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2013年年底撞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書濤編輯,一定要給我做一套教育隨筆係列後,我就像負上了一筆沉重的“債”,他每隔幾天便來一個微信問我,他的事情做得怎樣了。今年暑假看完奧運,正好還有一點閑暇時間,書濤的“催命符”如期而來,我幹脆趁著這個機會,把他的活兒給做了。

我把以前算得上隨筆的文字統統找出來,從中發掘出四個基本主題,分別做成四個空文檔,再把合適的文字一篇篇揀進不同的“籃子”裏。四個主題下麵的文字基本敲定後,再一個個“籃子”進行梳理,每個“籃子”又找出五個分主題,按照起承轉合的思路排列相關主題,然後把不同的篇目放到不同的分主題下,列出每個主題的不同目錄。於是有了現在的四本隨筆集。

《比技術更重要的是觀念》這本隨筆集的主題很明顯,就是要倡導一種有理念的教育實踐。現實的習慣很堅硬,需要足夠強大的理念之光才能將它穿透,這對於急功近利的我們而言尤為困難。在這裏,我想要傳達的不僅僅是教育的理念本身的重要性,還有每個人如何從自己周遭的堅硬現實中超越,以理念之光來照亮自我人生。當我們想充當孩子們世界的點燈者的時候,首先需要點燃自己的心燈,開啟對教育的理想訴求。

《知識與教養之間》主要探討的是道德教化的問題。道德教化問題是一切時代的中心問題,今天同樣如此,甚至更加重要。因為我們今天遭遇的誘惑實在太多,稍有不慎就容易偏離個體發展的德性之路。關鍵的問題在於,道德是可以教化的,道德教化很重要,但卻是很困難的。道德之可教與不可教的矛盾幾乎貫穿蘇格拉底的人生。本書所倡導的道德教化的基本理念是如何切實地回到個體,從守護每個人做人的尊嚴開始,給予更多自由陶冶的可能性,在人與人的對話中切實引領個體靈魂層次的上升。道德教化很難,但無比重要。我們需要正視這種艱難,同時要充分地意識到這種艱難,並擔當這種艱難,由此避免簡單的灌輸。

《教育的高度即人性的高度》的基本主題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地位與教師的生命修煉問題。基礎教育的質量,甚至一切教育的質量,中心是身在其中的人的生命質量。首當其衝的便是教師的生命質量,沒有高質量的教師生命,是很難甚至不可能教出高質量的學生生命來的。今日為師,需要充分地意識到自我身上的生命責任,努力孕育生命之愛、教育之智,以閱讀與思考來提升自我,以思想之光點燃日常教育生活之薪,尋求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努力讓自己成為優良教育的見證者。當人人都在抱怨中國的教育現狀時,我們需要的是切實的努力,一點點照亮我們身邊的孩子,絕不放棄。

《找尋心靈的家園》是麵向自我、麵向心靈的寫作。我們所有的努力都需要回歸內心,給生命尋找精神之家。在日漸浮躁的時代與社會裏,我們究竟應該何以自處?本書開宗明義,要“緊盯著內心的信念之光”,意在讓自我生命多一份從容與豁達,避免日常生活的無序與庸常。一個人如何回歸自我內心?需要一種曆史情懷與文化意識,在曆史漸行漸遠的背影中讀出生命的蒼涼,不斷地注視大地上的事情,同時關注個人的似水流年,一點點去感悟生命的真諦。最終,我們需要擁抱生命之謎。這裏的關鍵,一是保護生命之謎,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一定要在生命中留有餘地;二是明知生活的無奈與無常,我們依然要熱愛生活、擁抱生活。我欣賞的人生姿態是深情地活在一個寡情的世界裏。我的人生姿態,非關他人,關乎內心。於我而言,這是一個成熟個體的應有姿態,雖高山仰止,但心向往之,並努力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