廷”於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隨縣令吳從誨擊退攻城“流賊”的記載,說明“陳王廷”確有其人,並且武藝高強。
乍一看來,根據上麵這些論據,似乎可以斷定“陳王廷”就是“太極拳”的創始人。但是,仔細分析,又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古人批注是沒有標點的,“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一句,也可以斷句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這樣,陳王庭就是一名普通的拳手,隻是陳氏刀槍的創始人,而不是陳氏拳術的創始人。如果,陳王庭真是陳氏拳手的創始人,那麼注文裏就不會僅僅說“有戰大刀可考”,而應該說“有拳手及戰大刀可考”。
其次,即使承認陳王庭是陳氏拳術的創始人,從邏輯上講,也還不能完全斷定他就是“十三勢”拳術的創始人。因為,陳氏拳術除“十三勢”之外,還有“長拳”和“炮捶”。
再次,假如“十三勢”拳術在陳家第九代就已經創編,那為什麼到第十四代才有代表人物出現,從第十代到第十三代為什麼會出現長達四代近一百年的記錄斷層?
支持“陳王廷”為“太極拳”創始人的論據,還有一首《長短句》,據說是“陳王廷”的遺作。其詞雲——
歎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隻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
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破邯鄲。陶情於漁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幹,廢也無幹,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不是神仙,誰是神仙?
假如這首《長短句》真是“陳王廷”的遺作的話,那麼,他創編“太極拳”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因為,詞中所說的“黃庭一卷”,就是指成書於我國的魏晉時代《黃庭經》,這是一部描述人體五髒六腑、講解如何煉養丹田、以達長生久視功效的養生名著。“黃庭一卷隨身伴”和“悶來時造拳”,與把“吐納”、“導引”、“行氣”之術引入“十三勢”的做法極為吻合。
但是,這首《長短句》,到底是真品還是贗品?它究竟是以什麼方式流傳下來?假如“陳王廷”是個喜歡填詞做賦、舞文弄墨的人,為什麼隻有這一首遺詞,而沒有別的遺作?如果這首《長短句》真是“鄉兵守備陳王廷”所做的話,那麼,他曾經因“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經顛險”而得到過恩賜,《溫縣誌》怎麼隻有他隨縣令吳從誨擊退攻城“流賊”的記載,而沒有“蒙恩賜”的記載呢?
“太極拳”是不是“陳王廷”創編,尚可存疑。
我們認為,“太極拳”是幾千年中華民族傑出智慧的結晶,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完整意義上的“太極拳”,是經過數代人的努力,通過許多人的摸索、總結、充實、提高而逐步形成的,而完全不是一個人的功勞。它那博大精深的內容,不是在一個人手上全部具備的,而是無數人逐步添加上去的。“太極拳”有一個逐漸形成、演變和發展的過程,有許多的人,都對“太極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太極拳”的成長,正像一個前所未有的樹種——當它萌芽之時,育苗人並沒有想到百年之後,它會長成參天大樹,於是隆重地加以記載。所以,很久以後,當它開始以自己獨特的風姿引人矚目時,人們已經記不清楚那最早的播種人究竟是誰。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也不應該把“太極拳”的發明,歸功於某一個人!更不能硬把創始“太極拳”的榮譽之花,錯戴在某一個人的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