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太極拳”的起源與傳承(2 / 3)

從此以後,“太極拳”之名,逐漸傳揚開來,各種流派的“十三勢”,都開始以“太極拳”命名。陳家溝陳氏第十六代傳人陳鑫,於1908—1919年,嘔心瀝血,用了整整12年時間,采用太極陰陽理論、周易卦象學說、道家內丹功法,闡述“十三勢”拳理,著成《陳氏太極拳圖說》,標誌著陳式“十三勢”,也改稱“太極拳”。

第五節 “太極拳”與“張三豐”

李亦佘在“十三勢”拳譜中,撰有一篇名為“太極拳小序”的短文,其中這樣寫道——

太極拳不知始於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誌,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裏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這篇短文中的“楊某”,就是楊露禪。從李亦佘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無論是陳家溝的陳青萍,還是永年縣的楊露禪,都沒有對武禹襄說清楚“太極拳”的創始人是誰。所以,李亦佘在“太極拳小序”中才會說“太極拳不知始於何人”。

但是,有人說,曾見過李亦佘“太極拳小序”的初稿,上麵的第一句話是“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之說,因此得以傳播開來。

武林中,有很多人都非常接受“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之說。舉個例子:20世紀30年代,楊氏太極傳人——楊澄甫,出版《太極拳體用全書》,他在“序”裏說——

先大父更詔之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峰。傳之者,為王宗嶽、陳州同、張鬆溪、蔣發諸人。

楊澄甫的“先大父”,就是他的祖父楊露禪。楊澄甫說,他的祖父楊露禪說過,“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創始人。為了說明“太極拳”始於“張三豐”,楊澄甫先生還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描述“張三豐”創編“太極拳”的具體經過,不過他把“張三豐”寫作“張三峰”——

真人遼東懿州人,姓張,名全一,又名君實,字元元,號三峰。史稱宋末時人,生有異質,龜形鶴骨,大耳圓目,身高七尺,修髯如戟。頂作一髻,常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禦之,不修邊幅,人皆目為張邋遢。所啖升鬥輒盡,或避穀數月自若,書過目不忘,遊處無恒,或雲一日千裏。

洪武初,至蜀太和山,結庵玉虛宮,自行修煉。洪武二十七年,複入湖北武當山,與鄉人論經典,亹亹不倦。一日在室談經,有鵲在庭,其鳴如諍論。真人由窗視之,鵲在樹,注目下睹,地上有一長蛇,蟠結仰顧。少頃,鵲鳴聲上下,展翅相擊,長蛇采首微閃躲過鵲翅,鵲自下複上,俄時性燥,又飛下翅擊,蛇亦蜿蜒轉身閃過,仍作盤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鵲飛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剛之理。因按太極變化,而成太極拳。動靜消長,通達易理,故使之久遠,而功效愈著。北平白雲觀,現存有真人聖像,可供瞻仰雲。

其實,楊澄甫先生的這篇文章,主要是根據《明史·方伎傳》中關於“張三豐”的一些記載而寫成,我們來看看《明史·方伎傳》中怎麼說——

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體欣而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鬥輒盡,或數日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遊處無恒,或雲一日千裏。善嬉諧,旁若無人。

嚐遊武當諸岩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興!”時五龍、南岩、紫霄具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舍去。

《明史·方伎傳》中還說:“張三豐”的大名,傳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耳朵裏。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派人去武當山,尋找“張三豐”,但是沒有找到。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再次派人帶著璽書香幣,奔赴武當,曆時數年,找遍各個角落,還是不見“張三豐”的蹤影。

《明史·方伎傳》稱一直沒有弄清楚“張三豐”的真實麵目,說他可能是“金時人”,元朝初年先做和尚,與著名僧人劉秉忠同一位師傅;後又改做道士,曾經在老子的故鄉——河南省鹿邑縣的“太清宮”修煉。然而,《明史·方伎傳》又說這一切“皆不可考”,因為沒有實在的證據。

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明英宗朱祁鎮,賜誥將“張三豐”封為“通微顯化真人”,然而,“終莫測其存亡”;就是說,直到那時,還是不知道“張三豐”是有是無,是死是活!

關於“張三豐”的傳說很多。有傳說他死在陝西省寶雞縣的“金台觀”,觀裏的道士曾用棺木將其收殮,正要下葬,卻發現棺內有動靜,打開一看:他又活了!

《太原縣誌》中又記載:“張三豐”曾在山西太原的南峪山,用分身法,同時幫助幾家村民耕作,而他自己則幾個月不生火做飯,卻也不餓。一天,“張三豐”忽然像個病了的乞丐,哀求村人施舍他一口缸,說自己馬上要死,死後請用缸葬在南峪山上。說完,果然就死了。村民們遵照他的遺願,用缸把他埋了。但是不久,村裏又有人說,在陝西的西安等地碰見了他!

所以,曆史上的“張三豐”,自始至終隻是一位“但聞其事、未見其人、名氣極大、真像不明”的傳說人物。這種人物,顯然不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第六節 “太極拳”與“內家拳”

李亦佘為什麼會想到是“張三豐”創始了“太極拳”?原因可能是由於“太極拳”的一些技法,很像是來源於一種傳說為“張三豐”創立的“內家拳”。

內家拳,是我國明清之際,流傳極廣的一個拳種。曆史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內家拳”的精彩記載。比如:《寧波府誌》中有“內家拳”名手“張鬆溪傳”,裏麵這樣寫道——

鬆溪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若不勝衣,人求其術,輒遜謝避去……

有僧七十輩,聞鬆溪名,至鄞求見,鬆溪蔽匿不出。少年慫恿之,試一往,見諸僧方較技酒樓上,忽失笑,僧知其鬆溪也,遂求試。鬆溪袖手坐,一僧跳躍來蹴,鬆溪稍側身,舉手送之,其僧如飛丸隕空,墮重樓下,幾斃……

張鬆溪在這裏所使用的技法,令人想起“太極拳”的“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浙江省寧波還有一位“內家拳”高手,名叫王征南。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著名大學者黃宗羲(公元1610—1695年),在為王征南撰寫的《墓誌銘》中,有這樣的記載——

征南為人機警,得傳之後,絕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則不發……

一日遇故人,故人與營將同居,方延鬆江教師,講習武藝;教師倨坐彈三弦,視征南麻衣縕袍若無有。故人為言征南善拳法,教師斜盼之曰:“若亦能此乎?”征南謝不敏。教師軒衣張眉曰:“亦可小試之乎?”征南固謝不敏。教師以其畏己也,強之愈力,征南不得已而應。教師被跌。請複之,再跌,而血流被麵。教師乃下拜,贄以二縑……

僧山焰有膂力,四五人不能掣其手,稍近征南,則蹶然負痛。

這段記載,又會令人想起“太極拳”的“跌法”。

清代文學作品中,也有關於“內家拳”技法的生動描述。“內家拳”有幾位著名的傳人是僧尼,於是,蒲鬆齡《聊齋誌異》中的短篇小說《武技》,就用幽默的筆法,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一僧來托缽,李飽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李喜,館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得甚。僧問:“汝益乎?”曰:“益矣。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之。”僧笑命李試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飛,如鳥落,騰躍移時,詡詡然驕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盡吾能,請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勢。既而支撐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餘。僧撫掌曰:“子尚未盡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慚沮請教。又數日,僧辭去。李由此以武名,遨遊南北,罔有其對。

偶適曆下,見一少年尼僧,弄藝於場,觀者填溢。尼告眾客曰:“顛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場一撲為戲。”如是三言。眾相顧,迄無應者。李在側,不覺技癢,意氣而進。尼便笑與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嗬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問:“尊師何人?”李初不言。固詰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較手足,願拜下風。”李請之再四,尼不可。眾慫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師弟子,同是個中人,無妨一戲。但兩相會意可耳。”李諾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少年喜勝,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頡頏間,尼即遽止。李問其故,但笑不言。李以為怯,固請再角。尼乃起。少間,李騰一踝去。尼駢五指下削其股;李覺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謝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歸,月餘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