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看,吉利可能會是個比福特更好的東家。因為福特在行業裏是老牌的製造商,自20世紀早期創立,它的公司和產業文化都已經發展成熟。我們覺得它的靈活性不足。而對於吉利,雖然可能會有中國和瑞典之間的文化差異,但我相信、也希望它能更加靈活地適應和理解沃爾沃的文化,讓它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從這一點來說,吉利可能會是一家更開放的公司,尤其是因為它的經營者是一位企業家。
此外,公眾和媒體的看法同樣積極,可能原因不同。對於瑞典西部地區,沃爾沃是非常重要的產業。他們同樣也是積極的,因為獲得了資金支持,沃爾沃有了新東家,並且也是一個經營比較穩健的東家。
對收購後的未來發展,唯一的擔心是如何將中國的企業文化與美國和瑞典的企業文化相融合,但我相信最終它會健康發展,發展成一個綜合的文化,這將對彼此都有益。
事實證明沃爾沃被吉利收購是正確的選擇,據統計,在沃爾沃被福特收購以後,除了2005年的小幅度盈利之外,其他時間均處於虧損狀態,2008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沃爾沃在美國市場下滑了7.9%,隻銷售了24804輛,在歐洲市場也下滑了9.6%,沃爾沃成了福特的“雞肋”。
然而在吉利完成對沃爾沃收購的2011年,沃爾沃財報顯示,其在全球汽車銷量的業績大幅提升,和2010年的373525輛相比增長了20.3%。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1%,稅前利潤接近2.4億美元。
這一年,沃爾沃汽車在各主要區域市場均取得銷量增長,其中,北美區域銷量同比增幅達到22.5%,西歐市場銷量增幅為13.1%,北歐區域保持了13.3%的銷量增幅。十大單一市場除英國外均實現銷售增長,其中,前三大單一市場美國、瑞典、中國增幅分別為24.7%、10.5%和54.4%,勢頭強勁。
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麵,正如同當年聯想收購IBM PC事業部,割舍了PC事業部的IBM如今仍舊是“世界500強”之一,並且盈利遠超當年;而收購了IBM PC事業部的聯想借此扶搖直上,將品牌影響力擴張至全球,成為一家全球性的跨國企業。
海外並購,中國全球化
中國已經連續4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第一大汽車市場。海外收購成為中國汽車產業實現技術跨越的一個捷徑,彌補了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方麵的缺失。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並購,以更為成熟的姿態置身於全球化的市場。比亞迪收購日本狄原磨具廠後,把一半日本員工交流到中國,進行技術指導,再把比亞迪員工派到日本進行學習。通過雙向交流,很快掌握了汽車磨具的核心技術,改善了汽車磨具水平,提高了比亞迪汽車的品質。
北汽收購薩博汽車整車平台後,在此基礎上打造北汽自主品牌轎車,大大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
吉利汽車從成功收購澳大利亞DSI公司的第一天,就謀劃如何把收購來的技術為我所用。目前,引進DSI技術的先進6速自動變速箱已經在國內量產,並且配置在吉利旗下全球鷹、帝豪和英倫等多個車型上。
通過對海外成熟企業的並購,不僅提升了中國企業的品牌影響力,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中國企業技術研發的實力。
我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中國全球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收購和兼並是一個重要的戰略,但是在收購和兼並的過程當中,我們更希望中國的企業會變得更加理性。就像我們很多中國人到海外進行名牌采購的時候,我們不止是說追求一個名牌,我們也希望了解名牌的內涵、了解名牌的本質。就像我們在收購未來的企業的過程當中,更加理性地去了解這家公司,了解這家公司的競爭力以及未來我們可以給這家公司所帶來的發展空間,這才是我們未來收購兼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