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沃爾沃將不僅僅是一個好的汽車品牌,而是不斷地提升,希望吉利能對其產品開發、技術研發進行投資,提高汽車質量,從而擴大銷量。同時也希望吉利增加在瑞典的投資,因為人們擔心沃爾沃被收購後,它的生產和技術研發都會從瑞典轉移到中國,這是我們所擔心的。我們希望大部分的產業,即使不是全部,會繼續留在本國。現在沃爾沃依然是瑞典品牌,對大多數瑞典人而言,不論誰擁有沃爾沃,它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家瑞典公司,隻是被一家中國企業和中國商人所擁有。但無論如何,它還是非常瑞典化的,即使是對於很多其他國家的人來說,他們也依然會把沃爾沃和瑞典聯係在一起,包括它的質量、設計等方麵。
吉利在收購沃爾沃的過程當中,其實也遇到了很大的障礙。這個障礙來自於工會,北歐工會的力量是巨大的。當吉利決定要收購沃爾沃的時候,這裏的人都產生了巨大的質疑,一家從沒聽說過的中國公司要來收購一個有將近百年曆史的企業,它能管理好這家企業嗎?能把這個企業重新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嗎?但是奇跡發生了,這裏麵有一段小小的故事,吉利公司董事長李書福和工會之間進行了一次談判。第一個問題說為什麼我們要把沃爾沃賣給吉利,這時候李書福說“I Love you”,夾雜著濃重台州口味的英文。我相信他隻會講這三個英文單詞,但是這三個英文單詞深深打動了瑞典沃爾沃工會主席,就這樣,工會主席反而來推動了收購。
作為傳統的北歐福利國家,工會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同以低成本著稱的中國製造業的勞工政策比較起來,北歐完善的勞工保護無疑會極大地加大吉利收購沃爾沃之後的成本,如果把吉利收購沃爾沃比作一場舉世矚目的跨國“婚姻”,那麼,作為吉利的“丈母娘”,沃爾沃的工會顯然是個難纏的主。但是李書福先用情感打動了沃爾沃。其次,李書福的戰略規劃也很吸引人。在與福特高管和工會見麵時,李書福提出了三點:第一,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第二,充分給管理層自由,讓沃爾沃自由行駛;第三,未來,在鞏固歐美傳統市場的同時,重點拓展中國等新興市場。
吉利的汽車文化與沃爾沃的汽車文化儼然不同。一個散發著“農村青年”氣息,另一個則保留著歐洲豪華名車的高貴血統,85年的貴族氣質和15年的草根特色相遇,能夠產生一往情深的愛戀嗎?
中國很多企業在收購西方企業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文化的差異,就像我們的筷子和西方的刀叉,中國的饅頭和西方的漢堡怎麼去融合在一起?特別是像這麼一家擁有80年曆史的企業,他們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機製,是適合本國文化、本國體係的一種管理方式。當我們的公司來收購他們的時候,我們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繼續管理他們,不管是讓吉利順從沃爾沃,還是讓沃爾沃順從吉利,都有很多問題擺在麵前。
吉利比福特好
一家中國的汽車製造商收購了瑞典最著名的汽車品牌沃爾沃,那麼瑞典當地人對此是什麼樣的看法和感受呢?伊安·安德森,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說了以下一番話。
我當時立刻覺得這是件好事。因為事實上,沃爾沃當時的東家福特對於沃爾沃的品牌在他們自身框架中的定位產生了一些問題,我不確定福特是否完全了解歐洲市場,在我的認識中,福特在美國市場做得很好,但歐洲市場與美國市場不同,而且因為他們還擁有其他品牌,比方說捷豹和他們有著很長的合作曆史,捷豹被他們定位在頂級品牌,而沃爾沃則被放在第二級別的品牌中,在捷豹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