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掏空上市公司的N種手段(2 / 2)

這就是在沒有監管的體製下,企業自己說了算。股民的錢拿來以後沒做什麼投資,結果用來給自己發工資。黑石集團的這個案例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種就是用最直接的方式把公家的錢放在了自己的口袋裏,還說得挺好聽,是作為薪酬方式放在口袋裏。

第4種采購合同

有些資金並不充裕的公司采購原材料,偏偏選中一家價格高得離譜的原材料銷售公司。這家公司肯定是跟這個實際控製人有直接關係,他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公司的資金掏空了。

這是一種產業鏈的規則,有的采購,有的回收……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很容易就可以避免有關監督。而且它可以製定一係列的門檻,比如一家公司原材料需求是鋼鐵,它會對鋼的精度、含雜量等設置條件,最終隻能購買標的公司的原材料。這其中的玄機,很多股民是不知道的。但是對於行業的專家來說,一看就知道其中的問題。隻是當發現的時候,往往這個采購行為已經產生了。

國內不少上市公司,其實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情況,但是為什麼沒有被發現?隻有當公司發生了問題,或者進入到破產程序裏,外麵的團隊進入公司,對過去的每一個合同審查時,才會發現類似高價采購的合同。在目前的環境下此類情況很難規避,因為采購的決策人是公司的老板,他有自己的理由,他可以定很多很多的條條框框把所有來參加招標的企業都排除在外。相對來說,這個方法是比較隱蔽的,操作時往往“神不知鬼不覺”。

第5種高價收購

高價采購已經是一種相對比較“高明”的手段了,還有一種類似的“高明”方式——高價收購關聯企業。企業上市後擁有大量資金,於是就可以通過資本運作收購其他企業。這個時候,如果企業的高層在外麵有家自己的企業,就可以用上市公司來收購它。比如上市公司有10個億的資產,想去收購自己的公司,這家公司可能隻值1個億,但是我給出的估值可以是5個億。於是就通過這種高價收購的方式掏空了上市公司。

這種情況也有很多實例。經典的是廣州銀河,它以非常高的價錢收購了熊貓煙花,但是熊貓煙花在被收購後,實際上業績和營收各方麵都開始慢慢走下坡路。很明顯,因為在評估熊貓煙花的時候,它用一種特定的方式給出了一個比較高的估值,促成了熊貓煙花的收購,於是才會造成收購以後的業績變臉。