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生長起來的孩子並沒有太多來自父母方麵的壓力,因為他們不會像國內可能會說你將來要考大學,所以你現在有很多興趣也不應該去做,因為你要好好學習,這是第一的;而這邊的人更多注重的是自由成長,他們會覺得你有什麼方麵的興趣我就鼓勵你,我就培養你,是一種鼓勵式教育。思超說,我覺得他們生長環境很自由,自由的生長環境可以讓你形成非常自由的思維,所以說他們可以誕生很多非常有設計感的品牌,我覺得都跟從小的成長方式有關。
瑞典人也信奉“中庸”之道
瑞典人有一個專有的名詞有點像中國的“中庸”,要適度,不要說太過了,也不要太差了。很多瑞典人也有這樣一個習慣,可能有一部分非常優秀的瑞典人,這些人經常在一起討論怎麼做,帶著那些不願意想的人一起往前走。
整個北歐可能還跟民族性格有一定關聯,大部分北歐人比較沉穩,不是很熱情奔放,寡言少語。他們每天忙於自己的事務,可以說搞點什麼創新,有什麼想法,幾個人商量商量就開始決定怎麼去做了。可能做的時候要多一些,說的時候要少一些。相對來說北歐人性格比較沉悶一些,不像西班牙人或者意大利人那麼熱情。
北歐模式對於中國人的魅力何在?北歐五國長期盤踞最幸福國度前十名的原因何在?究其原因,其受到世人關注的表現不外乎:人均GDP長年排在世界各國前列,收入所得、財富分配無懸殊現象,高稅收帶來的高福利,社會保障和福利體係完善。曆年來,在全球政府的廉潔度比較中,北歐國家多在前十名、甚至前五名之列,中國人熟悉的廉潔政府新加坡往往都在它們之後。
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熏陶出來的價值觀,也是北歐民眾幸福的源泉所在。
伊安·安德森是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教授,他的妻子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作為一名中國女婿,瑞典男人的家庭觀念更接近於中國五千年來的傳統家庭文化。在瑞典,家庭觀念非常重要。他們盡可能地去關心彼此,和其他西歐國家相比,他們很看重家庭的建立,比如,瑞典的新生兒數量比其他國家更多,年輕人也會組建家庭。這也是為什麼瑞典的失業問題雖然存在,但不像其他歐洲國家那麼嚴重。國家和雇主也大力支持,使得他們有能力成立家庭。他們有產後休假,比如安德森個人就有半年的產假,可以有時間陪伴孩子,這令他很高興。
安德森是中國“女婿”,因為他娶了位中國太太,我們很好奇,於是問他覺得幸福嗎?他的回答是:“當然。”
我接著問:“你沒有遇到文化上的衝突嗎?”
他說:“我們當然有文化衝突,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作為家庭之間的紐帶關係,傳統意義上,中國人的家庭觀很重,這一點我很理解,有時候也需要顧及自己的家庭,但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妻子對於家庭的理解更狹窄一些,而我則更廣一些。”
“你的父母幸福嗎?”
“他們也很幸福,因為他們有可愛的子女,當然啦,他們對於自己撫養子女的方法,對於他們現在在做的事都感到很快樂,他們的住處離這兒開車才一個小時,他們很高興我在這邊生活得很好。瑞典人都很重視家庭。”
幸福的源泉:知足常樂
在北歐你很少看到高樓大廈,這裏的老百姓穿著也非常樸素,開著普通的車,吃著普通的食品,過著非常普通的生活。他們不追求太奢華的生活,晚上7點很多店已經關門,沒有人在街上太多地像我們中國人那樣享受奢華的生活,他們的生活並不是每天都處在刺激、燈紅酒綠之中,我們也真的不知道北歐人怎麼會那麼幸福。
中國人在談到西方的這種家庭觀、價值觀的時候總會有這麼一個概念,認為西方家庭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顯得更疏離,但是我們發現北歐人有更深的家庭觀念,他們對於親情和家庭的關注度遠大於工作和金錢。北歐人的家庭觀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家庭觀走得更近。這或許也是北歐人幸福的原因之一。
去了北歐,我就想了解為什麼北歐人的幸福指數在世界排名是靠前的。對於“為什麼能感覺如此幸福”的問題,當地人,包括一些中國的留學生,他們給我們的回答其實都是不一樣的,但是能讓我們得出相同的結論是能感受到他們很幸福。他們的幸福在於什麼,他們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保障製度,他們有一個很好的社會福利製度,他們有一個非常公平的社會環境,同時他們也沒有感覺到貧富差異。我們還發現更重要的一點是什麼,他們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他們很滿足,其實知足就是幸福的一種表現。
今天的中國和10年前、20年前、30年前相比,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切身感受到我們中國在變化,變得越來越好。當我們擁有這樣的心態以後,我們完全可以變成一群幸福的人,我相信我們中國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到這樣的幸福。其實幸福的定義真的是很簡單,就是知足,當我們知足了,其實我們就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