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較早開始寫教育隨筆的,當時反響也很不錯。我文章的基本特點是小中見大。我是一個比較內斂的人,文如其人,所以文章總是從淺近的事情說起,一點點綿延深入,憑借自己細膩的心思與探索教育基本問題的興趣,讓文章逐步接近教育的中心問題。
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用文字,而是在用心、用生命寫作這些文章。我讓自己的內在生命世界盡可能充分地向著所思問題開啟;讓自我生命的觸角盡可能地深入其中,探究其中的教育意蘊;讓自己充分地被感動。我把自我生命置身其中的這份真誠的感動寫出來,寫出生命的喜悅與憂傷。如今寫教育隨筆早已不是獨角戲,儼然有眾聲喧嘩之勢。我知道,我撰寫隨筆的使命早已完成,需要回歸到自己內心,安靜地尋求自己對中國教育問題的係統而深入的思考,暫且專注於做一點小小的屬於自己的學術研究,無暇他顧。
或許對於我而言,要完成書濤的任務並不難,但為什麼會成為心頭難以償還的“債”?主要原因在於現在的我對教育隨筆早已意興闌珊,並無意推出一個係列。但書濤兄反複遊說,一來朋友之情難以卻之,二來他“誘惑”我可以好好推廣我的些許教育思考。我一方麵想做點純粹的事情,另一方麵又是個難以完全抵製誘惑的俗人;一方麵不想花太多精力於自己並不感興趣的事情上,另一方麵又不願傷害朋友。活在矛盾之中,才是我心頭壓力的根源。
隨筆的優點很明顯:有感即發,人人都可以寫,長短不限,不拘一格,富有靈氣。隨筆的問題同樣明顯:一是因為隨意而容易流於個人主觀意誌;二是因為隨性而容易淺嚐輒止,這往往使隨筆寫作的水平參差不齊。我也不例外,我的文字中確實有不少自覺寫得不錯的,但也同樣有諸多隨意隨性之作。更重要的是,因為隨筆隨意可寫,容易讓人在同一水平上不斷重複,或者在同一水平上不斷複製,很難達到自我的超越。我不願意讓自己為細瑣的靈感所左右,我需要專注,需要持續而有深度的堅持。這或許是我的轉變的真正理由。我也偶爾提醒朋友,努力避免陷於自我美化的陷阱,讓寫出來的隻是些看起來很美的文字。
我們似乎已進入一個出版的時代,我們更樂於表達,也更急於表達。這當然是一件好事,能讓更多的人發出聲音。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很明顯,如容易讓人迷失在泛濫的書籍之中,缺少判斷力和足夠的閱讀趣味,使得表淺性的閱讀、無需思考的閱讀過於流行。我們確實需要在閱讀中尋找光亮,在冷靜而專注的閱讀中尋求自我生命得以援助的力量。
寫下這些文字,期待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