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國人能吃上美國放心肉?(2 / 2)

所以對於很多普通老百姓來說,可能對於那龐大的收購費和收購背後的目的並沒有多大興趣。大家更關心的是,今後我們是不是能吃上放心肉了?今後我們買豬肉是不是可以更便宜了?

因為美國的豬肉價格大概比中國便宜近1/3。當前中國生豬養殖整體成本普遍較高且波動很大,而美國生豬養殖成本較低。美國生豬養殖成本折算每公斤豬肉約9元人民幣,而在中國每公斤在13元左右。中國的豬肉價格和CPI指數密切相關,每天我隻要看CPI指數的變化就大致能夠了解目前中國豬肉的價格走勢。

其實,食品安全不光是我們中國關心,此次雙彙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也引起了美國民眾的擔心。因為史密斯菲爾德一直是美國國防部的直接供應商,人家也擔心這種供應關係會引發食物的安全問題。

我們是否能夠吃上便宜又安全的美國豬肉,這都是我們在今後的日子裏需要去關注的問題。當然我相信,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調整,以及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強大,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一定可以吃上安全放心的、便宜的、優質的豬肉。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其他產品也會越來越好。

這不是萬隆一個人的錯

我們在思考“雙彙溢價收購到底值不值”的同時,我認為在中國的產業大環境中,豬肉產業具有很典型的代表性。在這場並不值得的收購的背後,也隱藏著中國產業的致命缺陷。

中國不但是世界豬肉消費最高的國家,同時也是豬肉產量第一的國家。據統計,中國豬肉年產量大約為5250萬噸,占全球豬肉產量的50.23%。但是就在這龐大的產量數據下,我們卻發現一個致命問題:中國豬肉產業競爭激烈,但還是以散養模式為主,無法實現整體係統的規模化養殖。目前,我國有大約2.2萬家生豬企業,但大部分都集中在一兩百頭的養殖規模,5萬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占比不足1%。

雙彙每年的投資額大約50億元,但基本上都是用來建廠。雙彙自有的養殖場數量並不多,據統計,雙彙自由養殖場供應的生豬量隻占雙彙屠宰量的10%。也就說,雙彙的業務還是以肉產品的加工為主,上遊更多的豬肉還是通過采購的方式得來。所以,收購史密斯菲爾德這家大型生豬養殖企業,也為雙彙提供了穩定靠譜的生豬資源。據統計,雙彙2012年的屠宰量是1100多萬頭,而史密斯菲爾德的屠宰量一年在2700萬頭左右,遠遠高於雙彙。

我想這不僅僅是生豬養殖業自己的問題,我想到前段時間以無錫尚德為代表的光伏產業,這都暴露出中國產業的通病:一個行業做的人多了,產品的價格和利潤就上不去了,為了生存,同行間彼此傾軋、殺價,最終導致整個行業進入蕭條期。有的關門,有的轉行,有的憑借自己的經驗改做配套,有的幹脆一走了之,這也就是最近很多企業家跑路的症結所在。所以中國豬肉產業的結構問題,也是中國很多產業的問題。

今年春節後,國內的生豬價格下跌到近三年的最低點,養豬的幾乎都虧了錢。

IT出身的我並不了解養豬的門道,但聽說近幾年同行中,包括丁磊在內也開始養豬了。從這點看得出,養豬還是個比較賺錢的行業,所以人家一窩蜂地去養豬。當今中國,隻要哪個行業能賺錢,人們總是習慣性地一擁而上,比如太陽能、液晶顯示器、養豬等等。

我覺得,當某個行當過熱的時候,反思很重要,可持續發展更重要。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地方政府除了要求企業做大做強之外,應該引導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避免大家一擁而上。去年,幾乎在所有的經濟論壇上,我都能聽到“產能過剩,產業結構需要調整”的論調,但是具體怎麼調整,似乎經濟學專家也沒能給出正解。

大家在看到產業機會的時候,與其一擁而上,不如提高自己在所處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任何企業在其所處產業中有了先發優勢,應當不斷提升技術水平,降低成本價格,提高產業門檻,這樣就不會有太多的產業跟隨者,從而保障產業穩定發展。我們不能執著於做低端產品,如果中國的所有產業都和養豬業一樣,沒門檻,這個產業將沒有未來。

上海黃浦江死豬事件就是因為目前養豬行業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養豬讓當地變得富裕,但是眾多養殖大戶大而不強,小戶小而零散,在養殖技術提升和相關預防上有很多不足,政府管理起來也很有難度。另一方麵,土地政策使得集約化生豬養殖無法實現,導致養豬規模開始萎縮。

這次雙彙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也許是為了學習它的集約化養殖模式、高效的生產組織、嚴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和有效的環保措施等,成功打造完整的海外版“種豬—商品豬—飼料—屠宰—深加工—品牌豬肉”等縱向一體化產業鏈。但是,結合現今中國產業的大環境,雙彙能否成功,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