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們不斷聽到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消息,中海油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創下國內企業最大海外並購案紀錄;東風汽車集團和吉利控股競購美國豪華電動車製造商費斯科,抄底美國電動車產業鏈;雙彙國際最近又在以71億美元溢價31%收購美國“豬肉大佬”史密斯菲爾德……
似乎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國強大的經濟和購買實力,然而在如此“泡沫收購”的背後,也不禁讓我思考這樣到底值不值。
這是一場“泡沫收購”!
為了收購這家世界級的“豬肉大佬”,雙彙國際提出以每股34美元,共計71.22億美元的巨額資金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其中包括收購資金和債務,而收購當天史密斯菲爾德的收盤價是每股25.97美元,居然溢價了31%。這簡直不可思議!
這起被認為是美國消費品行業的最大收購案讓雙彙國際不但付出了巨額資金,還背負了史密斯菲爾德的所有債務。但仍有不少人認為,雙彙國際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這是一起戰略收購。
但我認為,這根本就不算什麼戰略收購。31%的溢價,很明顯是一場“泡沫收購”。什麼是泡沫?就像一杯看似倒滿的啤酒,其實有一大半都是泡沫。很多看似表麵繁榮興旺的狀況,實際上存在很多虛浮不實的成分在裏麵。
過去30年,特別是最近10年,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如今在上海市中心地區購買一套普通公寓的錢足以在日本東京市中心購買一套豪華公寓。這是我25年前留學日本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現在已經不再是什麼大新聞。在中國的超市有很多商品的價格已經遠遠超過美國,在北京吃一頓高檔中餐要比在巴黎吃一頓法國大餐還要貴。對於這些表象,我們不能盲目樂觀,這種情況並不代表中國經濟的整體實力,更不代表普通百姓真實的生活水平。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現在正處於不平衡的發展狀態,即所謂的兩極分化。所以這本身就是一種泡沫,但“泡沫時代”不可能是常態。
所以每當我看到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的消息,總會想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的“泡沫時代”。那時候的日本和現在的中國在很多方麵有著相似之處:當時日本樓市和股市屢創新高,日本企業擁有大量貨幣,進行了大規模的海外布局,即海外並購。日本的公司購買了包括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在內的美國著名企業和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等大量地產。
當時日本人的商業邏輯就是,隻要比日本國內便宜的就是合算的買賣。對於一個處於全麵泡沫狀態的國家來說,其實海外大部分資產都比本國便宜。但是在1990年,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日本企業不得不低價拋售那些海外資產,這些資產嚴重縮水,導致日本企業遭受重創和日本經濟衰退。20多年過去了,日本經濟還沒有完全走出當初泡沫的陰影,現在日本的股市指數還不到泡沫時的1/3,樓市價格也隻有泡沫時的1/3。
收購不值得!品牌與形象難提升!
盡管這是一場“泡沫收購”,但相信雙彙肯定是經過慎重考慮的。難道雙彙不惜重金要實現“自我的救贖”——改變形象、提升品牌?
作為本次收購案的主角,雙彙在2011年3月15日被央視曝光了“瘦肉精”事件。在雙彙集團濟源廠收購的總數為689頭的生豬中,普檢後發現有19頭“瘦肉精”疑似陽性生豬,最終17頭被確認。隨後有關方麵對“瘦肉精”豬及其餘存欄生豬一並進行了無害化處理。受到“瘦肉精”事件的影響,雙彙公司的股價自2011年3月15日至17日連續3天跌停。作為一家在中國具有知名度的企業,“瘦肉精”事件無疑是一次毀滅性打擊。無論是對雙彙,還是對中國的豬肉產業。
但是,收購真的可以提升品牌、改變形象嗎?首先就品牌來說,史密斯菲爾德雖然是美國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和供應商,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一點呢?我曾經在美國生活過,可是我並不知道史密斯菲爾德。那麼在美國本地都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品牌,拿到中國來又有多少人會認同它呢?在美國,你問10個人,有七八個人會說不知道;在中國,你問10個人,估計都會說不知道。如果老百姓連收購來的品牌都不知道不認同,怎麼能提升品牌呢?
既然品牌不能得到提升,那形象也很難去改變。無論是注水豬肉還是瘦肉精等,中國豬肉的質量問題是一種現象,不是一起收購就能夠解決的。而且,美國與東亞各國和地區的肉類標準並不統一:東亞各國和地區一致禁止使用瘦肉精,而在美國,瘦肉精是合法使用的飼料添加劑。
既然無法從品牌和形象上去提升和改變,再加上收購上的溢價,那麼我認為這場收購是不值得的。
國人能吃上美國放心肉嗎?
中國的豬肉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有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的豬肉消費量高達5200萬噸,每年增幅達1%~2%。從2008年中國成為豬肉淨進口國開始,近幾年來每年豬肉的進口量在40萬噸左右。相比之下,每年全球豬肉貿易總量卻不足700萬噸。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人口中的肉”就是豬肉。中國的豬肉消費占全球的50%以上。然而我們的豬肉卻時不時出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